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3-31

卷52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十二集  (2000年8月13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九面第一行:

【復次龍王,若離惡口,即得成就八種淨業。何等為八?一、言不乖度。】

經文很明顯,意思無盡的深遠。佛在這裡面告訴我們怎麼樣成就淨業,特別是對念佛法門而言。我們念佛法門,大家都知道是修淨業。淨業從哪裡修?先淨其口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讀到的,佛教我們修行的基本法是善護三業。善護三業裡面一開頭就教我們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就是此地說的。由此可知,修淨土從哪裡開始?我們知道了,也明瞭這一段教誨的重要性。

什麼叫「惡口」?這兩個字的意義一定要搞清楚。惡口是說話粗魯,音聲、態度、詞句都教人家難以入耳,現在所謂是命令的句子。縱然是你的下屬,不得不服從你,充其量也是表面不得已不服從,心裡頭不服,這是失敗。往往在某一種關頭的時候,下屬背叛了。為什麼會叛離?必有原因,而因素裡頭決定少不了平時言語不當,造成的後果,這是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。人與人相處,人之待人,言語佔的分量太重太重了。所以儒家教學,言語列在重要的科目上。夫子教學四個科目,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個是言語。由此可知,他把言語看得多麼重。言語是德行的表現,看你的言語、看你的表態、看你的動作,你德行的高低就一目了然。我們要怎樣修德、累德積功?這是佛菩薩在經論裡面常常囑咐教導我們的,教誨裡頭說得很多,諸佛菩薩又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柔和愛語,這是濟眾。

我們親近善知識,我過去親近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我們站在旁邊觀察他接待賓客、接待來學,我們看了深受感動,在這裡面學習。親近他的學生,對學生跟對大眾不一樣,嚴厲的教訓,對學生有,常常有,但是對大眾沒有。學生,老師有責任幫助他、成就他,看到他有過失決定要說。所以從前老師對我們講,說過失的人,誰願意說人過失?誰願意跟人家做冤家對頭?聰明人、有學問的人決不幹這個事情,跟人結善緣,決不跟人結惡緣。你有過失不會有人說的。說你過失只有兩種人:一個是你的父母,一個是你的老師。朋友、同學說過失也是一而再,頂多講兩次,不會講第三次了,兩次你不改,第三次也不說了,為什麼?說了就變成冤家了。那怎麼對你?敬而遠之。什麼叫「遠之」?不與你共事。你在社會上做任何事業得不到別人幫助,你所得到的,是與你有利害關係的,道義的朋友你一個都沒有。所以德行、言語不能不學。

德行的落實,就是世尊在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十善業道。口業重要!你能夠離惡口,你就得到八種淨業。第一種『言不乖度』,這個「度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分寸,你的言語恰到好處,一般說的如理如法、合情合理,不過分,也不會不及,這是第一種淨業。言語過分,顯得巴結人、討好人;言詞不及,顯得傲慢、瞧不起人。言詞要能夠做到恰到好處,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,常常練習,養成習慣。

【二、言皆利益。】

這個很重要。無益之言,在佛法裡面稱作「戲論」,我們世間人講的開玩笑。諸佛菩薩、修道之人沒有戲論。戲論跟幽默不一樣。世間人的幽默,不見得是對對方、對社會大眾有利益;而聖賢、君子所謂是「出言成則」,說出來的話都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準則,這就是利益。由此可知,淨業是有利益的,如果於社會大眾沒有利益的,這不是淨業。利益使我們能夠想到,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得清淨心,幫助我們斷煩惱、長智慧,這是真實利益。

【三、言必契理。】

『理』是真理,決定不會違背真理。悖理之言聖賢君子決定沒有,為什麼?他見到真理了。佛家常講「明心見性」,所以他的行為、他的言語決定與性德相應,言行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十二部經教,都是從性德流露出來的,契理。

【四、言詞美妙。】

這是契機,讓人家聽到歡喜接受。契機契理的言語,才能廣化眾生。《壇經》上惠能大師所說的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這是契入境界,那不是凡夫。他為什麼不見世間過?我們用相宗的話來說大家好懂,他已經轉識成智了。相宗修行的綱領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。第六意識是分別,沒有分別了,一切不分別了,這個觀是妙觀,智慧現前了。我們今天對於世間人分別,他不分別了。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。末那識是執著,他不執著了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。諸位想想,離開分別執著,你要找過失,了不可得,世出世法都沒有過失。

《楞嚴經》、《圓覺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,佛都說貪瞋痴就是戒定慧,戒定慧即是貪瞋痴。這話什麼意思?平等觀。貪瞋痴跟戒定慧是極不平等。它平等,它怎麼平等的?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個性,法性。覺悟了叫戒定慧,迷了叫貪瞋痴,迷悟不二;迷的是法性,悟的還是法性,法性沒有迷悟。迷的時候變的相,是貪瞋痴的相;覺悟變的相是戒定慧的相。但是你要曉得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相不是真的,是妄相。他心平了,理得了,於是清淨心現前。心清淨,我們常講身清淨,境界清淨,貪瞋痴跟戒定慧都清淨了。這是什麼人?法身大士。

法身大士應化到六道裡面來,他怎麼做?他還是嚴持戒律。為什麼?六道眾生在迷,他要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。去表演,上舞台表演;表演一定要顧及到大眾,要顧及到當前社會,利益眾生:我這個表演於眾生不利、於社會不利的,不可以做。譬如今天的社會,今天社會大家都不懂得孝道,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;佛菩薩到這個地方來一定示現孝順父母,奉事師長。現在這個社會大眾,不懂得尊師重道,忘恩負義,背師叛道;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,一定是特別示現孝親尊師,一定是這個做法。為什麼這麼做?挽救世道人心。諸佛菩薩在哪個地方示現、哪個時候示現,一定要觀察這一個時節因緣,就是此時此處眾生犯了哪些毛病。佛法是教育,如何能夠糾正他,幫他改過來,這叫善知識。

今天這個世界上,已經不懂得尊師重道,我們還要毀謗老師,還要批判他,還要去鬥爭他;這是教社會大眾不孝父母,不重師長,果報在三途。這個教育、這種表演示現,是把眾生往三途惡道裡頭帶。這個人是什麼人?惡魔,這不是菩薩。菩薩作法跟這個恰恰相反,菩薩決定順性德,所以菩薩決定不念舊惡、不憎惡人。教化眾生要懂得整體的利益,可以犧牲個人成全大眾。對於毀謗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格外敬重,這個敬重不是裝的,是出自於真誠。感化惡人,勸化社會,這是菩薩。

『言詞美妙』,不是音聲說得好聽;音聲好聽固然在其中,「美妙」的意思更深更遠,是讓別人聽到歡喜接受。你這個言是金玉良言,這叫美妙;我們現在講,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真正是從仁慈博愛裡面流露出來的。這是屬於淨業,決定是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,亦能夠淨化人心、淨化三業,這是真正契理,真正美妙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28

卷53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十三集  (2000年8月14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昨天晚上我們聽了猶太教的簡報,這是一個古老的宗教,我們比較少接觸。在中國大陸沒有,中國大陸只有五個宗教,接觸的機會就更少。我們聽了之後,知道他們最主要的經典是《舊約》,他們的歷史有四千多年;而天主教是《新舊約》都採納,基督教則偏重在《新約》。他們所崇奉的是一個神,這裡面的差別,基督教偏重在耶穌,天主教偏重在聖母。昨天我們也聽他們的報告,他們肯定上帝就是真理,宇宙之間的大能。這個概念很好、很正確,確實能被現代人所接受。佛弟子廣學多聞,尤其是出家,肩負起教化眾生的使命,對於眾生的機宜不能夠不知道,你弘法利生才真正能做到契機契理。

好在這一次我們邀請每個宗教來傳道,這是個長期性的,不是短期的。每一次我們都留著有錄像帶,英語的部分,希望我們這邊能夠用中文做成字幕,我們要很用心的來學習。在不同宗教裡面找到一個共同點,這個共同點就是大家所公認的真理。佛陀的本義是智慧、是覺悟;他們說真理、說大能,跟佛家講的大智大覺是同一個意義、同一個道理。可是宗教教育,宗教如何真正利益世人?必須將這個真理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。

真理所表現在外面的就是仁慈博愛。我們今天將佛法的中心理念拈出來,五句十個字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這不僅是佛法的精義,也可以說是世間所有宗教的精華之所在。上帝愛世人,神愛世人,佛菩薩大慈大悲。佛、菩薩、神、上帝是什麼?在哪裡?就是當人自性本具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。它的大用就是慈悲,就是博愛;不分國土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仁民愛物。不但要愛人,一般宗教裡面只是說愛人,佛經講的範圍就更大了,《華嚴》說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就是說明連植物、礦物,我們對它都充滿了愛心善意,何況對有情眾生?如果我們自己果然對於情與無情充滿了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善意與愛心,這個人在佛法裡面就稱之為「佛陀」、稱之為「菩薩」。如果還夾雜著不善,夾雜著惡意。什麼叫「惡意」?不善就是惡。佛跟我們說的標準,十善業道;猶太教的標準,摩西十誡。十誡的內容跟十善是相同的,所以十善業道是所有宗教典籍裡面都是明文教誡,信徒們一定要知道遵守。離開這個基本教學,我們就不善了,就造作惡業,變現出三途苦報。

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學佛從哪裡學?從根本修。根本是什麼?念頭;念頭要善,念頭要清淨,念頭要平等。我在大眾當中,覺得我自己身分特殊,覺得我地位跟別人不一樣,這是不善,這不是善。我們看看世出世間的聖哲,中國人是講世間法,重視世間法,孔老夫子是個代表。夫子一生的行誼,處世待人的態度是自卑而尊人,聖人給我們做出的模樣。我覺得比別人高一等,你是凡夫。這比人高一等的念頭、行為,在佛法裡面講,深重的業障習氣。誰知道?佛曉得。做佛的弟子,就要把佛法裡面所講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做出來給大家看,這是教化眾生。你自己真正做到了,這是你的自受用,給別人看是化他。要認真去做,努力的去做。

各個宗教的信徒,也跟佛法一樣,要通達、深明經典的「義趣」;義是道理、義理;趣是方向、目標。明瞭之後,要把這些大道理落實,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念念為社會造福,給眾生做好樣子,遠離名聞利養,捨棄五欲六塵;一般宗教裡頭說,這個人才得救。誰救你?自己救自己;大乘佛法裡面,自己度自己。諸佛菩薩、一切神聖給你做自救、自度的增上緣,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。

人生苦短!昨天中國有個同修打電話告訴我,他說他到美國去了一趟,去了一兩個月回來了。朋友當中,很好的朋友,三個過世了,年齡都不到五十歲,深深感觸人是這麼樣的脆弱。「人命無常,國土危脆」,要想長久,這是妄想,那是痴人說夢!六道裡面決定沒有長久的,佛告訴我們的真相,「剎那變化」,告訴你世間是無常的。有智慧的人他聰明,掌握現在。現在這一剎那,他掌握住了他就成功;忽略現在,那就一定墮落。佛家講「常樂我淨」,常樂我淨從自性裡面才見到。確實自性是無形無相的,橫遍十方三際;這裡頭有真常、有真我,具足常樂我淨這四種淨德。現相裡頭決定沒有,相是虛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我們能把這一點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相可以受用決無執著,不但沒有執著,不可分別;遠離分別執著,你就見到諸法實相。見到諸法實相的人,在佛法裡面稱他為「佛陀」,稱他「如來」。

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從哪裡學,從哪裡下手,怎麼樣成就。日常生活裡面,充滿了真誠、清淨、平等;處事待人接物,充滿了大慈大悲。這個人樂!真正離苦得樂了。苦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;他離開了,他沒有了。他樂的是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總體。這個理念、這個受用,無時不圓滿,無處不圓滿,得大圓滿,得大自在。這是真的,除這個之外都是虛妄的。所以學佛學什麼?我們這樣圓滿周遍的愛心;佛家講慈悲,大慈大悲。顯現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皆是大圓滿,點點滴滴你的受用都是大自在。佛法裡面能得這個受用,所有宗教教學,如果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,都能達到同樣的境界。所以佛在經上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個「法門」不侷限於佛教的法門,旁通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。這正是大乘所說的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圓悟、圓修、圓證。這個在一切法裡面,確實大乘講得透徹、講得明顯,我們要在這裡下功夫。

下功夫不僅僅是在研教,要落實,解行要相應。解幫助你行,行幫助你解,解與行相輔相成,這把我們提升到無上道。有解無行,該怎麼墮落還怎麼墮落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無濟於事,不能解決問題。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疏鈔》裡頭講得好: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;有行無解,增長無明。」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解行要相應,這是正法,這是正教。偏在一邊,邪了。什麼叫「邪教」?偏在一邊。走路不是走正當中,走在兩邊,走邊上、旁邊去了,偏邪。邪、正我們要有能力辨別,我們自己走的是個什麼道路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27

卷5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十四集  (2000年8月15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最近我們聽說聯合國要召開一個世界的宗教會議,這一樁事情好像在過去還沒有過,這是第一次,是好事情。人類祈求和平、祈求上蒼的保佑已經有千千萬萬年了,可是和平一直都沒有到來。相反的,天災人禍,尤其是戰亂,一次比一次嚴重,傷亡的生命財產無法估計。以近代來看,第一次世界大戰,第二次大戰,唯恐將來還有第三次大戰,所以和平的希望太渺茫了。

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幸的現象?中國古代的聖賢,雖然也祈求上蒼、也祈求神祇,但是並不完全依靠,而依靠聖賢人的教誨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在中國是三教鼎立,這個三教是儒教、佛教、道教。可是講「教」,並不是現在人觀念當中的宗教,講教是教學、教育。儒家的教育,儒家的教學;佛家的教育,佛家的教學;道家的教育,道家的教學。它不是宗教,換句話說,這是三個大的學派,各有千秋,就如同雍正皇帝在《十善業道經》前面的上諭所說的一樣,「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」,這三種教育都是教導人民覺悟,「理同出於一原,道並行而不悖」。雍正皇帝的話不錯,完全正確。

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宗教,可以說理都是出於一源。什麼個理?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。我們現在總結佛的教誨,十個字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這是理,同出於一源。道並行而不悖,「道」是什麼?愛人。新加坡許哲居士的話,李木源居士問她:「什麼是宗教?」「宗教就是愛。」基督教、天主教、猶太教,「上帝愛世人」、「神愛世人」;佛教裡面,佛菩薩一片慈悲。

這個地區大多數人民信仰伊斯蘭教,我們鄰近的馬來西亞跟印度尼西亞都是回教國家。他們的經典展開,每一段頭一句話是:「阿拉確實是仁慈的。」他們稱上帝,稱「阿拉」。所以世間宗教再多,它的根本是一個,都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,智慧、仁慈、博愛,這是根本。宗教教學的目標也相同,教人互相尊重、和睦相處、平等對待,它不分國家、不分族類。哪一個宗教傳教的時候,有沒有限制說,「你不是我這個國家的人,你不是我這一族,你不可以信我的教」?沒有。每一個宗教都傳遍全世界,它們確實是平等的。唯有用教育才能夠達到和平。

宗教原本都是教學,用現代話來說,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諸位仔細去看看所有宗教的經典,你就明瞭了。心胸都是廣大的,佛家講: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」哪一個宗教不如是?個個都是這樣的。為什麼現在宗教人士心量變得這麼窄小?只有自己,貶抑別人,那不是神的意思,不是宗教教義裡所說的,那是個人。我們不講其他宗教,單單講佛教,我們有沒有照佛的經典去做?沒有。我這個道場,希望我興旺;我旁邊這個道場,希望它衰敗,希望它的信徒都到我這兒來。本身就排斥了,這是不是佛教的?不是。佛在菩薩戒裡面制定的戒條,「自讚毀他」是菩薩重戒,你自己標榜自己、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,這是極大的錯誤。佛怎麼教給我們的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每一位菩薩、每一位善知識,自己謙虛,尊重別人,抬舉別人,這個樣子「道並行而不悖」,這個世界才有和平。佛跟我們說,世出世間一切法個個都是平等的,個個都是第一的。如果有第一、第二、第三,麻煩就來了,絕對不能和睦相處,平等才能夠和睦相處。

