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-09-18

卷9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七集  (2000年10月2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倒數第二行

【捨莊嚴故,於順違境,無愛恚心。】

我們看這一段,這是四無量心最後的一段。菩薩修行十善業道落實在捨心上,他得的殊勝功德利益是「於順違境,無愛恚心」,我們念了這一句就應當要想到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這些要領說起來容易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就是沒有修捨心,如果真正能修慈、悲、喜、捨,我們的真心、我們的性德自然就現前,慈悲喜捨是性德,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,王陽明所講的「良知良能」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但是六道凡夫從久遠劫來就迷失了,我們要聽清楚,是「迷失」了,並不是真的失去,迷失而已,如果我們要真的覺悟了,性德立刻就恢復。捨是放下,為什麼放不下?放不下是因為沒有看破。

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就教我這兩句話: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叫功夫,這兩句話從哪裡做起呢?實在講從捨做起,他教我從布施下手,布施就是捨。此地的捨更有它精奧的義趣,那就是於順境逆境,違是逆境,在順境逆境中修平等心、修清淨心。順境沒有貪愛,逆境沒有瞋恚,要在這個地方用真實功夫,於是我們心地就得到平、淨,平等清淨,真心現前。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,實實在在太難。我們也知道這是對的、這是好的,可是煩惱習氣就是放不下,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捨,不能捨功夫就沒有辦法進步,這是什麼樣的功夫呢?跟諸位說,這是佛法入門的功夫。如果不能看破、不能放下,你就沒有辦法見道,不要說是修道,道在哪裡根本見都沒有看見,還修什麼!所以這個境界要真的成就了,這是見道位。但是四無量心是天人所修的,他們修十善業、四無量心感得天上的福報,有沒有見道呢?沒有,為什麼沒有見道呢?我執沒有破,雖然對於順逆境界能夠不動心,很不錯了,可是只是見道的前方便,我們一般講的預備功夫。假如他的功夫提升一層,把自私自利捨掉了,如果能捨名聞利養、捨五欲六塵的享受,而「我」的那個念頭還在,就不能夠見道。

見思煩惱中頭一條身見,破了身見,實在講身見破了,其他的四種見也同時都破了。身見是根本,這是經典上常講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八十八品見惑關鍵在身見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,這是須陀洹果,小乘初果位,大乘圓教菩薩初信位,這是見道。我們想一想,如果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,我們永遠徘徊在佛門之外,要想成就難!這是說明八萬四千法門,哪一個法門修行都不容易,世尊看得清楚,所以告訴我們末法眾生,除了修淨土,仰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接引往生之外,實在沒有第二條路。

淨宗法門的方便是不必斷煩惱,我們講的身見,身見我們並沒有斷掉,我們有念佛的功夫把它伏住,伏住是不起現行、不起作用,有這樣的功夫就能往生,也就是說「我」確實沒有斷,但是有時候能做到暫時、短時期的忘我,這叫「伏」,這個我們認真努力一點可以做到。釋迦牟尼佛不是做給我們看嗎?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統統放下,過最簡單的生活,容易伏我執。這種修學方法,往生西方淨土很容易去得,佛都做了榜樣、都做了模範給我們看,我們要能體會、要能懂得佛的意思。佛為什麼這個做法?他這種做法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捨、教我們放下。

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一定要覺悟生命非常危脆,世間決定不能久住,所有一切的境界都是過眼雲煙,看看而已,哪一樣東西你能夠抓得住?哪一樣你能夠得到?什麼都得不到,包括自己身體都得不到,何況身外之物?因此捨就是決定應當的。你要問什麼理由,沒有什麼理由,捨是決定正確的,佛家的術語說「法爾如是」。一切諸佛菩薩、聲聞緣覺,哪一個不捨?我們就看二十八層天,天為什麼會有二十八層呢?我們看清楚了,在於他捨的多少,捨的少的位置低,捨的多的位置就升高。對於五欲六塵的念頭,事放下了、捨掉了,但是念頭沒有捨掉,生欲界天。享受五欲六塵的念頭都捨掉了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念頭都沒有了,生色界天。色界天還有色身,如果色身也捨掉,這個意願都沒有,生無色界天。很明顯的,捨得越多,生的地位就越高,到如來究竟果地,將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捨掉了,就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;一品生相無明還在,沒有捨掉,是等覺菩薩。

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,所以跟你說這麼多的品位,品位怎麼形成?就是捨的多寡而已。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懂。順境,世間人所講的「事事如意」,善人是你所歡喜的人物,這種境界容易起貪心、貪戀,煩惱中「愛別離」,就是對這個境界說的;逆境,艱難困苦的生活,惡人,自己的冤家對頭,處在這個境界中心不自在,瞋恚心容易現前,怨聲載道,怨天尤人。六道凡夫我們處的境界不外乎如此,我們不明因果的真相,所以順境起貪心,逆境起瞋恚心,於是這個業越造越重,果報越來越往下墜落,想提升太難太難。

所以在六道當中我們一定要記住,往上升太難,往下墜落很容易,這樣我們就能夠體會到,眾生在六道裡頭輪迴總是一世不如一世,只有遇到聖賢教誨,才有向上提升的機緣,這個機緣不多。你看看現在世界上,將近七十億人口,幾分之幾在一生當中遇到聖賢教誨?過去一個世紀,遇到聖賢教誨的人多半都提升,在現前這個世紀,縱然遇到聖賢教誨,還是往下墜落。原因在哪裡呢?敵不過煩惱、經不起誘惑。現在這個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了,諺語常講「看得破,忍不過」。聖人講的道理不錯,是很好,可是在事實裡頭他忍不過,忍不過就不能隨順聖賢教誨,還是隨順自己的貪瞋癡慢,還是隨順自己的自私自利,依舊是墮落,明知故犯,這有什麼法子呢?

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明白淺了還不行,要深明其理,深深明瞭事實真相。眼前我們能夠咬緊牙根忍一忍,前途就一片光明,縱然不能夠脫離六道,你能保住人身,還可以從人身向上提升,過幸福美滿的日子;你要是忍不過,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必定往下墮落。現在往下墮落,說實在話,墮落地獄的機會最多,不管你相不相信聖賢所說的話,不是說不相信就不會墮落,有些人說宗教的事情、鬼神的事情,信它就有,不信就無,這麼簡單的話,那我們盡可不信。你信有,不信還是有,這個事情不管你信不信,事實存在。於是「捨」這個字就非常重要,時時刻刻要放在心上、要提醒自己,歡喜捨、儘量地捨,能夠捨到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那就最好,捨到只剩自己生活必需品,這是我們佛門中講的「衣單」,我還有兩套換洗衣服,晚上睡覺還有個鋪蓋就夠了,其他統統不要了。

這個事情你們現在年輕人是沒有辦法想像到,在我這一代中國人大概都經歷過。你看看我們做學生的時代,正好遇到中國跟日本打仗,抗戰期間八年的生活,我們正做學生,那個時候我們是小學生。好像抗戰的那一年我是小學三年級,所以整個抗戰期間,我過的是小學生活、初中生活,逃難,我們確確實實只有兩套換洗衣服,一個小小的布被子,每一天背在身上走路,全部的家財就這麼多。再就是課本,幾本書,我們全部的財產就這麼多,八年過這種日子,過得很自在、很快樂。我每一天遊山玩水。

