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-04-11

卷13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三十七集
(2001年3月1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今天我們接著看七覺支的第五條「輕安覺支」,「斷除身口粗重故,亦為滅除諸見煩惱故,亦名為猗柔順而無強暴故」。這個地方「輕安」,它舉了三個例子。我們佛法一般講「法喜充滿」,輕安就是法喜充滿。《論語》裡面講「不亦悅乎」,不亦悅乎就是輕安的境界。經典裡面也常常有這樣的句子,「常生歡喜心」,這都是屬於輕安,都是屬於功夫得力的現象。你修行功夫得力,你一定會得到,我們講的「很快樂」,這個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外面來的,我們中國古人用的詞句是有分別的,外面來的歡樂叫「樂」;不是從外面來的,從內心裡面功夫顯現出來的叫「悅」。所以「悅」跟「樂」看起來好像是一樣,實際上它的根不一樣;悅是從內心裡發出來的,樂是從外面,好朋友聚會,樂是從外面境界上來的,這有差別。所以說: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」那是志同道合的朋友,尤其是很久沒有見面,來訪問,是非常快樂的一樁事情,是人生的樂事,那是從境界上外來的。這個輕安不是的,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,真正是常生歡喜心。

怎樣才能得到?這三個例子都好。第一個身、口,三業身業、口業粗重的煩惱離開了;換句話說,口四種過失離開了,雖然沒有把根斷掉,至少不起現行了,你就能得輕安,就能夠得喜悅。真正做到不妄語,不欺騙別人,當然也不會欺騙自己。世間人造業最重的無過於自欺欺人,口業頭一條就犯了。人生真正快樂的事情,司馬光說得好,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,「事無不可告人言」。他心地多麼光明正大,一生所做的事情,沒有一樁事情是不能告人的,你就想到他多快樂!如果我們做的事情還有見不得人的,不敢告訴別人的,你的心裡面多苦!你怎麼會有喜悅?儒佛都跟我們講這個大道理。

所以我們修行,頭一個就不能夠自欺、不能夠欺騙別人,從這裡下手。《無量壽經》講的善護三業,第一句就是「善護口業」。它不從身語意講,它次序顛倒過來,頭一個講口業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!因為造業,身口意造業是口業最容易造,造得最多的、最嚴重的,所以佛把它擺在第一條。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,要知道從哪裡修起,頭一個「不自欺、不欺人」。

第二個「不兩舌」,絕不挑撥是非。在甲的面前說乙是非,在乙的面前說甲的是非,這決定不可以,最傷德性,許許多多重大的罪業都是從這個地方所生的。所以雜心閒話我們一定要防止,別人的隱私不但不可以打聽,最好連聽都不要聽。我不要聽,別人偏偏來跟我講,怎麼辦?你也不能叫他不講。這一點大家就要學許哲的本事,許哲那一套就是諸佛菩薩所用的。這個本事是什麼?「聽而不聞」,功夫高了。你講我都聽,我也點頭,一個字都沒有入進去,這是真功夫!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所以諸佛菩薩能夠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,跟一切眾生四攝法裡面「同事」,那個本事多高!

這個功夫到底是什麼?十二因緣裡面的「愛、取、有」,最後那個「有」字她沒有,所以跟一切眾生同事,可以有「愛」,可以有「取」,最後沒有「有」,這個太高明了。六根跟六塵接不接觸?接觸,接觸裡頭我們一般人看到有愛、有有,她還有感情,但是怎麼樣?她心裡頭不落印象。那個「有」就是落印象,阿賴耶識裡頭落了印象,她沒有印象。我們很難想像這個境界,在新加坡難得,許哲居士做了個樣子給我們看,我們懂得了。

她舉的那個例子,你想想就很有趣味。李木源居士問她:「妳看見惡人、看見這些壞事,妳怎麼想法?」她說:「我看到惡人,看到人做惡事,就像我天天上街走路,看到馬路上那些來來往往的人一樣。」她有沒有見到人?有見到。問她有沒有記得哪一個?一個也沒記得。走路的時候也聽到別人在旁邊說閒話,說得很多,說些什麼話?她一句也沒記住。這就是什麼?那個「有」她沒有了,這是最高明的一招,我們一般人講「不走心」,你的心多清淨!她修行方法真要學。看到人的好事,看到人的善事她記住,這走心,她要認真學習;看到人的不善的時候,完全沒有放在阿賴耶識裡面,連印象都沒有,所以她得法喜,她得輕安。這是學佛功夫最低的成就。我們學佛,頭一個得到好處就是快樂,離苦得樂,這是得了點小樂,在人生當中真快樂。

人生活在快樂當中,跟諸位說,你就不會生病,你也不容易衰老。老、病從哪裡來的?從憂慮、煩惱當中來的;人有憂慮,人有牽掛,人有煩惱,容易衰老,容易生病。如果他生活在快樂輕安的境界裡頭,他不容易生病,他不容易衰老,這是我們學佛頭一個得到的好處,跟沒有學佛之前就不一樣。學佛有什麼好處?這就是好處,非常現實,只要你認真肯幹,你決定可以得到,而且這個不難得到,因為這是功夫裡頭最淺的。你得到之後,這就叫「法喜充滿」,你自自然然會勇猛精進,為什麼?甜頭嘗到了,真好。學佛學得愈學愈苦惱,那是什麼原因?沒有得到法喜,沒有得到輕安;換句話說,他所修學的不如法,與佛法的理論、方法決定違背了。如果修學如法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一定得到。我們常常要拿這個來勘驗,來測驗測驗自己的功夫。

第二句講「滅除諸見煩惱」,特別講的是見惑。「見惑」是什麼?錯誤的見解,我們講的「錯誤的看法」。我們這幾年在新加坡,與許多不同宗教往來,這些宗教都熱心做了許多社會慈善事業,做了很多好事,我們看到了很歡喜,也很尊重,我們拿一些錢去幫助他。有許多人不以為然,這個見解就錯誤了。還有人來問我:「為什麼要這樣作法?在家的佛教徒賺錢不容易,供養三寶,你們為什麼拿去送給外道?」還來質問我。我答覆他,我說:「佛跟我們講,『眾生無邊誓願度』,基督教、天主教是不是眾生?回教是不是眾生?要不要度?要不要布施?要不要供養?」這佛在經上都教我們,怎麼天天念,都念糊塗掉了,都不明白這個道理?如果我們還是依舊這樣的執著,跟這些社會各個族群、各個宗教對立,世界末日就很快現前,最後什麼結果?大家同歸於盡,死路一條!