和,和為貴是我們希求的。「和」從哪裡來?從「平」來。不平等就決定沒有和平,所以一切宗教都是教人平等。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宗教?我們要了解,過去交通不發達,人與人之間很少往來。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的,老死不相往來,確實有。住在鄉村,他住在這個村莊,那邊那個村莊,他一生都沒去過,他一生生活的範圍就是這個小村莊、小圈圈裡面。於是他在這個小圈圈裡面,要跟大眾和睦相處,也必須有聖賢教育。由於居住環境不相同,文化不相同,歷史背景不相同,所以聖賢設教,建立教化,這樣才形成許多宗教。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,釋迦牟尼佛出世那個時代,印度有一百多個宗教,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一百多種的教學,教化整個印度所有的不同族群、不同國土的居民。宗教是這麼來的。

中國宗教不發達,不發達的原因是秦朝時候中國就統一了,秦始皇統一中國。他統一的中國時間雖然短,影響非常大。接著下面那個朝代,漢朝時間就長了,前漢、後漢四百年。漢武帝,這是漢朝第二個皇帝,制定的教育政策、教學的方針,就是採取儒釋道三家。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來,以儒家為正宗。這一個教育的理念,一直綿延到滿清都沒有改變。兩千年中改朝換代許多次,政治制度也有革新,只有教育政策、教育方針沒有變,連蒙古人入主中國也沒有變更,滿清人入主中國也沒有變更。漢明帝時候,佛教傳到中國來,逐漸形成三家的教育教導中國人民。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接受這三家的教導,用佛學的名詞來講,有深厚的善根。

中國是個和平的民族,你展開中國的歷史,中國從來沒有在外國國土上打過仗的。什麼原因?接受聖賢的教育,中國不會侵略別人,中國只是愛護別人,以德服人,不是以力。歷代帝王都是修養自己的道德,附近的這些國家,在從前講「歸順」中國,這就是尊中國為老大,這是他們尊敬,不是中國對他的要求。他們尊敬,他們對中國朝貢,這個「朝貢」,就是現在講的送禮,可是中國的回禮比他送來的要厚好多倍。他送我們一萬塊錢,我們回他的是十萬塊。厚待小國,尊重小國,這看看中國歷史就曉得了。

中國滿清中葉以後,逐漸遠離古聖先賢的教誨了。遠離聖人的教誨,於是煩惱習氣就現行了,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,敗壞了社會風氣。再加上西洋一接觸之後,洋槍大砲,我們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到;中國人重視文字,不重視武力。外國人侵略中國,幾乎中國被列強瓜分了,受這兩百多年來的苦難。於是中國人對自己古老的道德文化產生懷疑:「我們講道德,人家講武力。我們打不過別人,受別人欺負,所謂是『好人被人欺』。」中國人現在覺悟了,我們也著重軍備,發展新武器。是不是侵略別人?不是的。這個發展是喝阻外國人:「你不能再欺負我了。你再欺負我,我有能力抵抗。」這是屬於自衛,沒有這一點武力,我們再講道德仁義,還是被人家消滅。釋迦族就是好榜樣。釋迦族為什麼在印度消滅了?沒有武力,完全講仁義道德,人家一打過來的時候,這個族就毀滅掉了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所以中國建立武力,不是侵略別人的,是兩三百年的教訓告訴我們,不能不有一點武力,否則的話,別人還是欺負你。世界和平能不能達到?達不到。武裝保護和平。

我們向全世界推行和平的理念。和平如何達到?教育。教育最重要的,家庭教育。根基!家庭被破壞了,社會就完了。家庭是社會的基礎,家庭的核心是夫婦。夫妻不和,天下大亂,所以中國儒釋道都重視家庭教育。佛家教人,根本的一個理念: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這一部《十善業道經》,就是講這四句話。儒家教的五倫八德,都是從家庭做起;家庭教育要是敗壞了,其他的全部都完了。這個教學,家庭是根。好像我們這四層大樓,它是第一層,沒有第一層,哪來第二層?第二層是學校教育,第三層是社會教育,第四層是宗教的教育。宗教教育是精神教育,教導你超凡入聖,將你的仁慈博愛發揮到極處,愛護世出世間一切眾生。真誠的愛心,用宗教教育把它擴大了。這四個教育落實了,世界有永久的和平安定,人與人之間懂得互相尊敬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真的是共存共榮。如果沒有這四個教育做基礎,這些好聽的話都是口號,決定不能落實。

但是今天整個世間我們來看,家庭教育沒有了,所以現在子女不聽父母的話。學校教育沒有了,學生不聽老師的話。社會教育大家知道,你們每天看報紙、雜誌、電視、電影,教你什麼東西?教你殺盜淫妄。宗教教育,完全流於形式了,都在宗教儀式裡面做。宗教教育沒有了,經會念,不懂意思。意思都不懂,怎麼能落實?四種教育都沒有了,天下焉能不亂?今天世界上志士仁人,要想挽救世間的劫運,沒有別的,必須要恢復這四大教育。

有沒有再建立新的宗教必要?沒有,不需要了。古來宗教裡面內容太豐富了,我們能夠做到千分之一、萬分之一,世界和平都有希望,不需要新興宗教了。再搞新興宗教,那叫畫蛇添足,毫無意義,只不過是擾亂秩序而已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個世界上過去講的六大宗教,全世界承認的。新加坡這裡有九大宗教,經典、教義都好。如何我們把它融會貫通,認真學習,把它發揚光大,挽救社會、挽救劫運,落實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、人民幸福,這是當前迫切的問題。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所說: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。」他是講了這兩點,說得也很有道理。對一切眾生的教學,這兩家說得具體而透徹,是值得我們認真努力學習、發揚光大的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26

卷5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十五集  (2000年8月16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九面第二行,最後一個字看起:

【五、言可承領。六、言則信用。】

我們從這兒看起。這是說離惡口,成就八種淨業。前面四種已經說過了,現在看第五種,『言可承領』,「承」與「領」都是接受的意思,不僅僅是接受,歡喜接受。言語一定要溫和,自自然然能夠感動人,讓對方深受感動,永遠不忘,你這是成功的。

我在年輕的時候,也在政府機構上班。因為工作並不很繁忙,所以在沒有工作的時候,我們看看書、看看報。年輕人比較放逸,我們坐在那裡,身體靠在椅背上,這個椅子前面兩個腳就起來了,這樣靠起來很舒服。我們的長官從後面來,看到了。他拍拍我的肩膀,他不說別的,他說:「你這個坐法很危險,容易摔倒。」很溫和的說,所以我這個毛病,從此永遠就改掉了。他如果是把你叫去罵一頓,「你走了,我照樣靠」,生的反效果。所以你才曉得,真正做大事業、大人物不一樣。諺語常講:「閻王好見,小鬼難纏。」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,愈溫和;愈是小鬼,那才盛氣凌人,才自以為是。這個地方隨時隨處我們都能見到、都能體察到。

在佛門裡面,我們要效法佛菩薩,要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。自己惡習氣、惡毛病還不能改,怎麼能教別人?你說的是一套,你做的是另外一套,不能讓人生起信心。令人感受到的,你跟人一見面,人家看你的臉色,聽你的音聲,《論語》所謂「人焉廋哉」,人家就把你看穿了。所以佛法裡面,為什麼把彌勒菩薩擺在大門口?讓你見面頭一個看到,要學彌勒菩薩笑面迎人。說話溫和,再不好聽的話,用柔和的態度言語來表達,人家感受都不一樣。就是責備人,人家聽了也感恩,感激你,這是佛家講的叫「愛語」。

愛語是真正愛護你的言語,不一定是你歡喜聽的話,但是決定對你有利益。為什麼你不喜歡聽?毛病習氣太重了。聖賢人教誨,他不會隨順你的毛病習氣。隨順你的習氣,害你,幫助你墮落;糾正你毛病習氣,這真正是愛語。雖然是愛語,都要謙虛、要和敬,真正愛護對方,對方聽了之後,永遠改過來了,你成功了;陽奉陰違,你還是失敗的,你沒有做成功。所以口業四種: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決定不可以犯。

第六條,『言則信用』。你誠實,你說的話人家相信。不但表現在言語當中,一定要表現在事實上,言而有信,決定要遵守的。可是,佛法是講智慧的,佛菩薩是講道義的,有時候在特殊情形之下,言語可以不守信用,事情可以不必有結果。那是什麼?特殊情形之下。要符合道義,不違背道義的,可以示現,做事情可以終止。

有一年我在台灣中部,有一個道場叫禪林寺,他們請我去講《禪林寶訓》,跟他們講《佛學常識》。《禪林寶訓》的分量很大,《佛學常識》是李炳南老居士編的,分量並不大。我記得我講到第十一課,這個廟裡出了問題。廟是新建的,老和尚他的一些徒弟到處去化緣,把這個道場建好了。道場建得不錯,很莊嚴。徒弟當中吵架,爭地位、爭權力,這個說:「我化了多少多少錢,當家師應該是我做。」那個說:「我化多少多少錢,知客師應該是我做。」天天在吵,吵得不像話,老和尚看這個情形也沒辦法,迴避,躲起來。我回到台中,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,李老師說:「算了,不要再去了。」我說:「沒講完!」他說:「沒講完也不要緊。」這個就是什麼?義。道場裡不和睦,我們去講沒有用處,所以沒有講完也可以中斷。

義,是應不應該。我們都曉得,佛法的僧團叫「和合僧團」,天天吵架,天天在爭名奪利,這像什麼話!雖然天天在講,一句也沒聽進去;真聽進去,他就能放下了。爭這些幹什麼?人沒有智慧,不聰明。真正有智慧的,「你們要爭,全給你!當清眾最舒服。」在道場,就像做義工一樣,什麼事情都不操心,沒有任何責任,你分配給我的工作,我老老實實把它做好,不背因果責任。這個道理,明瞭的人就不多了。明瞭,他就不爭了;不但不爭,還處處推讓,你請我做,我還未必做。為什麼?做事情要負責任,做得不好,就是過失;做好了,應該的。儒跟佛這些道理都講得很多,所以今天我們在這裡講到信用,要知道特殊狀況之下,違背道義可以背信。所以我們不要看到古人,古聖先賢裡頭也有背信的,那是不是過失?不是。一切是以道義為標準,符合道義,決定要守信,決定要做到圓滿,這是應該的。

【七、言無可譏。】

『譏』,用現在的話說,議論、批評。你的言語沒有人能夠批評,為什麼?正確的。所以言語古人非常重視,所謂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言語不能不謹慎,話多決不是好事。話多的人,你的老闆、你的長官決定不會重用你。為什麼?容易敗事。謹言慎行,是各個行業的領導人所器重的,這個人能成就,中人之才也樂意培養。如果是閒話多、廢話多,喜歡開玩笑,絕對不會重用你,怕你壞事。中國在古時候教小孩,就開始教他要謹言慎行。現在我們對於這個教學疏忽了。言語多,言語不負責任,當然人家譏刺你的多,批評你的多,你怎麼能得到別人的信任?最後一句:

【八、言盡愛樂。】

這個字念去聲,不念「勒」,念「要」。『樂』是愛好,你所出的言詞別人都歡喜接受;這個「樂」是接受的意思,歡喜接受。世出世間所有事業無論大小,決不是一個人造成的,愈是大事業愈要人。新加坡居士林這個團體,林友兩三萬人,它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業。沒有這麼多人怎麼行?這麼大一個團體,領導人就多了。董事會裡面幾十名董事共同來策畫、來領導。言語是第一個,第一個條件,開會溝通意見離不開言語。領導人他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跟大家宣布,如果大家聽到不歡喜,這個事業就不能成就了。由此可知言語的重要性。

從什麼地方培養?從哪裡去學習?都在日常生活之中。你見到人會說話,說話就是你練習的場所,就是學習的場所。尤其是多看別人。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發現,別人的毛病非常容易發現。發現別人的毛病,自己不能包容,輕易的批評毀謗,自己造業。別人的過失,到底是真的有過失、假的有過失?並不清楚,反而造成自己嚴重過失。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,我們從早到晚常常犯,犯了不知道,自己並不曉得。也沒有人告訴你,沒有人會提醒你。為什麼?不願意跟你結冤仇。

古禮裡頭,一個人成年了,對他就很尊重。你有不善,對你敬而遠之,不會說你的過失。不像現在人,很容易得罪人,跟社會大眾結一些冤仇。古人不跟人結怨,你有過失我不會說你。當面不說你,背後也不說你,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。什麼人說你過失?父母說你過失,老師說你過失,這個跟你有密切關係,不一樣。再好的朋友,看到你有過失,頂多勸你一次、兩次,不會勸你三次,三次就變成仇人。中國這個民族,能夠綿延幾千年而沒有被消失,就是有這些道理在。

今天中國人把祖宗的教誨完全捨棄掉了,就有亡國滅種的可能。如果我們不忘祖宗的遺訓,雖受苦難,不至於亡國滅種,這個要知道。世界上,諸位讀歷史曉得,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,前三個都亡了,只有中國在。你要問:中國為什麼在?我們祖宗的教化是真理,只要記住依教奉行,這個古老的民族永遠不會衰。現代西洋文化出了問題,社會動亂,找不到方法來對治。所以現在很多西方的學者提出的言論,要向東方學習,東方是中國。

佛法在兩千年前就移植到中國來了,現在印度已經沒有了。我們展開經卷看看佛菩薩怎麼教我們?句句都是好話,古德所謂「世間好語佛說盡」。這個話沒錯,我們怎能不感激佛菩薩?這是說離惡口有這八種好處,這八種都屬於淨業,對我們修淨土關係太大了。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,如果還常犯惡口,不能往生。為什麼?這個習氣不改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很慈悲,可以容納你、可以接受你,海會大眾不歡喜你,你沒有辦法入他們的團體,所以不能往生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要修淨業,三業清淨念佛才能往生。三業裡頭最重要是口業。末後一句:

【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具足如來梵音聲相。】

大乘經上世尊常常告訴我們,佛的音聲叫圓音、圓滿音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佛這個殊勝的梵音從哪裡來的?這裡告訴我們,從不惡口來的。我們要想得如來果地上的梵音聲,這個不能不學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25

卷5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十六集  (2000817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九面倒數第四行:

【復次龍王,若離綺語,即得成就三種決定。何等為三?一、定為智人所愛。二、定能以智如實答問。三、定於人天威德最勝,無有虛妄。是為三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即得如來諸所授記,皆不唐捐。】

這是口業裡頭第四類。口業是無量無邊,佛教導我們,把它歸納為四大類。這四大類非常非常重要,我們一定要透徹的理解,要認真努力去修學。在十善業道裡頭,佛給我們排列的順序是: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按照身口意來說的。但是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諸位都念到,佛教導我們修十善業,他是把口業擺在第一。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「善護口業」就是總說這個四段: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善護口業。「善護口業」的果德,就是「不譏他過」,這個「他」不完全指人,它是把人事物都包含在其中,它的範圍非常非常之大。這裡頭的深義,我們一定要細心去參究。

所以學佛從哪裡下手?從「善護口業」下手,其次再「善護身業」、「善護意業」;這是中下根性的人循序漸進,這是漸教。如果是頓教的話,它就不是這個順序。頓教第一個是「善護意業」,這個就頓了。意清淨了,身口哪有不清淨的?所以頓教是從意業下手,漸教是從口業下手,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方法,我們要能體會。我們體會得,也就懂得怎樣去幫助別人。

佛法如是,世法又何嘗不如是?中國古聖先賢,像司馬光,自己修學跟幫助別人;人家問:「學問德行從哪裡開始」?他跟人家講「從不妄語始」。這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同。要知道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大眾、群眾,決定是中下根性的人多。德行的成就沒有別的,真誠。真誠就是佛;離開真誠,你就離開佛了。不是說我每天跟在佛身邊,每天圍繞著佛像,那算不算親近佛?不算親近。遠離佛,根本不跟佛在一起,內心真誠,你就實際上天天跟佛在一起,時時刻刻沒離開,這個道理要懂。

今天這一科,『綺語』。什麼叫「綺語」?這是從比喻上說的。「綺」,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綾羅綢緞這一類的,非常華麗,人見人愛。由此可知,綺語就是花言巧語,大眾很喜歡聽,可是內容不善。如果我們用現前社會的一些比喻,大家就了解。電影每一個人都喜歡看,電視每一個人都喜歡看,歌舞、音樂、繪畫,今天講的文藝,綺語是包括整個的文藝。哪個不愛?但是這裡面的內容不善,內容教人貪瞋痴慢,教人殺盜淫妄,內容跟十善完全是相背的,表達,用現在的話來說,高度的文藝。這還得了?