我八年當中走了十個省,江南十個省走遍了,完全靠走路,所以這種生活你們沒有辦法想像。那時候帶領我們的是比我們大的同學、老師,那個時候我們叫「流亡學生」,真的是靠救濟過生活,走到哪裡都有一些慈善的人幫助我們,給我們一點吃的、給我們找一個可以遮蔽風雨的地方暫時住下來,住得最長久的不會超過一年,通常三個月到六個月就搬家,就要走路了,長途跋涉。有的地方只住一天、兩三天。所以捨,我們有過經驗,知道這個好處,為什麼?什麼負擔都沒有,什麼心思也沒有,妄想真的沒有了,全部家當背在身上,你還有什麼妄想呢?沒有妄想了,生命跟財產結合成一體。我們在佛法中所看到的,釋迦牟尼佛是這個樣子,歷代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也是這個樣子,過最簡單的生活,萬緣放下,做社會上最積極的工作,教化眾生,給眾生作一個最好的榜樣。

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,到這個地方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。這四個字對我們的修學非常非常重要,佛把它列在菩薩六波羅蜜之後,可見得世尊在教學用意上,對於這個科目非常重視。

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  

 

卷98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八集  (2000年10月27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最後一行

【四攝莊嚴故,常勤攝化一切眾生。】

照前面經文完整的句子來念:「龍王,舉要言之,行十善道,以四攝莊嚴故,常勤攝化一切眾生」,這個樣子句子就完整了。

世間法(出世間法我們不談,出世間法最低限度講四聖法界,嚴格地講是一真法界,這個層次太高了,我們只講六道),六道中一切人與事,最困難的是人與人的相處。如果人與人的關係搞好,能相處,六道的境界跟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實在講就沒有差別了。由此可知人與人相處,是六道中第一樁大事情。古聖先賢的教學、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種種教化,無不以此為第一樁大事,也就是教學中第一個宗旨。何以四聖以上的法界,這些問題都沒有了呢?他們是真正覺悟了,阿羅漢、辟支佛他們所證得的果位是正覺,真正覺悟,真正覺悟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沒有真正覺悟,四聖法界,包括非想非非想處天。我們接受聖賢教育所為何事?無非是學得聖賢人他怎樣跟大眾相處,我們學這樁事情,這在世間稱之為大學問。只要將這個問題解決了,其他都不成問題。佛教導我們的總綱領、總原則就是這一句。

四攝法,攝是攝受,攝受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親近,接近、親近。佛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講了四個原則,這四個原則第一個是布施、第二是愛語、第三是利行、第四是同事,用這四種方法攝受一切眾生。攝受中最重要的是教化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歡喜、順從教化,這就叫攝受。在世間範圍最小的是夫妻,夫妻若修行四攝法,夫妻真的是百年好合,我們世間人講恩愛夫妻,從這個方法上建立。落實在一家,家庭和睦,中國諺語常講「家和萬事興」;落實在道場,這個道場人人道業成就。四攝無論落實在哪一個團體中,這個團體決定興旺。如果沒有四攝法,夫妻不和、家庭破碎。

今天我們看世間有不少企業、公司做得很成功,細細去觀察,它用什麼方法?凡是成功,他們所做的是接近四攝法,如果完全用四攝法,老闆毫不操心,員工一定團結像一家人一樣,相親相愛、互助合作,哪有不興旺的道理?永遠的興旺,決定沒有衰退。四攝中缺了一條、缺了兩條,問題就來了,這個道理我們要細細去研究,如何把它落實。圓滿的落實,這是個教育的問題,教育是教人覺悟,如果不教,佛菩薩對眾生再好,為什麼佛不度眾生?佛這個方法這樣圓滿,為什麼不到這個世間來度眾生?佛不來,那就是佛不慈悲,大慈大悲怎麼能講得通呢?佛之所以不來,是現前眾生不能接受,換句話說不能接受佛的四攝法,就與佛無緣,所以佛不度無緣眾生。

佛對一切眾生的布施是法布施,不是財布施,諸位一定要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的生活是托缽,他全部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,過最簡單的物質生活,沒有一絲毫多餘的,所以說財布施他沒有力量,他用的是法布施,教化一切眾生。法布施實在講也離不開財布施,這個財叫「內財」,他的體力、他的精神,屬於內財,內財布施,而沒有外財。辛辛苦苦四十九年,沒有中斷,天天在教學,天天為大家上課。什麼人得利益呢?用中國的話來講,好學的人得利益。所以好學是我們這一生成敗的關鍵,哪一個人好學,哪個人就得利益。得利益多少是在他好學成份之多寡,他十分好學,他得十分利益;他三分好學,他就得三分利益。好學最重要的,這是佛在一切經典中都說了無數次的,我們展開佛經,從頭到尾看一遍,記憶很模糊,有一句話應該記得很清楚,這一句話是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為什麼記得很清楚呢?講的遍數太多了,一部《金剛經》只有五千個字,這一句話講了十幾遍,這是不厭其煩、反複叮嚀,能不能成就就在這八個字。你能不能接受、能不能夠保持、能不能讀誦、能不能為人演說。演說是表演,做給別人看,把佛菩薩的生活行為做出來給人看,這叫「演」,演是演戲。

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我們常常讀到的「遊戲人間」,在世間做戲,在世間表演,讓世間人看到之後覺悟,醒悟過來。我們為佛弟子,我們是四眾弟子,每一個人身份不相同,工作不相同,必須在現有身份、現前工作中做出表率、做出模範,這就叫「為人演」;你做出好樣子,就有人向你請教、向你學習,你再教導他,這是「說」。換句話說如果學了不能夠做到,等於沒有學,你教別人別人也不相信。一定要做出來,所以每一部經到最後一句話,佛都是教導大家「信受奉行」。這個是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四攝中的布施攝受。

我們看到世間人跟學佛的人確實不一樣,世間有沒有善人、有沒有好人呢?有,我們看到很多。像這些年來,提倡兒童紮根教育、提倡讀聖賢書,了不起啊!大善人,但是他不是佛菩薩。怎麼知道不是佛菩薩呢?這麼多好的教材,後面一翻開,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完了,這一道就封死了,不能夠利益天下眾生。為什麼呢?你讀這個書一定要花錢向他買,你要想翻印,他追究打官司,你就得上法庭,還要判刑。所以這是凡夫,不是佛菩薩,心量很小。我有好東西,但是你一定要來跟我買,我賣給你,不能流通。佛菩薩心量大,愛社會、愛眾生,希望個個人得利益,決定沒有版權。我們看真的好人、假的好人就在看他要不要版權,他有沒有自私自利,自私自利沒有放下,他行的好事也不過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而已,世間有漏福報到哪裡去享很難講。五戒十善修得很好,來生得人道;五戒十善修得不好,到哪裡享福呢?我們看到許多外國人、富貴人家養的寵物,他將來就變成那個東西,他的前途就如此!畜生道去享福、餓鬼道去享福。他也行法布施、也行財布施,自私自利沒有放下,所以多半都是到這兩道去。小寵物很聰明、很懂人的意思,為什麼呢?前生修法布施。它的生活環境很好,你看一家人都愛護它、照顧得無微不至,它前生修的財布施。果報到哪裡享受,我們要清清楚楚。

所以我們看到世間有不少也算是有心人,看到後頭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我們就寒心了。為什麼呢?不能普及,不能教化廣大眾生,非常非常可惜。他本來可以做大聖人、可以做救世主,這一下他還是個博地凡夫,諸佛菩薩看到也感嘆,也搖頭、也感嘆。所以學佛最大的一個障礙,是怎樣突破自私自利。李炳南老居士往年常常叮嚀囑咐我們,學佛要改心,改換心理上的觀念。沒有學佛時候起心動念為自己、為自己家庭,這是六道凡夫,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。學佛之後把這個念頭改過來,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的幸福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為一切眾生修福。修福不是我自己享,修福讓一切眾生享福,不分國家,佛經中講國土,不分國土、不分族類、不分宗教,一切都不分別,平等看待,普遍地利益,這是佛弟子。