怎樣消除這個世間的劫難?一定要大家和睦相處。我們天天講和平,「和平」兩個字的意思不懂。「和」是「和睦相處」,和睦相處的基礎是「平等對待」。我們跟別人不平等,我高、我大,別人小、別人低,這個世界永遠沒有和平。為什麼?你心裡頭有高下,你心不平等,你跟眾生如何能和睦相處?又何況佛在經上講的: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凡有佛性皆當作佛。」我們要問:這些基督教徒有沒有佛性?天主教徒有沒有佛性?他有!他們統統都是未來佛。

在講「三世諸佛」的時候,未來佛是一切眾生,我們今天布施供養是供養未來佛;布施現前的眾生,供養未來諸佛,一樁事情。這些經教天天讀、天天念,念得都很熟,可是在境界裡頭完全用不上,你說冤不冤枉?境界現前,起心動念全是錯的,跟佛陀的教誨完全相違背,這怎麼行?這怎麼能成就?所以他們生活在煩惱當中,活得很苦!武則天做的開經偈做得好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大家天天念經,把經的意思都錯解了,沒有真正懂得。真正懂得,沒有不熱愛一切眾生的,沒有不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的。幫助他,都感到自己做得不夠圓滿,怎麼可能去傷害他?怎麼可能去障礙他?決定沒有!所以,一定要把錯誤的見解修正過來。

末後一句,身心柔順,柔和隨順,決定沒有暴躁;我們常講的人脾氣很暴躁,很不耐煩,這個情形是永遠不會發生的。功夫得力了,從前有,現在統統都改掉了,這是輕安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我們很希望得到這個境界,很希望生活在法喜充滿裡面,你就要特別注意身口粗重要斷除。身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這對在家同修的,口: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你就得輕安。你不修因,這個殊勝的果報、利益你得不到。這不是佛有能力給我們的,沒有。佛法真的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佛把這個道理講給我們聽,把這些因果原則告訴我們,我們明白了,你修什麼樣的因,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。如果口常常造四種口業,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身造殺、盜、淫,這個輕安你決定得不到,常生歡喜心、法喜充滿、不亦悅乎,你沒有分。你雖然聽到聖人這些教誨,這裡面的境界意義你是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,你體會不到。這個一定要自己去做,契入境界,才知道古人這些話裡頭有味道。

輕安又是定的前方便,輕安得不到的話,定就沒有辦法成就,定是更高的一層境界;首先你會得輕安、得法喜,然後禪定境界才會現前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學菩薩行,要修菩薩道;「道」是講存心,「行」是講日常生活行為。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,善緣、惡緣,順境、逆境,真正會修的人沒有障礙,無論什麼境界都一樣,不礙事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

但是初學的人沒有這個功夫,必須要選擇好的修學環境。新加坡這個地區、馬來西亞這個地區,是一個修學弘法的好環境,真正要希望自己成就,這個機會要抓住,決定不能放過!要想自己成就,斷除煩惱習氣,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得到的,一定要長時薰修。講經是很好的方法,我們把經中這些道理、佛菩薩這些德行天天講給別人聽,同時也是講給自己聽。日久天長,不知不覺自己就會把這些毛病習氣改過來了。為什麼?薰習的時間長。儒家、道家、佛家,沒有不重視薰習的。連天主教,我們講的這些《玫瑰經》,著重薰習!

真正肯幹,不怕道業不成,假以時間,決定有成就。根利的,三、五年成就,根鈍的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決定有成就。最怕的是不用功、不肯幹,那是沒法子了。像我們這一類所謂是知識分子,程度不是上根也不是下根,中根之人,經教最有利,那就是決定抓住機會,不放棄講台。馬來西亞是個非常好的環境,他們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,非常歡迎我們去弘法。只要他們來邀請,不要拒絕,不要錯過這個機會,就要去學講,去練習講。總得要謙虛,我們在講台上是學生,講台下面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上台練習講經,就是「我們所修學的,提出我們自己的心得報告,請諸位老師指教」,用這種心態。不可以以法師自居:「我講,你們聽。」那你永遠不會有進步,你的傲慢高山就把你障礙住了。決定要謙虛,成了佛還是謙虛,要謙虛到底,你就會有成就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  

 

卷138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三十八集
(2001年3月25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今天我們看七覺支第六條「定覺支」,「發諸三昧時,善能覺了諸禪虛假,不生見愛故。」這個解釋說得非常好。「定」是我們佛教修行的樞紐、修行的總綱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都是修禪定,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。法門不同就是修禪定的方法不同,修禪定的手段不同,目的是完全相同。我們現在用的是「持名念佛」,這是方法、手段,目的是修禪定;在淨宗不叫禪定,叫「一心不亂」。你們諸位想想,一心不亂不就是禪定嗎?名稱不一樣,事實完全相同。定的功夫有淺深差別,這個差別就太大太大了。

以淨土宗來說,從功夫成片,「功夫成片」是最低的禪定。「功夫成片」是什麼樣子?不受外面境界干擾,古德所講「自己做得了主」,這是剛剛開始做得了主;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會被六塵境界擾亂,這就叫做得了主。換句話說,我們六根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在接觸境界的時候不會被境界所轉,在境界裡面不會生貪瞋痴慢,不會生七情五欲,這叫做得了主。諸位曉得,這是最低的禪定,就是我們功夫得力,淨土宗裡面講的「功夫成片」,這種功夫就肯定往生。我們要記住,如果我們根塵相接觸,還會受外面境界影響,別人讚歎我我很高興,罵我幾句就生氣,這就不行了,這做不了主。境界風一吹,你馬上就動搖,這樣的人念佛不能往生,一天念十萬聲、二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。為什麼?功夫沒成片,就是功夫不得力,很重要!

