2005-12-30

卷151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一集
(20013月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「止觀」的意思深廣無際,經典上說,「法性寂然是止,法性常照是觀」,大乘經裡頭我們常常看到「寂照」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由此可知,止跟觀是一樁事情。「照而常寂」,觀即是止;「寂而常照」,止就是觀。由此可知,止觀是修行功夫裡面的一體兩面。過去僧肇大師說過:「繫心於緣謂之止,分別深達謂之觀。」在十善業道上來說,緣就是十善業,我們念念不離十善業,這是止,儒家所謂「止於至善」。

孔孟的大道,實在說就是《大學》裡面的三句話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這是孔孟大道的總綱領,他們一生自行化他都不離開這個原則。「明明德」是觀;「親民」、「止於至善」,這是止。所以他說「知止而後有定」,「定」就是清淨心現前,禪定境界現前。我們的心為什麼這麼亂?為什麼定不下來?我們不知止,不曉得應該止在哪裡。儒家的學者他們有定功,他們雖然沒有接觸過、也沒有學過禪定,定功從哪裡來?他知止,他知道止於至善。那個「至善」就是「明明德」,「明明德」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「明心見性」非常接近。

我們的修學,我們應該止在什麼地方?一般同修們都說,我們應當止於彌陀聖號。這個說法有沒有錯?沒錯。圓不圓滿?不圓滿。何以說不圓滿?因為你對於彌陀名號了解得不清楚,所以不圓滿。如果你對彌陀聖號了解透徹,止於彌陀名號是大圓滿。這個話怎麼說法?我們在講《無量壽經》的時候說過,彌陀名號是第十八願,四十八願裡頭第十八願;第十八願它圓圓滿滿包含了其他的四十七願,少一願,第十八願就不圓滿。今天從日本傳來「本願念佛」,只執著第十八願,其他的四十七願都不要了,第十八願落空了。就像蓋房子一樣,房子最重要是屋頂,沒屋頂哪成房子?屋頂要多少柱子、多少樑把它架起來,柱子、樑都不要了,單單要個屋頂,行嗎?錯了,他不懂這個道理。再說四十八願,它的基礎是什麼?是全部的《大乘無量壽經》;換句話說,離開《無量壽經》,四十八願也落空了。全部《無量壽經》的架構在哪裡?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然後你才知道,這一句名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一句名號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我說你執持名號不圓滿,道理就在此地。

執持名號,最低限度你要落實在十善業道,斷十惡業、修十善業,念佛才會產生作用;若不能斷惡修善,這個佛號白念了,古大德所說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為什麼有人念佛有效果,有人念佛念一輩子還是隨業流轉?這個關鍵在會跟不會。會,實在講很簡單,也不難;處事待人接物完全用十善,認真去修十善,決定要斷十惡,我們這一句名號肯定往生,你就成功了。

諸位一定要了解、要明白,阿彌陀佛是世出世間第一大善人;這個話也不是我說的,釋迦牟尼佛說的,就在《無量壽經》上;他讚歎阿彌陀佛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就是世出世間第一大善人。釋迦牟尼佛這樣讚歎,實際上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共同讚歎。我們的心行不善,怎麼能跟阿彌陀佛相應?念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不相應,所以你念得沒有效果。那些念得有效果的人,你仔細去觀察,他都是心地、行為善良的,這才能往生。

念佛有沒有真功夫,最後一招完全顯露出來了。你活在世間,你用種種善巧方便去隱瞞人、欺騙人,人家稱你一個善人,你得到好的名譽,不見得是真的,看你怎麼死法;那一招不能騙人,真正功夫在這裡看。你走得很自在,走得很瀟灑,你是真功夫;你走的時候有痛苦,走的時候很難受,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。這一招做不得假,不能騙人。所以我們對於無論出家、在家,你的修行功夫到最後一招全部都顯露出來,一生可以蒙蔽人,最後一招不能騙人。

所以現在在這個時代,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。我有這個感觸,黃念祖老居士感觸更深。他講,末法整個顛倒過來了。在古時候,學佛人當中的成就,成就得多、成就得高,那個排列順序是出家男眾第一;這是成就高、成就人數多,出家男眾第一,出家女眾第二,在家男眾第三,在家女眾第四,這是在古時候。可是在現代全顛倒了,念佛往生,預知時至,站著走、坐著走,真正有成就的,在家女眾第一,人數最多,第二在家男眾,第三出家女眾,出家男眾是最後。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?我們要反省,我們到底錯在哪裡?不難看出:自私自利,爭名奪利,嫉妒障礙,其他的我就不要說了。就這三條,就是地獄的業因。所以古德說「袈裟之下失人身」,這一句話講得非常悲痛。失人身,你的結果到三惡道去了,你來生連人身都得不到。你這一生修的是什麼?

所以我們修行,一定要記住一個大原則、大前提如理如法。理,「法性寂然」,「法性常照」,這兩句話就是說明我們的自性。法性是我們的自性,具足圓滿的智慧;常照是智慧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常照。既然是本定,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「首楞嚴大定」,這是性定不是修來的,你自性裡頭本來就是這樣的,這是真理。自性本定,現在為什麼不定?現在不是自性作主。誰做了主宰?無明做了主。我們講「妄心作主」,妄心是什麼?無明,無明就是糊塗,不了解事實真相;分別心作主,執著作主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煩惱作主。可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,煩惱是虛妄的,煩惱不是真的,法性裡頭沒有煩惱。

佛看一切眾生,看一切眾生的本性,所以佛對一切眾生尊敬。為什麼?眾生的本性跟佛的本性無二無別。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裡,佛講: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現在是不是佛?在佛眼睛裡看是佛,確實是佛,一點都不假。從哪裡看?從你六根根性,六根根性是真的。你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六識把你變成這個樣子。識是假的,性是真的;真的永恆不變,永遠不滅。「不生不滅」,《中觀論》裡面講的「八不」都是形容真性,「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不來不去」,這是真性,一切眾生個個具足,是我們今天要修的。

怎麼個修法?實在講,佛教我們用真性不要用妄識,會這一套功夫,做這個轉變,你是上上根人,你是圓頓根人,不必經過許多層次,一下就證法身大士了。這個道理、方法是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所以交光法師難得!交光法師註解《楞嚴經》還有段故事。他壽命到了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;他生病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。他向阿彌陀佛說,《楞嚴經》傳到中國來,自古以來這些註解都沒有真正把佛的意思顯示出來,所以他想重新做個註解,向阿彌陀佛請假,等把這部經註完之後再往生,阿彌陀佛同意,佛就走了。經上序文裡頭有這麼一段故事。他給《楞嚴經》寫個註解,叫《楞嚴經正脈》。

確實他提出修行的方法跟古大德講的不一樣,他直截主張「捨識用根」,這個方法高!一下就轉過來了;換句話說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不要用八識,直接用根性。我們眼見用見性見色性,用聞性聞聲性,立刻就明心見性;換句話說,從凡夫地一提升就是法身大士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。這方法是高,沒錯,是佛在楞嚴會上說的真正的意思,但是沒有人能夠修得成功;說得是很好,做不到!問題是「捨識」識捨不掉,「用根」不會用,所以你就成不了法身大士。

古來大德註《楞嚴經》,是受智者大師的影響,《楞嚴經》的序文裡都有記載。《楞嚴經》沒有到中國來之前,印度有一些高僧大德們到天台山訪問智者大師。智者大師是專攻《法華》,發明一套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觀,這是天台大師發明的;他這個著作也非常了不起,天台家講「三種止觀」,就是天台大師他老人家說的。第一種「漸次止觀」,像爬樓梯,一階一階往前上;他老人家說《禪波羅蜜》十卷,就是講漸次止觀。第二個「不定止觀」,頓漸不定,他講了一卷《六妙門》,就是《小止觀六妙門》。第三種「圓頓止觀」,就是他講的《摩訶止觀》,一共有十卷。這是天台家修行的方法。他對於止觀這些註疏,總共有二十餘種。他還是用心意識,所以對於我們修學比較容易。「捨識用根」在理論上說得沒錯,我們修行有一定程度的困難。《楞嚴經》古註的代表是長水大師,宋朝人。交光大師還算新的。有新、舊兩派。交光是明朝時候人,跟蓮池大師同時代。「止觀」這一條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52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二集
(2001年3月30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七面,我們從第一行念起:

【正莊嚴故,悉能滌除一切結使。】

【觀莊嚴故,能如實知諸法自性。】

「止觀」在前面跟諸位概略的報告過了,在這個地方我們做一個總結。「知止」非常重要,不但是出世間的證果、開悟,連世間的人天福報都以這個為基礎。所以人要是不知止,世出世間法都不會有成就。縱然你過去生中累積很大的福報,你在這一生當中,世間人所謂「得志」,榮華富貴你都得到,在極短的時間,你這一生當中就把你多生多劫累積的福報統統耗盡了,不但自己死後要墮惡道,你的子孫也如世間人所說的「家破人亡」,甚至於子孫都斷絕。什麼原因?不知止。所以這比什麼都重要,我們要特別注意到,能知止。這裡總結,『止莊嚴』,「莊嚴」就是修得很好,修得很如法;止一切惡,這是消極,積極的是修一切善,止惡修善,這才能把一切煩惱斷盡。『結使』是煩惱的另一個名稱。所以人要不能夠止惡向善,這個人前途是一片黑暗。