為佛弟子,起心動念還有自私自利,這是假佛弟子,不是真佛弟子,為什麼呢?佛不是這種心,佛不是這種行。我們看看古書,古書沒有「版權所有」,古人沒有這個概念,雖沒有這個概念,還不夠,後面還印上幾個字:「歡迎流通,功德無量」,鼓勵你去翻印流通,為什麼呢?造福社會、造福眾生,把這個智慧福德擴大,擴大到虛空法界,所以佛常常教導我們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們一定要懂。

過去我在臺中,臺中蓮社慈光圖書館出版的一些東西後面也印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我說了幾十遍,錯誤,大錯特錯,完全違背了佛菩薩慈悲度世的精神,培養自私自利、分門分派,破和合僧,阿鼻地獄的罪業。跟李老師三十多年的學習,學到最後還免不了墮阿鼻地獄,你說多冤枉!李老師沒有這樣教我們,我跟他十年。《開經偈》中的一句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學佛的人把佛的意思錯解了、誤解了,頭一個就不是佛心,你就是凡夫心、輪迴心,輪迴心學佛法還是搞輪迴,出不了輪迴。要把輪迴心改成菩提心,菩提心中沒有自私自利,菩提心中念念為福利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。

所以我們的布施一定要用這樣的心,歡喜布施,盡心盡力地布施,無論是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這是佛心。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「從根本修」,根本是什麼?根本是存心、起心動念。我們起心動念跟諸佛菩薩起心動念完全相同,我們這一生在菩提道上肯定成就。如果起心動念跟佛菩薩不一樣,那就有問題,自己就要想一想將來會修到什麼地方去。千萬不要以為我做善事,一生行善。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還是要墮落,你的善依舊沒有離開自私自利,換句話說你雖行善,你的根不善,枝葉花果很善根不善,此善不是真的是假的;是一時的,不是長久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四攝法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太大太密切了,我們要多講幾次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 

 

卷9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九集 (2000年10月2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最後一行

【四攝莊嚴故,常勤攝化一切眾生。】

這一條前面雖然講過一次,意思還沒能顯示出來,因為四攝法對世出世法都非常重要,我們多用一點時間來研究討論有好處。四攝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這個關係若能處好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;這個關係處不好,不但造成許許多多的困擾,還必然引起許多災害。天災人禍從什麼地方生起來的?我們真的明瞭之後就曉得,四攝法能夠消除一切災難,所以這一條我們不能不重視。

佛在此地教導我們,能將十善業道落實在四攝法,就能夠消除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。四攝頭一條是布施,昨天也跟諸位說過了,今天我們從佛教教義中更深入一層去體會它。佛在經典中教菩薩,布施中又有四種辨釋,佛學的名詞叫「四悉檀」。四是數字,「悉檀」悉這一個字是中國字,檀是「檀那」,是布施,四種悉布施,悉是普遍,換句話說完全用真誠心、用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去修這四種布施,這個就講得深入而且透徹。第一條叫「世界悉檀」,「世界」兩個字怎麼講法呢?世是講時間,界是講空間,用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講的就是宇宙,佛法中所說的盡虛空遍法界,你能夠把心量圓滿地拓開,真正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修這種布施,得的利益是歡喜,佛家常講「常生歡喜心」,歡喜心從哪裡生出來?一般我們在經論中常常看到的「法喜充滿」,這個充滿是充滿宇宙、充滿虛空法界,盡虛空遍法界一片祥和,是這樣布施成就的效果,我們要學習。這個效果在佛教化眾生中就是普遍接引眾生,佛經常講「普度眾生」,若沒這個心量,怎麼能幫助眾生?不但度不了眾生,度自己也度不了。沒有這個心量,每一天時時刻刻你常生煩惱,怎麼會常生歡喜?我們要想想怎樣將十善業落實在世界悉檀。

第二種「為人悉檀」,這個在布施中有特定的一個對象,不是為自己,是為別人。「人」在此地引申的意思是眾生,十法界中如果為人,只有這一法界,還有九法界漏掉了,所以我們懂得佛的意思,真的是舉一我們就知道十,念念為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,說有情眾生一定也包含無情眾生。我們這個布施的心、布施的行為,這樣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。正如佛在本經前面給我們的開示,讓我們「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」,佛這樣教導我們,我們要怎樣修成?四攝法就成就了。

第三個叫「對治悉檀」,這四條越來越精細,第一個是講你的心量,念念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拓開心量;第二個是念念為一切眾生,不為自己;第三個就教導我們,我們對於一切眾生,全心全力幫助他什麼?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,首先幫助他轉惡為善。怎樣幫助他呢?自己做出樣子給他看,不做出榜樣給他看沒有用。所以古聖先賢的教學,都是做樣子給人看。從前做父母的懂得,知道這個道理,所以父母在兒女面前,言談舉止都不能夠違背禮。為什麼呢?這叫家庭教育,做給兒女看,兒女從小就看到、就聽到,這是一個負責任的父母,是一個真正愛護子女的父母。絕對不給兒女有一個不好的印象。從前人懂得,現在人不懂了,所以現在許許多多,我們一些同修常常談到兒女不聽話。他沒有想想兒女為什麼不聽話?決定不能怪兒女,他年歲小不懂事,只知道模仿,大人表現怎麼樣他就學習。由此可知兒女不聽話、學生不聽話,責任在哪裡?父母自己本身沒做好,老師本身沒做好,回過頭來反省,原因就找到了。儒家所謂是「父不父則子不子」,你做父母不像做父母的樣子,你的兒女當然也就不像做兒女的樣子。

《三字經》上前面四句話重要,那是古聖先賢教育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我們講最淺的,不要講太深,講最淺近的,小孩生下來都是善良的,都是好的,怎麼會變呢?底下兩句: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習是他所學的,嬰兒睜開眼睛他就會看,他那個印象深刻。你給他看些什麼?最初第一個印象幾乎就跟本性一樣,現在有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?所以一個人的成就,他的根是家庭教育,老師的教育是幫助他完成,根在家庭教育。所以父母尊敬師長,做出尊敬師長的樣子讓子女看,兒女看到父母對老師這麼尊重,他對老師有信心,接受老師的教導。所以布施中,這兩個是骨幹:布施斷惡修善、布施破迷開悟。實際上這個「對治悉檀」得的利益是「破惡」,前面「為人」是生善;「破惡」就是不容毫分不善夾雜,使我們的善能達到真純。

四悉檀最後一條是「第一義」,這個是布施終極的目標。第一義是什麼?第一義是入理、契入真理。真理這個名詞很抽象,我們換句話說,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樣布施才真正達到圓滿了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這些道理,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,為什麼呢?在世間一切法中你學不到的。這是四攝頭一條的布施與四悉相應,布施波羅蜜才圓滿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四攝第二條「愛語」,「愛語」這個名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,愛語不是好聽的言語、不是花言巧語,可能是責備他、可能是喝斥他、罵他、教訓他,是真正愛護他的言語。打他罵他是真正愛他,不愛他就不管他了。所以大家不要把這個「愛語」看作一定是很好聽的,那就弄錯了。不是花言巧語騙人,是真正的愛護。