如果說高級的禪定,實在講我們這一生很不容易達到,不要說別的,初禪我們都沒有能力。所以淨土宗修行比任何一宗容易,那是比較容易;如果我們佛號不能夠伏住煩惱,不能往生。淨宗修行的手段,就是根塵相接觸的時候,心才動,不管是善念、不管是惡念,立刻提起一句佛號把這個念頭打掉,這是淨土宗做功夫的方法。念頭才起,古人講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如果到不起念的時候,你就成功了,你不是凡夫了,你已經是佛菩薩了;凡夫決定起念,念頭才起,一句佛號提起來,這就是覺,佛號就是覺,把這個妄念換掉。順境裡面起歡喜心,把這個歡喜換掉;逆境裡面起瞋恨心,把瞋恨的念頭換掉;統統換成一句佛號,這叫真念佛!會念佛!所以功夫在哪裡用?在起心動念處用。用到這個時候,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了,這就是「發諸三昧時」。「三昧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叫「正受」,正常的享受,也翻作「禪定」,所以禪定是正常的享受。

「禪定」兩個字,惠能大師講得很清楚,他的講法完全根據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「不取於相」是禪,「不取於相」用現在的話來說,決不被外面境界干擾,這是禪;內裡面決不會起心動念,這叫定。永遠保持外離相、內不動心,這個境界現前就叫「發諸三昧時」。這個時候要「善能覺了諸禪虛假」。世尊跟我們講世間禪定有八種,這是淺深八個不同的層次。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再往上去叫四空定,合起來叫「四禪八定」。八定裡頭包括四禪,不是四禪之外還有八定,不是的。這是大分,細分那就多了。初禪裡面功夫、層次各個不相同,真正用功的人,年年境界不一樣,月月境界不一樣,天天境界不一樣,你就曉得,這禪定層次是多麼複雜,用的手段、方式無量無邊,所以叫無量法門,這些事實我們要知道。禪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,所以它也是方便法,它不是究竟法,諸位一定要曉得。你要「覺了諸禪虛假」。

有很多修禪定、得禪定的人,為什麼出不了三界,證不了聖果?毛病就在他生起「見愛」。禪定的境界好,我們佛門常講「禪悅為食」,那個境界快樂極了。一入那個境界,貪圖這個境界就壞了;一貪圖,他就不能再提升,他就住在這個境界裡面,這就大錯大錯!將來我們自己修行,契入這個境界,自己要知道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禪定境界也是虛妄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真的,決定不能夠貪愛。一生歡喜心,自己就墮落了,不能再前進了。所以,永遠要記住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永遠記住,到如來果地還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這兩句話沒有止境的,不能說:「我到地上菩薩、到圓滿果覺了,大概可以止住了。」不可以,一止就錯了,決定不可以執著。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了,永遠沒有了,這個樣子才能開智慧。智慧是隨著定功逐漸開的,你定功到什麼程度,你的智慧就達到什麼樣的境界;禪定跟般若是成正比例的,定功愈深,智慧也愈大。

四禪天人、四空天人,他們對於娑婆世界六道裡面的狀況瞭如指掌,太清楚、太明白了,他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?就是因為他有「見愛」。「見」,我們用兩種障來講,是「所知障」,「愛」是「煩惱障」。他們的二障比我們薄,我們這二障非常嚴重;但是他這二障沒斷,所以出不了三界。要想出三界,這個「愛」沒有了,對於禪定裡面的境界決定不生這個煩惱,他有「見」,見有分別,雖然能出六道輪迴,出不了十法界。出不了十法界是他有見,什麼時候把見斷掉了,十法界他超越了。

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四相四見」,諸位要知道,你要有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;四相沒有了,但是你還有「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」,你出不了十法界。《金剛經》後半部的教義比前半部深,前半部你做到了,超越六道輪迴,可以證得四果羅漢;後半部做到了,你就是超越十法界,你就生到一真法界、華藏世界。

真正學佛的人、明白人,知道沒有生死。世間人講「生死」,這是迷惑,確實是個錯誤的觀念。應該怎麼說?應該說「死生」,這裡死了,那裡就生了,「死生」是真的,「生死」是錯誤觀念。儒家也懂這個道理,儒家不講「始終」,講「終始」;你想想看,這裡終了,那裡就開始了,生生不息。如果講「生死」,那就是一段,一斷就完了,就沒有了,這是一個斷滅的見解,斷滅是屬於邪見;事實是生生不息,一切眾生都是生生不息的。

不但是有情眾生,無情眾生都不例外。現在科學家所說的「物質不滅」,物質不滅就是物有終始,它這個終了,那邊就又有個開始。臘月三十過了,第二天又是大年初一,「終始」是正確的,「始終」不就完了嗎?就沒有了。是「終始」。死生,那就是生生不息。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才要用功修行,不是說一世就了了,不是,往後的時光無有窮盡。人要求好,生生世世都好,一世比一世更殊勝,這就有意義、有價值了,而不在這一生。生生世世都好,這一生當然好,但是這個「當然好」只有你自己知道,只有跟你同階層的、同境界的人知道,比你高階層的人知道,不如你的人不知道。