而善惡的標準,都以這一部經做準則。「止惡」,一定止十惡,修十善。本經末後所引用的,概括了全部的佛法。全部佛法都是以「十善」為基礎,換句話說,都是以「斷惡修善」為基礎;世間的人天福報也是以這個為基礎,然後才知道這一樁事情的重要性。「止」就是講放下。在我們凡夫位上,我常講「放下自私自利」,這是總說,要覺悟!就我們凡夫現前煩惱裡面最嚴重的,一個是財,一個是色,這兩樣東西不放下,不但道業沒有成就,世間的福報你也沒有辦法累積,「積功累德」你做不到。所以你要問:我們從哪裡做起?底下這一條,「方便莊嚴故」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也就是下手之處,一定要從財、色,這是最嚴重的,要從這下手。出家人有的時候他對於財色比較淡薄一點,好名,那也是重大的障礙,他要名、要頭銜,人家怎麼尊重他,這都是嚴重的煩惱習氣。

我們仔細再觀察,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們,印光大師、虛雲老和尚,確實是我們的好模範。印光大師一生沒做過住持,沒做過當家。他在沒有出名之前,只是在普陀山藏經樓;在藏經樓裡面服務了三十年,看守藏經樓。這個差事不錯,就像負責圖書館一樣,他有時間涉獵經教。老法師國學的基礎好,有這麼長的時間,等於閉關一樣,心定下來「深入經藏」,那個果就是「智慧如海」。離開普陀之後,有很多地方請他作住持,他不幹,他讓給別人、推薦別人,自己在寺廟裡頭還是做一個清眾;但是大家都非常尊重他,聽他的教誨。一生做清眾,一生不管事。十方的供養全部拿來做法布施。用這些供養做基金,他辦了一個弘化社,就是現在的佛經流通處,全心全力就做一樁事情法布施,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。慈善救濟的事情,偶爾為之。錢從哪裡來?印經的款項撥出來,我們在《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》那個小冊子裡面看到的。這些作法都是教導後學,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專,專一才有成就。

我們有今天,是得力於老法師的餘蔭。我們跟老法師一脈相傳,李炳南老居士傳他的法,在台中三十多年,依教奉行。他在台中建立蓮社、建立慈光圖書館,也做了不少事業,完全遵照大師的教誨。我是老師的傳人,我跟你們講過,我在他會下十年,真正得力兩句話,「一門深入,至誠感通」;兩句話一生受用不盡,讓我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。這個多幸福、多圓滿!所以我們是受印祖的餘蔭。我們要把老法師的德教傳給後人,希望代代都有傳人。所以我們懂得止,我們也懂得觀;觀是看破,止是放下。尤其我們生在這個亂世,一定要像祖師那樣高度的警覺,常常想到死到臨頭,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死。你想想看,死了以後,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能帶去?凡是帶不去的,充其量有一個妥善的安排,傳到下一代,代代往下傳。不能有絲毫貪心,有一絲毫貪心你就錯了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我舉例子,你們大家能看到。我們在澳洲建這個道場,我原本都談好了,請葛來姆作會長,居士作祕書,居士作財務,用他們名義去登記;我在那個道場,也是清眾一個。可是沒有想到它起了個變化。澳洲的法律規定,登記的人居住距離道場不能夠超過七十五公里,而且資格限定要澳洲的公民、要澳洲永久居民身分才可以。我們家裡沒有這個身分,我才拿到永久居留,我能算一個,另外就找不到了。很難得,居士住進我們的道場,他也是最近拿到澳洲公民,我們再要找一個人,找不到了。所以逼著沒有辦法,現在登記我是會長;祕書一定要公民,我們請居士作祕書;另外一個居士,跟我一樣也是永久居留,請他作財務。這是現在這麼安排,不是我的意思。在那邊的同修,我們盡量幫助他們將來申請永久居留;如果拿到永久居留,在澳洲住滿兩年,就可以拿到公民。所以我估計五年的時間,我們同學當中拿到身分之後,我這裡馬上就移交了;我們的會長、祕書、財務,統統交給下一代了。我們在沒有走之前,在旁邊協助。所以要放下!要為後世著想,如何妥善安排正法久住世間,這就正確。我們看到有一些人貪戀名位,抓到之後,一生都不放棄,死都不肯放棄,這個錯誤了。

我在早年講經講過很多遍,四十歲以前用功努力學習,既然出家了,出家的工作只有兩樁事情:一個是弘法,一個是護法。有這個天分、有這個條件,學講經;學講經的人一生作清眾,道場裡面任何執事都不擔任,讓你專心在經教上,教化眾生。第二種人,我沒有講經的條件,發心護法,擔任常住執事內護,協助講經的同學。弘護是一體,我常用鐘錶做比喻,弘法的人是鐘錶錶面上的指針,護法是後面的機器,少一個它都不會動。你說哪個重要?一定要配合。如果說是弘法的人嫉妒護法的:「他作住持、他作當家,他在道場權力這麼大,大家都得聽他的。」護法的人嫉妒法師:「他講經講得不錯,大家對他讚歎、對他禮敬。」這道場就毀掉了。

無論弘法、護法,心量要大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外面來的毀譽,那是世間人的看法,世俗的觀念;我們是覺悟的人,跟他們的看法、想法不一樣。所以我們護法的人聽到有人讚歎弘法的人,歡喜:「我護的這個人不錯,我真有功德。」一點嫉妒心都沒有,更愛護他,更護持他。弘法的人聽到信徒們讚歎住持、讚歎執事,歡喜!決定沒有嫉妒心,完全是一體。

我們今天在新加坡,諸位看得非常明顯,如果得不到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的護持,我們一愁莫展,我們在新加坡別說弘法了,立足之地都沒有。所以我們聽到人讚歎居士林,讚歎李木源,我歡喜!我也讚歎他是菩薩再來。他的成就,就是我們整個佛法的成就;他要是失敗了,那是整個佛法的不幸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全心全力來配合,全心全力來協助。

培訓班這幾年同學們的成就,我們聽到信徒的讚歎。我在馬來西亞到處普遍聽到大家讚歎,我們同學在那邊各處講經,普遍受到歡迎,我們歡喜。這是個開端,希望要勇猛精進,一定要虛心謙下,要了解事實真相。別人為什麼讚歎我們?因為沒有人講經,我們能講,他就讚歎。我們真的行了嗎?比起從前古來祖師大德,我們差遠了。從哪裡知道?看看古來大德的註解,我們都看不懂。所以知道別人對我們的讚歎,我們自己要曉得我們自己到底是幾斤、幾兩,要清楚!不可以貢高我慢。別人對我們讚歎是不是超過了實質,自己心裡要有數;我們心裡對他們非常感激,但是,自己曉得自己不夠,差得很遠。所以從這些地方,天天去檢點,去反省。

『能如實知』,「如實」是真的知道了,『諸法自性』就是諸法實相,全部都落實在斷惡修善。十惡不斷不行!十善不修不能成就。我們自己修行,教化眾生,從哪裡開始?從十善業道開始。不但是印祖常說,虛雲老和尚也常說。我過去講不少經,一開端都引用虛老和尚的話,「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」。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的祖師大德,都是這樣教導我們。所以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,是世出世間修學的根本,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,無論你怎麼用功精進,最後都落空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53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三集
(2001年3月30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七面,經文第三行看起:

【方便莊嚴故,速得成滿,為無為樂。】

佛家常說的「善巧方便」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是最好的方法、最適合的方法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。由此可知,最適當的、最好的、最穩妥的,沒有一定的標準,因人、因時、因地不同,這要智慧,在中國古人所講的「通權達變」,曉得在什麼時候,遇到什麼事,對什麼人,應該說什麼話,應該怎麼作法,非常靈活的運用,運用得非常之好。『速得成滿』,速是快速,成就圓滿的有為法、無為法;有為法是世間法,無為法是出世間法,『為、無為』,那就是世出世間法,你都能夠得到圓滿成就。換句話說,你不懂得方便,處事待人接物處處有障礙。

由此可知,佛法裡頭基本的教誨,是常常教導我們從前我們的老師時時刻刻叮嚀,「廣結善緣」。「廣結善緣」是什麼?就是多行方便的準備。你平常跟人家不結善緣,你的善巧方便沒有法子使出來;別人不相信、不接受,你的好意人家把它當成惡意。由此可知,善巧方便的基礎,就是我們一般講的「人緣好」,你的善巧方便就有基礎了。你人緣不好,你縱有善巧方便,你依舊免不了障礙。由此可知,學佛,我們簡單的來說,學佛學的是什麼?無非是學做人而已!跟一切人、一切物都能夠和睦相處,這就是佛菩薩。佛菩薩能夠跟天神和睦相處,跟地獄眾生也能和睦相處,跟善人好相處,跟惡人也好相處,這個人就叫佛、就叫菩薩。

為什麼他能做得到,我們做不到?這裡頭關鍵在哪裡?關鍵在利害。我們跟人相處,會考慮到利害的衝突;有利我們就好相處,有害我們就變成敵對了。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沒有利害關係,所以統統好相處。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覺悟,跟一切眾生沒有利害關係,我們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是善巧方便。善巧方便哪裡需要學習?不需要學習;只要出自於一片真誠,自然就是善巧方便。有絲毫利害、計較在裡面,善巧方便就打折扣,甚至於完全喪失掉。中國諺語所謂: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」當局,他有利害;旁觀,沒有利害。有利害,對於事實真相就看不出,他有片陰影在他面前;沒有利害,他就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諸佛菩薩在世出世間永遠做旁觀者,我們要把利害捨棄掉,你才得真實的大利。

利害從哪裡產生?還是從「我」產生。總而言之,那個根是「我」,執著有個「我」,不知道「我」是一個錯誤的觀念。佛在經上常講「無我」,無我就是破我執;再跟你講「無人」、「無眾生」、「無壽者」,破法執;我、法兩種執著都破了,你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。只要有這兩種執著在,你看不到真相,你所看到的是幻相,千變萬化,夢幻泡影,虛而不實的假相,你看的是這東西,看不到真相,當然你就沒有善巧方便了。只有看到真相的人,他的言語、他的造作自自然然就是善巧方便。所以,為什麼把「方便」列在這個地方,不列在前面?列在這裡就對了,他十善業道完全落在佛法跟世法裡頭,自自然然就善巧了。善巧不是勉強能學得來的,這個道理要懂;是從真實智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,處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誠。換句話說,沒有一個妄念,沒有絲毫自私,念念都為眾生想,念念都為別人想,人、事、物哪有不圓滿的道理?