愛語的攝受都要以智慧為基礎,決不是感情。智慧為基礎你才能觀機。你幫助別人、勸導別人,用什麼方法勸導?在什麼時候勸導?勸導他到什麼程度他能接受?都要能明瞭,你才真正幫助他。他若不能接受、起反抗,那我們就錯誤了,我們的做法就錯誤。佛菩薩度眾生不急於一時,非常有耐心,這一生他不能回頭,等來生;來生不能回頭,等後世,這個是我們要學佛菩薩的。如果機緣成熟,一定要抓住,決不失時,所以我們讚嘆佛菩薩說法「如海潮音」,海潮就是到一定的時候漲潮,一定的時候落潮,取這個意思,他把時節因緣掌握得非常好。應當說的時候不說,時候失掉了;不當說的時候說,起反作用,達不到效果。所以這是用智慧去觀機。

由此可知,與一切眾生交往,攝受一切眾生的大根大本就是真誠的慈悲,其中不夾雜絲毫的惡意,真誠純善的愛心,愛護一切眾生。這個心就是佛心,這個心就是自己的真心、就是自己的本性。我們今天對於一切人沒有這種愛心,是迷失了自性,所以要知道這是性德。你能夠契入這個境界,你的性德是自然流露,不加絲毫勉強。「我要學」,這個東西學不來的,必須契入境界,自然就流露了,佛經上常講「法爾如是」。我們用這種心態、用這種行為處世待人接物,哪裡不受歡迎呢?圓滿真誠地幫助別人,別人怎麼會不接受呢?他不歡迎、不能接受,還排斥,這就是迷失自性迷失得太深太久,佛法中講業障太重。業障、迷惑可以化解,化解的方法就是教學,我們用教學的方法來化解。

你看看諸佛菩薩、古聖先賢,他們一生的行儀顯示出無盡的慈悲、永恆的愛,愛護一切眾生,無微不至,這是我們應當要體會得的、應當要學習的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條意思還沒有講完。

 

卷100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集  (2000年10月29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最後一行

【四攝莊嚴故,常勤攝化一切眾生。】

這一條對於世出世間法都是極重要的開示,所以我們特別詳細地來介紹。四攝就是人與人、人與一切事物交往的四個原則。在人事物當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交往。如果把這一樁事情做好了,這個人就是佛菩薩;人與人交往做不好,這是凡夫,所以這中包含著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德能。這四條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前面兩條已經說過了,現在我們再講第三條:利行。

「行」是我們的生活行為,「利」是利益。從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必須能夠利益社會、利益群眾、利益一切眾生;換句話說凡是沒有利益的行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菩薩決定不做。在此地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,自他是一不是二,這是事實真相,這個真相六道眾生不知道。六道眾生的概念當中,自他是二不是一,這叫迷失了自性。四聖法界雖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沒有親證;換句話說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,可以接受,能夠相信,但在事上沒有證得,必須要到一真法界,這樁事情才證實。

由此可知六道凡夫迷得深,我們不能親證這個境界,一定要相信佛的言語。我們學佛,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老師,佛陀是我們的老師,要有堅定的信心,決定不能有疑惑,我們才能夠得到佛陀教誨的利益。如果對老師有疑惑,我們所得到的利益就打折扣,看你疑念的深廣。你的疑很深、很大,你就完全不能得利益;你疑得比較淺、範圍比較小,你能得局部的利益。只有在絲毫都沒有懷疑,對於佛陀的言教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,我們才能得到佛法圓滿的利益。

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佛法的根本法輪,是基礎的教學,這一部經中沒有大小乘、沒有宗門教下、也沒有顯密,換句話說它是共同科目,只要學佛,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,都要從這部經典上紮根,所以它是根本的教學,學習的基礎就是十善業道。這部經經文不長,前面一半,世尊為我們詳細說明修行十善的殊勝功德利益;後面這一半,開示我們十善業如何落實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世待人接物修行上。由此可知這部經不能不熟讀,不但要熟讀,要背得很熟很熟。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,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佛對我們的教訓,這樣才叫修行。這一部經中所說的,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淨業三福的第一條。三福第一條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我們在過去講席中說了很多,孝親尊師、培養慈悲心都要落實在十善業,如果沒有十善業,前面三句都落空。具足十善業道,孝親尊師、慈心不殺就落實,前面三句都做到了。這個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從初發心修行證果,剎那際都不能離開,離開這一部經就離開了佛法。由此可知這部經典的重要性。

十善業道落實在四攝法利行中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不殺生,不殺生的意思引申,決定不可以傷害一個眾生,即使蚊蟲螞蟻我們都不可以傷害,我們看它跟看人一樣。它出來是覓食的,沒有死罪,我們不能夠因為討厭它隨便地殺害它,不可以。蚊蟲螞蟻都不忍心傷害它,怎麼可能起心動念去傷害人呢?佛在經上教導我們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」,這是利行。由此可知,眾生不歡喜的事情我們不能做,我們要做了就令眾生生煩惱,這就不是菩薩行,這就不是學佛了,跟學佛完全相違背。所以思想、起心動念,決定於大眾有利,不能想到自己的利益。凡聖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,我們講眾生跟佛差別就在一念之間。諸佛菩薩起心動念是利益一切眾生。

諸位要知道,真正利益一切眾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,如果這個事情只利益自己,不能利益眾生的,你自己多想想,決定是傷害自己,這個要細心觀察才能看得到,粗心大意看不到。學佛的人心細,你就看這個十善業這十條,落實在六度中,落實在布施、落實在持戒、落實在忍辱、落實在精進,落實在四無量心中,落實在慈心、悲心、喜心、捨心,現在講落實在四攝法中,四攝中的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你想想看這個心多細。

在日常生活當中,任何一法中都有十善業,圓滿具足這十條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連這個概念都沒有,所以叫粗心大意。菩薩生活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具足十善業,法法具足、念念具足、點點滴滴具足。我們能夠了解這些事,對佛菩薩自自然然生恭敬心,為什麼呢?確實不如,確實比不上。不殺生利益眾生。

不偷盜,絕對沒有佔一切眾生絲毫便宜的念頭,佔人家便宜的心就是盜心,就是偷盜,動這個念頭就錯了,何況還有行為?不邪淫,心地絕對清淨,沒有一絲毫染著。往下是不妄語、不兩舌,於是四攝法才真正落實了。四攝法中每一條裡面不具足十善業,怎麼攝受眾生?昨天跟諸位講四攝頭一條布施,布施的精義、精華的義趣就是四悉檀,檀是檀那、是布施;悉是普遍,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布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。我們做得到做不到呢?若能想到就能做到,佛在本經前面開章明義就告訴我們: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的心到了,我們的行自然就到了。所以在眼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四攝法就圓滿了。

利行簡單地說,念念都是利益眾生,而利益眾生中最殊勝的是正法久住。正法在哪裡呢?正法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正法在這裡。我們要把佛的教誨做出來,這叫正法久住。做出來給人看,這是真實的利益、永恆的利益、無比的利益。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修行證果,他為什麼不從事其他的行業?為什麼要示現作佛,用意何在?示現作佛就是示現正法久住。無量無邊的利益,這是根本的利益。《華嚴經》末後的五十三參,像一棵大樹一樣,佛是這棵樹的根、本,五十三參是他的枝葉花果,你看到這棵樹多麼茂盛、多麼好看,那是枝葉花果。你就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去示現各行各業行菩薩道呢?他可以繼承王位,以國王的身份行菩薩道,以大臣的身份行菩薩道,以現在是工商業界哪個行業都可以行菩薩道,他為什麼要示現出家教學呢?今天我們看到的,他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,知道這是根、這是本,無量無邊一切真實利益的根本,這教正法久住。所以從事於教學的工作、教育工作。