譬如說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過的那種物質生活,「三衣一缽」,那是真好!我們今天人看到:「這個生活太苦,太可憐!天天要飯。」我們覺得他苦,他是真好,所以不是跟他同境界的人不知道。我們現代人,說實實在在的話,是被物質文明染污了,染污得太久了,積非成是,以為我們過這個生活好,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殊勝太多了,其實這叫顛倒,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的生活才是最好。他們三衣一缽,三衣都很薄的,不是很厚,這個大家都曉得;不管天氣寒冷,或者是天氣很熱,他就是這三衣。我們今天的體能喪失了,天氣冷了要多穿衣服,天氣熱了要少穿衣服,我們就比不上佛菩薩那麼自在。

過去我在此地印過金山活佛的傳記,樂觀法師寫的。這個人是真的不是假的,就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,民國初年的。他的事蹟有一點像小說裡頭寫的濟公一樣,他就穿一個長布大褂,就那麼一件,冬天也是那一件,夏天也是那一件。不管怎麼冷,他也是那一件,他不冷;不管怎麼熱,他也是那一件,他也不流汗。一生不洗澡,打赤腳,風吹日曬雨淋,他也不感冒。我們小小淋到一點雨就感冒,我們的體能喪失掉了,他們不會。

澳洲的土著,在內陸裡面,他們居住都是沙漠地帶。他們不穿衣服,男女都不穿衣服。我們看起來:「這是野蠻人。」其實他們說他們是真人,他們說我們被這些物質文明污染了心能、污染了體能。心靈,他們的心清淨,他們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生活多麼自在!他們每天過什麼日子?遊玩,到處去遊玩。他們沒有家,他們也沒有房子。澳洲政府給他們建了一些房屋,他們都不住的,他把房屋做為倉庫、做儲藏室。他們睡覺一定睡在野外,風吹雨打他們沒有事,他不生病。我們過那種日子一天都過不了。我們的體能喪失了,我們的心裡頭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一大堆,放不下。

所以看看他們,你再想想,確實是有道理,他們完全隨順大自然,不造業!不造業為什麼到世間來?到世間來是消業的,他不是造業的,他是來受報、是來消業的。所以他們靈性很高,很多事情他們能預知,這是什麼原因?禪定;他心定,定能夠突破許多空間維次,所以他對於許許多多事情他能夠預知。我們相信、我們知道,這是本能,我們這個能力喪失掉了。我們為什麼不能預知、不能明瞭?是因為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把我們這個能力破壞了。我們的物質文明這種生活環境,把我們的體能破壞了,禁不起風吹雨打。他們的生活,吃的東西,在野外他什麼東西都能吃,我們不行。他們螞蟻也能吃,昆蟲也能吃,什麼都可以吃;我們要是吃這些東西馬上就生病,就受不了。

所以要曉得,禪定境界不是究竟圓滿的,我們才能不斷向上提升。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,幫助我們恢復靈性,現在一般人講的「恢復我們的本能」,現在人講「體能」,如此而已,這個是佛法。靈性就是經典裡面講的「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」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;佛說一切眾生都有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佛一句話道破了。德能,德是能力,佛家講「德相」,相是相好,能力、相好都是圓滿具足,一絲毫不欠缺。所以佛家教育,恢復我們的智慧本能而已。它有方法,它有理論,依照這個理論、方法去修學,我們可以逐漸的恢復。

在所有宗教裡面,確實佛法講得最圓滿,講得最細密,它的經典多!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了四十九年,天天講,那些有緣的人遇到佛陀,跟釋迦牟尼佛學習,沒有不成就的。到我們「發諸三昧」的時候,突破空間維次,許許多多境界你都看到了,十法界依正莊嚴。但是你不可以貪愛,一定要記住。定覺支,「定」覺的是什麼?覺的是定中境界也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跟我們眼前境界是一樣的,都不是真實的;所以,可以受用不能執著。受用,你真正得快樂;你要執著,你就生煩惱,你就錯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3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三十九集
(2001年3月26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七覺支最後一條「捨覺支」,「捨所緣境界時,善能覺了取捨虛偽,不生追憶故。」捨是放下,也就是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妄想分別執著。這一句話的意思一定要聽清楚,不是在事相上放下,是在心裡上放下。佛法教初學,往往也從事相上教他放下,為什麼?這是凡夫習染太重,心隨境轉,這是凡夫,所以事相是境,也得要放下。佛給我們制定的禁戒,禁止不許做的,像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加一個「不」,那就是從事上都放下。為什麼?因為你的心在境界上做不了主,你會被境界所轉,那就得放下。

如果自己有相當的功夫,我們一般講「禪定」,你有相當的定功,你不會被外境所轉了,這些戒律就沒有了;不是戒律沒有了,而是戒律圓滿了。圓滿的境界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為什麼?他不被境轉;境不礙心,心也不礙境。這是什麼程度?大乘經上講的法身菩薩的境界,無障礙的境界。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,然後你才知道應該怎樣學佛,應該怎樣持戒,自己心裡就明白了。我們見色聞聲還動心、還起念,那就必須嚴持佛的禁戒,對自己一定有好處。到法身大士的境界,真正到了無障礙的境界,絕對不會起一個傷害眾生的念頭,所以他不殺生的戒圓滿;決定不會有一個念頭佔人便宜,絕對沒有,他不盜的戒圓滿;決定不會有個念頭侵犯別人,他不淫的戒圓滿。他在境界裡確確實實不起心、不動念,顯現出來的是大慈大悲,這個大慈悲心充滿虛空法界,這是法身菩薩。我們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會起心動念,這就知道自己功夫不行。還是被習氣所拘,不得自在,那你一定要嚴持禁戒,慢慢的把自己的功夫向上提升,這是正確的。