菩薩為眾生想,眾生不能接受,這是什麼原因?眾生在迷。因此佛教化眾生才有等級、才有過程,這個等級跟過程就是一般講的「五乘佛法」;教化眾生把它分成五個階段,這五個階段就是善巧方便。你是下下根人,執著人天福報而不肯捨棄,教給你高的你聽不進去,你不相信,你不能接受,就教你怎樣得人天福報,怎樣改善你現前的生活,讓你心滿意足,這是小小法,這種法六道裡頭的眾生很歡喜接受。佛對於這些人教什麼?教因果,「種善因得善果」,教你這個。教你斷惡,教你修善,綱目還是十善業道。

這個十善業道講得淺,講到最淺的了。不殺生得長壽報;不殺生是無畏布施,你要想得健康長壽,不殺生。不偷盜,得富貴報;不但得財富,還得地位,功名富貴,因行是不偷盜。因為偷盜的項目裡頭很多,不僅是盜財物,盜名欺世盜名,盜位地位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,都屬於偷盜,所以不盜得富貴。不淫,得美滿如意的眷屬;你家庭和睦,家庭興旺。哪一樣的因它有哪一樣的果,佛教這些,這些一般人聽得進去,因為他想得富貴,他想得健康長壽,他想得家庭美滿,佛教你這個方法。你修因,你必定得果報,「速得成滿」,那是有為之樂。

根性利的,上根利智,他知道三界六道的這種福報不究竟,不是真的,得到也很容易失掉,決定不能夠永恆保持。這是利根的人他見到。他想如同佛菩薩一樣得真實究竟不生不滅之樂,這就是無為法。佛還是教他斷惡修善,條目還是這十條,內容不一樣,精微玄妙。不殺生,這一條怎麼講法?對於九法界眾生,決定沒有一絲毫傷害的念頭,這個境界就高了。如果因我眾生生煩惱了,這都是殺業。那怎麼辦?我要趕快離開,讓眾生生歡喜心。這個不殺生的境界跟前面講的完全不相同,科目的名稱相同,裡面的境界不相同,淺深廣狹有很大的差距。所以十善業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科名相同,內容不相同,善巧方便當然不一樣。

所以菩薩修行能令九法界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不僅僅是人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、修羅、羅剎、諸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能生歡喜心,那你就在無為法裡面得成就、得圓滿了。總在求智慧,養德行,以純善的心。純善,講到十善業道,就不是善惡相對的想法;離開了相對,《大般若經》上講的「三輪體空」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所謂是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。他做不做?天天在做,雖然天天在做,時時刻刻在做,心裡痕跡都不著,這個斷惡修善達到了究竟圓滿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「方便莊嚴」。證得這個果位,倒駕慈航,普度眾生,做種種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用什麼方法得度他就用什麼法,無一不是方便莊嚴。

在我們凡夫看,就以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,這裡面可以分為兩大類:有順行、有逆行;順行就是我們講善行,逆行就是惡行。有一些眾生要用惡的方法來度他,他會覺悟。該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,沒有一定的,都是善法,那是真正的方便莊嚴。勝熱婆羅門的愚痴,甘露火王的瞋恨,貪瞋痴是逆法,菩薩看這個眾生,用貪瞋痴可以度他;用戒定慧度不了他,用貪瞋痴能度他,那就用貪瞋痴,這些就是屬於善巧方便。所以,沒有一定的法。方法無量無邊,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全是方便莊嚴。

方法、手段雖然不一樣,但是目標、方向是一致的,令他覺悟;就是幫助那個被度的眾生,幫助他破迷開悟。所以度化眾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你要沒有真實的智慧、沒有真實的本事,你做不到。真實的本事,我們世間人稱為「神通」,你有能力觀機,真正了解眾生的根性。就像大夫給病人看病一樣,你一觀察、一接觸,就知道他病源在哪裡;然後你處方、用藥,那是方便法;用得非常恰當,藥到病除,他病就好了,那就是成就圓滿。

智慧跟德行是我們平常的修養。再告訴諸位,智慧、德行是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但是,我們迷失了自性,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、不能現前,因為它有障礙,這個障礙在佛法裡叫「業障」。換句話說,必須把業障消除。所以,頭一個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業障,這是真正看破了;然後消除自己的業障,這就是放下。前面講「止觀」,首先你要能觀察清楚,然後你自自然然止惡行善,不需要別人教你,你自己就會了。所以「方便」對我們學經教的同學來說,就是「觀機」,就是「隨緣」,能夠做得恰到好處,做得很圓滿,令一切眾生覺悟;覺悟之後,他才能生歡喜心。

我們是凡夫,沒有佛那麼高的智慧,沒有佛那麼圓滿的善巧方便,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,總是要做測試,這個方法不行,咱們再換個方法。這是凡夫位,我們開始學習。可是有個基礎必須要遵循的真誠,人要做個老實人,人要做義人,我們中國古人講「性情中人」,就是人一定要講道義,一定要遵循道義,隨順道義,我們才能逐漸邁向聖人的德行;走這條路,提升自己的境界,圓滿自己的果報,這是「方便莊嚴」。「方便」是對自、對他都講方便莊嚴。好,這一條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
 

卷15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四集
(2001年3月30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七面,經文第四行看起:

【龍王當知,此十善業,乃至能令十力、無畏、十八不共、一切佛法,皆得圓滿。】

我們就念到這一段。佛在此地叫著龍王;叫著龍王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,凡是叫他的名字,就是提醒他,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。這十善業乃至能令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;這三條:十力、無畏、十八不共,是如來果地上特有的,這一種究竟圓滿殊勝的德能,菩薩也沒有。從這個開示我們就明瞭,十善是佛法的根本,是佛法修持的根本,疏忽了十善,就沒有佛法。如果我們要辨別,人家問:「什麼是佛法?」可以這樣答覆他:「認真修持十善的,這是佛法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」即使他出家、受了大戒,也能講經說法,或者也能參禪、念佛,他沒有修行十善,這不是佛弟子;這一種的佛教徒,在佛法裡面講是「名字位」。名字位是有名無實,不管怎麼修,於出世法毫不相干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世間的福報他可能得到,因為他修的是有漏福報;得到福報,他必定造罪業,為什麼?他沒有善根,福報享盡必定墮落。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。

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,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德相都從十善生。這個地方有三個名詞,名詞我們也要略略的介紹一下。第一個「十力」,《大智度論》上講的「佛果十力」,這十種特殊的能力;這十種能力菩薩也有,但是不圓滿,如來果地是究竟圓滿。

第一條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是處非處智慧的力,「力」就是「起作用」。這一條內容是什麼?「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」。所以佛度眾生容易。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、無量劫來,你造作的業因、所受的果報,佛都知道。我們自己不曉得,佛曉得。自己非常健忘,都忘掉了,佛清楚。佛怎麼清楚?你自己忘了,不錯,你的檔案都在,一絲毫遺失都沒有。檔案是什麼?阿賴耶識,無量劫來你造作的業習種子全收藏在裡面。佛能夠見到你的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習氣種子,所以他都知道。我們自己這個檔案放在哪裡自己不曉得,自己忘了,也找不到,佛可以把你的檔案調來看看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那個「調」比現在電腦還快,電腦還要按一下鍵,他不需要按的,全部都出來了。所以我們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,怎麼能瞞佛菩薩?你要瞞,那統統是自欺欺人,沒有這回事情的,自己欺騙自己、自己安慰自己而已。古德說得好:「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」我們起心動念,天地鬼神都清楚,所以自己要想想:我這個念頭,我這個言語造作,會不會得罪天地鬼神?也就是說,天地鬼神見到了,他歡不歡喜?