我們中國古人知道,各位看看《禮記》中的《學記》這一篇,《學記》這一篇可以用現在人的講法,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。這個教育哲學、教育的理念,從漢武帝奠定,一直到清朝末年,兩千多年都沒有改變,都是依教奉行,國家賴以長治久安。在這個世間,人不分貧富貴賤、不分老少、不分行業,都接受這個教育,在佛法中講皆是菩薩,學做菩薩、學做君子、學做聖賢,所以這個教育是利行的大根大本。根本如是,枝葉也不例外,所以無論我們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,今天是什麼樣的身份、從事什麼樣的行業,一定要以真誠的愛心愛下一代、教導下一代,使下一代的人智慧開了,在我們這一代經驗、成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,這是利行。

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思惟、細心去體會,就知道行十善道,以四攝利行攝莊嚴故,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、得廣大的利益。這個利益簡而言之,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、繁榮興旺,人人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,這是利行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01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一集  (2000年10月30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經本,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頁,最後一行

【四攝莊嚴故,常勤攝化一切眾生。】

 四攝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前面說過了,今天說最後這一條叫"同事"。古德簡單跟我們提示說"和光同事,令其各得瞻依"。這一句話雖然簡單,而實際上也是包羅萬象。什麼叫做"和光同事"?中國儒家的聖賢教導我們"理之用和為貴",佛法教導我們"六和敬",能夠與大眾和睦相處,這是高度的智慧,在佛法裡面講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

什麼樣的人才能夠跟九法界眾生,個個都能夠和睦相處?只有諸佛如來。法身大士也能做到,但是沒有像佛那樣的純正自然,這是什麼原因呢?是圓滿性德的起用。凡夫,佛常講,你為什麼會變成凡夫?你的煩惱習氣太重了,煩惱習氣的現象是什麼?是不能與別人相處,這個是煩惱習氣的樣子。為什麼佛菩薩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,我們做不到?我們看這個歡喜,看那個討厭,為什麼諸佛菩薩不會生這個心、不會起這種念頭?歸根結底說來,總不出妄想分別執著。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分別執著完全斷盡了,剩下來的妄想也是分分在那個地方破除,所以他能做到,我們做不到。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到,做不到就決定輪迴。既然不免輪迴,就決定墮三惡道。諸位細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就知道了。

人貴自覺,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,只是幫助我們覺悟而已,佛對我們是增上緣,我們自己必須要有所緣緣、要有無間緣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所緣緣緣佛菩薩的教誨,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一定要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而且接受教誨決定不能夠中斷。我們今天是在凡夫位,業障習氣很深,古人所謂的"三日不讀聖賢書,面目全非"。古時候人聽聖賢教誨,能夠保持三天。我們今天說實在話,一天都保不住。現在讀聖賢書,放下書本面目就全非了,哪裡還等三天?由此可知,我們現在人跟古人善根方面比較一下,確實不如古人,天天薰習依舊不能回頭,這是佛經裡面講的"一闡提",闡提根性意思是沒有善根、善根斷掉了。這個話是形容,善根怎麼會斷呢?雖然不斷,但是你業障太重,你的善根不起作用,雖有等於斷了,這是這麼個意思。

我們自己今天要努力的,也就在這個方面要克服自己,儒家常常說的"克己",克己的功夫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成敗的關鍵。我們能不能克服自自己的煩惱習氣?能克服,這一生當中有成就,不能克服就沒有成就,關鍵在此地。

同事攝,實在講就是佛家講的"六和敬",六和敬是六個"""見和同解",在我們現在初學這一個階段,我們的見解大家都依靠佛菩薩的教誨,在這個地方建立"同解"。契入佛的境界,那是你見思煩惱斷了、塵沙煩惱也斷了,無明也破了幾品,這個時候見解自然就相同。我們今天見解何以不同呢?因為有分別,各個人分別不一樣;有執著,各個人執著也不相同,所以見解的差別原因是在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都放下了,見解哪有不同的道理?自然就相同了,所以"佛佛道同"就是這個道理。法身菩薩見解幾乎都相同,他們當中沒有差異,所以我們知道有不同的見解、不同的想法、不同的看法,都是由於不同的分別執著所生起來的。

分別執著決定虛妄、決定錯誤!所以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大眾,決定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,你自己意思是錯誤的。到什麼時候才能相信自己呢?佛說證得阿羅漢果之後,你可以相信你自己。佛這個話是方便說,不是究竟說,究竟說怎麼樣呢?破了無明之後,你可以完全相信自己。你破了執著你才是離開六道輪迴,換句話說輪迴知見沒有了,輪迴知見是絕對錯誤的知見,這個沒有了,你沒有出十法界,所以你的思想見解,佛說正覺,這個正覺比六道凡夫,你的思想見解是正確的。這個時候在四聖法界裡面學習、修學,四聖法界的知見還不是純真,是天臺大師"六即佛"位裡面的"相似即佛",相似即佛就是正覺。從相似即再把分別斷掉,世出世間法一切都不分別了,這個心清淨,這個時候你的心入三摩地了,破一品無明你就是正等正覺。所以諸位要曉得正等正覺是《華嚴》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是正等正覺。十法界裡面的菩薩、佛都是正覺而不是正等正覺,你就曉得這個問題多難!究竟覺只有一位,正等正覺有四十一個位次,他們能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,這些人決定沒有執著。權教菩薩,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聖者,他們的分別心越來越淡薄,到初住位完全沒有了,這個分別完全沒有了,這才能與九法界一切眾生和光同事。

和光同事是什麼意義?是什麼樣子?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的隨類化身、隨機說法,它的樣子就是隨類化身,它的意義就是隨機說法。由此可知一切為眾生,不是為自己。阿羅漢已經破了我執,哪裡還會有自己?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的,我執、法執都破了,確確實實跟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離四相、離四見完全相應,確確實實"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",不但四相沒有了,四見這個念頭都沒有,這樣才能夠圓滿地同事。不能與一切眾生同事,怎麼能幫助一切眾生回頭?

四攝裡面同事的意義為主,用現在的話來說,你要想幫助眾生,要想教化眾生,你決定不能夠脫離眾生,你脫離眾生你還有什麼機緣去幫助他?佛法裡頭常講廣結法緣,同事是結法緣。法緣在什麼地方結呢?一切時一切處,很重要。絕對不是說等我學成之後再跟眾生結緣,來不及了。

往年我初到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他教導我們這些學生,常常說、時時處處都提醒我們,不要忘記跟大眾結緣。結緣不須要物品、不須要金錢、不須要財物,一定要和大眾親切相處,這不要錢的、不要什麼禮物的,決定不可以脫離群眾。他跟我們學生說,講經弘法的法師,諸位要知道,這個"法師"不一定出家的,在家居士講經說法也叫法師,法師不分男女老少、不分在家出家。佛教裡面的術語,和尚也不分在家出家,也不分男女老少,和尚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"親教師",直接指導我的老師,這個老師我們就稱他作和尚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,李炳南老居士就是我的和尚,他親自指導我的。只有比丘、比丘尼,沙彌、沙彌尼,這是決定出家人,在家人不能稱。所以佛經裡面的術語,和尚、法師、阿闍黎都不分在家出家,也不分男女老少。你既然發心出來要講經、要弘法,那你一定要有聽眾,聽眾多少是你的法緣,你要平常不親近大眾,你將來經教學會了,老師說你講經天花都亂墜了,但是沒有人聽,為什麼呢?沒有法緣。你才曉得結法緣是多麼重要。