七覺支最後一條「捨」。「捨所緣境界時」,能緣是我們的根身,所緣是六塵境界,初學的人一定要在這上用功夫;捨一切境界的時候,我們講「放下」。從哪裡放下起?首先放下自私自利,這就是放下我相;我相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,一定要把這個放下。「我做的這個事情是利益一切眾生的!」「利益一切眾生」也得放下,弘法利生是利益眾生的,你要不要放下?你要不放下,你是輪迴心,幹的是輪迴業;如果這個輪迴業是善業,果報在三善道,出不了六道。放下,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這是破我執,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你的心是很慈悲,好心,「我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要把佛法好好的發揚光大」,好!是好事,但是與心性不相應。所以你一定要明瞭:我統統放下了,這個事情,弘法利生事情有沒有人做?有,諸佛菩薩會再來。我趕快去作佛、去作菩薩要緊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哪有見到這些苦難眾生不來救度的道理?何必一定說是「這非我不可,我不做就沒人做了」,哪有這種道理!這是迷得深,所以很多放不下的因素在此地。

真正明理的人,從世間法裡面來說,最重要的是傳人,就是我走了,底下還有人接著來幹,這在佛法裡面叫「承傳」;歷代祖師一代一代的承傳,這在世間法是對的,不一定我要幹到底,有人接著幹就行了。接著的人沒有像我自己做得這麼圓滿,這是可能的;但是不要著急,只要傳人接著幹,他在經驗當中會吸取教訓,他會不斷在進步、不斷在成長,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可能他的成就超過我們自己,這很可能的。只要鍥而不捨,只要不退心,「勇猛精進」這條非常重要。學習,我們走的是弘法利生這個道路,教學的道路,最重要的是講台,天天要講,自己毛病習氣再深都不怕,只要你天天講。為什麼?每講一遍,不知不覺是勸自己一遍;講久了,假的也變成真的,毛病習氣不想斷,它自自然然就淡薄了。為什麼?天天接受佛法的薰習,苦口婆心勸別人,同時勸自己!別人得的利益不多,自己得的利益真多!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沒有人請我們講怎麼辦?我們到哪裡去講?沒有人請我們講,我們每天自己講。沒有人聽,我在從前是用一個錄音機,我對著錄音機講,錄音機是我的聽眾。我講完之後,我把錄音機重新打開,我自己細細聽一遍,看看我滿意不滿意。跟諸位說,我除了旅行,乘車、坐飛機、坐船之外,我每天講經不中斷的,我只要有個小錄音機就行了。那個時候的錄音機還大,現在的小巧玲瓏。我這樣幹出來的,四十多年沒有空過,一定要真幹,拼命去幹,我們才能學得出來。「有人請講很好,沒有人請講就不講了」,你學不出來。古人所謂:「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。」你怎麼能學得出來?

現在你們比我這一代更幸福,你們現在這一代可以用小攝像機,便宜!不但你自己講的你能聽到聲音,你還能看到你的表情;你對攝像機講,講完之後放出來看,聽聽所講的內容滿不滿意,看看你的形相滿不滿意。我們自己覺得滿意,大概別人也就差不多了;自己覺得不滿意,別人怎麼會滿意?天天反省,天天修正。如果自己總覺得不滿意的時候,怎麼辦?在初學的時候是一定有這麼一個過程的,那是什麼?我們的心不相應;我們講是講了,沒做到。如果所講的自己都能做到,就相應。所以不相應的原因是自己沒有做到,有口無心,毛病出在這個地方。心口相應,我們自己聽了會滿意;心口不相應的時候,這就難了。

捨覺支裡面最重要的,「善能覺了取捨虛偽」,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?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可以取,可以捨,取捨是事,事事無礙,重要的是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實在是《金剛經》後面四句偈要常常放在心上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就是取捨虛偽;「如露亦如電」,是講這一切法不存在,就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不存在。凡夫看到好像這個東西是真的,那是相續相,「如露」是相續相;「如電」是真實相,剎那生滅。《仁王經》上跟我們講的「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」,這是講的事實真相,所以你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執著是什麼?與真相不相應,與真相相違背,錯在這裡。這個錯就是佛家講的「迷」,就是講的「無明」;無明,你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這個心得大自在。

大自在是真心。為什麼得大自在?《壇經》裡面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他怎麼不自在?有一物就不自在,無一物就自在,本來無一物。不管你起什麼樣的妄想分別執著,還是本來無一物。你不要以為執著你就真的有了,假的。唯識裡面講的三心「遍計所執性」,不是真的,決定沒有這個事實。所以法身菩薩們他們看得清楚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現在是不是佛?是佛,不過是個糊塗佛,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。他糊塗在哪裡?就是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糊塗了;雖然起妄想分別執著,他的本性裡還是本來無一物。所以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本來成佛,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勇猛精進,修什麼?修六波羅蜜。為什麼又要勇猛精進去修六波羅蜜?六波羅蜜是性德,自性本具、本有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幫助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,「先覺覺後覺,先知覺後知」,這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常軌、大道,自自然然他就是這麼作法。

「不生追憶故」,放下之後不會再留戀,不會再追憶。世間人這是免不了的,想過去、想未來。菩薩動念的時候真是萬善相隨,不動念的時候是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,一念不生。為什麼說動念的時候萬善相隨?動念是普度眾生,利益一切眾生,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善業統統都跟著起來了,純善無惡,我們要在這裡學習。所以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,我們常常跟同學們提起,就是佛教菩薩「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」,沒有一樣不善;這裡面如果有執著,如果有追憶,這就不善,那就迷了。「善能覺了」,覺了是善,不覺就迷,不可能在覺與不覺當中,不可能的,不是覺就是迷,不可能走在當中的,所以一定要善覺,明瞭取捨虛偽。