《了凡四訓》裡頭就講得很清楚。了凡先生接受雲谷大師教誨之後,他就很認真的斷惡修善。但是畢竟是凡夫,煩惱習氣很重,第一次發願做三千善事,十多年才圓滿;你就曉得,他跟善惡奮鬥是花了多少時間、花了多少精神。第二次發願修三千善事,兩年就成功了。第三次發願做一萬件善事,一念就成功了。逐漸逐漸心地到純善,不自欺了,才能感動天神。人之所以不能成就,沒有別的,了凡先生說得很好,古人講的「因循」。因循就是馬馬虎虎,隨隨便便,不認真去做,自己總是原諒自己,錯在此地,所以不能成就。一定要克服這個難關。了凡先生克服這個難關,我們從他的《四訓》裡頭來看,他至少用了二十年的功夫,頭一關突破了,以後進展就快了。我們要不是發勇猛心,這一關很難突破。所以因果多重要!如來十力頭一條講因果,也就是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這叫「是處」。什麼叫「非處」?種善因得惡報,沒有這個道理,叫「非處」,無有是處;造惡因得善報,也無有是處。種善因一定得善果,造惡業一定得惡報,這叫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真實智慧。

第二條「業智力,知一切眾生三世所有諸業」,業是造作。你所造作的,不外乎三類,第一是善,第二是惡,第三叫無記。無記就是說不上善、惡,這叫「無記」,無記業沒有報。但是,雖沒有報,都落在無明裡頭。第三條「定智力,知一切諸禪三昧」。我們知道,從色界天以上,果報是禪定;一直到如來果地,都是定慧,定慧的成就,定中有境界。種種不同禪定境界功夫,從世間到出世間,佛都知道,所以佛才有能力度九法界眾生。初禪以上,你要是對於禪定三昧的功夫境界不了解,你沒有辦法度他,你不如他;你一定要超過他,你才能度他,才能幫助他。佛是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他們的禪定功夫完全了解。

第四條「根智力,知諸眾生諸根上下」,根是根性。我們世間人講「天賦」,與佛家講的「根性」相接近。這個小孩生下來的稟賦、天賦,是聰明還是愚鈍,最明顯的,從讀書能夠顯示出來。天賦高的,老師教他的功課一遍就能背,而且有相當的理解力,我們稱為「上根利智」。稟賦差的,老師上這一課,他需要念五遍到十遍才能背。十遍都不能背的,這屬於下下根。那怎麼辦?教的分量少。

從前老師教書,課程教多少從「行」算。今天上書,上書就是老師教你的課文教幾行,通常的標準是十行。十行,古書兩百個字;古書一行二十個字,沒有標點符號。你看古時候的木刻版本。所以中國不能說沒有科學,他有科學頭腦,全國無論哪個地方刻書,木刻版的書統統是一樣的,每一頁十行,每一行二十個字,都一樣的;所以不同地方刻的,要跟你講第幾頁、第幾行都相同,統一的。不像現在的書,不同地方出版的,他排的版就不一樣;從前完全一樣,所以非常方便。對於下下根人,他一天十行沒有辦法接受,減一半,五行。五行再不能接受,三行,三行就六十個字。

標準是什麼?十遍能背才符合你的程度,十遍可以背。十遍背不了,再減少,用這個方法。所以根的利鈍高下,從這方面是很容易看出來。在中國古書裡頭有記載,真正是上根利智,每天能夠背六、七百字;這是天才,很少,每天可以念六七百字。通常兩百字,這是普通的根性。十遍能背,老師一定要督促他念一百遍到兩百遍;記憶力很強的人,老師通常督促是以一百遍為標準,記憶力比較差一點的一定背兩百遍。為什麼?這樣讀誦他一生都不會忘記。而且每天讀書,一定要把前面的溫習一遍,這個溫習是從頭到尾溫習的。

我昨天打電話問圖文巴同學。老師在那裡教他們,《弟子規》教完了。我說:「能不能全部背下來?」「可以,每一個人都能全部背下來。」能講,而且要做到,要依教奉行。大概從今天起,上《三字經》,我的要求是全部能背。《三字經》讀完之後,我們就開始上古文。我在《古文觀止》裡頭選了一百篇,要求能背、能講、能行。紮根!你根不深,你以後什麼辦法都不行,要從這裡紮根。聽說大家學得很高興,法喜充滿,好事情。

這個根紮下去之後,我們就是在經教上下功夫了。我教導同學,每一個人專修一部經。經典你自己去選擇,你必須一生專攻一部,作專家不作通家。只要你有這樣的漢學根底,學什麼經論都容易,都不難;根一定要深,你要苦學。所以現在他們要求,老師給他們上課,希望進度加快。本來每天只上課兩個小時,上午,現在要求晚上再上兩個小時。我說:行!可以。一天上四個小時,要拼命!要發憤!這樣你將來才有能力荷擔如來家業。你不認真努力怎麼行?

所以我今天退下來做護法,把他們培養起來去弘法。我讓他們物質生活環境無憂無慮,專心用功讀書。真的是從幼稚園讀起,從《弟子規》、《三字經》讀起,從幼稚園讀起。從小沒有學過的,現在補習。到明年,我也可能在台灣請幾位老先生去教古文,教《四書》。我們課程有《四書》,《四書》裡頭最重要的是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,最重要的,這三樣東西我都要求能背、能講、能行。《孟子》這部書,我要求的是多讀、能講、能行,不要求他背誦。要真幹!所以知道一切眾生根性的高低。

第五條「欲智力,知他眾生種種欲樂」。欲是欲望,樂是他所喜歡的,這與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習氣有關係。過去生中積的善業多,生生世世在三善道的時間多,這個人善根深厚,對善法喜歡。如果這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多,受的惡果報多,惡習氣重,他在這一生中所表現的,對善法他沒有興趣,對惡法、殺盜淫妄他喜歡。所以一切眾生的愛欲都是有根由的,不是無緣無故的。我們對一切眾生的觀察能力沒有那麼高的智慧,只看到表面,不知道他過去那些狀況。阿羅漢的能力能知一切眾生五百世,他觀機就比我們強多了。菩薩,那要看他的地位,地位高的,知的時間遠;地位淺的,那也比阿羅漢高明,能知道眾生五百世以上,一千世、一萬世,乃至於一劫、二劫、十劫、二十劫。佛能夠知道究竟。

沒有這個智慧,沒有這個能力,我們觀察一切眾生的機,確實就會有困難。因此,我們許許多多的教學方法不契機;是用了心,也用了不少精神,收不到效果,原因是不契機。契機這一樁事情難,太難了!如果完全契機,這一個聽眾言下就能開悟,就能證果。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世尊一部經還沒講完,講了一半就有開悟的、就有證果的。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到阿難尊者聽世尊講經,在第三卷末後阿難開悟了。摩登伽女在楞嚴會上,佛講經還不到一半,她就證三果。什麼原因?契機。如來有能力觀機,所以那麼容易成就。

第六是「界智力,知世間種種界分」,界是界限。這一條它的意思,要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知道一切眾生種種妄想分別。界是從分別來的;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哪來的界限?六道有六道的界限。人道,我們住在這地球上,實在講本來沒有界限,你看看現在,人道裡頭有國家的界限、有種族的界限、有宗教信仰的界限,居住在這個地方,我這一家跟隔壁有界限。界限太多太多了,全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。要知道,你要不了解界限的真相,會產生障礙,對於世出世間產生許許多多的障礙。你對它了解、明白了,對於幫助眾生破除障礙就方便了;知道這個「界」本來是沒有的,現在還是沒有的。你為什麼會有這個煩惱,這關不能突破?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是個錯誤的概念。這個概念突破,才跟佛一樣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跟一切眾生都沒有界限。那是佛跟法身大士,與一切眾生都沒有界限。

 

卷15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五集
(2001年3月30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看佛果十力。第七條,「至處智力,知一切道至處相」。「一切道」包括世間出世間種種道門;也就是講修道,無論你修什麼道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道門。「至處」是什麼?你修行的結果。你的結果是什麼,佛知道。在佛法裡面大分,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你修什麼樣的法門,你將來得到什麼樣的果報,就是你這個法門將來會到達什麼個處所。如果我們認真修五戒十善,你的來生會得人天福報。如果你修的是上品五戒十善,你將來會生欲界天的果報。如果上品十善裡面,你還修禪定,還修慈悲喜捨,你的果報在四禪天。佛清清楚楚!我們這個世間修行的人很多,修行的方法很多,佛沒有一樣不知道。

究竟圓滿的大道,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。在佛法裡面稱為「一乘法」、「一佛乘」,這個「至處」就是如來究竟果地。哪是一乘法?古大德跟我們講的,《華嚴》是一乘法,《法華》是一乘法,比大乘還要殊勝。另外還有一個一乘法,這是古來祖師公認的,《梵網經》。古大德公認這三部經是一乘法。這三部經我們都曾經涉獵過,現在我們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《華嚴》。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契入如來果地境界,實在是太難了;不要說是如來果地,小乘須陀洹、大乘初信位的菩薩都不容易,確確實實不是我們這一生靠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得到的。所以我們不能不接受如來的方便法門,這就是淨土,「帶業往生」,我們只有這條路可走。確實是帶業往生,因為除這個法門之外,任何法門裡頭沒有帶業的,都是消業,沒有帶業的,唯獨淨土有帶業。

「帶業往生」這四個字佛經裡頭沒有,所以從前在美國有一些人反對帶業往生,也興起了一段時期很大的波浪,讓念佛人幾乎失去信心,包括周宣德老居士都懷疑。我有一年到洛杉磯,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,機場到市區開車大概要一個小時,在車上他就問我:「現在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。帶業往生這一句,有很多人查《大藏經》都查不到。」他說:「那我們修淨土,搞了這麼多年,不是白幹嗎?這怎麼辦?」語氣表情都非常沮喪、悲哀。

我看到老居士,老居士那個時候八十多歲了,他跟李炳南老居士是非常好的朋友,那個時候李老師往生沒多久,他向我提出這問題。我就告訴他,我笑著告訴他:「算了,不要到極樂世界去了。」他聽不懂我的話。他聽了我這個話,他就呆住了,看著我,看了半天。我再告訴他,我說:「如果沒有帶業往生,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,我們去幹什麼?沒有必要。」他還是聽不懂,然後我再告訴他:「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,你知不知道?」他知道,他點頭。「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他算不算帶業?」他這才明白了,等覺菩薩一品生相無明是帶業,不帶業只有佛一個;佛不帶業,等覺菩薩都帶業。然後問他,我說:「經上雖然沒有說帶業往生,但是經上有沒有說四土三輩九品?」他說:「這個有。」「如果不帶業,哪來的三輩九品?哪來的四土?四土三輩九品是帶業多少,帶得少的品位高,帶得多的品位下。這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難道一定要佛說出『帶業往生』你才懂得?」這他才笑起來了。我說:「老實念佛,決定沒錯!」實報莊嚴土還是帶業往生,要懂這個道理。