我們今天要廣度眾生、要團結世界上不同的宗教跟族群,這個緣到哪裡去結?今天居士林這個緣殊勝,每一個星期天各個宗教在那裡講經。我除非是有重要的事,沒有重要事我決定去聽,為什麼呢?我跟那個宗教結緣,這個是你們同學們要知道,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這個結緣的機會很少、很難得,遇到這個機會一定要抓住。我們肯跟他結緣,我們將來弘法他就歡喜來聽。你不跟人家結緣,你成了佛了,你度的眾生少,緣盛的人度的眾生多,道理在此地。

為什麼阿彌陀佛在諸佛當中稱之為"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"?阿彌陀佛的法緣最殊勝,那我們就曉得,他在因地決定是每一個與眾生同事的這種機緣他決不放棄,他的緣才這麼殊勝,這個裡頭是因果。我們種善因,將來一定有善果。你不肯種因,哪來的善果?一定要懂得結緣。法師講經,縱然是初學,我們有空閒的時候,總得抽出時間去聽,跟他結緣。

我跟大家說過多少次,我到人家道場去,在大殿禮佛三拜,我那個念頭是結緣,我第一拜是與常住法師結緣,第二拜是與這個地方土地結緣,第三拜與這個地方的一切眾生結緣。我的三拜沒有白拜,所以到那個地方去講經的時候,法緣很殊勝。上一次你們跟我到檳城極樂寺,我跟你們講過,我第一次到檳城極樂寺是觀光旅遊從那裡經過,七八年前我在大殿上拜三拜佛,我說八年之後因緣成熟了,這是自己許的願。你不結緣哪來的法緣?所以同事是多麼重要!

所以人決定不能夠離開團體,決定要跟團體和睦相處,跟團體大眾一樣地生活,得大眾的歡喜心。四眾同學不相捨離,你的緣才殊勝。如果把自己搞成一個特殊的階級,不跟大眾相處,你將來成佛也是孤家寡人的佛,沒有聽眾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。

四攝到這個地方介紹了一個段落,意味深長,說之不盡,四條裡頭每一條都周遍法界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  

 

2007-09-17

卷102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二集  (2000年10月3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《十善業道經》,佛在這段經文裡面說,經文裡面對象是娑竭羅龍王,娑竭羅龍王代表的意義,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這個世間各個行業裡面的領導人,龍王是代表領導人。娑竭羅就是講我們的世間,我們要懂這個意思,你才曉得佛在經上講的不是神話、不是迷信。"舉要言之",這是列舉最重要一個項目,這就是"行十善道,以四攝莊嚴故,常勤攝化一切眾生",這一段大意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。今天我們用這點時間作一個總結,因為這一段實在講非常非常重要。

我們在報紙、資訊裡面看到今天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動亂不安,有些是政治、有些是金融、有些是族群、有些是宗教,帶給這個社會許許多多人民的痛苦。我們要細細思惟,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動亂?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爭執,這個問題要究竟怎樣去解決?現代人反對從前的帝王專制那些做法,崇尚民主自由,民主自由跟帝王專制到底哪一個好?有沒有人去做深入的研究探討呢?我們不能盲從,人云亦云是會吃虧的,一定要細心去觀察、去研究、去思惟、去探討。我過去對這個事情也曾經說過,這兩種不同的制度,各有利弊,有它的長處,也有它的缺點,專制有專制的好處、有專制的不好處;民主自由有民主自由的好處,也有它的不好處,我們要把好與好作個比較,不好跟不好作個比較,讓我們的頭腦清醒過來。

實際上說,制度沒有什麼好不好,好不好在人,孔老夫子說的話很值得我們深深去省思,他說"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",如果這個人好,專制他也好、民主他也好;這個人不好,專制也招損,民主也招損,可見得關鍵是在人的問題,決定不在制度,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。

這個人是聖人、是賢人,什麼叫"聖賢"呢?中國""的意思是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、事實真相通達明瞭,這種人稱為"聖人",中國人講神聖,神也是這個意思。你看""這個字,這個字是會意字,這個字左面是個""字,我們講"開示"""""是什麼意思呢?說文裡面的解釋,這是講上天垂象,所以它上面是個""字,兩橫上面一橫短,下面一橫長,是""字,這個""字下面畫三條,這是表示上天垂象,上天垂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然現象。右面是個""字,""是什麼意思呢?你要看看篆字的寫法你就很容易體會到,它是貫通的意思,就是說這個自然現象你完全貫通了、完全明瞭了,一點都不迷惑了,這個人叫"神人"。所以神跟聖的意思是相通的,就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,這樣的人,不管他是專制是民主,都好,一定做得好,為什麼?他沒有私心。反過來,如果說是儒家講的"小人"來當政,不管他做皇帝好、做總統好,人民都遭殃,為什麼呢?自私自利,他不顧百姓、他不顧國家。

所以由此可知人最重要,制度在其次,由此可知國家培養人才是第一樁大事情,能把教育辦好,不管什麼制度都好。這是儒家真的是聖人他看到、他很清楚、他很明瞭,所以在《學記》裡面提出"君民,教學為先",培養人才,建立一個國家、建立一個政權,統治人民、領導人民,這個"君民"""是領導的意思,什麼最重要呢?什麼最優先呢?教學,"教學為先"。講到教學,教學裡頭哪一個最優先呢?四攝法最優先,你的教學怎麼能夠,老師如何能攝受學生,這個"攝受"的意思,讓學生對老師心服口服,這叫"攝受"

國家領導人如何攝受全國的人民?讓全國人民對國家領導人心服口服,佛教我們四攝法。所以四攝法,我講這一段用的時間多一些,最小是夫婦,一個房間兩個人,你能夠懂得四攝法,夫妻和好,家庭興旺,大到國家、到世界,你想想看這一句話多重要。

天下事,只要人與人能夠相處好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人與人不能相處,什麼樣的好制度都是枉然,都會徹底被破壞、被摧毀。我們學佛,身為佛弟子,無論是出家在家,我們有弘法利生的使命,弘法利生完全是站在一個社會教育,今天講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義務工作者的立場,幫助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,我們從旁協助,幫助他推動古聖先賢的教育。在這裡面我們必須要認知,古聖先賢的教育是不是他們自己的教育呢?我們今天問問,佛教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?儒家的思想教育是不是孔老夫子的思想教育?如果我們說是,他們本人否定。孔老夫子否定,釋迦牟尼佛也否定,他們怎麼說法呢?孔老夫子說他一生,他自己一無所有,他說的是古人所講的,"述而不作",他自己沒有創作、沒有發明,他所講的是古人所說的,不是他自己的。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也不是他自己的,是過去佛所說的。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也是"述而不作",這個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。退到極致,佛在經上說了實話,這個教育不是哪一個人講,是你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絕對不是別人的。是性德的流露"法爾如是",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:"人之初,性本善",那個人是一切人,包括我們自己在內,我們的性本善。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的善已經不善了。佛在《華嚴》裡面所說的,"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",那就是本善。所以如來的智慧,這是自性本具真實圓滿的智慧,德是講能力,相是講相好,智慧是圓滿的、能力也是圓滿的、相好還是圓滿的,佛家講的平等,沒有差別。沒有差別裡面,為什麼會有差別現象出現呢?佛說:眾生迷失了本性,迷有淺深不一樣,所以就變成差別了。聖人的教誨沒有別的,教導我們、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所以聖人教化眾生他不居功。你說功勞,他沒有功勞,他有什麼功勞呢?你的智慧德能不是他給你的,他給你的話會有恩惠、有功勞,不是他給你的,是你自己本有的。不過他是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樣迷失的,現在應該用什麼樣方法把這個迷關突破,讓我們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現前,如此而已,不是從外頭得來的。