由此可知,什麼時候取,什麼時候捨,取捨都是利益眾生,取捨都是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,幫助眾生覺悟。取能幫助眾生覺悟,我們就用取;捨能幫助眾生覺悟,我們就用捨;活活潑潑,不是為自己,是為眾生,所以要懂這個道理,這才叫做「善能覺了」。真正覺悟的人他才懂得,他做得非常非常自然,沒有一法不是利益眾生的,這個道理要懂、要學。好,這一條我們就講到此地,這是「覺支莊嚴故,善能覺悟一切諸法」,這是一句總結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6-04-06

卷140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十集
(2001年3月27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六面最後一行:

【正道莊嚴故,得正智慧,常現在前。】

三十七道品到這一條就圓滿了,這是最後一科「八正道」,八正道的總綱是『得正智慧』。這八條,第一個是正見,第二個是正思惟,第三是正語,第四是正業,第五是正精進,後面是正定、正念、正命。我們一條一條來做簡單的介紹。這八條都叫「正」,正的標準到底在哪裡?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。佛法裡面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標準,那就是「自性」。正智慧現前,真正是正智慧現前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;明心見性,完全用真心,真心就是正,妄心就是邪。十法界裡面,四聖法界都沒有見性,還是用妄心,但是他們的妄心是以正為標準,所以佛說四聖法界是「正覺」。何以他們能夠得到正?顯而易見,他們能夠隨順聖教,能夠放棄自己的成見;也就是說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以經教為標準,雖然沒有見性,他的知見也正,隨順佛陀的教誨。

佛陀的經論完全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,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絕對沒有說「我要這樣想法,我要這樣說法」,沒有,決定沒有;不但四相沒有,四見也沒有了,所以是一種自然的流露。怎麼流露出來的?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是從感應裡面流露出來的。如果眾生沒有感,佛的境界是清淨寂滅;《仁王經》上講「住寂滅忍」,他住這個境界,確實是一念不生。這個「一念不生」不是一時的,是永恆的一念不生。有感始應,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。如來果地上如是,法身大士也如是,法身大士證得不圓滿,如來果地上就圓滿了,與這個相應是正。

我們今天學,就像天台大師所說的,我們能夠學到觀行位,觀行位裡面的正知正見,功夫就得力。這樣的功夫,修學其他法門就是一般的法門,不能出三界。要修到相似位才出得了六道輪迴,觀行是出不了的;但是觀行的果報多半是享天福,人天福報,決定不墮三惡道。要修到分證位,那就是真的,才能夠超越十法界,所以非常不容易!但是在淨土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只要有觀行的功夫就夠了。這就是經論上諸佛菩薩常常讚歎淨土叫「易行道」,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門比較,它容易。其他法門觀行決定出不了三界;淨土求生,觀行決定能往生。觀行位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;相似位往生,生方便有餘土;分證位往生,生實報莊嚴土。這個道理我們總要懂,別人要問的話,我們能說得出來,淨土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。觀行是功夫得力了。我們今天修行,如果不能捨棄自己的成見,不能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功夫不會得力,怎麼精進都沒用處。

八正道第一條「正見」,「見」是什麼?我們今天說的「見解」;也就是說,你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的看法,你是怎麼個看法,你看的是正確,你看的還是錯誤。《教乘法數》裡面跟我們解釋,「明見四諦,無有錯謬故」,這一句話說得也相當正確,這一句話裡面包括全部的佛法。四諦,我們曉得是通大小乘、通世出世間法。天台智者大師講四諦,是用藏、通、別、圓來講,藏教四諦、通教四諦、別教四諦、圓教四諦,那就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。我們講四諦,不能專講「四諦是小乘法」,那你就把這四種四諦只限於藏教的四諦,這個範圍太小了。實際上三十七道品,每一條都通一切法,都有藏、通、別、圓的講法。無論怎麼講法,四諦:「苦」、「集」這是講世間因果,「滅」、「道」是講出世間因果。總而言之,世出世間法都是因果的定律,人要能夠見到這個地方,他的見解就正確。這句話我們把它總結一下,什麼意思?「深信因果」!頭一條,深信因果。

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這麼亂?為什麼這麼多人敢妄作妄為?他不相信因果,所以他敢做。因果不是不相信就沒有,「信則有之,不信則無」,不是的。因果是真理,不管你信不信。你信,它有;不信,它還是有。整個佛法也離不開因果。《華嚴經》,古大德判教,五周因果。《華嚴》說的是什麼?五周因果;《法華》說的是什麼?一乘因果。這是經中之王!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只是說明世出世間因果而已。所以你從第一條來看,你能夠深信因果,你的見解是正確的。

在大乘法裡面,還是離不開因果。像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哪些是有為法?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,諸位一展開就曉得,百法分做兩大類:有為法、無為法。有為法裡頭又分為四類: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應行法,這四大類都叫有為法。「有為法」是什麼?夢幻泡影!不是真的有,所以佛家講的是「妙有」、「幻有」、「假有」。你不能說它沒有,它是有;你也不能說它是有,為什麼?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「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」,我們要懂得這一個事實真相。你果然明白了,你對於一切有為法再也不執著、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,你就得解脫,你就得自在。不但是六道凡夫,連十法界的四聖都不例外,都是分別執著有為法是真的。六道眾生執著,所以搞成輪迴的現象;四聖法界雖不執著,他分別;一真法界的菩薩把分別也捨掉了,真的《金剛經》上講的他真做到了,超越十法界。