今天整個世界,這個社會是綺語的社會。這個影響的面,太大了;影響的力,太深了。自古以來文化的起源,就從這裡起的。古老的時代,文明的發端是歌謠。我們現在這個世間還有很少數沒有開化的這些民族,我們現在稱之為「土著」,沒有跟外界社會接觸的,他們沒有文化,他們喜歡唱歌,他們也會跳舞。所以歌舞是文化的根源。中國在過去,古聖先王這些人很聰明,真有智慧,所以對於歌舞,無論在形式、在內容,都知道加以防範,用它來提倡正面的教學,這個功德就大了。

佛也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。佛門裡面重視儀規、重視音樂,佛家講的「梵音」、「梵唄」。但是晚近這一兩百年當中,佛教裡頭沒有這種人才,音樂藝術的人才沒有了,沒有人教,沒有人提倡。再看看基督教、天主教,他們非常重視,他們宣揚的成就超過佛法有道理,樂教。這個「樂」,包括歌。佛法不是不重視,缺乏這一方面的人才。過去學佛的人,拘束在戒律裡面,造成了很多障礙。這個障礙的形成,是不能夠深解義趣。也就是說,我們對於佛的經論接觸得太少,了解得太少,深度不夠,所以不曉得怎麼個作法,造成佛法在末法時期弘傳的障礙,弘揚跟宣傳。

諸位在《大藏經》裡面,看到《歸元鏡》這本書。這本書我們現在把它翻印出來,印了好幾次。是劇本,用崑曲的方法來表演,用平劇的方法來表演。但是今天崑劇跟平劇,一般人也看不懂了。這個文化水平確實降低了,我們要從中國古籍來看,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。現在大家看的是電視連續劇,平劇看不懂了。但是古人這個作法,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:佛法宣揚方面,應當要走向舞臺,要去表演。表演的內容,佛法實在講,太豐富了,所有經典都能夠把它寫成故事。

《華嚴經》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個內容多豐富、多好。有這種天分的人,希望他把這一部經寫成連續劇。每一參是一個單元,當然這個單元裡面內容有長短不一樣,短的也能夠編寫五六個劇本,一個星期播完,長的可以能播一個月。用這種方法去弘法,比我們講經效果不知道收多少倍。我們講得口乾舌燥,沒有幾個人聽懂;舞台上一表演,這個效果多大。所以我們要利用現前的高科技,要把佛法轉型。

最近我們在香港建立一個小道場。香港那邊居士發心,買了一層樓送給我,三千呎。他們那邊計算面積跟新加坡一樣,平方英呎。三千平方英呎在台灣還不到一百坪,一百坪是三千六百呎,三十六呎是台灣的一坪。大概也有七、八十坪。那邊同修現在在裝修,前天還打電話給我,要請佛像。我說:「一律不要佛像,教人進到這個地方,不要感覺得這是佛教的道場。」他問:「怎麼做?」「完全用電視台攝影棚的作法。一進去,這是電視台的攝影棚。佛像有幾尊,放在櫥櫃裡面,用的時候搬出來,搬到這裡來做道具。不供佛像,完全用現代藝術將佛法表達出去。」

綺語不是不好,人人愛聽,人人歡喜。內容!孔老夫子很慈悲,刪詩書。「刪」是什麼?誤導眾生的地方,他把它刪除。刪的標準,《論語》裡頭說得好:「思無邪。」我們所讀的《詩三百》,這是古時候的詩篇、詩歌、歌謠,三百篇,孔老夫子把它收集起來,審查鑒定:「一言以蔽之,曰思無邪。」也就是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的,「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那就好了。如果我們能夠編出現代的連續電視廣播劇,遵守孔老夫子指導的原則「思無邪」,孔老夫子用三個字,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文字多,「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它說了這麼多,夫子只說三個字,這樣才能夠教化眾生。

可是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,報紙,特別是報紙的一些副刊,內容教仁義道德的少。電影、電視、戲劇、歌舞,教的是什麼?我們仔細去想想都知道了,都是教人做不善,都是教人爭利、縱慾。總起來說,這還得了?人人都爭利,到最後演變,決定是流血戰爭。孟夫子講得好:「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。」你這個國家,從國家領導人到底下的小民,個個都爭利,爭權奪利,這國家就危了,社會就動亂了,國家危亡。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,這世界危矣。

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在這裡講世界末日,我聽了我相信。世界何以有末日?社會宣導的是爭利、是縱慾,就有世界末日。聖人教導我們的,不僅是佛菩薩,我們看看每一個宗教裡面的聖人,世出世間大聖大賢,勸導我們寡欲,勸導我們自己生活節儉、忍讓,勸導我們布施供養對別人。哪有爭的?所以聖人之道跟今天社會,恰恰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。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救?世界末日能不能緩和?能不能推遲?能不能消除?答案是肯定的。只要大家能回頭,不競爭。競爭,世間出世間聖賢典籍裡頭都沒有,哪有爭的?聖賢典籍裡面只有讓,決定沒有爭。「你要,我完全奉獻給你」,決定不跟人爭。命裡面有,丟都丟不掉;命裡沒有,求也求不來。

《了凡四訓》把這個道理、把這個事實真相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佛跟我們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,教我們自求多福。我們要財富,財富從哪裡來?財富從布施來的;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。決不是為自己,是為社會大眾,是為苦難眾生。我們自己知足常樂,每天三餐飯能飽肚子,衣服能保暖,夠了,還要幹什麼?多餘的要給缺乏的人,要給需要的人,世出世間聖賢這樣教我們的。大聖大賢都教我們「於世無求,與人無爭」。「於世無求」,寡欲、知足,知足者常樂。「與人無爭」,決不和人爭利,名聞利養決定不爭。五欲六塵,這是生活不能離開的,得少為足,不必多求。住房子,住個小小的房子足夠了,收拾也容易。你住個大房子,每天要用多少時間去整理,自找麻煩。幾個人能夠想通多欲苦、競爭苦?自找苦吃。

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綺語,它的內涵是什麼,把它認識清楚。我們可以以這個手法來弘法利生,只要把內容調整,就正確了。教化眾生一定要曉得現在眾生生的是些什麼病,我們要怎樣去對治它。現在眾生不忠、不孝,不仁、不義,我們的教法就知道要提倡忠孝,要講仁義。別人對我不義,我對他要義;他對我不仁,我對他要仁。這是教化眾生。他不知道恩德,我們知恩報恩;他不懂得孝順父母,我們孝順父母;他不懂得尊師重道,我們懂得尊師重道。做給社會大眾看,這是表演,人生如戲。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是當演員,演給大家看,說給大家聽,這就叫做普度眾生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24

卷5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十七集  (2000年8月1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九面倒數第四行:

【復次龍王,若離綺語,即得成就三種決定。】

昨天我們將「綺語」這兩個字略作說明。口過無量無邊。小,從一個家庭夫婦不和;大,國與國之間的爭執、戰爭,禍患無窮。古聖先賢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把這樁事情看得非常嚴重。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,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就是言語。德行跟言語這兩個科目,是要從小養成。昨天有一位同修來問我:「管教兒女可不可以打罵?」好像對小孩打他、罵他,好像是虐待他,心裡頭不忍心,是不是有罪過?來問這個問題。由此可知,現代的社會是非混淆。

像我這個年紀的人,七十五歲以上的人,從小都受過父母的打罵,也受過老師嚴重的處分,打手心、罰跪,都受過體罰。我們不但不怨恨父母、不怨恨老師,我們更愛父母、更敬老師,這個叫真正的愛護。他有過失,你不懲罰他,不會回頭。被打了,所以這是打什麼?打記性,讓你永遠記住,不再犯過。中國人這種教學方法,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。這幾千年當中,做父母、做老師犯了罪嗎?

過失裡面頭一個就是口過,妄語、兩舌、挑撥是非、花言巧語,這個是父母跟師長一定是嚴重教訓,不許可犯的。古人講的話有道理,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從小不教,到五六歲就不能教了。古人講的「教兒嬰孩」,你才有辦法教;你不從嬰孩的時候教起,到五六歲再想教他,他不聽你的了,不受約束了。到最後怎麼?最後大人要聽他的。你這個麻煩大了,要隨順他的愛欲,稍不隨順,叛逆的行為就表現出來了。所以今天我們常常在報紙上看到,兒女殺父母的、殺兄弟的,學校裡學生殺老師、殺同學的,我們聽得太多了。這是什麼?管教不嚴。小學教育是根本,這個根本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,家庭父母不嚴加管教子女,老師就束手無策,老師有什麼辦法?口過的嚴重性,我們一定要明瞭。大人是兒童的榜樣,我們自己不誠實,自己說話常常有過失,你就沒有辦法教兒童。你教他,「你自己就是這樣的」,你有什麼法子?

過去我住在台灣的時候,有一年有一個中學老師來告訴我,那也是很虔誠的佛教徒,他兒子、女兒,大女兒那個時候念小學五年級,不知道在書店裡買了一本什麼書,回家去教訓她的父母:「你看看這一條你犯了,這一條你也犯了。」搞得父母非常難堪,跑來問我。我說:「你是老師。做老師的,你首先不能犯過,你學生才不會指責你。你自己的言行不慎,你的學生指責你,你如何去應付?現在不但是你的學生會指責你,你的女兒都指責你了。」他非常感慨。

現在這種風氣愈來愈盛了。我們看看許許多多同修聚集在一塊,對於兒女的教學都搖頭。做老師的是逼著沒有辦法,找不到好的工作。不願意做了,這是社會的危機,這個是世間的災難。災難萌芽已經看見了,再過個二三十年,災難就現前了。所以教育兒童是和平、安定、幸福的真正的基礎,關鍵的所在。我們學佛的四眾同修必須要從自身做起。從善護口業做起,決定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。縱然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處處吃虧,要記住古訓:「吃虧是福。」在吃虧忍讓裡面修忍辱波羅蜜,修禪定波羅蜜,修般若波羅蜜,才能修成功。

只有能忍,隨順佛菩薩教誨,斷惡修善,你的兒女、你的學生縱然不聽話,時間久了,他會醒悟的。十年、二十年他覺悟了,他就想想從前這個老師、從前父母所作所為,父母的教誨對自己是有真實利益。要求急效,立刻就能見到效果,是不可能的。這個社會惡緣、誘惑,太嚴重、太廣泛了,所以一定要懂得身化教育,我們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。能離綺語的過失,得三種利益:

【一、定為智人所愛。】

哪是『智人』?諸佛菩薩是智人,真正善知識是智人;這些人現前在我們世間不多,他方世界多。諸位念《無量壽經》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智人,沒有住真實慧,決定不能往生。西方世界的人數,沒有人能夠計算。我們每天在這讀《華嚴》,你看看華藏世界,那是智人,皆是法身大士。他們所愛!從他們所愛,我們就曉得了,換句話說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,我們能夠得到。日常生活當中,你的心是平和的,你的心是安定的,你明理,理得心安,這是第一樁好事。經文裡的詞句非常肯定,你得到這三種決定,一絲毫猶疑都沒有。

【二、定能以智如實答問。】

與別人交談,你的言詞決定是智慧的真實語。智慧的語言不是學來的,到哪裡去學?智慧的語言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佛教人要求明心見性,修淨土的人也不例外。決定要求明心見性。心性是一切眾生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這個東西不是修來的,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。現在我們為什麼心不明、性不見?佛告訴我們,這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。佛講的次數講多了,我們聽了幾十年,漸漸醒悟過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了,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,這第一個障礙破了,在佛法裡面講,你就證阿羅漢果。

再進一步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了,你第二重障礙破了,你就成了菩薩,十法界裡面的菩薩。修平等心、清淨心、六度心,你是十法界裡面的佛。再能把最後一個無明障礙也能夠除掉,你就超越十法界,你就入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的人,是真佛不是假佛,天台大師所謂「分證佛」。雖然你沒有圓滿證得佛果,你證得部分,這個部分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經典裡面常常用月亮來做比喻,十五的月亮是圓滿的,究竟佛果;初三、四雖然是月牙,真的不是假的,不是水中的月影,它是真月。這就是宗門常講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分證佛。

我們能不能做到?答案是肯定的。我們在一生當中,可以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。怎麼知道?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給我們做了示範,善財童子一生圓證佛果。《法華經》上龍女也給我們做了示範,可以證得的。為什麼不能證得?你不肯把煩惱放棄,關鍵問題在此。只要你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成就了。你的智慧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當然,面對一切眾生『如實答問』。這哪裡是學來的?別人所問,你所答的,你無需要去讀經、去研教。翻開佛經,你答的跟佛所講的一樣,佛也是這麼答覆的。

所以經典做什麼用處?在這個時候,經典的作用是給我們做證明的。智慧是不是真開了?真開了智慧,你所有一切言行跟經上所講,決定是相同的。如果跟經典上講的還不一樣,自己要反省。要明瞭自己煩惱沒有放下,智慧不開,答覆別人問題,多半是從自己成見上來答覆的,是自己的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用這個答覆。這不能解決問題,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把問題是愈搞愈亂,愈搞愈混淆。由此可知,言語多麼重要。

【三、定於人天威德最勝,無有虛妄。】

『威』與『德』都說的是智慧言行。智慧言行依於道德,這是真正的威德,人天敬仰,諸佛護念,這是『最勝』,沒有比這個殊勝的。不一定在社會上有地位、有財富。你看孔老夫子,孔老夫子生前在社會上沒有地位,平民,沒有做過大官,貧窮不富有。他一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依於道德,不違背道德。千年萬世提到孔老夫子,哪一個不肅然起敬?這是「威德最勝,無有虛妄」,我們應當學。

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地位、有財富,他放棄了,他樂意過貧賤的生活,乞食來維持生命。乞食,在中國人講的是乞丐,他過這個生活。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依於道德,不違背道德,教化遍及全世界。三千年之後,你看看對釋迦牟尼佛敬仰的人有多少?這兩位聖者年齡都不很高,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候七十九歲,我們中國人稱他「住世八十年」,中國人算虛歲。孔老夫子走的時候,也是七十幾歲。都不到八十歲。在這個世間歲月不長,能有如是的成就,憑什麼?我們在這裡多想想。我們是願意作釋迦牟尼佛、作孔子,還是願意在這個世間作達官貴人?仔細想想,選擇自己前途正確的道路。這個純正的道路諸佛護念、龍天擁護!這是三種決定。

【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】

是將你自己所修學的功德,不自己享受。迴向是什麼?完全讓社會大眾、一切眾生去享受。

【後成佛時】

你能夠這樣做,將自己所修積的功德福德,統統給一切眾生分享。到你將來證得圓滿佛果的時候,

【即得如來諸所授記】

『諸所授記』就是太多太多的授記了。這些授記,都在大乘經教裡頭;大乘經教裡諸佛所有的授記,你統統都得到了。

【皆不唐捐】

『唐捐』是喪失的意思,這是古人的術語。你都不會缺失,樣樣都具足。所以何樂而不為之?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21

卷58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十八集  (2000823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面第一行:

【復次龍王,若離貪欲,即得成就五種自在。何等為五?一、三業自在,諸根具足故。二、財物自在,一切怨賊不能奪故。三、福德自在,隨心所欲。物皆備故。四、王位自在,珍奇妙物。皆奉獻故。五、所獲之物,過本所求,百倍殊勝,由於昔時不慳嫉故。是為五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三界特尊,皆共敬養。】

這一段意思深廣無盡,諸菩薩的修行全在這一條,六道眾生的墮落也在這一條。由此可知,這一條關係凡聖之區別太重大了。貪瞋痴,世尊在一切經教裡面告訴我們,是三毒煩惱,是無量無邊煩惱的根本。雖然說三個:貪、瞋、痴,三要歸成一,就是貪。所以佛教菩薩六條修學準則裡面,第一條就是布施,布施就是對治貪欲的。雖然說六條,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要歸成一,就是布施波羅蜜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,他為什麼能成為聖賢?能離貪欲。貪欲的根拔掉了,這個人就成佛;真肯拔除,還拔得沒有乾淨,這個人叫菩薩。凡夫不但不離,天天在增長。增長貪欲,就是增長墮落三惡道的機會;離開貪欲,就遠離惡道。我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。換句話說,人生苦短,縱然活上一百年,也不過是剎那間之事。百年之後,時間還長著,怎麼辦?往哪裡去?聰明人不能不考慮。即使眼前你所希求的福報,決定不是從貪瞋痴裡面得來的;貪瞋痴只有折福,不能增福。今世所求得的福報,是過去生中修的業因、修的善因;這一生所造的惡業,果報在來世。因果通三世,決定的道理。