我們細細觀察古今中外大聖大賢的教誨,確確實實如佛所說,我們這才恍然覺悟,原來他們所說的不是他們自己發明的,不是他們自己的見解,是他們本身覺悟了,把這個事實真相跟我們說出來,這是我們自性體、相、用的跡象,我們才真的五體投地沒有話說了。我們信他,是不是信他呢?不是信他,是信自,他所說的是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,所以佛家講信,你們看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講信、願、行,講信,他說了六個信,頭一個信自,第二個才信他。他是什麼?他是已經自覺的人。我還沒有覺悟,他覺悟了,我要從他覺悟的經驗、覺悟的這些道理方法,幫助我也覺悟,就這麼回事情,借他的經驗,幫助自己破迷開悟,這樣才功德圓滿。所以佛說自他不二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,這個概念在佛家名詞上講是"清淨法身"。你有這個概念,你肯定了、承認了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,你證得清淨法身。所以愛心,愛心是自性裡頭本具的,不是從外頭學來的,我們今天凡夫的愛迷失了自性,自性的愛是圓滿的,迷失了的自性就透了一分,這一分又被五欲七情混攪在一起,這個愛變成自私自利的愛。自私自利的愛跟自性本具的慈悲,體上講沒有兩樣,事上講有迷悟不同,所以作用就不一樣。覺悟的愛,在佛教叫慈悲,它能幫助你修行證果、能幫助你做佛做菩薩;迷染的愛造成的業報,是餓鬼地獄畜生。由此可知迷悟、染淨果報差別很大,這個差別是相上的差別、用上的差別,體上沒有差別。我們凡夫做學問、求學,不能夠契入真實的學問,主要一個觀念就是分別執著太嚴重了:"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那是孔老夫子講的,他的思想,他是兩千五百年前的人,他講的話現在未必實用,落伍了,不適合潮流了",所以自自然然產生了一種排斥意識,這是錯誤,不知道他們所講的是我們自性流露的,如果要懂得是我們自性流露的,那你就不會排斥了,你就很歡喜接受了。所以要怎麼樣教學?怎麼樣幫助別人破迷開悟?怎麼樣幫助別人轉凡成聖?怎樣幫助別人斷惡修善?四攝是第一課。不懂得四攝,沒有辦法教人,沒有辦法跟別人相處,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門課程。所以佛菩薩他們有真實智慧,也很有耐心,眾生業障有的很深重,佛經裡面常講的闡提根性,決不是一生一世能勸他回頭的,多生多世、無量劫中幫助他回頭。一生不能回頭的,太多太多了。

沒有真實的智慧心、沒有真實的慈悲心,那個人會退心,我們看到修行人退心的人很多,好像現在我們同學當中,悟善不來了,要退心了,為什麼會退心呢?沒有智慧、沒有慈悲,煩惱現行了。他要有智慧、有慈悲,決定不會退心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7-09-11

卷103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三集  (2000年11月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經本,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六面第一行  

【念處莊嚴故,善能修習四念處觀。】

這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段。道品總共有七科,就是我們今天講七個段落,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知、八正道,分為這七個段落,這七個段落是完整的佛法,也可以說無論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,總不出這七類,佛經的術語叫七科,科是科目,七個科目就包括盡了,每一科目的內容都是深廣無際,所以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小乘。天臺大師用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來跟我們說明,每一科裡面都有藏通別圓,由此可知它包括盡了。

第一科就是念處,我過去講這些經文,跟古人說法稍稍有一點不一樣,好懂。這個四念處就是我們常講的看破,看得破,四神足就是放得下,四正勤是斷惡修善。諸位從這個觀點上去體會,就不難懂得它的意思。看破放下貫穿全部的佛法,我們凡夫為什麼會有這些深重的煩惱習氣?這些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,念處幫助我們明瞭,教我們怎麼樣看宇宙人生。

佛在此地把它歸納為四個項目:第一個是"觀身不淨",第二個是"觀受是苦",第三"觀心無常",第四個是"觀法無我"。這個觀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人生觀、宇宙觀,你對於人生、宇宙的看法,你是不是真正看到它的真相?凡夫最嚴重的就是執著這個身、愛惜這個身,對這個身起了貪愛的執著,這個執著的根太深,要知道這一個執著就是六道輪迴的根,輪迴從哪裡來的?就從這來的。你要把這樁事情看清楚了,把身見放下,你就超越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絕對不是事實,它是個幻象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"夢幻泡影",那是一點都不錯。哪一個人有執著,哪一個人現這個相,所以哪一個人放下這個執著,這個現象對他講就沒有了。

由此可知這個境界是虛幻的,不是真實的。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,每一個人都現出這個現象,世尊的楞嚴會上把這個現象稱作"同分見妄",見是見解、妄是虛妄。同分,我們大家都有、共同的,雖是共同的,還是各人是各人的。譬如我們今天這個講堂,這個講堂很明亮,有幾十盞燈照著,這幾十盞燈光照著,這叫同分見妄。其實每一盞燈的燈光也各各不相干,好像這個光光交融在一起,實際上還是各是各的,你滅掉一盞燈,這盞燈的光就沒有了,它並沒有妨礙別的。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,所以各人是各人的境界,各人是各人的天地,各人是各人的宇宙,可以說各個不相同,也可以說各個有密切的關連,這裡頭的事實真相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所以不能說同,也不能說不同,像這燈光一樣,你不能說它不交融,幾十盞燈光它確實是交融在一起,你也不能說真的交融,真的交融他熄掉一盞,它這燈光就沒有了。所以佛法裡頭說明事實真相,常講"非一非異",不能說一,也不能說不一,這是事實真相,不是一個含糊搪塞的話,確確實實是真相。我們今天墮落在六道輪迴,你明白事實真相,與什麼人都不相干,完全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製造出來的現象,這個道理要懂。你要不了解,就很難超越,為什麼呢?佛在經上苦口婆心勸導你的這些話,你疑惑,你不能肯定地相信,你還是堅固執著你的成見,這個成見我們叫我見,我們被這個害了,害得太慘了。所以佛在此地用這種圓滿智慧、高度的方便教我們看身,"觀身不淨",什麼是身呢?狹義的身是我們自己這個身體,廣義的身是所有一切的物體,只要有體我們就叫它作身,無論是自身、無論是一切物體都是不淨的。佛在經上為我們分析,我們這個物質身體的構造不清淨,最明顯、最簡易的觀察,你看我們這個所謂七竅,排泄出來是什麼?它從內部排泄出來的。七竅之外更微細的毛細孔,毛細孔所排出來的,我們現在人稱它叫尿素,說明我們裡面沒有一樣是清淨的。所以古人講肉皮、皮袋,皮袋裝的是什麼?膿血、便糞,裝的是這些東西,對於這個東西過份地執著貪愛,錯了。古德形容這個身體"臭皮囊",從我們身上散發的氣味不好聞。煩惱越重的,氣味就越難聞;煩惱輕的,比較好一點,身心清淨的人他氣味是香的。

我在早年,好像是一九七七年頭一次到香港講經,香港那邊同修告訴我,虛雲老和尚到香港住了一個多月,那個時候中國大陸解放之後,香港那邊的佛弟子希望虛老和尚長住香港,給他造了一所精舍,我也去參觀過。老和尚住了一個月,說香港這個地方不能住,這是花花世界,不適合修行,就回到祖國去了。那個時候他老人家一百多歲了,許多人都曉得,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,大概也是一年洗一次澡,不洗澡的,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,領子上油垢很厚。不洗澡領子上看到很髒,可是味道清香很好聞。我們三天不洗澡,領子上就臭得難聞,人家遠遠就躲開了。從這個地方看人家心清淨,心清淨身就清淨,那個氣味就不一樣。虛老和尚是個修行人,有修行功夫比他更高的,那看到他的氣味就難聞了,這一定道理。由此可知功行的淺深,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身心的組織結構,這個正是佛在本經前面所說:"一切法從心想生",因此我們就體會得佛為什麼教菩薩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,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了。我們要修成自己真正是金剛不壞身,在這個世間難,太難太難,往生極樂世界就容易了。