中國人喜歡讀《金剛經》不是沒有道理,《金剛經》在中國可以說是通宗通教,不管學哪一個法門、哪一個宗派,沒有不讀《金剛經》的。依照《金剛經》來修學,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你得的幫助就太大太大了。念佛人要得《金剛經》的般若觀照,我們這個念佛叫「理念」,你得「理一心不亂」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。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,確確實實可以契入華嚴境界。「華嚴境界」是什麼?無障礙的法界;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無障礙法界。所以你在《華嚴經》上,你看到那些菩薩們,說「菩薩們」就是看那些修行人,活活潑潑,真正得大自由、大解脫、大自在。他自在自由在哪裡?他在事相上跟凡夫沒有差別,和光同塵,心地上一塵不染,這就自在了。由此可知,凡夫的麻煩出在哪裡?出在分別執著;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得大自在。

所以佛法修學,自始至終破分別執著而已。你只要有分別執著,這不是覺法;佛法叫覺法,你沒有覺。覺了之後,是了解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是:你可以受用,你不可以據有。你說你想得到它,錯了!得不到的,那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。「得」這一個字,在《百法》裡面屬於「不相應行法」,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純屬「抽象概念」,沒有事實,是個抽象概念。一切法都不可得,佛也不可得。為什麼說個「佛」?「佛」是對眾生說的;真正契入境界了,無佛無眾生,這是真的。佛跟眾生都是假名,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不是真的。佛用這些假名,他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悟入,幫助我們覺悟。

可是許許多多人學佛,為什麼不覺悟?執著這個假名,這又錯了。所以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那個講得好!你怎樣才能入佛的境界?你天天聽佛講經說法,要「離言說相」,決定不能分別執著佛的言說;現在就是言說變成文字,文字是言說的符號,所以不可以執著文字相,你執著就錯了,它是個工具,這個東西不是目的。要「離名字相」,名字相就是所有一切名詞術語,我要懂得它的意思,不能夠分別執著。還「離心緣相」,離心緣相是不能想,不能想「佛這個話什麼意思?那個是什麼意思?」你一想就錯了,一想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。能用這種方法聽經聞法,這個人才能入佛知見;《法華經》上講「開示悟入」,入佛知見,你才能成就。這是大乘佛法。

小乘佛法是對小朋友講的。他沒有這個智慧,沒有這個能力,教他怎樣?教他分別執著執著善法,捨棄不善,教他這個。目的在哪裡?目的是幫助他不墮三惡道。能不能出六道?不能出六道。小根、小器,出不了六道輪迴,佛幫助他不墮三惡道;中根性的人,佛幫助他超越六道輪迴,把他提升到四聖法界,中根人;上根人,佛一定幫助他捨棄分別執著,把他提升到一真法界。這是佛經常常說上、中、下三根。證的標準不相同,這上、中、下三根都是正見。諸位要記住,上根的正見與自性相應,完全相應;中下根性,隨順聖教,這是正知,他沒有辦法體會到心性。所以心量必須要拓開,我們的進度就快了。這一條我就介紹到此地。這是正確的見解。

諸位要知道,我們不是上根人,我們是中下根人,所以我們的正知正見決定要隨順聖教。聖教浩如煙海,這一部《大藏經》都是聖教,我們像海水一樣,只要取一瓢飲就夠了,不必把大海水統統喝掉,那個吃不消的。取一瓢飲,就是在所有經論裡面我們選擇一種,依照這一種修行,就能證果。為什麼?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決定是平等的,決定是圓滿的;「一」是圓滿的,懂得這個道理就好。我們今天依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一定要熟。經上教我們做的,認真努力去學習,教我們不能做的,我們決定不可以違背。隨順聖教,這就是正見。好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41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十一集
(2001年3月27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來講八正道的第二條「正思惟」,這一條就是正確的思想。世尊在本經前面教導我們,「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」,「思惟」非常重要!凡夫六道都包括在其中,念頭總是不斷;念頭不斷,念頭也不住。「不住」就是剎那生滅,前念滅後念就生,所有的念頭都是屬於妄念。怎麼樣的思惟才算「正思惟」?佛法裡有個原則,真心本性裡面沒有思惟、沒有念頭,佛在大乘經上常講「真心離念」;換句話說,只要有念頭在,這個念都是妄念。

我們要問: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,是不是妄念?實在講還是個妄念,但是這個妄念最接近真實。要記住,它還是個妄念,不過是接近真實的一個妄念,我們用這個妄念去斷一切妄念,這個方法好!叫善巧方便。到極樂世界之後,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還是要捨掉。所以四種念佛裡面,持名最方便。觀想,《十六觀經》,好不容易觀成了,睜著眼睛、閉著眼睛這個相都在前面,到極樂世界還要把相去掉,為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觀成不容易,去掉也很難!不著相,去掉這個相跟去掉這個假名,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,不執著假名容易,把假名捨掉容易,把妄相捨掉難,這就說明持名好處在哪裡。我們對名號的執著,與對形相的執著,成分是要輕得多。所以人常常「不喜歡這個名字,改個名字」,捨那個名很容易,相難!我們講印象深刻,相難。

所以思惟要正確。在我們現前,這個「正」我們不要把水平提得太高,太高就談玄說妙了,於我們現實修持得不到真實的利益。今天我們要講八正道,要把八正道落實在十善業道上。由此可知,我們常常思惟十善業,就是正思惟,這個很重要!常常想著佛在經裡面教導我們,「晝夜常念善法」,就是十善法,常念這個;思惟十善,觀察十善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念念不離十善,我們就變成善人了。善人念阿彌陀佛,就肯定往生。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我們的心善、思想善、言行都善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往生,實在講,只要發願「我願意生西方極樂世界」,念佛一念、十念就能往生,不必一天十萬聲、二十萬聲,沒有那個必要。你願意多念也不礙事,你少念也不礙事,肯定往生。為什麼?你是善人。