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,殊勝在哪裡?殊勝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加持眾生,這個了不得!我們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,帶業往生。這個至處是無比的殊勝,一生成就。所以極樂世界,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的;世尊做代表一切諸佛的代表,讚歎阿彌陀佛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人要明理!學佛那麼多年,讀經這麼多,如果這些情理你都明白,通情達理了,什麼樣的邪知邪見一遇到,自然就破掉,自然就化解,怎麼會受他誘惑?怎麼會相信他的?你會受這些話的影響、動搖,喪失信心,等於說你對佛法入得不夠!天天讀經,天天念佛,理論上沒有基礎,輕易受人動搖。

像今天在大陸上傳說的反對會集本,實在講,能被他動搖的,太膚淺了。會集本不是夏蓮居開始,誰開始?釋迦牟尼佛開始。佛說他老人家一生沒有講過經,誰要說他講經,叫謗佛。他講了四十九年,講了這麼多,講的是什麼?是過去一切古佛所說的;他是會集的,會集過去一切古佛所說,他自己沒有說一句話。所以會集的起源是從釋迦牟尼佛,會集本不能用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都不能用。中國念書人遵從孔子,孔老夫子傳下來的也是會集的。孔老夫子說他沒有創作,這個諸位在經典上都看到,他老人家是「述而不作」,述是傳說古聖先賢的,自己沒有發明,自己沒有創作,所以孔老夫子的東西也是會集的。世出世間兩大聖人,都是會集古聖先賢的。凡是說這些話,信心動搖的,根本就不懂世尊在入滅之前教導我們的「四依法」,這個他不懂。如果真正明瞭四依法,對於這些知見、這些說法,絕對不會動搖。

第八條,「宿命智力,知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姓名、苦樂、壽夭等」。「宿命智力」偏重在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的果報。你是在哪一道受生,你叫什麼名字,你受生的時候,我們俗話講「投胎」不知道在哪一道,你那一生是受的苦還是受的樂,你的壽命長短,佛全知道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。我們人有姓名,畜生也有姓名,牠也有牠的言語,我們聽不懂。牠們彼此也互相打招呼,互相稱呼。鳥在樹上叫的時候,有懂得牠們言語的,「牠們在聊天,牠們在談事情」。這個佛法裡頭有記載。《高僧傳》裡面記載的安世高大師,他懂得鳥獸的言語。幾隻鳥在樹上叫,安世高聽了之後,告訴人:「牠們在說,有幾個人朝我們這個方向來了,快要到了。」鳥在那裡聊天、閒聊,過了沒多久,果然有些人過來了。鳥在那裡聊天。一切動物都有牠們自己的言語。佛知道,這一種叫「宿命通」。

第九條,「天眼智力,見眾生生時死時善道惡道等」。這是天眼,他能夠突破;用現在的話來說,時間、空間不同維次,他能突破。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,佛眼睛裡頭全沒有障礙,知道一切眾生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投胎,他是到善道還是到惡道,佛清清楚楚。一切眾生死生相續,不間斷的。所以佛在經上常講,六道眾生生死疲勞,沒有休息的。這個身體死了,靈魂又去投胎去了。投什麼樣的胎,誰主宰?沒有人主宰,業力主宰。所以要懂這個道理,不是上帝在主宰,也不是閻羅王在主宰,是你自己的業力在主宰你。你造的是善業,自自然然到善道去;你造的是惡業,也自然到惡道去,為什麼?看到造惡你就歡喜,就去了。

這就是《易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人以類聚,物以群分」,喜歡做什麼的,他總有那些朋友,常常在一塊聚會。在這個世間,喜歡打麻將的,他有一群打麻將的朋友;喜歡打高爾夫球的,他有那一批朋友;它一類一類,他自自然然到那裡去。像我們絕對不會到那個場所,高爾夫球場我們絕對不會去的,為什麼?沒有興趣,到那裡去浪費我們的時間,我們是外行,一竅不通;哪個地方有講經,我們一定會去。這就叫「人以類聚」。死後也是如此,你會到哪些場所去?你喜歡去的地方,他會到那裡去。佛看得清楚,天眼。

第十條,「漏盡智力」。「漏」是煩惱的代名詞,煩惱為什麼稱「漏」?把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功德都漏掉了,取這個比喻。「漏盡智力,自知我生已盡,不受後有」。由此可知,漏盡智力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的;知道自己煩惱習氣斷了,知道自己不再輪迴六道,知道自己不再墮落十法界,這叫「漏盡智力」。法身菩薩有,不圓滿;法身菩薩確實絕不墮落在六道十法界裡,但是在一真法界裡頭還有進退。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,到什麼樣的果位才不退?八地菩薩,八地叫「不動地」。由此可知,七地菩薩還會退轉。但是在一真法界退轉有個底限,就是「初住」;絕對不會退到初住以下,也就是說,絕對不會再退到十法界、退到六道,不會的,它有個底限。

為什麼這些菩薩還有進退?就是他精進、懈怠。他精進,就往上升;他懈怠,就往下墮落。原因在此地。八地以上真的不退轉了。如來果地他曉得,他絕對不會退轉到等覺;他那個「不受後有」是等覺菩薩,不會退轉到等覺。所以他在十法界廣度眾生,隨緣應化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示現什麼身,應以什麼方法得度,他就用什麼方法;他的現身、他的說法都是善巧方便,都是為了利益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這是如來果地上十種究竟圓滿智慧的能力,等覺菩薩都不能夠跟他相比的。我們今天介紹到此地。

 

卷15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六集
(2001年3月3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昨天我們介紹過如來果地上的十種特殊的能力,今天再接著看「無畏」。「無畏」就是沒有畏懼,略說有四種。第一種是「一切智無所畏」。佛與大眾講經說法,大眾包括九法界眾生,佛說他是一切正智之人。如果沒有真正證得一切正智;「一切正智」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,世出世間過去未來無所不知,而且這個知是決定正確而沒有錯誤的;這樣的話一般人不敢說,世間的聖人也不敢說這個話。佛敢說,由此可知,佛確確實實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。而且佛告訴我們,這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具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;換句話說,人人皆有。為什麼我們的一切正智喪失掉?佛告訴我們,並沒有喪失,而是迷失了。如果喪失,那就不能恢復,迷失了可以恢復;只要破迷,你的智慧能力就恢復。這是事實真相,也給我們帶來圓滿的信心。

現在我們很想破迷開悟。我們從下午答覆問題,許許多多同學都提出來:要怎麼樣斷煩惱,怎樣才能夠有把握往生西方世界,證得圓滿的佛果?這一類的話我們聽得很多,由此可知,大家確確實實有這個願望。我們的業障始終不能突破,原因在哪裡?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突破?這都是大家迫切關心的問題。印光大師說得好,他教導我們,常常想到「我要死了,我就要死了」;如果我們有這個念頭,諸位要知道,這個念頭是正念。「死了以後決定墮地獄」,如果我們天天想這個問題,天天提醒自己,印祖說:你念佛不懇切自然懇切了,不相應自然相應了。為什麼?你真能放得下。我們今天的業障不能突破,原因在哪裡?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不知道死期將至,不知道三途恐怖,沒有把這個事情認真去想想。當然,一般年輕人很難想像這個問題。年老了,六十歲以上,在工作崗位上退休了,這個意識比較強一點。為什麼?他已經老了,接近死亡,這個問題他才會認真的來看待它。年輕人是疏忽掉了,你跟他講,他不相信,「來日方長」,所以功夫不得力。

印祖,那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,大勢至菩薩久遠劫就成佛了,他是示現做樣子給我們看的,我們要懂得。他自己小佛堂裡面只供一尊阿彌陀佛,牆壁上寫一個大字「死」字。這就是教我們怎樣斷愛欲,怎樣達到一心專念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一生成就,你能夠恢復自性裡面的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。本有家珍,不是從外來的。

第二種是「漏盡無所畏」。「漏」是煩惱的代名詞,佛可以說世出世間所有煩惱斷盡了。不是在如來果地上,就是等覺菩薩要說這個話,也是大妄語。為什麼?他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你怎麼可以說你斷盡了?第三「說障道無所畏」,障道是一切世間障礙正道、障礙佛法,佛知道。不同的時代,不同的地區,不同的眾生,由於迷惑顛倒,把佛法看錯、看偏了,以為這是邪法,障礙佛法的傳播,破壞佛法的僧團,阻止人修行,佛沒有一樣不知道,這其中的業因果報,佛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經論裡頭又常說,譬如佛跟我們講的法運,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: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是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第一個世紀,往後還有九千年。所以佛法裡頭沒有說世界末日,但是這個世間法運有興衰、有起伏。