我前兩天到中國去看一個老醫生,這個老醫生也在看我的錄像帶,從錄像帶上看到我的相,告訴我有病,我跟他談了一些之後,的確是有學問,決不是一般的大夫。他對病人,要問你出生的年月日,要問你出生在什麼地方,這是我們看中醫、西醫都沒見到過的。什麼道理?你的身體的本質,很有道理。你身體本質是什麼,你會得什麼樣的病,這是從根本。在佛法裡面講,這個本就更深,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。他能夠講到出生的處所、出生的時間,來觀察你體質的本質,這相當高明。告訴我們養生之道,最健康的飲食是當地生長的,是這一個月份生長的,這是最營養的。我們今天喜歡吃外國的東西,味道是不錯,會得病,跟你的體質不相應。哪個地方土地長的東西養那個地方的人,我們入境要隨俗,到那個地方要吃當地的東西,這是最健康的。你不肯吃當地的東西,還要吃別地方的東西,所以就水土不服,你就會生病。這些道理很高明,我們小時候老人都曾經教過,時間久了疏忽了。其實在古書裡面,《禮記月令》就講到,《月令》講十二個月份哪個月份吃些什麼東西。可是要記住,必須是當地出產的。這個地區所出產的,對你身體決定有好處,養生之道。

你懂得養生,不懂得養心,那就是你的病根不能拔除。心是什麼?清淨平等慈悲。如果你的心是貪瞋痴,那你的心病了,這是真正的病根,萬病的本源,不能不曉得。大夫告訴我,我內裡頭有風寒。我回來的時候告訴大家,睡覺的時候決定不可以吹風,決定不能吹冷氣,病根從這裡得的。這個道理我懂,我們小時候老人告訴我,睡著的時候連搧扇子都不可以,因為睡著的時候你毛細孔全部張開,很容易受寒。得病的時候不知道,到中年以後病發的時候很不容易治,這個風寒會傷害你的腎臟、肝臟,破壞裡面許許多多器官的系統,這都是生活上不謹慎、不小心。

我們心地很清淨,讀書、打坐。打坐為什麼身上要包得緊緊的?因為你身體是靜態的,靜態最怕風。所以我們在讀書,很安靜的時候都不可以吹冷氣,不可以用電風扇。活動的時候沒有關係,你身體在動,這個時候沒有關係,靜止的時候不可以,我們疏忽了。所以大夫跟我說,現在這是很流行的,叫冷氣症,冷氣房間裡面住久了都會有這個毛病。所以我們看到病重的,面色蒼白、面門發黑,那就相當嚴重,臉上沒有光彩。所以大家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,不要貪涼,貪涼是要命的。

貪欲的範圍非常廣大,特別是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不但是讓人的德行墮落,它是三惡道的第一個因素。要斷貪的念頭,不是說改變貪的對象。我現在對世間名聞利養不貪了,五欲六塵也不貪了,來貪圖佛法,行不行?不行。佛教我們斷貪心,不是教我們換對象。換對象的結果,你貪惡的你墮三途,善法生三善道,不能出離六道輪迴。再跟諸位說,你念佛不能往生,這個關係太大了。所以佛在《金剛般若經》上教導我們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」那個「捨」就是不貪,並不是說不要了。我們凡夫不要佛法怎麼行?一定要佛法,絕不貪著佛法。我需要佛法幫助我們脫離生死輪迴,可是你不能貪著,你貪著你的願望就達不到了。

貪心不能不捨,但是確實是很難捨的。為什麼難捨?人對於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習氣太深了,無量劫來就受這些煩惱習氣薰習,今天想把它一下斷掉,談何容易?可是不斷,不斷就不得了,這個問題比生死的問題還嚴重。生死要跟這個問題相比,生死是小事,斷煩惱習氣是大事,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。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,是我們的奇恥大辱。怎麼會搞成這樣?為什麼別人成聖、成賢,作佛、作菩薩,我們還在六道裡打滾?這裡頭第一個因素就是貪瞋痴放不下,永劫脫不了三界輪迴,原因在此地。

遠離貪瞋痴,遠離十惡業,不是不能做到。這個事情不是求人,求人難,這個事情是求自己的。自己有沒有這個認識?有沒有這個決心?有沒有這個毅力?這三樁事情,尤其是認知為第一。認知要靠聖賢人的教誨。聖賢人不教我們,我們怎麼曉得貪瞋痴有這麼嚴重?不知道。佛菩薩先知先覺,他們明瞭,透徹的理解,提醒我們,告訴我們。我們果然明白了,就要下定決心,徹底放下,不再幹這個事情。

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」開經偈裡頭所說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真的百千萬劫才遇到一回,不是容易遇到的。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、能聞佛法,這是百千萬劫裡遇到這麼一次,如果不把這個機會抓牢,趁著這一生短短的幾十年當中,下定決心,捨棄貪瞋痴慢,捨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享受。釋迦牟尼佛慈悲,做出榜樣給我們看。他生在帝王家,他可以繼承王位的,捨棄。這麼崇高的地位捨棄了,富貴捨棄了,妻子捨棄了,給我們做最徹底、最究竟、最圓滿的好樣子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邊都不沾,過乞食的生活。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過這個生活。這是教我們什麼?徹底離開貪瞋痴慢,我們才有出頭的日子,永脫輪迴。

諸位要曉得,貪瞋痴慢是輪迴的因,六道輪迴是貪瞋痴慢的果報。你能夠把因離掉,這個果永遠就不會現前。了生死、出三界、脫輪迴,就在這個認知,你是不是真的認識、是不是真的明白了,我們要懂。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果然離開了,那就像諸佛菩薩一樣,你成就五種自在。五種自在是一切眾生所羨慕的、所嚮往的。這五種自在是果報,永離貪欲是業因。你修因必定證果,你不修因,你怎麼能證果?

第一個就是我們常講的健康長壽。『三業自在』,「三業」是身、語、意。『諸根具足』,「諸根具足」這一個名詞用現代的話來說是身心健康,你的身體沒有一絲毫缺陷。身諸根具足,這是果報,三業自在又是它的因緣。什麼叫「三業自在」?「自在」是沒有煩惱。你有煩惱,你不自在;你有憂慮,你不自在;你有牽掛,你不自在;身心清淨才自在。日常生活當中,一個妄念都不生。什麼叫妄念,必須要搞清楚,為自己的都是妄念。你修行,為自己成佛、為自己作菩薩都是妄念。

佛教我們無妄念,無妄念要有正念。正念是什麼?正念不是無念,正念是無妄念,正念是為一切眾生。我修行,為一切眾生;我成菩薩,為一切眾生;我成佛,也為一切眾生。為一切眾生這個念是正念,為自私自利的都叫妄念、都是邪念。佛法裡面講無念,特別是宗門東西講得多。無念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。什麼念頭都沒有,果報在四禪無想天,那是個外道天。佛家講無念是無自私自利的念頭,有正念,正念是為佛法常住世間,為利益一切眾生。利益眾生裡面,第一條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是真的利益。不能幫眾生破迷開悟,那個利益是小利益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是真實的利益,他才能得三業自在,他才能得諸根具足。今天時間到了,第一條意思還沒有講盡,明天我們接著講。

 

2008-03-20

卷5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十九集  (2000824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

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從中國來到新加坡參學的團體,最近愈來愈多。昨天我收到大陸同修的來信,告訴我在大陸上有賣皈依證的。大概是拿到我們這些皈依證在中國大陸翻印,這是仿造。聽說價錢有十塊、二十塊、五十塊、一百塊,最高的賣到兩百塊,還有三百塊,從三十塊到三百塊不等。希望你們回到中國之後,告訴大眾,這是假的。我這一生從來沒有做過生意買賣,我們印的書全部都是結緣、贈送,絕對不賣一分錢。我們這裡流通出去的光碟、VCD、 磁帶跟錄像帶,都是完全免費的,絕不收人家一分錢。如果有人收錢,要曉得那是假的,決定不是真的,可以在當地報警,讓警察來處分他。凡是這個事情絕對不是真的。我也從來沒有派人到中國大陸去傳教,沒這個事情,如有這些事情都是假的,肯定不是真的。大家遇到這個事情,你打電話、傳真到這邊來也很好,但是最好的方法是告訴當地的公安局跟宗教局、佛教協會,他們會處理這些事情,這是違法的。我們今天講到這裡是貪欲,這都是貪欲在作祟。

諺語常講「樹大招風」,有這麼個虛名在外面,所以有很多假借這個名義欺騙大眾、欺騙信徒。造謠生事毀謗的有,冒充說是淨空法師的弟子,或者是淨空法師派來的,這是欺騙眾生的,我看也不在少數,全是違法的。至於毀謗,甚至於陷害,這些事情我們可以不必理它,根本就沒有回應,我們根本不回應,回應決定是錯誤的。所以作賊心虛,你回應的時候,你要去辯白,那你是心虛。我沒有這個事情,任你毀謗,佛菩薩知道,你造罪業逃不了因果,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人生在世,佛在經典裡面常講: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」我們得人身、聞佛法,總有一點善根,要好好的培養這個善根。

佛在這部經上說得好,「菩薩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這個開示寶貴。我不但這一生當中不打聽別人的事情,與我無關,我打聽他幹什麼?人家來跟我說,說別人事情,說好事我聽、我歡喜,說壞事我立刻禁止,我不聽,你要說跟別人說去。為什麼?我們保護清淨心,保護一個恭敬心。這是性德,絕不容污染。人家說某人怎麼毀謗你,你說個兩句我就不准你說了。我們永遠記住別人對我們的好處,這個好,與人為善,我們自己多麼自在、多麼安樂、多麼幸福,一生當中沒有一個冤家、沒有一個對頭。縱然有冤家敵對,是他那一方面,他對我們的誤會,我對他沒有誤會;他以敵意對我,我以善意待人。這一生不知道,來生知道,這是學菩薩。

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:「仁者無敵。」「仁者」在佛法裡面是對於菩薩的稱呼,仁慈的人,心裡頭沒有冤家、沒有對頭,這才叫仁慈。你還有這個人跟我過不去,那個人對我不好,你自己不仁。我們學佛至少這一點要懂得,要認真去學習。生死小事,人家看到是大事,我們看到生死是小事;因果是大事,死了不是什麼都沒有了,還有來世。我們這一世以真誠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,還遭到不好的毀謗,我們要慚愧,我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;這一生中沒造,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招來這個不如意的果報。但是我們自己明瞭,逆來順受,這就報掉,帳就結了,下一次再見面就是好朋友。決定不可以冤冤相報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
世間這一些為非作歹不善之徒,為什麼假借名義到外面招搖撞騙?還不是為了貪心。貪財、貪名、貪利,所以人家一提起,我們就明白了。他把這些事情來告訴我,我就寫信通知他,這個事情不要找我,我管不了這些事情。這些事情到處都可能發生,所以遇到這些事情,找公安;在外國是找警察,找這些人來處理;找宗教局、找佛協,這就對了。

還有許多同修常常給我寫信,他們想建道場、建彌陀村,這是好事情。可是佛弟子最重要的是持戒,戒要是沒有了,佛就沒有了。儒家講守禮,禮沒有了,儒就沒有了。這個一定要懂得,決定要持戒。持戒的意義我說得很多,用現代話來講,持戒就是守法,佛教導我們的方法要遵守。佛在《梵網經》裡面跟我們講了兩句話,第一個「不作國賊」,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不做漢奸。絕不做傷害自己國家的事情,絕不可以做傷害社會的事情。社會要祥和,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,不和我們要調解,決定不可以說這和睦的團體,在當中分化、挑撥離間,這個罪重。我們前面講過這是「兩舌」,果報在拔舌地獄。幹這些事情的人,表面上講他是佛教徒,實際上他對於佛教不懂,因果報應的事情他不相信,他才敢做。如果你真的明白了,你真的相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,起心動念自己會約束,決定不敢為非作歹。

好好的利用這一生短短的時間,修自己前途光明的大道。我來生比這一生殊勝,至少也要殊勝十倍以上,我這一生才沒有白過。遇到淨宗法門不能夠往生淨土,那叫冤枉;真正往生淨土,比這一生超越億萬倍都不止。我們要幹這個事情,幹這個事情決定要遵守佛的教誨。為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要修到上善,我們才有資格加入極樂世界的俱樂部,那些是上善之人。我們念佛念得再好,信願行都具足,如果心行不善,不能往生。

經典、古大德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:「心淨則佛土淨。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,心淨、清淨,清淨就是純善。所以別人毀謗我們,我們合掌「阿彌陀佛」,我們感激他。為什麼?他替我消災。他造罪業替我消災,我怎麼能不感謝他?我怎麼可以埋怨他?我要是埋怨他,我的過失就重了。人家冒著墮三惡道的危險來給我們消災、消業障,我怎麼能不感激?我以我修積的功德迴向給他,出自於真誠心。明理的人才會做,才能做得到,不明理的人有怨恨心不行。有怨恨心是三惡道的業因,慈悲心是佛菩薩的業因。要把貪瞋痴轉成大慈大悲,要把貪瞋痴轉變成真實智慧,我們這一生才真正得度,真正有把握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前途一片金色光明。

十法界,十條道路擺在面前,你選擇哪一條?佛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十法界的因大家都有。緣現在擺在面前,你選擇哪一個緣?哪一個因成熟?真正是聰明,有智慧、有善根、有福德,選成佛的這條路。為什麼不去作佛?作佛,佛所說的話我們要懂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佛教給我們的行,我們要認真去做。這個經一開端就跟我們說明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為什麼不想善、為什麼去想惡?你想去作惡,貪圖世間名聞利養,你能夠貪圖多長的時間?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,你能享幾天?縱然讓你活上一百歲,就讓你享受一百年,一百年跟無量劫不能比。這麼短的時間的享受,墮落三途,無量劫都不能翻身。這個人傻了、迷惑了,真正不懂得利害。我們能夠捨棄,捨棄一切惡業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我們以清淨心、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,我們這一生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了。這個條件就是親近阿彌陀佛的條件,我們為什麼不幹?

所以克服自己煩惱習氣,是我們當前的急務。今天修學佛法不必懂得太多,佛的教誨抓到幾句,終身奉行,我們就成功了。我在講台上講經四十一年了,我歸納大乘佛法的精髓,寫了二十個字,我們真正把這二十個字做到,你就決定往生淨土。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是菩提心。說「菩提心」大家不好懂,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。對所有一切的人,對至親好友真誠,對冤家債主也真誠。陷害我、殺害我的人,我只有一個真誠心對他,永恆不變,我走的是佛道。生命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誠心永遠不能夠變更,一變更馬上就下墜。六道眾生用虛偽的心,不是真誠的;染污的,不是清淨的;高下,不是平等的;愚痴,不是覺悟的;自私自利,不是慈悲的。所以從煩惱習氣翻轉過來,就是大菩提心。

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怎樣過這一生?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樣樣都明瞭、樣樣都清楚,佛法的名詞講,性相、事理、因果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叫看破。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你說你多自在。在這個世間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別人爭、我們讓,別人進、我們退,這是諸佛菩薩、聖賢人教我們,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的心態。於是我們的生活就自在、就快樂,自在就是佛家講的解脫。隨緣而不攀緣,換句話說,在這個世間,我們處處都是被動不主動。主動,我們要怎樣怎樣做,你就有煩惱,隨緣就沒有煩惱。有機會我們要做,沒有機會我們更快樂,我們沒事。

中國佛協刀副會長上一次到此地來,跟我們談要合辦培訓班,我們也很歡喜,我們隨緣。如果不辦?不辦我們就更歡喜了。我們事情更少,休閒的時間更多,不是更歡喜了嗎?現在這個培訓班正式得到國家的批准。批准,大家都要忙了,大家要多辛苦一點了。辛苦,好,報佛恩,真正是我們天天念的迴向偈兌現了,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。有這個緣我們要全力以赴,沒有這個緣絕不勉強,你就會得大自在,身心安樂。

末後總結到念佛,決定念佛求生淨土。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,我們的行跟佛行一樣,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我這一生所學的就這二十個字,教別人的也是這二十個字。這二十個字我記得過去曾經講過一次,這是大乘佛法的傳心法要。諸位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們到新加坡來這一趟就沒有白來。一定要記住,「忍人之所不能忍」,我們要能忍,「為人之所不能為」,別人不肯幹的事情我們幹,別人不能忍的我們能忍,我們所作所為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,絕不為自己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18

卷60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十集  (2000年8月25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面第一行:

【復次龍王,若離貪欲,即得成就五種自在。何等為五?一、三業自在,諸根具足故。】

這一條前面雖然說過,這個義理、境界無限的深廣,可以說永遠都說不盡。佛說這一部經,這部經不長,在我們這個小冊子裡面經文只佔二分之一,可是它是世尊對一切眾生的根本教誨。如果不在根本上認真修學,佛法法門雖然很多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,這正是我們大家共同看到的,修行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。特別是在近代,人心沒有歸宿,人沒有志向,很容易受誘惑就墮落了。過去有,也不算少數,但是並不很普遍。現在可以說非常普遍,一萬個人當中能有一兩個不被外面境界誘惑、不墮落的,都非常希有。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,我們對於西方人講的世界末日就可以相信了。

這個經是跟我們講因果的真實大道理。人生在世,佛跟我們講的,兩種人。第一種人,六道凡夫。過去造的業,這一生來受報的,所以佛在經上講「人生酬業」。你過去生中修福,你這一生來享福的;你過去生中造罪業、造惡業,你這一生來受苦受難的。這是凡夫。另外一種人覺悟了。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來救苦救難。救苦救難的人比我們平常吃的苦頭還多,他來示現的,他來給我們做榜樣的,捨己為人。這世間就這麼兩種人。

我們是屬於哪一種?當然我們是屬於業報的,我們是凡夫。可是今天我們明白了,我們搞清楚了,業報可以轉變。如何把業力轉變成願力,這個人就轉凡成聖,就跟諸佛菩薩乘願再來無二無別,這就是我們講的修菩薩道,修成佛之道。也許說成佛之道太難了,我們業障深重,我們沒有能力來學。這個觀念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「邊地疑城」。為什麼會生到邊地?兩個原因:一個是對於佛的圓滿智慧、萬德萬能有疑惑,第二個是對自己缺乏信心;但是都很認真努力念佛求願往生,他還是生淨土了,生在邊地。佛到這個世間來幫我們什麼,我們要清楚,就是幫助我們從業力轉變成願力,就這麼一樁事情。怎麼個轉法?轉變的理論,一切經論裡面都說得很多很多。你能轉多少,轉到什麼樣一個程度,那是你自己的功夫。你自己真的依教奉行,認真努力的改習氣、去煩惱,依教奉行,你決定轉過來。

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初學佛,剛入佛門,章嘉大師就把這些道理教給我。這些人不是凡人,對於一般人一接觸就曉得。不但章嘉大師,以後甘珠都跟我講過,甘珠是章嘉的學生。他們在我背後都批評我,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,他們都叫著我的名字:「徐某人,人很聰明,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。」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沒有福轉變成有福,沒有壽命轉變成有壽命,怎麼轉的?斷惡修善。李炳南老居士講得更清楚、更透徹。他在我們同學當中看到面相很薄的人,我們一般講是短命相、沒有福報的相,他勸他學講經。李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學生,講經的功德最大,轉這個業力最快。我們以後明白了,為什麼?講經是代佛說法。佛不在這個世間,什麼人說法?發心代佛說法的這些人。代佛說法的這些人,得佛的智慧、得佛的壽命,佛無量壽,佛的福報太大了,就把自己的業力轉變了,完全轉變了。「將此身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。

我們是不是希求壽命?不希求;壽命長短無所謂,長壽短壽是一不是二。問題是在這一生當中要取得成就。什麼成就?了生死、出三界是成就。能夠往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這是第一等的成就,一切諸佛所讚歎的。我們如何取得?捨己為人,為佛法、為眾生。我不會講。只要你發心,三寶加持,不是你講的。我常常說,說了多少年,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。我肯借,你們不肯借。上台不是我說的,諸佛菩薩說的,我把這個身體獻給佛菩薩,借給他用。我們要發這個願心,要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。對自己捨得乾乾淨淨,恢復清淨心,恢復到清淨寂滅。愈清淨、愈寂滅,諸佛菩薩加持的力量愈顯著、愈殊勝。如果我們心裡頭有疑惑,有妄想、有分別,再加上執著,佛菩薩想加持都沒辦法,加不上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得人身、聞佛法,無比殊勝,就是利用這短短時間永脫輪迴。

我們要想想,諸佛菩薩是什麼個願力、他的心願是什麼?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都沒有,佛菩薩的願力是廣度眾生,希望每一個眾生趕快成佛。決不是希望你等到多少劫以後再成佛,這哪裡是慈悲?佛是教我們立刻就成佛。我們能不能立刻成佛?答案是肯定的。你為什麼成不了佛?不相信。不相信佛的能力,不相信自己能成佛,稍稍受外面境界誘惑,立刻墮落,立刻變心,這才招來長劫的輪迴。今天這個世間人為什麼這麼容易變心?為什麼這麼容易墮落?失去了聖賢的教育。古時候人何以能保持?從小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。倫理道德教育,說老實話,它的功能是防止我們墮落,幫助我們提升。

在最近的一百年,社會大眾疏忽了,一切向名利看,崇尚爭名逐利。以為道義這是舊社會的東西,今天社會不需要,五倫八德、忠孝仁愛現在不需要了,應當都丟在垃圾桶裡。現在要什麼?現在要名、要利;現代人心目當中縱欲爭利,全世界的人都縱欲爭利。我們看到了,趕緊離開這個地方。古人講的話有道理:「危邦不居,亂邦不入。」現在這個地球是既危又亂,聰明人趕緊想法子移民。移到哪裡去?移民到極樂世界去。所以我們住在這個世間,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,隨時都想走,隨時也走得了。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,還沒去,為什麼?還有幾個有緣的人。什麼叫有緣?對佛法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這有緣。幫助這幾個有緣的人,我們一起到極樂世界。

經論裡常講: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。」諸位要曉得,有緣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好學,好學就是有緣。經論裡面常講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個人就有緣。如果是受持讀誦,不為人演說,這是小乘;為人演說,肯幫助別人,這是大乘。可是諸位要知道,如果沒有下面這四個字,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?不能。為什麼?他是小乘,西方極樂世界小乘種不生。我們也看到了,有一些老阿公、老太婆念佛往生瑞相希有,他沒有為人演說,他怎麼能往生?我們要曉得,他是沒有緣為人演說,我們今天講是他不具這個條件;他不是沒有心願,他有心願,他沒有這個條件,他能往生。有這個條件,沒有這個心願,不能往生。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大乘心,都是大菩提心,大菩提心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。雖然不能跟人講經說法,遇到人都勸他念阿彌陀佛,這就行了。不可以說遇到人理都不理:「我自己念阿彌陀佛不管他。我到極樂世界去,他們去墮落。」這個人不能往生。逢人都勸念阿彌陀佛,這個人就是菩薩。能夠把念佛的道理方法講清楚、講明白,那就更好、更殊勝了。所以菩提心不能不發,這個叫菩提心。

幫助別人,好的榜樣不能不做,別人不肯做的我要做,決不能為自己。儒家《禮記曲禮》裡面教導我們:「安安而能遷。」這是什麼?你有福報,你身也安、心也安,你的日子可以過得很舒服、很自在;別人有痛苦,我就要捨棄自己的安居,為苦難人去奔波。不能說:「我自己這個生活環境非常安逸,我為什麼要捨棄?我為什麼過這些苦日子?過這個苦日子,人家聽我教導那還好,不聽教導,那我不就冤枉嗎?」人家聽要教,不聽也要教,什麼樣的苦難、什麼樣的折磨都要受,捨己為人。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你的果報,這是捨離貪欲,也就是捨棄自己的安樂,五種自在裡第一種,『三業自在』。「三業」是身、語、意。身無病,身自在;口業清淨;意業充滿智慧,不生煩惱;三業自在。『諸根具足』,身體健康,沒有缺陷,這是第一等的福報。佛家講的「清福」,就是這八個字。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。明天再跟諸位講第二個自在,『財物自在』,有求必應。好,今天講到這裡。

 

卷61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十一集  (2000年8月26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《十善業道經》的經文講到了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是全經核心的開導,對於我們修學非常重要。有許多從各個地方來的同修們,今天早晨因為沒有講《華嚴經》,那邊沒有車開過來,我們這個就停一次,希望他們都有緣來聽到。今天利用這點時間,跟大家談一談我們底下一屆的培訓班,現在正在積極籌備。在上個月,李文華居士送了一份名單給我,三十位已經滿額,因為當時我們沒有想到中國國家宗教局能夠批准這個案子。這個案子是中國佛協刀述仁副會長提出來的,跟我們合辦,由他們選拔三十位學生到這邊來培訓,既然批准了,他們現在在選拔學生,會送三十個人到這邊來。這樣底下一屆,我們同學至少有六十個。

六十個人我就想到時間分配的問題,每一個同學每一個星期一定要講一個小時。原先我構想當中我們開十個班,每一個班有一位老同學,我們請他做助教帶三個人。現在如果是有六十個學生,那就是每一個小班有六個學生、一個助教,七個人,也相當圓滿。七是圓滿的數字,這是十個班。我們師生總共有七十多人,再加上我們這些出家在此地工作的人員,李木源告訴我,我們這個道場出家人可能到一百人,這是在新加坡任何道場出家人沒有這麼多的,確實會很興旺。

這樣分配的話,我們這個問題是能解決,每一個班七個人,每一個人講一天,正好,一個星期六天,六個學生都輪到了。助教我們還是讓他在居士林講大座。同學們完全講小座,就是在自己班上講小座,一個人講,六個人批評,幫助他改進,這個夠了。我過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,我在台中住了十年,我也有個小班,我那個班七個人,我們七個同學,一個同學講,六個同學批評。這七個人都是學講經的,所以對於講經這些規矩都懂,所以經過同學們的批評、改進,然後升大座面對大眾,就可以減少毛病了。我在台中那麼多年學習講經,李老師從來沒有對我批評過。好像我講東西他老人家只聽過一次,十年當中只聽過一次,他都不聽我們講的。但是我們所講的他都知道,我們沒有法子瞞過老師的,他都清楚。實際在講堂聽我講經只有聽過一次。這個事情一定要很認真,要努力。

佛法我們知道,無比的殊勝,所以稱之為寶、稱之為「法寶」。法寶在這個世間要是沒有人流通,也會湮沒而不彰。古人常講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佛法的興衰,端看這個時代有沒有弘揚佛法的人。典籍都在,沒有弘法的人沒有用處,一定要有弘法的人。所以要真正發大心,捨己為人。這個「捨己」,犧牲自己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物質的享受,這個要真正能放得下。如果貪圖世俗的享受放不下,佛法在你面前,你也是不得其門而入。能夠捨己為人,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,跟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同心同願。

不要怕自己沒有能力,我們自己說老實話,都沒有能力,但是我們發這個心,心發得真誠就有感應。我們靠佛菩薩加持,沒有佛菩薩加持,我們在經典裡頭一字一句也說不出來。經教你講得好,你講得深入,你講得令聽眾法喜充滿,全靠你的真誠心感應。我們每一個人在一起學習,學習的成績不相同,這個不相同絕對不是聰明智慧。有一些沒有聰明智慧的反而成績好,聰明智慧的人淘汰掉了。由此可知,與聰明智慧無關,與真誠心有關。看你有幾分真誠心,你得佛菩薩加持等級不一樣。真誠到極處,你就得到圓滿的加持。真誠不圓滿,就是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說的,你修善,不錯,善裡面夾雜著不善,差別在此地。

什麼叫「不善」?自私自利是不善,名聞利養是不善,貪瞋痴慢是不善。不善不能夾雜,這些叫根本的不善,必須要拔除;還有枝末的不善,枝末的不善是你常識不夠。弘法利生不是個容易事情,我們當時接受教誨的時候,老師常常叮嚀,要通世出世間法,說法才能夠契機契理。通佛法,契理;通世間法,契機。所以學佛不容易,弘法更難,要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,這個事情才能做得好。世間法不外乎人情世故,要懂,這個要有豐富的常識,要在生活當中接受教訓,天天能夠改過自新。我們常常遇到的,世間人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不善的太多了,不善我們要幫助他改正;幫助改正,佛教我們善巧方便。我們沒有善巧、沒有方便,直來直去,讓人家生起反感:「好像你都是對的,我都是不對的。」他排斥你,不接受你。你的好心在別人心目當中是惡意。這叫什麼?不契機。所以菩薩度眾生,契機是擺在第一條的。

我跟其他宗教領袖們接觸,我告訴他們一樁事實。佛教從漢朝時候傳進來的,在中國鼎盛的時期、黃金時代是隋唐。隋唐這個時代,中國跟西域交通非常頻繁,大家曉得絲路。在這個時候,基督教、天主教傳到中國來了,伊斯蘭教傳到中國來了,祆教傳到中國來了,不能說不早。可是許許多多宗教傳到中國來,都比不上佛教發展這麼樣的快速,這樣的令中國人喜愛、歡迎。什麼緣故?佛法懂得契機;也就是我們常常講,佛法懂得本土化跟現代化。

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,穿中國衣服;他不穿印度服裝,穿我們中國海青,跟中國人生活融成一片。建築道場,建築中國式的,我們中國人看起來歡喜。其他宗教建的是一定要他們西方形式那種教堂,一看,外國的,外國文化,不容易走進去。穿的服裝是你們外國的服裝,一看,外國人。這個在弘揚、接引眾生,遠遠不如佛教。佛教的精神我們在經典裡面讀過了,佛有沒有形相?沒有,隨類化身。這個妙極了,你喜歡什麼相我就現什麼相,沒有一定的相;也沒有一定的法,隨機說法。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它多活潑!這樣佛法才在中國真的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,無比的殊勝。所以我們要重視契機。佛法教化眾生非常有耐心。

現在我們看到,甚至是佛門許多道場做得不如法。他來找我們,向你請教:「請你指教。」請你指教,你還要看清楚是真的是假的,有的時候是客氣話,不是真的。我最初都遇到過,所以在這裡頭吸取很多教訓,學乖了。早年講經,年輕,有些法師講經下來:「淨空法師,請你指教指教。」他講的是有地方不好,我就想講出來了。一看,我這一開口,他的臉色就不對,我就:「好,好,你講得很好、很好。」不說了。為什麼?客氣話,不是真的。「請你指教指教」,就是請你多說幾句好話捧捧他,是這個意思,你可別當真,你真的批評,臉色馬上拉下來了。所以我們要觀察,人家說「請法師指教」,看看他是真心還是客氣話。人家客氣話,你要把它當真的時候,你這一批評,好了,冤家對頭就造成了。我們在經驗當中學得很多。

佛教菩薩六波羅蜜,忍辱重要,忍辱就是要有耐心。好事,好事也不是一蹴就成就的,哪有這麼大的福報?我們常常聽古德講「好事多磨」,磨是障礙;你想做一樁好事,障礙重重。你要用智慧去應付這些障礙,這條路走不通還有這條路,這個路走不通還有那條路,總有走得通的路,沒有說有走不通的。障礙是決定不能避免,要懂得迂迴,要知道等待時節因緣,在障礙當中學習成就自己的後得智。然後我們才在一切境界裡頭,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就有善巧應變的能力;佛家常講「善巧方便」,我們就有這個能力。

因此,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這個「緣」是人事環境,好的人事環境、惡的人事環境,對我們都是學習的處所,你只要肯用心學習,沒有不開智慧的。善人是我的善知識,惡人也是我的善知識,然後你才能體會得到、才能明瞭,諸佛菩薩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。不但一切人事是老師,一切萬物也是老師。這個世間,我們現在的話講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、自然現象,點點滴滴都在開發我們的般若智慧。只要自己捨棄貪瞋痴慢,捨棄自私自利,捨棄成見,虛心的學習,成就無上菩提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佛在經上講修學證果要這麼長的時間、這麼艱難,原因是什麼?眾生不善學、不會學,所以才要這麼長的時間。如果會學,就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。

會學的前方便,也就是第一個條件,是要好學、喜歡學、肯學。然後在老師、在善知識裡面,你得到許許多多寶貴教訓,你就會學了,這樣子才能成就。所以我們這一屆培訓班,有這麼多的同學在一起,這是希有的因緣,真正是開經偈講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一定珍惜這個因緣,全力以赴,好好的來學習,時間短,成就無比殊勝。這一次我們的學習期間是六個月,六個月不長,機緣確實是很難得、很希有,希望真正好學的同學們,一定要把握住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17

卷62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十二集  (2000827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最近我刻了幾個小圖章,這個小圖章只有一個字,「通」字,送給不少同參道友。我們想到從個人一直到大宇宙,這當中所以會產生障礙,都是因為不通,通就能夠解決問題。在個人來講,我們的身體健康,身體為什麼不健康?就是因為我們的血氣不通,所以這個人才會生病。中國古時候治病的方法,用針灸、用推拿,這種方法在古代非常普遍,不需要吃藥。高明的醫生知道你什麼地方發生了阻礙,只要把這個阻礙排除,使血氣暢通,你就恢復健康。服藥,那是不得已的辦法。

實在,我們在佛經上看到,那的確是最高明的方法,佛經裡面跟我們講到的「念咒」,生病了,佛教你念個咒,咒一念病就好了。我們看到覺得這非常神奇,神奇莫測,其實這個方法是非常科學的,它是用音聲震動把你這個不通的部分打通。所以佛經裡面有許許多多治病的咒語,我們現在念了不靈。為什麼不靈?念的音不正確。所以這個一定要傳,要口傳,音不正確就達不到,效果就沒有了。還有音聲量的大小,要是很正確的話,它震動你身體內臟某一個部分。佛這個方法比中國針灸還要高明,針灸還要用針,還要用手去推拿,這個不需要。用音聲來震動,最高明的方法。非常可惜,這個咒語文字記載還存在《大藏經》,但沒有人會念,失傳了。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,這個真理就是要「貫通」才行。

人與人之間的障礙,也是由於缺少往來、缺少溝通,於是產生了誤會,由誤會起磨擦,這樣才造成不和、造成敵視,發展成為競爭、鬥爭。追究最初的原因,不通。所以人與人要溝通,要密切的往來溝通。為什麼好朋友一生相處那麼好?常常往來;有空閒的時候就互相訪問、聊天,無所不談,暢通,就變成好朋友。冤家對頭為什麼冤結愈結愈深?不往來;不往來就互相猜疑,愈猜愈錯。這說明人與人要溝通,家庭與家庭之間要溝通。現在缺乏了,人與人之間有隔膜,家與家之間,我們住在這裡,鄰居都不相往來,這怎麼行?