從「善」再升級,升到「淨」,淨念相繼,你品位就高了。善心往生凡聖同居土,淨念往生,那就是方便土跟實報土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淨念的根是善念,心要是不善,怎麼會清淨?不可能的。所以一定要斷惡修善,這個道理很重要!怎麼個修法?時時刻刻要反省;時時刻刻反省做不到,最低限度我們每天晚上要做一次反省。晚上工作都放下了,睡覺之前好好的想一想:今天一天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用十善業做標準,我有沒有過失?有過要改!所以明末清初,佛門裡面的大德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他們都用功過格來反省,這是好事情!你們看了凡先生,袁了凡是明朝末年的人。出家人用功過格,蓮池大師是個代表,蓮池大師寫了一個小冊子叫《自知錄》,實際上就是功過格。這一天我做了哪些善事,一條一條記下來;我做哪一些惡事,也一條一條記下來。對比!我的善事多,還是惡事多?我善事的功德大,還是惡事的惡業大?做個比較。這個方法對於中下人修行非常有效。

近代,由於印光老法師提倡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先生怎樣把自己命運改過來,大家印象都很深。命運是屬於果報,命運從哪裡來的?從善惡業來的。所以改造命運沒有別的,就是斷惡修善,多做好事。好事的標準我們要知道:凡是利益別人的、利益社會的,是好事;凡是利益自己的,對別人、對社會不利的,這就是惡事。有一些人特別是初學的人,不懂這個道理,一般社會有個錯誤觀念,說: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。哪個人不為自己?為自己有什麼過失?有什麼錯誤?」佛不是這樣說的,佛是決定不許可弟子為自己。為什麼?只要有為自己的念頭,增長我執,道理在此地。增長我執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怎麼來的?實實在在講,六道輪迴本來沒有,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?從我執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念念還為我,你念念在加強我執,你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佛教我們要破我執,我們這才明白,破我執就是脫離六道輪迴,就超越輪迴、超越三界。破法執,你就超越十法界。可見得「執著」這個事嚴重!萬萬不能執著,執著是自己吃虧,與別人不相干!一定要破執著。這都是屬於思想方面的問題。

中國古人造字,字造得很有意思,真正教你看到這個符號,你就開智慧。「思」是心裡頭有了分別;你看它這個符號的形狀,是「心」上面畫了很多格子,一個「田」,田就是格子,那就是分別,心裡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。「想」,你著了相,心裡頭著了相。想是執著,思是分別,「思想」這兩個字不是好字,在佛法裡面講「分別、執著」。這兩個東西沒有了,沒有了就剩下真心,那個好!問題解決了。所以我們怎樣把執著這個「相」拿掉,把分別這個「思」拿掉,在一切境界裡面,人、事、物,我們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個境界相是平等的。我們說「這個境界是善,那個境界是惡」、「這個境界好,那個境界壞」,全是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。離開分別執著,一切法是平等的;平等真法界,叫「一真法界」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從哪裡來的?就從思想裡頭變出來的。佛在大經裡頭常說: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。」三途六道是從心想裡頭生出來的,你能怪誰?自作自受!

佛法講到綱領,講「解脫」。「解」就是對分別執著說的,你把分別執著解開了;「脫」是從果報上講的,你就脫離六道輪迴,就脫離十法界。如果你不能把分別執著解開,六道輪迴就脫不掉,沒有辦法脫離。我們今天用的方法,可以說是非常善巧。我們要想離分別執著,話說得容易,真正做起來是談何容易!所以佛教導我們這個方法,教我們思惟十善;隨順佛陀教誨,思惟十善。心善,思想善,行為善,下面「正語」、「正業」、「正精進」都是行為,我們能保持這個境界,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在末法時期唯一得真實成就的一條道路。這一條,用現在的話來說,是屬於思想教育。我們佛法裡一般講「正知正見」,正思惟是正知,正確的看法是正見。我們能把這個把持住,這是修行的根本,古大德常講「從根本修」,根本就是從心地修。實在講,心地就是從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確確實實就是此地講的思惟。起心動念隨順經典的教誨,就是我們現前的正思惟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而且一定要認真去做。

所以我們讀經,我們提倡讀經,讀經是我們修正思惟最好的方法。特別是對中下根性的人,從讀誦下手,受持。讀了之後要明瞭經裡頭的意思,沒有人講不要緊,古人常說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天天念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我們講專心去念經,念久了智慧就開了。為什麼?念久了人就得定,心就清淨了。因為你念經,專心念經,這裡頭不夾雜妄想,不夾雜分別執著,念經會得定,是修定的一種方法;心清淨之後,經裡頭的意思慢慢就都明白了,「其義自見」。明瞭之後,我們一定要照做,一定要堅持依教奉行,這就叫「受持」;受持是自利,我們自己得利益了。自己得到利益之後,必須把這個利益與別人共享,那就是「為人演說」。「演說」裡頭最重要是「演」,演是什麼?我自己做到了;表演給別人看,我做到了。做到之後才說。佛是把「演」放在前面,「說」放在後頭;沒有說是「說演」,他是說「演說」。為人演說,這就是自利利他,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
學佛,如果我們的見解、思惟不正,後面全部都沒有了。為什麼?沒有根,無論怎麼樣精進用功修持,都落在魔道裡頭不是佛道,心不正;《楞嚴經》上講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,落在魔道,不是佛道,最重要的是因要正。這兩條就是六和敬裡頭的「見和同解」,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到,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。這部經的好處就在此地,只有十條,很容易記住,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常常想著,常常念著,常常拿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這是我們現前階段的正思惟。在淨宗,除了這種修行之外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這決定正確,這一生決定不空過!好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