我初學佛,章嘉大師跟我說,佛法法運在現前這個階段是衰、走下坡,會不會起來?會起來。法運的興衰是在修學的人,不在法。法哪裡會有興衰?法哪裡會有生滅?沒有,在人。某一個時期人心向善,佛法就興;某一個時期人心向惡,佛法就衰。人要是好善厭惡,佛法是最善的,大家都願意修學;如果人要是反常,好惡厭善,學佛的人少,佛法就衰了。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,確實社會一般大眾喜惡厭善。你跟他講些善的,他搖頭,他不相信,他不願意接受;你跟他講殺盜淫妄,他歡喜。所以在這個時代,法運衰了。會不會興起?會,肯定的。人在這個時候,他一定受很多災難,到災難受夠的時候,他覺悟了,他才曉得這個路錯了,他會回頭,回頭佛法就興了。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,眾生縱然造滅佛的事情,佛也不會捨棄他,佛還是要救度他。佛永遠是慈悲的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永遠是平等的,這個只有佛與法身菩薩才能做到,一般人做不到的。

第四個是「說盡苦道無所畏」。佛在講經說法裡面,說「盡苦道」。「苦」,三惡道苦,六道輪迴苦;「盡」是在這裡頭受盡了、脫離了,永遠脫離了。佛菩薩永遠脫離了惡道,他還來不來惡道?他還來,常來。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,他來,他不受苦。說「不可思議境界」,他來,他住一真法界,跟我們不一樣;我們住六道輪迴,他住一真法界。這是什麼原因?大乘經裡面這一種訊息很多。佛跟我們說,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,每一個眾生的境界都不相同,所以法界無量無邊。「十」是代表無盡,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法界,有他自己的境界。

法界從哪裡來的?是從心想生的。不要說無量眾生有無量法界,一個眾生我們自己這一個人就有無量法界。我很虔誠在念佛,佛法界現前;我念大悲觀世音菩薩,菩薩法界現前;一念貪瞋痴,三惡道的法界現前。就是一個人在一天當中,從早到晚就無量無邊法界;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」「識」就是心想,所以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所以佛教我們專門想善,不要去想惡,道理在此地。

這是《大智度論》裡面講的「四無所畏」。《俱舍論》裡頭也有,也說「佛四無畏」:第一個是「正等覺無畏」,第二個是「漏永盡無畏」,第三個是「說障法無畏」,第四個是「說出道無畏」。《俱舍論》的意思跟《智度論》可以說完全相同。

下面是「十八不共法」。這些名詞術語,略說說就可以了。十八不共法前面三條是講「身、口、意,無失」,永遠沒有過失,這是凡夫、二乘、菩薩都做不到的,到純善無過,性德圓滿現前。第四、第五、第六,偏重在心上講的。第四、「無不定心」,我們知道如來果地上他那個定境叫「寂滅定」,清淨寂滅,永遠住在大定當中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菩薩要到八地才能到這個境界,八地叫「不動地」,不退轉了。由此可知,七地以前,「定」有的時候還會失掉,失掉就是退轉,但是時間很短,他能夠再恢復;八地菩薩就不會了,如來果地究竟圓滿。

第五、「無異想心」,異想是妄想。真心離念,決定沒有念頭,佛法裡面常講「正念」,正念無念。對一般初學人來說,方便說「正念無邪念」;換句話說,正念還是有念,他沒有邪念。這是什麼人?這是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也是佛分證位佛,他們沒有邪念。如來果地上正念、邪念都沒有,那才叫「正念」。正跟邪是相對的,六祖說得很好,「相對的是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」,我們套六祖說話的模式,「邪法正法是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。真心永遠沒有念,那才叫正念,但是他自自然然能與十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。

為什麼他沒有念他會應?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。所以這種境界,佛祖說法說到沒有法子好說了,稱為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;這是真的,善惡兩邊都要捨。兩邊捨,為什麼我們現在還要斷惡修善?我們沒有到如來境界,我們不斷惡修善就決定墮三惡道,所以一定要這麼做。諸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,他也這麼做,自自然然這麼做,你要問他為什麼?做給迷惑顛倒眾生看的,做個榜樣給他看。這就叫「大慈大悲」,這就叫「教化眾生」,實在講,他自己不需要這麼做,他表演給別人看,就像唱戲一樣,舞台上表演。在如來果地上倒駕慈航,所以他沒有異想,「無異想」就是邪正兩邊都沒有。

第六、「無不知捨心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執著,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了。等覺菩薩還沒有,如來果地上完全放下了。為什麼?等覺菩薩還執著那一品生相無明;他還分別執著,他要不分別執著,他就證得圓滿的佛果。所以要放下!你放下得愈多,你的境界就愈高,在佛法講,你的果位就愈殊勝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「法」是指佛法,佛法尚且要捨。「捨」就是不執著。所以這個「捨」,我們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,我們真的要捨了,不學了,那就糟了;這個「捨」是我們要學,但是不可以執著,我們捨妄想、捨分別、捨執著就對了。這是大乘佛法常講的破立同時,沒有先後。好,時間到了。

 

卷15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七集
(2001年3月3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十八不共法第七條以下六個科目:「欲、念、精進、智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無減,這六種都圓滿具足,沒有一絲毫的欠缺,這是自性的果德。但是前面一個字「欲」,如來果地上還有欲嗎?這個字跟一般凡夫裡面的「愛欲」,名詞相同,意義完全不一樣。如來果地上離念,沒有念,前面說過,他心裡頭沒有念。由此可知,這裡面所說的都是果德的究竟圓滿。這個「欲」是什麼?實在講,是願一切眾生圓成佛道。如果說如來有什麼願望,如來只有這一個願望願一切眾生速成正覺。他應化在十法界,現種種身,說種種法,就是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所以從這個地方看,這是凡夫、二乘、菩薩統統都沒有的;沒有,就是都不圓滿,沒有達到究竟圓滿。只有如來果地上才是究竟圓滿。

後面有三條,就是「身、口、意三業」。業是造作。前面講身、口、意無失,決定沒有過失;這個地方講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是講他的應化。他應化在十法界,他也現身,他也說法,他也有種種造作,可是應化身「隨智慧行」,跟我們凡夫不一樣;我們凡夫身、語、意是隨煩惱習氣,隨妄想分別執著,造種種業,人家不是。這一個例子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的五十三參。《華嚴經》上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究竟圓滿佛果示現的,他們示現的身分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他身語意沒有過失,隨智慧行,不但四相空了,四見也空了。由此可知,種種示現無非是利益一切眾生。

可是有些同學聽了這個說法有疑惑,為什麼?如來種種示現,有的時候誤導眾生。確實有利益眾生的,也有誤導的。佛有沒有意思?佛沒有意思。哪些眾生得利益?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得利益。哪些眾生會被誤導?煩惱習氣深厚的。看到佛的示現,他總是往惡的那一邊去想,就變成誤導了;如果種種示現都能向善的這邊想,他就得利益了。佛無心而示現,眾生各個感受不相同,道理在此地,我們一定要懂得、要通達。

佛為什麼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一個總綱領、總原則,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?不善的行為,我們用這個心去觀察,是善的。所以大乘經上才說,世出世間法有沒有善惡?沒有。有沒有邪正?沒有。有沒有真妄?沒有。所有一切相對的都沒有,這些相對的都是從心想生。你心想善,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善;你心地不善,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是善的。都是從心想生,因此祖師大德們才教導我們「從根本修」。什麼是根本?心想是根本,道理就在此地。

所以我們應當學佛菩薩。看餓鬼、地獄、畜生造作種種不善,在你心目當中都是清淨業,你就成佛了;他沒有成就,你成就了。你為什麼會看到這些都是清淨業?因為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真的清淨了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「因緣所生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他怎麼不清淨?確實是清淨的。可惜我們沒看出來,我們以為它是染污的,其實它是清淨的。然後你才曉得,什麼叫「性本善」,這三個字的意思你才能稍稍有一點體會;確實本善,純善無惡。如來果地上純善無惡,一切眾生也是純善無惡,所以佛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這一句話是絕對正確,一點都不錯。過錯在哪裡?過錯不在外境,過錯不在別人。所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記住佛的真誠教誨,外境沒有過錯,別人沒有過錯,諸佛菩薩、餓鬼畜生、羅剎修羅都沒有過失,都是清淨無為的。過在哪裡?過我們的念頭錯了,我們的看法錯了,我們的想法錯了。這個道理深!我們初學佛的人很不容易體會。因為你體會不到,所以你不肯做。這個「做」在佛法講「修」,你不肯修。你能體會得幾分,你學著去做,受用無窮!真的是一般所說的心清淨、身清淨。身心清淨,外面境界清淨,我們才曉得,原來佛住極樂世界,菩薩住華藏世界。

華藏世界在哪裡?就在這裡,跟我們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辦法分開的,但是各人住各人的境界,你才稍稍能體會得。你沒有這個思想,沒有這個理念,不肯契入,這個境界你永遠得不到,你永遠在懷疑,永遠不能現前,這個事情就難了;這一樁事情,佛菩薩再有能力,別說十八不共法,百八不共法也幫不上你忙,對你也無可奈何。為什麼?佛幫一切眾生,只能做到「開示」兩個字,只能做到這裡,佛統統做到了。「開」是跟你說明,「示」是做出樣子給你看,做示範。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裡面,前面三分,這是「開」,跟我們講經說法;末後一分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「示」,做示範給我們看。我們這些學的人要會悟,要會入。「悟入」佛幫不上忙,這靠自己;根性利的很快就悟入,根性鈍的就非常非常困難。

利鈍從哪裡分?老老實實講,利根人聽話,百分之百的順從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經上品上生章》裡面所講的,隨順佛菩薩的教誨,佛菩薩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,教我不可以做我就決定不做,這是上上根人,這一種人決定能夠悟入。不能隨順佛菩薩教誨,還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隨順自己的妄想執著,你永遠不能悟入;別說大悟,小悟都不可能。讀了佛經怎麼樣?讀了佛經之後懷疑,滿腹狐疑,這哪能成就?這樣學佛不但不能得利益,反受其害;佛不害人,是我們自己害了自己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。