在中國舊社會,鄰居確確實實做到了互相守望。年節喜慶常常有,今天他們家的老人過生日、小孩過生日,都會把鄰居邀集在一塊歡聚。我們從前住在農村裡面,這一個村莊上大家常常相聚,大概一個星期總會有一、兩次,所以一個村莊就像變成一個大家庭一樣,彼此互相關照。小孩有做錯了事情,哪一家鄰居看到了,都會來管教,把他當作自己孩子來看待。任何一家的老人,我們在路上遇到的時候,都會幫助他、都會扶持他。風俗人情之厚,現在看不到了。現在都市裡住公寓房子,隔壁那一家住了幾十年,不知道他姓什麼,從來沒打過招呼。現在人情多麼淡薄。

所以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人家說中國儒家的學說跟大乘佛法。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方式就是「通」,儒講通,佛也講通。族群與族群之間要溝通。現在由於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我們對於遠方的朋友們,要懂得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來溝通。我們每天早晨這半個小時的聚會,在網路上跟大家溝通。族群之間要溝通,宗教之間更要溝通。國與國之間,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起心動念所思考的是整個世界的安全。中國古德所謂: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。」那個時候指的是一個國家,今天我們要把心量、眼光擴大,國家的興衰,世界的安危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。國家為什麼衰?世界為什麼危?由於不通。國家要興旺,世界要安定和平,關鍵就在一個「通」字。這是最低限度我們要有這個心量,要有這個認知,認真努力去做溝通的工作。

日常生活當中,現在我們跟不同族群、不同國家的人接觸的機會很多,接觸的時候要懂得向別人請教,問問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化,問問他們個人的生活習慣,增長我們的知識,這是學問。古今中外的聖人,他之所以能稱之為聖人,他喜歡問,問了之後,我們也把自己國家的歷史文物、風俗習慣介紹給他,這是彼此溝通。這樣的往來才真正有意義、有價值,言語之中沒有廢話,彼此雙方都長學問、長德行。就我們現前而論,我們常說,佛法,世尊在經典裡面無數次的教導我們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「為人演說」就是作師作範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「演」是表演,我們要做出好樣子給人看,人家看了才會生起信心。

佛一切經論裡面都講到依正莊嚴,「莊嚴」兩個字我們有沒有?如果沒有,怎麼能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?「莊嚴」這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,真善美慧。我們有沒有?真善美慧表現在我們容貌、體質、音聲之中。我們想一想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的是什麼?自己看不到自己,天天照鏡子,照鏡子是修學很好的一種方式,尤其是大鏡子,常常照照,看看自己的一舉一動,看看自己的容顏、表態,用這個方法來修正自己的過失。求別人教你難,誰也不肯得罪人,誰都希望做好人,何必跟人家做冤家、做對頭?沒有人教我們。尤其在今天這個社會,人家在旁邊看笑話,在背後論是非。能說我們過失的人,真正關心、真正愛護,現在找不到了。從前還有父母,還有老師,現在父母也不敢說了,老師更不敢說了。我們一定要了解現前的社會狀況,怎樣修養自己的品德,增上自己的學業。你不靠自己靠誰?

現在物質文明發達,我們買一面大的鏡子,買了做什麼用?照自己,不是照別人的。會修行的人,看到別人就能夠回光返照,想到自己,這是好事情,這是正確的。別人有善行,我立刻想想我有沒有;別人作惡,我想想我自己有沒有做過。所以社會上一切人事物也是一面大鏡子,會用的人,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。關鍵在會與不會。人與人之間第一個印象,就是跟你見面,你的容顏,你的身體。如果我們學佛的人身體不健康,就不能教社會大眾對佛法生起信心,一看:「你學佛的,你不健康。佛不能學,學佛就是這個樣子。」這是我們的罪業,我們把佛的形象破壞了。佛法依報正報都莊嚴,我們學佛就是佛的一個代表、佛的形象,我們破壞了佛的形象,我們糟蹋了佛的形象,我們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自己還不知道,這個很可怕。所以調心、調身,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很多很多,尤其是戒經。經論裡面多半是教我們調心的,戒律裡面多半是教我們調身的,身心健康,遠離病苦,社會大眾才需要、才歡喜。所以佛法不忽略現實,我們要有美好的容顏接待大眾,要有健康的心態展示給人看,這個就是接引廣大眾生。

佛教,我們說了這麼多年,它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所以無論是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都應當學佛。為什麼?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需要智慧,需要真實的智慧,需要圓滿的智慧,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。眾生生活在世間,生活得這麼辛苦,為什麼生活得這麼苦?沒有智慧;生活在煩惱、憂慮、艱難之中,這很不幸。佛法要度眾生,「度」是幫助、協助的意思,幫助眾生、協助眾生離苦得樂。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,是真實的目標。怎樣能將這個目標落實?要有真實智慧的教學。

身體健康,諸位一定要知道,凡是貪圖安樂,求身體健康就難了。所以我們常常想到,世尊何以用輪來做表法、做為教學的標誌?輪的心是清淨的。輪是個圓,現在大家都學過幾何,圓,心有沒有?有;心在哪裡?沒有形相。所以心要虛,虛就靈,心裡頭不能有東西;身要動,要懂得運動。世間人強身之道,做種種運動;佛教給我們身心同時修學,用拜佛、用禮拜。我們每天能夠拜三百拜佛,這個三百拜是最少的,我們知道有許許多多人一天拜三千拜,他拜佛能開悟。

你們在《影塵回憶錄》看到那個曬蠟燭的法師,他就是拜佛開悟的。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到後來能作詩、能作偈、能講經說法,在阿育王寺拜佛拜三年開悟的。心誠,通了。我們之不能開悟是不通,他用拜佛的方法打通了。中年以上,每天至少要拜三百拜,拜到身上出汗。我早年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篷,我一天是拜八百拜,每天至少內衣要換兩次,身上一身都是汗,對身體健康有幫助、有好處。我在他山上住了半年,拜了十幾萬拜。前些年我在洛杉磯遇到一位在家居士,六十多歲,身體不好,我勸他拜佛,他有六十多歲,「你一天拜一百拜,早晨拜五十拜,晚上拜五十拜,不要間斷。」他拜了一年身體好了,原來這個身體骨節都僵硬了,居然能雙盤,才知道這個方法好。這個方法裡頭有運動、有強身,修定修慧。拜佛的人心是清淨的,身是活動的,就跟那個輪相一樣,圓周在動、心不動,所以比其他的運動好。其他的運動是你心也在動,拜佛這種運動心不動,確實定慧等學。

不要怕流汗,流汗好,我們裡面的毒、骯髒的東西能排出去了,排出去之後,你就不會生病。許許多多疾病都是毒素排不出去,特別是關節炎、風濕病,是什麼東西?尿毒;尿毒排不出去,積在關節裡面發炎的。凡是得這種病的,幾乎都不出汗,很少出汗。尤其我們住在冷氣間,住久了,弱不禁風。所以病的根源我們要曉得,要怎樣去把它拔除。不怕出汗,每天多洗幾次衣服,這個沒有問題。身心健康,我們有好的形象給社會大眾看,接引社會大眾不要錯過學佛的機會,這樣就好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。

 

2008-03-14

卷63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十三集  (2000年8月2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面第二行當中看起:

【二、財物自在,一切怨賊不奪故。】

這是離貪欲所得到的第二種自在。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。我們仔細觀察六道眾生,他活在這個世間可以說是終身的追求不外乎這三樁事情。這三樁事情能不能求到?如果說是我們追求能求得到的,實在說我們可以全心全力拚命去追求;如果求不到,那我們的追求就錯了。世間人也有少數知道這個錯了,可是依然去追求,希求僥倖可以得到。佛告訴我們,世間從來沒有僥倖得到的事情。佛告訴我們,這三樁事情是果報,果必有因。

昨天晚上,同學們聽到天主教跟我們講道,也有同學提出問題,提出因果的問題。他們教義當中不講因果,它講什麼?一切都是神的賜與。換句話說,神歡喜你,賜給你多一點;神不歡喜你,賜給你就少一點。於是有許多人對神敬愛,神賜給他的多;有一些人對神忿恨,祂賜給他太少了。這裡面不能解決問題。真正解決問題,我們仔細去思惟,還是佛法裡講得好。佛法講這是果報,果必有因,你要不修因,哪來的果報?佛告訴我們,因是布施;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

如果不離開貪欲,你修因證果依舊得不到自在。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,社會上確實有發大財的,有億萬資財的在這個世間很多,累積財物達到幾十億美元。他有沒有得到自在?他不自在。為什麼不自在?也有原因,沒有離開貪欲,所以他的財不自在。他的財常常有人打主意,想竊取他的、想瓜分他的,這個事情太多了,甚至於我們一個道場,這個我們絕不諱言,無需要避諱。許多道場建得很大,財力很雄厚,出家在家人都變了心,把道業忘得乾乾淨淨,心目當中只有名利,爭名奪利,不但沒有離貪欲,貪欲天天在增長。貪欲的增長,佛告訴我們,果報在餓鬼道。

貪瞋痴這三種惡業,感召的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;貪心是餓鬼,瞋恚是地獄,愚痴是畜生。三種罪業都造,這個果報就很可怕,這是未來的。現前?現前不自在,你的冤家、債主、盜賊都把你當作目標,都把你看成了獵物,這個不自在非常明顯。出門都要請多少保鑣,這就顯得不自在,如果自在何必要保鑣?有那麼多保鑣,說明他不自在,時時刻刻提防著別人要傷害他。外面的傷害容易防止,內裡面的傷害難。如果這個冤家債主投生到你家裡,做你的兒女,再晚一輩做你的孫子,這一些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敗家子,防不勝防。你現在具足的財富還沒有散,是你的福德因緣,我們世間人一般講,你現在走好運、你在興旺的時候,這一些冤親債主在你旁邊不敢動。可是運會衰,不能夠永遠保持著興旺,到衰的時候怎麼辦?

不要說是世間人,連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。釋迦牟尼佛也有冤親債主,頭號的冤家是魔王波旬。佛在最盛的時候,佛法最盛的時候,魔王波旬來護法,是釋迦牟尼佛的護法,他在等機會。波旬曾經告訴世尊,他總是想方法要把佛法滅掉。佛告訴他:「佛所說的一切法是純正之法,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任何力量都不能夠壞佛法。」波旬就說:「等到世尊末法時期,」正法他不能破壞,像法他也不能破壞,到末法時期,他說:「我讓我的魔子魔孫」,讓他的子孫,「統統出家,披上袈裟,現比丘相,來破壞佛法。」釋迦牟尼佛聽到一句話不說,流眼淚了,經典裡面記載的「譬如獅子蟲,還噬獅子肉」。

佛法如此,世法也如此。怎樣能保全?世世代代積功累德才能保全;哪一代捨棄德行,走上爭利縱欲,這一代就毀掉了。佛法裡頭沒有爭執的,離開貪欲哪有爭執?世出世間人爭什麼?爭的是名,爭的是利。如果把名利統統捨棄盡了,「於人無爭,於事無求」,這才能保全。所以世尊當年在世,實在講已經給我們做了圓滿的榜樣。你有就有人爭,你無沒有人爭。世尊當年在世,他所有的弟子,到世尊圓寂之後,沒有人爭。為什麼?世尊沒有財產,在世所居住的精舍、園林、講堂都是有主的,都是在家居士、國王大臣提供的,產權是屬於他們的。佛是借住,不是接受他贈送,沒有。接受居士們供養,這個供養是暫時的,不是把這個產權供養的。

所以我常講,佛在世,他有使用權,供養使用權,沒有產權。所以佛滅度之後,這個財產都歸原來的施主。大家有什麼好爭的?沒有爭的。現在為什麼會有爭執?現在寺院裡頭有產權,這就壞了。佛教剛剛傳到中國來的時候,道場是國家建立的,出家人也沒有所有權。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。就像政府所有的機構一樣。世尊給我們的垂範,我們要記在心裡頭,我們要體會這裡面的道理。他老人家一生所示現的三衣一缽、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,他得大自在,他得的是究竟圓滿。全心全力盡義務的教學,幫助人破迷開悟,幫助人離苦得樂,贏得舉世之人的尊敬,這就是他的成就,這就是他無比殊勝的果報,沒有冤敵。

我們即使看到魔王波旬、看到提婆達多、看到六群比丘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一些作惡的人、反對釋迦牟尼佛的人、破壞佛法的人,都是大權示現,不是真的。《提婆達多經》裡面釋迦牟尼佛說,提婆達多墮地獄了,在地獄裡面的享受比天宮還快樂。他是在唱戲、是在表演給我們看,告訴我們凡夫之人,業障沒有消盡,逆緣總歸是有。佛示現這個逆緣,教導我們怎樣在逆境、惡緣環境裡面去成就自己的道業,做給我們看。說,我們很不容易體會;我們親眼看到了,在這裡面才真正學到東西。表演給我們看,於是我們在這裡面感悟深遠。

我們今天遇到冤家對頭來毀謗我們、侮辱我們、陷害我們,我們一想,他是大權示現,他是佛菩薩再來的,看看我有沒有智慧,看看我能不能忍受,是來考我的。這個念頭一轉,我們對於這個冤家對頭就起恭敬心,不會起一個惡念。一個惡念起來,冤冤相報、沒完沒了,這個麻煩。我們恭敬心生起來了,感恩的心生起來了,即使是真的冤家債主,到這個地方結帳、消了,再見面都是善知識、善友。這是古德教導我們的,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怎樣把一切怨賊轉變成善友,你這就真的會學佛,你真的會用功,你的功夫得力了。

怨賊他也是眾生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我們要度他,我們不能捨棄他,他迷得比我們深,所以他造作種種惡業。我要如何幫助他破迷開悟、轉惡為善。我們互為師友,相輔相成。他造作一些惡業,我們看到了,立刻回過頭來回光返照,想想自己有沒有這個惡的念頭?有沒有惡的行為?如果有,趕緊改過自新,他是我的老師。他不做如是的示現,我們自己往往有過失沒有看到、不能發現,他是我們一面鏡子。他的善行,我要效法、要學習、要讚歎;他的惡行,我要檢點我有沒有。所以順境、逆境,善人、惡人,都是菩薩修學的道場,都是成就善業的善知識。