最後這三條:「知過去世無礙,知現在世無礙,知未來世無礙」,這是自性本具般若的德用,十方三世無所不知,沒有障礙。這一種智慧的能力跟阿羅漢、菩薩不一樣。阿羅漢也能夠知三世,知過去、知現在、知未來,但是他的時間只有五百年,他能夠知過去五百年、未來五百年,五百年以上他就沒有能力,他就不知道。

《法華經》上有個比喻,是一個公案,是段故事。有一個人發心想跟佛出家,跟佛出家決定要有善根,沒有善根就沒有法子出家。佛叫這些大阿羅漢來看:「他有沒有善根?」這些阿羅漢看了都搖頭:「沒有善根,與佛無緣。」阿羅漢能看五百世,這個人五百世跟佛都沒有結過緣,他怎麼能出家?佛就說了,他說:「他有善根,無量劫前」,這「無量劫」時間太長了,阿羅漢、菩薩見不到,「他是一個樵夫,山上砍柴的,遇到一隻老虎,老虎要吃他,他爬到樹梢上念了一聲南無佛。」就這一點善根,這一生當中遇到釋迦牟尼佛,可以出家,佛給他剃度了。這是說明無量劫前佛知道,別人不知道,菩薩、羅漢都不知道,他有這個能力。總而言之,十八不共法,包括前面十力、無畏,都是形容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德能,這個德能是自性本具,圓滿的顯露,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了。後面一句做總結:

【一切佛法,皆得圓滿。】

『一切佛』是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都圓滿,沒有不圓滿。依什麼?依十善業。十善業的功德不可思議!十善業從哪裡下手?《無量壽經》上教導我們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這就是把下手的方法教導我們,從不妄語開始。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先從這裡做起,然後再學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深度、廣度隨著自己的修行不斷的擴展,擴展到與自性完全相應,那就是「性本善」。

佛法,諸位都知道,經有四種:教、理、行、果,佛有這四種經。「教經」,教訓、教誨;「理經」,教誨裡頭包括著真理;「行經」,你要依教奉行。《十善業道經》是屬於行經。我們常講「修行」,修行要靠這一部經,這一部經裡面具足一切圓滿的佛法,我們怎麼能夠疏忽?怎麼能夠輕視它?由此可知,我們自己學佛,學了這麼多年,毫無成就可言,每天還生煩惱、起無明、造惡業,這是什麼原因?把十善業道疏忽了,認為這是小小事,這個東西不需要學的。殊不知這個小小善是成佛的大根大本,一切佛法都離不開十善。

我們常常看到畫的佛像,畫的佛像大概在佛的圓光頂上都寫了三個字,這三個字有用梵文寫的,也有用中文寫的,也有用藏文寫的,寫法不一樣,意思、讀音都一樣,這三個字是「唵、阿、吽」。我當年親近章嘉大師的時候,我也請大師送我幾個字,他老人家自己親自寫的,他就送這三個字給我,「唵、阿、吽」,他用藏文寫的。我向他請教這三個字的意思,就是十善業,「唵」是身業,「阿」是口業,「吽」是意業。十善業道,佛頂在頭上。佛放的光是什麼光?十善之光,純善無惡。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。末後兩句,佛勸我們:

【是故汝等,應勤修學。】

「汝等」,我們今天讀到這部經了,「汝等」這個「等」包括我們在裡面。這是世尊親口宣揚,『應勤修學』;我們應該勤奮的來學習,不能夠疏忽。疏忽,那你就錯了。修學十善,你得什麼樣的果報、什麼樣的成就,完全在你用心。你是用的佛心,諸位要知道,佛心是平等心,你修十善,你就成佛了。菩薩是六度心,你以四攝六度修行十善,你是菩薩。你以慈悲喜捨修學十善,天道。看你用什麼心,你學這個法門,你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。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認真努力修學,否則的話這一生就空過了。好,我們講到這裡。

 

2005-12-27

卷158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八集
(2001年3月3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七面,經文倒數第四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【龍王,譬如一切城邑聚落,皆依大地而得安住;一切藥草卉木叢林,亦皆依地而得生長。此十善道,亦復如是。一切人天,依之而立。一切聲聞,獨覺菩提,諸菩薩行,一切佛法,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。】

我們看這一段,這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。佛舉了一個比喻,『譬如一切城邑聚落』。這個比喻好懂,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,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的城市,「城邑」就是城市,「聚落」是鄉鎮村莊,都不能離開大地,『皆依大地而得安住』。我們人不能離開大地,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。再看『一切藥草卉木叢林』,這是指植物;動物離不開大地,植物也離不開,離開大地,它們也不能夠生長。這是說明所有一切的生物,動物、植物統統叫生物,離開大地就不能夠生長,這個比喻好懂。「大地」比什麼?比「十善」。『此十善道,亦復如是』,十善道就像大地一樣,情與無情共同要依靠的。在這個地方,有情眾生我們比較容易理解。

修十善業,能得善果。佛家常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話是實在的;《了凡四訓》裡面雲谷禪師就講得很清楚,中峰禪師也說得很明白,種善因決定得善果,這就是有求必應的道理。所以我們的求,要如理如法。世間人求願的人太多了,為什麼沒有感應?為什麼得不到?他不懂道理,他不知道方法,那個求不如理、不如法,所以沒有感應。

佛門當中的求願,也是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他老人家跟我講:「我們向佛菩薩求願,長久不能夠現前,不能滿足願望,這是業障障礙住。我們自己一定要反省,要覺察自己業障之所在,努力把業障消除,我們所求就滿願,就能現前。」業障怎樣消除?大師告訴我:「懺悔。」跟普賢菩薩所說的「懺除業障」,一個意思。我問他老人家:「怎麼懺法?」他跟我說了四個字:「後不再造。」這一句話說得容易,做起來是真難。儒家講「不貳過」,也是這個意思;過失只有一次,不能重複,這叫真懺悔。他告訴我:「用不著到廟裡去燒香磕頭、去許願,用不著。」那個時候我初學佛,連三皈依都還沒有受,他教我無需要到廟裡去拜佛,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,最重要的是「改過自新」。

所以,我們知道自己的過失,發現自己的過失,這就是開悟,人覺悟了。悟後最可貴的,是要修行。「修行」是什麼?就是改過;把自己的過失改過來,這叫修行。所以修行是修正我們的過失,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,這叫修行。由此可知,修行不僅僅是念經、念佛,不是的,那個念經、念佛是修行的方法;真正修行要懂得,是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。從哪裡修?祖師大德都教我們「從根本修」。什麼是根本?「起心動念」是根本,這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,最高的。我說話說錯了,下次我改過,我做事情做錯了,下次我再不敢做了,這是從事上、從身上修,不是從根本;根本是從起心動念,從這裡改過,你的身、口自然就沒有過失了。所以要懂得念頭才起,就要能覺察到,古大德常常教人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念頭起來,這是當然之理;人沒有證得究竟的果位,就是菩薩,他還有念頭。

所以我們想想,等覺菩薩他要不是生相無明念念相續,他怎麼會在這個世間?不可能。等覺菩薩的一念生相無明也是念念相續,所以他才示現出根身世界。一真法界、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變現出來的,它是無明相續而現的世界;如果這一念無明斷了,那就是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上的話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那佛還度不度眾生?不度眾生了。所以從這個地方,我們體會到佛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佛到這個境界,他那最後一品無明斷不斷?他不斷;他不是沒有能力斷,有能力斷而不斷,這叫「倒駕慈航」,叫「帶惑潤生」,這一品無明他決定不斷。

所以諸位,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,等覺菩薩跟如來果地是同等的;同等裡頭有不等,不等在哪裡?等覺菩薩那品無明他沒有能力斷,佛有能力斷而不斷,差別在此地。他不斷,他要是斷了之後就不能度眾生、就不能現相。「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」,那是那一品生相無明起作用;這一品無明要是斷掉,就不起作用了。所以「帶惑潤生」、「倒駕慈航」,意思在此地。

所以我們用功,真正用功是在哪裡?是在覺察自己的過失。在哪裡覺察?二六時中,晝夜不間斷,起心動念,在這裡覺察。自己念頭錯了,要痛加懺悔,真誠懇切,這個過失才能改掉。為什麼?習氣太深了。眾生貪財、貪色,貪名、貪利,無始劫來的薰習,這個習氣多深!如果不是痛切懺悔,那個根拔不掉,不時它又起現行,起現行就產生障礙。最怕的是什麼?臨命終最後一念,這個東西又起現行了,完了,你來生又搞三途六道去了。我們念念想往生,被最後這個妄念破壞掉了,這是很有可能,大有可能,我們不能不警覺。千萬不要再打妄想,「現在我還年輕,到我老的時候,我再來真幹」,恐怕到不了老,你的壽命就終了,你就來不及了。所以這樁事情,以前不知道,那就沒有話說了,無可奈何了,知道這一天,就要認真幹起!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菩薩,事上可以跟眾生和光同塵,心地上決定不染著。什麼叫功夫?這就叫功夫,心地決定清淨,智慧明瞭。

何以能不染著?相是假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外面境界是假的,我這個根身也是假的,這叫「看破」。唯有真正看破,你才會肯放下,甘心情願的放下,歡歡喜喜放下,再也不染著了,那就是一般宗教裡面講「你得救了」,佛法裡面講「你得度了」,這是真修行,這是真做功夫。我們每天誦經、拜佛,做這些儀式,說老實話,這些東西都是表演作戲接引眾生的,這不是對自己的;自己修行,那真是心地功夫,不在形式。形式做得好看,是接引那些還沒有回頭、還不知道佛法的這些人,我們表演這個形式讓他來,接引眾生,讓他走進佛門。走進來之後,要把真的東西傳授給他,不能一味去搞表面。

現在,居士林這個道場有建築工程,我們的講堂、念佛堂都搬遷出來了。現在這個臨時講堂,我覺得很不錯,四面沒有牆,好!在這裡面講經,這麼多聽眾,外面來來去去走的人,看到這麼多人坐在這個地方,不知道幹什麼事情,他也走進來聽聽,就度很多眾生,這個比居士林殊勝!這就是我們要給大眾製造接觸佛法的機會,這是佛法講的「緣分」。他一生遇不到這個機會,可能一生都聞不到佛法;有這個機會,他來看看、來聽聽,他懂了,明白了,慢慢也覺悟了。所以這種講堂好!四面沒有牆,什麼人都能看得見。所以我想,這個講堂如果長年下去的話,將來聽眾會愈來愈多。將來建講堂,我覺得講堂還是在第一層,不要在樓上,四面都沒有牆,好,非常非常好,我們看到這效果,處處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。由此可知,講堂無需要建富麗堂皇;怎樣能夠接引廣大眾生,要以這個為目標,不在形式上的莊嚴。聽眾多,覺悟的人多,修行的人多,這是真正的莊嚴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這一段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5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九集
(2001年3月3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七面,經文倒數第二行,下半段看起:

【一切人天,依之而立。一切聲聞,獨覺菩提,諸菩薩行,一切佛法,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。】

我們聽了佛這一段話,知道十善業道的重要性。它是整個佛法的大根大本,不僅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是依這個根本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無不依此十善大地,建立一切佛法;換句話說,離開十善,就沒有佛法。大家想想,對不對?我們要學佛,離開十善,我們不是學佛法。由此可知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念念都與十善相應,你是在學佛,你是在修學佛法。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哪一個宗派,十善像大地一樣,你的法門、宗派就像高樓大廈一樣,你都是建立在地面上。沒有地,你到哪裡去建立?佛把十善比喻作大地,一切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一切佛法也依這一個基礎而得究竟圓滿。

所以十善業道須臾不可離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修學的法門再多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無邊法門,所有一切法門的總綱領,就是「十善業」。我們讀這一部經,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。過去輕視、疏忽了,那是自己的過失,是自己的愚昧,所以在佛法裡面這麼多年,有些同修學了幾十年,功夫都不得力,現在曉得,我們沒有基礎!像蓋房子一樣,天天在蓋,這房子天天都倒塌,永遠蓋不起來,原因是什麼?沒有做地基。我們修行到今天不成就,疏忽了這一樁事情,把這一樁事情看得太輕了。

所以學佛的人重視戒律,要去受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要去受菩薩戒、受三皈五戒,這是最平常的,受八關齋戒;現在我們知道,全是假的,有名無實。為什麼?所有這些戒行,統統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,你沒有十善,連三皈都落空。這個道理我們過去也講過多次,但是這一次從這個經上,我們就講得更清楚、更透徹了。我往年講的,是根據「淨業三福」講的。淨業三福就好比三層樓,你沒有第一層,你怎麼能蓋第二層?第一層是第二層的基礎。第一層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還沒有到三皈五戒。三皈五戒是第二層,第二條才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你連十善都沒有,哪來的三皈?哪裡來的五戒?假的,全是假的!所以世間才遭這麼大的劫難,我們自己學佛才有這麼多的障礙。原來是搞來搞去,連個土地都沒有搞到;想蓋房子,連土地沒有,到哪裡去蓋?諸位要知道,十善業是土地,有了土地,你才可以幹別的事情。你連土地都沒找到!

所以,在佛法裡面講,不管是講顯教、密教,宗門、教下,大乘、小乘,無論說什麼法,你要先有十善,你才能建立,你要沒有十善,你全部落空。由此可知,十善的重要性。佛在這個地方舉的,就是我們現代一些人講的五乘佛法。『一切人天』,人天乘,『依之而立』。『一切聲聞』,它上面加個「一切」,此界、他方都包括在裡頭,不單是娑婆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包括在其中。聲聞。『獨覺菩提』就是緣覺。『諸菩薩行』,稱「諸菩薩」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諸菩薩。『一切佛法』,天台家講的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,這是四種佛;賢首大師講的「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」,五種佛。這是說一切佛法,都依十善大地而得成就。然後你才想到,這一部經典是多麼重要,這是佛家修行的根本法,根本大法!

十條綱目很容易記,古人教導我們記憶的方法,「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」。身三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在家同修不邪淫,身三條,三善;口四善: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意三善,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: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要真幹!這十條你做到了,等於說你有了土地。什麼土?法性土。你有資格學佛了,學佛從三皈五戒開始,你有資格皈依三寶,你有資格受持眾戒。如果你連法性土都沒有,你連立足之地都沒有,你靠什麼?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,我們不能不講求。

我們學的是什麼佛?修的是什麼道?連個根本立足地都沒有,什麼都不必談了,那修的道是妖魔鬼怪的道,決定不是正法,決定不是佛道。不但不是佛道,經上說得那麼清楚,不是天道,也不是人道,人天都要以這個為基礎,你就可知他走的是什麼道,他走的是鬼道、地獄道、畜生道,他是這個道,因為那些道沒有說以十善為基礎的。十善基礎這個道是從人起,「一切人天,依之而立」。換句話說,不修十善,就是三惡道;你要想得人天,你要好好的修十善業道,你才能得人天的果報。一切佛法究竟圓滿的大道,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。末後這一段經文:

【佛說此經已,娑竭羅龍王,及諸大眾,一切世間,天人阿修羅等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】

這部經是佛在龍宮裡面講的。『娑竭羅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「鹹水海」。我們知道,這地球上的海水是鹹的,鹹水海。我在前面也把這個意思跟諸位透露過,「鹹水海」表什麼?「苦海」,表這個意思;那個海水味道很不好,不能喝。所以佛在娑竭羅龍宮,它就表這個意思: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居住的環境是苦海。『龍王』也是表法的意思。「龍」是非常善於變化的,比喻我們現代的社會,人心、造業,千變萬化。佛講這部經,選擇這個地方,我們就曉得,他有他的用意在。

苦海無邊,人情事理變化多端,我們生在這個環境,用什麼方法來應付?用什麼方法來生活下去?佛跟我們講,「十善業道」。也許有人說:「我們果然照十善業道來做,那我們處處吃虧上當,在這個世間活不了,活不下去。」沒錯,這個世間活不下去,到天上去了。你是善人,你應該有好的果報,天上果報比這兒好,極樂世界比這兒就更好了。具足十善,沒有受三皈五戒,念佛都能往生。怎麼曉得能往生?《無量壽經》「三輩往生品」裡面講得很清楚,修十善業,一條一條都說出來了。所以,具足十善業,念阿彌陀佛能往生,何必留戀這個世間?何必跟這些人勾心鬥角?沒有必要。

所以,真正修行人,釋迦牟尼佛示現那個榜樣給我們看,「安貧樂道」,我們甘心情願過一種貧苦的生活。實在講,「貧」是真的,「苦」是假的。修道人他貧而樂,他不苦,我們世間人就貧和苦。你看看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,顏回的物質生活很苦,「簞食瓢飲」,那是形容他物質生活條件,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,用竹子編一個簍當作飯碗盛飯,喝水連杯子都沒有,用個瓢作杯子,生活苦到這個程度;夫子讚歎他,一般人過這個生活會感到很苦,「人不堪其憂」,別人過這個生活非常憂愁,「回也不改其樂」,顏回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。貧而樂,他不是貧苦,他是貧樂。你看基督教《聖經》裡面講的「甘貧」,甘貧有兩個意思:一個意思是甘心情願過這個貧苦生活,這是一個意思;另外,「甘」是甜美,貧得很快樂。「甘貧」,這兩個字用得很好,這是基督教《聖經》裡面所說的,我們要懂得,要能過這種生活,十善業道就不難了。

十善業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不肯、不願意過這個貧苦的生活,貪圖物質上的享受,這就壞了。「貪圖」是貪心,十善裡頭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你這個貪心在作祟,那就沒有法子,你的十善業就修不成。所以一定要斷貪心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;再惡劣的環境,無論是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,決定沒有瞋恚心;不貪、不瞋,這是大定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首楞嚴王三昧」。不痴是智慧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樣樣都清楚,樣樣都明瞭,不痴。身三、口四自然就做得很圓滿,哪裡會有過失?

古大德教我們「從根本修」,我們現在也知道,根本是什麼?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是根本。十善業是一切人天佛法的根本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是十善業的根本,我們要從這裡下手,十善才能夠修得好,才能夠修得成功、修得圓滿。如果不從斷貪瞋痴、遠離貪瞋痴下手,十善恐怕在這一生很難做到;換句話說,你連作人的基礎都沒有,其他什麼都不必談了,學佛只不過是跟佛法結個緣而已,佛法殊勝的功德,你是一絲一毫都得不到。

這一部經我們就講到此地做個圓滿,希望我們大家聽了之後,要認真努力,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」,希望這一生不要空過,決定要有一個結果,要有一個成就。好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