佛在這個經的前面教導我們常念善法,心善;思惟善法,思想善;觀察善法,行為善;不容毫分不善間雜,那就是止於至善,我們的善才得圓滿。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什麼叫「上善」?上善是至善。我們從哪裡學?從順境、逆境,善人、惡人,從這個方方面面學習成就的。所以順境、逆境都是好境界,善人、惡人都是我們真善知識,都是我們的好老師,成就自己的至善。如果對於善人邊上起了貪愛,惡人邊上起了瞋恨,你不善學、你不會學。不會學的人,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裡頭常生煩惱。喜歡是煩惱,討厭、瞋恨是煩惱,你天天在生活當中生煩惱。會學佛的人,會的人,就像六祖惠能一樣常生智慧。順境裡面沒有貪欲,生智慧;逆境裡頭沒有瞋恚,生智慧。善人、惡人,統統生智慧,這是佛弟子。如果我們在境緣之中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還起貪瞋痴慢,還生喜怒哀樂,你是凡夫,你不懂佛法,你沒有學佛。我們在這個地方留意,財物的自在當然得到,化怨賊為善友;如果你沒有離開,不能夠離開貪瞋痴,你就做不到了。貪瞋痴是三毒煩惱,必須拔除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3-12

卷6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十四集  (2000829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面,我們把經文從頭念一遍

【復次龍王,若離貪欲,即得成就五種自在。何等為五?一、三業自在,諸根具足故。二、財物自在,一切怨賊不奪故。】

昨天講到這個地方,今天我們接著看:

【三、福德自在,隨心所欲,物皆備故】

『福德』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,的確可以說是不分國土、不分族類、不分宗教,沒有人不求福德。中國人講「福德」,這個意思很深、很廣、很圓滿。福是果報,德是福之因。如果不積德,哪來的福報?所以這兩個字合起來有因有果,這個才講得圓滿。中國人講福,通常是講五大類,就是「五福臨門」。這五大類裡面,第一條就是財富。第二條是「貴」,富貴;貴是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,用現在世俗人講,名跟利,這是一切人所追求的。這個東西有沒有好處?實在說不見得。如果有福而沒有德,享福決定造罪業;沒有福報的人,想造罪業造不成。

有福報的人造罪業很容易,他為社會大眾造福也很容易。譬如說,昨天我看到馬來西亞送了一個錄像帶來,《了凡四訓》的連續劇,我看了很不錯,這是可以流通,它後面是「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」,它沒有保留版權的,我們可以做。像了凡先生這個人,他做了寶坻的縣長,那個時候叫知縣,這是屬於貴。在這個地位上他要造罪業、修福都非常容易。他看到農家,政府課稅課得太重了一點,他把田賦減輕,這是給人民造福,全縣的農夫都受到好處。他那個時候發心要做一萬樁好事,到哪裡去做?所以天天在猶疑不決。他有一天作夢,他夢到一個神人告訴他:「就是你這一樁事情,你這一萬樁的善事都圓滿了。」他醒來之後很懷疑。以後遇到一個法師,把這個事情跟法師說明。法師也點頭肯定:「確確實實,你這一樁好事,受惠的人不止一萬人,所以你這個萬善一次就圓滿了。你不在這個地位上,這一萬樁好事可不容易圓滿。」這是講修福。

如果造罪業,你看到農夫,國家收稅這麼多,你還想多收一點放到自己口袋裡,加一點稅,好了,你這一個動作,你就造億萬的罪業。所以地位、權勢在手中這個時候,造福、造孽都非常容易。平民小百姓沒有權、沒有勢,他想造惡也造不了什麼大惡;他要修善,也能夠積大善;大善他能做,大惡他不能做。這些道理佛經說得很多,說得很清楚,特別是在我們前面講過的《感應篇》,這裡面就說得很多。

《感應篇彙編》,這是古人收集的因果報應的故事,這些故事都是事實,絕對不是杜撰的,條條都是事實。我們仔細去看,看過去的,然後再冷靜看現前的。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裡面,每天所發生的事情,你仔細觀察,你就相信因果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種善因必定得善果。修善,這是德行,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。現代的社會,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危機感,現在世間人只求福報,捨棄道德,他的福報也現前;不求仁義道德也得大福報,好像因果報應的事情不靈了。其實,世間人眼光淺短,他不曉得真實的事相。佛跟我們講「因果通三世」,他這一生所得到的大福報前生修的。這一生如果還修仁義道德,他的福報不可思議,太大了。這一生福報現前,不知道修仁義道德,造作一切罪業,他的福報就已經打折扣了;他不只這麼大的福報,已經打折扣,福報享盡的時候,他的罪報就現前了。我們看得很清楚,他的前途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,他所去向是三途,來生人天福報他都沒有分。這些理佛講得透徹,儒跟道也講得很明白。

中國自古以來受聖人的教誨,儒、釋、道三家都是聖人。聖人是明白人、明理的人、懂事的人。我們對於聖賢要有信心,決定不能懷疑。大乘經論佛常常說,「疑」是菩薩最大的障礙。對菩薩尚且構成大障礙,對我們何消說?我們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只要疑心一起,所有一切的善緣都破壞了,善行功德決定不能成就,相反的,惡業成就了。所以世法佛法都把「信」擺在第一位。中國古人教人:「人無信則不立」,不能立足於社會。我們學佛頭一個就是信,淨宗講的三個條件,信願行。我們仔細想想,哪一個宗派、哪一個法門不是以信願行做基礎?如果有了懷疑,信心沒有了,你願也沒有了、行也沒有了,全部都沒有了。我們要想成就道業,首先要建立信心。第一個要對於佛菩薩建立信心,對於聖賢人的教誨建立信心,決定不懷疑。如果看到現在社會的現象,與聖賢人所講的是相反的、相違背的,我們要仔細去思惟,仔細去觀察,看出它真正原因的所在,我們的信心就不會動搖了。

信心是福德的基礎、是福德的根源。於是富貴可以求得,長壽可以求得,孝子賢孫都可以求得。你們看看《安士全書》,周安士先生積功累德,他求孝子賢孫:「不孝順、造罪業的這種人,不要投生到我家裡來。」他在《全書》裡記載,他所發的願,有願必成。不肖的子孫到你家裡來的,都是過去生中的冤家債主,不是報怨就是來討債的。自己修養道德,全家奉行仁義,縱然冤親債主,他也慢慢等機會,這一次你們家裡都行善積德,他不來,報恩的來,盡孝的來。所以都在自己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求長壽就得長壽,求什麼都得什麼。『隨心所欲,物皆備故』,「物」就是我們今天講物質上的受用,你不會缺乏。凡是這樣的人,他會不會厚積資財?不會的。他要有物資、要有財富,決定是布施給大眾,讓一切貧苦眾生共享,這才叫積德,他的福報無有窮盡。如果資財只顧自己受用、自己家人受用,不肯與社會大眾共享,他的財富享不久,身死之後家就敗了。

我們今天看社會上許多有財富、有地位的,甚至於跨國這一些大公司,我們也常常聽說某個公司經營不善倒閉了;經營不善倒閉,都是自私,不懂得布施。布施是德、是道,你發了大財,是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。現在財富現前,再修財布施,那你的財富還得了!你的聰明智慧是過去生中修法布施,如果這一生還繼續不斷修法布施,你的聰明智慧不斷在提升、不斷在增長。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。無畏布施裡面,最圓滿的一種就是素食。素食是不殺生,不但不殺生,不食一切眾生肉,這是屬於無畏布施,果報是健康長壽。你們要不相信,你看我,我二十六歲學佛,二十六歲我就吃長素,五十年了,身體沒有毛病。

你再看看此地的許哲居士,她今年一百零一歲。她是從生下來就吃長素,這個人是胎裡素。懷孕的時候母親吃葷腥的東西就嘔吐,胎裡素。一百零一歲,她跟我們講,她一生沒有生過病。你現在看她的身體,怎麼看,除了頭髮白了之外,她的身體、體能就跟三、四十歲的人一樣,沒人能跟她相比。每天都出去奔走,幫助窮人、幫助老人、幫助病人,一生幹這個事業。所以她的一生,三種布施裡頭,她是以無畏布施為主,這裡頭有財布施,有法布施,所以她一生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不缺乏。一天吃一餐,吃生菜,完全回歸到原始的生活。她不吃油、不吃鹽、不吃糖,身體那麼好。在一般人看起來,她這個生活缺乏營養,缺乏太多了。她不懂什麼叫營養。你跟她講,她不懂,她只喜歡自己過最簡單的生活。所有的時間,不是去幫助別人,在家裡面就是讀書。她喜歡讀書,讀聖賢書,天天跟聖賢做朋友,天天跟聖賢在一起。現在她讀佛書,讀佛書就是跟佛菩薩在一起,過佛菩薩的生活。所以我們從這裡看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,「福德自在,隨心所欲,物皆備故」,許哲跟這三句話圓滿的相應。

世出世間第一大福德是什麼?過去李老師常常勉勵我們,「弘法利生」,這是第一大福德。當年我們在台中,李老師看到年輕人,我們常講「面相很薄」,沒有福報而且短命,那一看就看出來了。李老師對於這些年輕人,就勸他發心學講經,學講經是修大福德。我到台中去,目的也是如此。李老師特別嘉勉,勸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。我自己曉得我是短命,沒有福報,他教我用這個方法來修。我學佛第一本書就是念《了凡四訓》,那時候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,好像朱老那一年七十歲。我看了之後感觸很深,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,幾乎我統統都有,薄福之相、短命之相;了凡先生的長處我都沒有,我不如他。所以幸好是遇到佛法,在佛法裡建立信心。遇到的都是善知識,而且都是我很尊敬、很仰慕的真善知識,得到這些人的教誨,能有現在的成就。

我們知道,弘法利生裡頭第一樁福德事是傳法。正是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常常囑咐我的,他說:「法師,你講這麼多年的經,不要再講了,不要再到處跑了。培養人才重要!寫書重要!」這就是說傳法的工作比弘法的工作更迫切需要。弘法要是不傳法,我死了之後佛法就滅了;後繼有人,這個福報就大了。後繼之人不要多,有一個人就行了,你的法脈就不斷了。能夠有更多的人,福報就更大了。有一個傳人,對得起佛菩薩,對得起祖師大德,代代相傳到我這裡,我也傳下去了。如果有機緣能傳更多的人,佛法可以全面復興,這個福德大。

在今天,我們雖然沒有寫書,借重高科技,把所講的全部也都保存下來了。同學當中,在此地、在海外,許許多多人從錄像帶、錄音帶裡把它寫成書本,很多很多。他們拿來給我看,我沒有時間看;你們同學大家都可以看,幫助他訂正;這些東西流通,都能夠利益初學。如果能離開貪欲,他的福德就自在,就能隨心所欲了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6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十五集  (200091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面,我們從第一行看起:

【復次龍王,若離貪欲,即得成就五種自在。何等為五?一、三業自在,諸根具足故。二、財物自在,一切怨賊不奪故。三、福德自在,隨心所欲,物皆備故。】

這個三條前面介紹了,今天我們接著看:

【四、王位自在,珍奇妙物,皆奉獻故。】

從這裡看起,這是世尊對龍王說的。龍王表法的義趣前面跟諸位報告過。在社會上,各個階層居領導地位的人,都有王的意思。說『王位自在』,就是你的社會地位,在群眾當中領導的地位,你永遠會被群眾擁護,這就叫自在。群眾都能聽從於你,你能夠任意的發號施令,原因是因為你沒有貪欲。你沒有貪欲,你的福德決定是澤及一切眾生,眾生焉有不擁護之理?焉有不愛戴之理?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,要知道學習。無論我們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、什麼樣的地位,過的是怎樣的生活,決定要斷貪瞋痴,我們就能夠得大自在。

底下兩句是:『珍奇妙物,皆奉獻故』。因為得到群眾的愛戴,群眾有這些珍奇之物,都會供養你,「皆奉獻故」。供養你,你會不會去享受?不會的。怎麼知道不會?因為你沒有貪欲,所以大眾的供養,用現在的話,你決定是回饋於社會,你一定也同樣的布施供養一切眾生。因果是循環的,你能供養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必定也供養你,這個果報無比的殊勝。如果你做一個領導人,你有貪欲,你想得的珍奇寶物自己享受,不肯供養別人,而群眾所有的珍奇寶物也都各自藏匿起來,也不會奉獻出來,於是這世間的珍奇寶物都被掩埋了,不能夠發揮它的德用,這在佛法裡面講,這是罪業。什麼罪業?不能夠物盡其用。社會真正走向繁榮興旺、安和樂利,必定是「人盡其才、物盡其用」,這兩句話是永遠不變的真理。

人才我們要重視,要盡量讓他發揮,決定不能障礙。障礙,在佛法裡面講,得愚痴果報。不但是我們自己有能力、有智慧,不願意教別人,這叫吝法;看到別人有才華、有智慧,去障礙他,不能讓他圓滿的發揮,這比自己吝法的罪過還要嚴重。佛告訴我們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;換句話說,障礙法施得愚痴果報。因果的定律是真的,是事實真相。佛家常講: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」因果何以不空?轉變不空;因會變成果,果又會變成因,因果永遠在轉變,永遠在循環,永遠在相續。所以從轉變、從相續、從循環,它不空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。

我們怎樣使自己是愈轉愈殊勝,這每個人都期望。可是你沒有想到,如果只著眼到為自己的殊勝果報,很難得到。應當把念頭轉過來,像諸佛菩薩一樣,念念希求一切眾生是愈轉愈殊勝。把自己忘掉了,只有眾生沒有自己,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;在其他宗教裡面,這一切神明的境界。中國人論神:「聰明正直是為神。」佛家講「生佛平等」,中國古德講「天人合一」。人是不是佛、是不是神?是的,聰明正直就是,聰明是具足智慧,正直是具足性德。這是從因果循環裡面,我們見到的無比殊勝果德。第五種自在:

【五、所獲之物,過本所求,百倍殊勝。】

『獲』是你得到的,不是你求得,自自然然得到的,超過你自己的所求,超過太多了。這個『百』不是一個數字,是形容詞。你所獲得的福報與你所修學的功德,決定相應。佛的功德大,滅度至今三千年,你看看現在世間人對佛菩薩的奉獻。佛菩薩不住世了,要住世那還得了嗎?什麼原因?

【由於昔時。不慳嫉故。】

『慳』是慳貪,沒有貪心,沒有吝嗇,對於別人決定沒有嫉妒障礙。菩薩念念成人之美,這是我們應當學的。反看今天世界上社會人心,大多數堅固執著貪欲。可是我們看到一些人,還是有大富大貴。你細細想想,那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修集的太厚了。他要能夠捨棄貪欲、捨棄慳嫉,那就像中國古代歷史上我們所看到的,他至少要傳個十代、二十代。非常可惜,過去修的福,這一生搞貪瞋痴迷失了自性,一代就完了,下一代就沒有了。諸位特別去注意各個階層領導人,不僅僅是政治上,工商界的領導人,他能傳幾代?中國過去帝王,在歷史上記載得很清楚,都能傳十幾代。他在做帝王的時候,他也修德,他積德修善,接受聖賢的教誨;做臣子的,也懂這個道理。

我們同修當中,法隆法師剛剛從蘇州回來。在蘇州這個地方大家都曉得范家,范仲淹范家,這是作臣子。他知道離三毒煩惱,他知道離慳吝嫉妒,一生當中為國為民。傳給他的子子孫孫,都效法祖宗。他們家一直到今天都不衰,代代有賢人出來,所以印光大師對范家非常讚歎。從事於工商業的,我們看到屬於老字號,也能傳幾百年,他的生意興隆,他不會失敗。原因在哪裡?沒有三毒煩惱,為社會、為眾生服務,不是為貪利、貪財,不是為這個。是為眾生服務的,自己生活能過得去就非常滿足了,多餘的都回饋給社會;他這個生意可以綿延,也是綿延很多代。凡是違背聖賢人的教誨,作惡不知道修善,前世福報再大,一生就完了,甚至於還有這一生都保不住,晚年的時候就敗了。像我們現在看到公司倒閉了、破產了,那是福之薄者;福厚可以保住他一生,保不住子孫。這個道理我們要細細觀察就明白了,才知道世出世法總不離因果。這是五種自在,離貪欲有這麼多的好處,我們為什麼要幹這個事情?末後這一段:

【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三界特尊,皆共敬養。】

這是學佛的人懂得。不學佛的人,他祈求他的福德子子孫孫都能夠延續保持,這是世間人的觀念。學佛的人的觀念,心胸更大了,他迴向法界,於是這種善行就變成了性德。性德是沒有邊際、沒有窮盡的,所以到自己成佛的時候,就同其他諸佛如來一樣。『三界』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在三界教化眾生,都為一切大眾尊敬。『特尊』,特別的尊敬。『皆共敬養』,一切眾生尊敬你、供養你,這是究竟圓滿的大福。

我們現在要問,什麼叫『迴向』?什麼叫『菩提』?因為這一句是因。「三界特尊,皆共敬養」,那是果報。這個因要怎樣修?這是我們現前非常關切的。「迴」是旋迴。本來我們自己修學的功德必定是自己獲得果報,我們現在迴轉,我所修集的一切善行、業因,我不求個人的果報,希望把這個果報給一切眾生,這叫「迴向」。如果這個意思還不能明瞭,我們舉個比喻來說。像農夫種的這些農作物、種的這些稻米,每天辛勤的耕耘播種,到收成的時候自己不要了,給一切貧苦沒有糧食吃的這些眾生,全部供養,收成都給你們,這就是「迴向」的意思。一般人總是我自己留一點,多餘的才布施,這個不叫「迴向」,這是我們平常講的「布施供養」。迴向是自己完全不要,全部的供養大眾。

這樣一來,自己沒有了怎麼辦?自己有別人自然供養你,而且你所收穫的超過你所需。你能夠布施別人,果報立刻就現前,所以不可以有貪心。百分之百的奉獻,這是諸佛菩薩,所以人家「三界特尊」,沒有人不尊敬,沒有人不供養。自己還要留一點,留百分之一,布施百分之九十九,還是不乾淨。佛在這個經前面:「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。」你說:「我百分之九十九布施供養,還有百分之一留著自己受用。」夾雜著毫分不善。這個道理很深,世間人想不通、參不透,所以世間人做不到。世間人修善不純,所以我們常講善惡混雜,他不是純善。諸佛菩薩所修的,純善,祖師大德們明白這個道理,他們所修純善,所以果報無比的殊勝,這是我們要覺悟的,我們要學習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 

2008-03-06

卷6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十六集  (200092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面,倒數第三行看起:

【復次龍王,若離瞋恚,即得八種喜悅心法。何等為八?一、無損惱心。二、無瞋恚心。三、無諍訟心。四、柔和質直心。五、得聖者慈心。六、常作利益安眾生心。七、身相端嚴,眾共尊敬。八、以和忍故,速生梵世。是為八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無礙心,觀者無厭。】

貪、瞋、痴是三毒煩惱,要用現在大家容易懂的話來說,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。我們人身體不健康,有很多病痛,是從這兒來的;人有六道生死輪迴,也從這兒來的。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,不但你身體健康長壽,永遠不生病,而且六道輪迴也沒有了。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特別強調十善業道,特別在這一部經上,這一部經是佛家修學,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是哪一個宗派、哪一個法門,這是共同學習的科目。離開了十善,就不是佛法。而且佛在此地特別囑咐我們,菩薩何以能成菩薩?就是晝夜常念十善,沒有間斷的,思惟十善,觀察十善,不容許毫分不善間雜,這就成菩薩,這就超越六道,就能轉凡成聖。

我們凡夫修行,為什麼這麼艱難?十善沒有完全做到;縱然做到幾分之幾,還摻雜著不善在裡頭。我們自己很冷靜的做一個深深的反省,我們的十惡多過十善,這樣的人念佛都不能往生。所以諸位要記住,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?因為西方極樂世界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我們不是上善,阿彌陀佛縱然慈悲接引我們,那個地方的大眾不能容納你,所以你還是去不了。由此可知,十善是多麼重要。不僅僅佛家重視,我們再看看,所有的宗教都講到十善。由此可知,十善業道是世間所有宗教共同修學的法門,我們怎麼能疏忽!來生要得人身,要積十善業道;來生要生天,也要修十善業道。如果不能修十善,還是造十惡業,三途就有分。

我們的眼光要看得遠一點,不要怕死。哪一個不死?人都是要死的,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毫無差別,所以我們不怕死。問題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這個問題嚴重了。佛家常說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因果何以不空?因果是轉變不空,因會變成果,果又會變成因,因果永遠在循環,所以它是轉變不空、循環不空、相續不空,這是真理,世出世間法的定律。我們真正明白、覺悟了,絕不貪圖眼前這幾年的享受,這個享受是將來痛苦的根源。我們能夠放下這幾年物質、精神上的享受,你得來世生生世世永遠的安樂,要懂這個道理。善行的標準,什麼是「善」?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。怎麼樣利益?自己要做一個樣子給社會人看。

學佛,佛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樣子,我們要能夠仿效。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,他是王子出生,他可以繼承王位,他能夠捨棄。捨棄他的地位,捨棄他的富貴,捨棄他五欲六塵的享受。他有妻子,他能捨棄。過什麼樣的生活?過世間最貧苦的生活,給我們做榜樣。他教我們放下,他自己確實徹底放下了。世尊如是,你再看看《新舊約全書》,耶穌基督亦如是、伊斯蘭教穆罕默德亦如是。再仔細觀察佛家諸大菩薩、祖師大德,個個示現的無不如是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覺悟,從這裡醒悟過來。

怎麼救自己,怎麼救世人,來挽救這個劫難?要以身作則。如果說的是一套,行的是一套,無濟於事,不能轉變業報。不但不能轉變業報,而且我們還有很重的罪業。什麼罪業?破壞佛教的形象;這一條罪業就是等於破和合僧,四眾弟子都有分。我們要曉得,決定不能大意,決定不能疏忽。佛家的四眾弟子,在家出家,念念為眾生,念念為正法久住。這樣殊勝的大法,今天為什麼衰落到這個地步?沒有人依教奉行,沒有人為人演說。為人演說就是弘法利生,依教奉行就是自度。依什麼教?依十善業道。

我們大家都修淨土,修淨土何必要這樣重視十善業道?諸位看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佛跟我們講修學的基礎「淨業三福」。淨業三福裡面頭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「十善業」就是指這部經。孝親、尊師、慈心,落實在十善業道;沒有十善業道,你前頭都做不到,你不孝、不敬,沒有慈悲心。這個慈悲心是對一切眾生無私無我的愛心,把十善業道做出來給大家看,讓他在見聞覺知裡面有所體悟。覺悟他才回頭,不覺悟是不會回頭的,所以世尊這麼重視。有這個基礎,才能夠修淨土。淨土是大乘法,但是我們其他的沒有,只有這麼一條,念佛能夠往生凡聖同居土;淨業三福具足這一條,少分,我們修這個法門能成就。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條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三句話你能做到,你念佛往生方便有餘土。如果再把第三條也做到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你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。修行的根基在此地。

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關於十善講得也很多,《三輩往生》就具足十善法,我們怎麼能夠疏忽?淨宗的同學,我們的朝暮課誦,早課選讀的是四十八願,晚課選讀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,內容是什麼?五戒十善,這裡面講得詳細。每天做晚課,用它來反省、檢點:佛教我做的,我有沒有做?佛不許可我們做的,我有沒有犯?這樣做晚課就有功德。不是早晚課念一遍給佛菩薩聽,那有罪過。什麼罪過?欺騙佛菩薩。早晨在佛像前騙他一次,晚上又騙他一次。你的罪過不落地獄誰墮地獄?早課用意是叫我們發心,我們要發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心、一樣的願。晚課是檢點我們自己的心行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改過自新。

煩惱裡頭最嚴重的是貪欲,我們在這一段講得也特別詳細。瞋恚怎麼起來的?貪不到才瞋恚;如果你所貪欲的都能得到,你就不會起瞋恚了。諸位要曉得,貪瞋痴是妄念、是妄心、是邪知邪見,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。我們很不幸,無量劫前迷失了自性,長劫輪迴染上這個毛病。就像吸毒的人染上了毒癮,自己總要覺悟,染上這個毒癮,現在要決心戒除。世間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,這個無始劫以來的毒癮已經生根了,要戒除它當然是更難。怎樣能戒除?佛菩薩教導我們,我們自己這一生修學的經驗,證明佛在經論上所教導我們的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只有這一個辦法我們才能夠戒除這個毒癮,才能回頭是岸。

每天讀經都還不夠,要研究討論,要詳細講解,一天都不能放過。古時候寺院叢林每天有八個小時講經,有八個小時修行。修行是什麼?反省、思惟,改過自新,這叫修行;修行是把自己的過失、把自己的毛病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現在一般寺院庵堂裡這樣的功課已經沒有了,都流於形式,所以才叫迷信。佛法原本是教學,流於形式,實質內容沒有了,就變成宗教,變成迷信。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沒有能力辨別善惡,當然更沒有能力辨別真妄,甚至於連對自己利害得失都不能夠辨別,這是迷惑到所以然處!我們自己迷惑,帶給社會大眾是痛苦,一定要覺悟。我個人覺悟,個人解脫了;幫助別人覺悟,別人也能得解脫。

諸位要記住一個事實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。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講:「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人而已。」什麼原因?這兩三個人真幹;念佛不能往生的沒有真幹。在古代,每一個人知道自己修行,所以佛只是講經說法,從來沒有領眾共修過。我們在經典裡面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帶領大眾打個禪七、打個佛七,沒有這個事情,世尊四十九年只有講經說法;修行在個人,各個人聞經明理之後,都知道修行,所謂是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。

可是到了末法時期,眾生根性鈍了,煩惱業障重了,不知道修行,懈怠懶散,這很可惜。所以馬祖道一和尚跟百丈禪師發心提倡共修。共修是依眾靠眾,儒家所謂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,大眾在一塊的時候,我們懈怠就不好意思,用這個方法成就了不少人,功德無量。個人能夠修行成就的,跟諸位說,上上根人;中下根人個人修行成就很困難,必須要依眾靠眾,這才有大家共修,集合同學們,志同道合的,每天在一起研究討論。理愈來愈清楚、愈來愈明瞭,我們才有能力應付這些複雜的事相,在這個滾滾紅塵裡面得清淨心。

生活在一起,互相協助,互相照顧,這就叫依眾靠眾。靠大家幫助,靠大家協助,成就自己,務必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消除掉。淨宗是大乘,古德告訴我們,大乘當中的大乘,一乘當中的一乘,無比殊勝的教法。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的話,你的觀念、你的言行,必定不同於凡夫。為什麼?一定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我自己一個人躲在家裡修行成就了,不足以為社會大眾做榜樣。所以菩薩能夠捨己為人,念念為社會著想,念念為世界的和平安定、眾生幸福著想,從這個地方做出貢獻,這是大乘菩薩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
 

卷6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十七集  (2000年9月3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今天居士林的佛七開始,這也是佛門中元追悼紀念先人的法會,意義非常的重大,我們一定很認真把這個法會做好。剛才我看到一位居士從馬來西亞送來的這一尊佛像,造得非常莊嚴,令一切眾生見到都能生歡喜心。這個像擁有模子,可以多鑄造,是塑膠的,塑膠比瓷的好,瓷的很容易打破。

我們自從學佛以來,早年趙默林老居士供養這一尊佛像,做為我們台北華藏圖書館成立的時候所供奉的這一尊。這一尊像原本是瓷的,大概也有兩三百年了,所以保存真是小心翼翼,唯恐損壞。以後我們用照相的方法,把它印出來,印了大概有好幾萬張,在全世界流通,每個人見到都生歡喜心。在四、五年前,才開始在台灣用木雕,照這一尊佛像的模樣,大概也雕了不少尊,雕得也很好。到此地來,李木源居士看到也歡喜,在中國也就用這一尊佛像的模子去造銅像,原本是想著將來建彌陀村,那個時候有計畫,這個銅的模子也造成了。但是銅的佛像很重,我都抱不起來,所以還是塑膠的好。這個我想供到佛堂之後,今天打佛七,等一下我們把這尊佛像就供到佛七的佛堂。我想跟大家介紹,每個人我想都歡喜請到家裡面去供養,這個佛像跟這尊佛像是一個模式的。

供佛最重要的意義,是提醒自己向佛陀學習。中國古人所說的「見賢思齊」,看到賢人我們就要生起一個念頭,要像他一樣。佛是聖賢當中至聖至賢,確確實實是天上人間至善之人,沒有絲毫的缺陷,是值得九法界眾生所學習的,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最好的示範。佛一生四十九年教學當中,雖然講了許許多多,我們用一句話將它總結,他四十九年講些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一句話就說明白了,「諸法實相」,他所告訴我們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明白之後,這就是佛家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;明心見性就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明瞭之後,他的心思、行為自然端正。端正的心就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是端正的心,佛心。

諸位要曉得,佛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,是我們自己的本心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現在變成不真、不誠、不清、不淨,這是錯誤的。這個錯誤不是與生俱來的,不是自性本具的,是迷惑顛倒、妄想習氣所造成。我們要學佛就要知道,把自己妄想習氣薰成的妄心捨掉、永遠離開,恢復到我們的真心,恢復到我們的自性。真心落實在生活上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就是看破、放下,自在、隨緣。佛這個說法,儒、道,乃至於其他宗教的神聖,確實是異口同音,都是這個說法,我們一定要相信。

儒家教人,如果我們用一句話把它總結,實在就是《大學》裡頭所說的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孔孟畢生教人不離這個原則。儒家講的「大人」,就是宗教裡面講的「聖人」,佛教裡面講的「佛菩薩」,名詞不一樣,義理完全相同。大人之學,第一個是「明明德」。「明明德」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徹底明瞭諸法實相,跟佛家講的沒有兩樣。明德之後要落實,落實在「親民」,親民就是為人民作師作範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這是親民。明明德,用佛家的話來說,是自度,親民是度他,自度度他都要「止於至善」,要做到究竟圓滿。佛家的至善,在佛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有個名詞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那是佛法裡面的止於至善,我們講圓滿的佛道,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是至善。

儒家講得好,在《大學》上所說的,「知止而後有定」,你知道止於至善,你的心就定了。為什麼?你不會再被煩惱所動搖,不被外面境界所誘惑。由此可知,為什麼大乘佛法世尊一開頭就勸人發菩提心?勸人發菩提心那個用意,就是儒家講的「知止」,你有一個向上的方向,有一個向上的目標:我要作佛,發菩提心就是發作佛的心。在儒家講,就是作聖之心,儒家「讀書志在聖賢」。為什麼求學?為什麼讀書?是想學聖人。由此可知,儒家作聖、佛家作佛,這是止於至善。我要作聖人、要作佛,就決定不能夠隨波逐流,決定不可以同流合污,所以他的心定了。「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」,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過程。

反過來看看現代的社會。為什麼社會這麼動亂,人心不安?物質生活條件比過去優越太多倍了,為什麼生活得這麼痛苦?就是他不知止。換句話說,他沒有一個正確的目標、方向,像一隻船航行在大海裡面,不知道方向,不曉得要到哪裡去,他當然就不安。今天社會狀況確實是如此。怎樣幫助自己、幫助眾生,來消除這一個困惑、這個迷障?現代世界上也有一些真正有學問、有見識的志士仁人,他們喊出來了:「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」我們想想不錯。

孔孟的學說教我們「明明德、親民、止於至善」,大乘佛法教導我們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、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這十八個字,末後總結到念佛,這大圓滿,決定不落空。所以儒佛這一個指導,確確實實使我們在苦海裡面找到了方向、找到了目標,不再徬徨、不再迷惑了,這是佛家講的離苦得樂。儒佛講的大綱領,我們應當接受,依教奉行。這兩家的典籍都非常豐富,那是細節、是細目,我們學到多少,就得多少受用。學得少,得小受用;學得多,得大受用;學得徹底,得究竟圓滿的受用。儒佛如是,其他各家各派、各個不同的宗教,無一不如是,我們清楚、我們明白。

我們今天確確實實可以肯定,所有宗教都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各教各派、各個宗教所講的確實是一樁事情,是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,不過他們所說的有半、滿的差別;儒佛講得圓滿,其他各家各派宗教沒有講到圓滿。這個說法我們不能執著,正是佛家教人,對於上根利智的講究竟圓滿法,對於中下根人講接近圓滿法。由此可知,所謂「圓滿」,所謂「不圓滿」,不是在教學宗旨上的差別,而是在接受教學的眾生根性有差別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現在由於資訊發達,交通便捷,這一個地球變成一個大家庭,這是我們必須要認知的。所以各種不同的學術、不同的宗教,逐漸逐漸決定是融合貫通,使一切眾生都能夠趨向究竟圓滿,成就多元文化教學的終極目標。然後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祥和,社會繁榮興旺,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,猶如父子兄弟,彼此互相尊重、互助合作,這個世間的動亂不安可以消除,世間的危機、劫難也可以化解了。我們在這個地方認識教育的功能、教學的重要。宗教不可以止於儀式,止於儀式是迷信,必須要詳細認真的探討教義、解釋教義、奉行教義,落實到我們實際生活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。佛法真的是有利於眾生,有無比殊勝的貢獻。我們覺悟的人、明白的人,應當認真努力奉行,去推廣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現在我們去參加佛七的法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