生到極樂世界,每一個人的色身都是"紫磨真金色身",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慈大悲、大恩大德,不是佛跟我們說明,我們怎麼會知道?而且這一個法門,難信易修,成就無比的殊勝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普度眾生,這是第一法門,所以一切諸佛沒有不讚嘆、沒有不弘揚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我們今天接受到這個法門,這一生能不能成就,就看你能不能看破放下,你要不能看破、不能放下,你這一生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、西方世界結個善緣,這一生是去不了的。想在這一生決定往生,必須看破、必須放下。為什麼放不下呢?沒看清楚,真正看清楚了,沒有不肯放下的,為什麼?放下就自在了,放下真快樂,放下就入佛境界。我們還是堅固地執著凡夫境界,放下我執就是放下六道輪迴。這個是第一條,教我們觀身,這個身不是個清淨的東西,不必過份地去執著愛護,但是也不許可任意去糟蹋,你要糟蹋那也是過失、也是錯誤,怎麼樣呢?隨緣,這個就對了。必須借假修真,這個身是假相,我們要借這個假相去修真實的,對自己往生淨土,利用這個身體認真努力念佛,除念佛之外統統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這就對了。世出世間法都不要放在心上,為什麼呢?出世間法也不是真實的,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佛法因緣生,凡是因緣生法都是虛妄的,都不是真實的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"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"。連佛法都不放在心上,何況其他的?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

我們今天沒有入佛境界,一切放下,單單執著阿彌陀佛名號,"執持名號"。執就是很執著,持是保持,決不失掉,我們要靠這一句佛號往生淨土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執持名號也放下了,沒有到達不能放下,到達之後就可以放下。像乘車一樣,上車買一張票,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這張票,到達了票還給票房收回去。除此之外什麼都要放下,就正確了、就對了,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。

第二"觀受是苦",受是我們的享受,再說得貼切一點,我們的感受,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必須曉得我們所接受的統統是苦,決定沒有樂。這個苦,佛在經上通常用三苦、八苦來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。三苦裡面,第一個苦苦,第二個壞苦,第三個行苦;八苦實際上就是三苦的頭一條,苦苦,苦苦講了八種。苦苦,下面這個""是名詞,上面這個""是動詞,是形容詞,苦苦裡面,這是一切眾生不能避免的生老病死,這叫四苦,誰都不能避免,你做到皇帝你也沒有辦法避免生老病死;你貧賤是個乞丐,你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。生之苦我們忘掉了,但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一定要知道,為什麼呢?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還去投胎,投胎不又有生嗎?老苦、病苦,這個我們親身都能體驗到。自己雖然年輕,看看老人,尤其看看現代社會的老人,兒孫孝順的太少了,兒孫能夠照顧老人的現在越來越稀有,老人可憐啊!老人要受這個果報。為什麼呢?我們這一代沒有照顧上一代,我們造的因不善,那下一代還能照顧我們這一代嗎?因緣果報,我們沒有孝順父母,要叫兒女孝順我們,沒這個道理。所以現在人造作的就是不善因,果報我們推想當中決定不是善的果報。所以現在社會,政府負責養老,世界許多先進國家都有退休養老的制度,這個制度有些國家做得很不錯,我們也看過很多,要距離盡善盡美那是一個很長的階段。

我們現在也正在努力去提倡彌陀村。彌陀村,新加坡居士林的彌陀村,我想諸位已經看到了,昨天已經開始動工,好像有十幾個工人,我看在旁邊圍一個木板牆,大概是防止灰塵。已經開始在動工了,這是這一年多來,找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都不能成就,最後不得已,把居士林剩下這一點空地建起來。居士告訴我,這是建七層的樓房作為寮房,將來可以容納四五百人,這也好,宿舍、齋堂、念佛堂、講堂都在一起,對老人來說是一個方便,管理上都省了很多事情,省了很多人手。所以我看到很歡喜,總算對社會,因為世界有許多國家地區的同修,都發心支援這一樁事情,總算有了交代,我們樂觀其成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2007-07-30

卷10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集  (2000年11月2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六面第一行

【念處莊嚴故,善能修習四念處觀。】

四念處上一次講了兩條:"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"。佛在經典中將三界六道裡面的生活狀況為我們歸納為三苦八苦,八苦裡面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是每一個眾生都沒有法子避免的,這叫內苦,這是身體之內的。身外也歸納為三類,第一個是"怨憎會,你不喜歡的人、不喜歡的事、不喜歡的生活環境偏偏碰到,沒有辦法避開,這一類的都是屬於怨憎會,我們想幾乎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例外,一生的遭遇。另外一類"愛別離",我們喜歡的人、喜歡的事、喜歡的生活環境,偏偏不能長久,這是在我們現前社會,我們普遍能夠看得到的,甚至於在自己本身也能夠覺察得到,這一類也是苦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我們一定要看清楚、看明白。第三類"求不得",我們心裡面的願望、希求都不能夠實現,這把我們身外之苦就全部都包括了。

最後一條叫"五陰熾盛苦"。如果把這八種苦區別來說呢,前面七種都是屬於果報,最後這一種是苦因;換句話說,我們為什麼有前面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原因是五陰熾盛,這一句話不好懂。五陰,用現在我們的話來說,就是我們的身、我們的心不健康,身心都在造不善業,所以才得不善的果報。如果身心健康,所造的都是善業,如佛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,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,我們這八種苦都沒有了。

世間人求財,財能不能求得到呢?能,肯定能求得到,佛家常講"佛氏門中有求必應",你要懂得道理,它有因果,種瓜就得瓜,種豆就得豆,你造的是什麼因,你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報。佛告訴我們,財富的因是布施,喜歡布施的人得大財富,慳貪吝嗇的人得貧窮果報。我們看今天這個社會,有許多特別是經商的,工商界的商業鉅子,他擁有億萬的財富,億萬財富什麼原因來的呢?過去生中修大布施,我們講他命裡有財,這個財不是天生的,天生應該個個人都一樣,為什麼每一個人不相同?每個人造的因不一樣。他布施得多,他命裡頭財多,命裡頭有財,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都發財,他經營一個事業那是緣,他命裡頭有因,因加上緣果報就現前,就這麼回事情。如果命裡頭沒有財富的因,他也去學別人一樣地經營一個事業,人家經營發財,他經營賠本,命裡頭沒有財。所以諸位讀過《了凡四訓》就曉得,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、前生。誰給你定的呢?自己定的,不是別人定的,這才真正是公平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我們這一生命中缺財不要緊,現在修,積極地修都來得及。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他自己懂得修因,三種因他都修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不但他自己做,太太也幫他做,全家做,所以他的命運改得那麼快。財富發了,發了財了,發了財自己並不享受,實在講過他非常快樂的生活-節儉,把自己省下來多餘的再幫助一些需要的人,他的富貴永遠享不盡,生生世世不受貧窮的果報,他懂得道理、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地去求,有求必應。

有一些人過去生中接觸到古聖先賢的教誨、接觸到佛法肯修,這一生得到果報,果報得到之後未必遇到聖因,聖賢菩薩的教誨未必能遇到。遇不到這一生只知道享福,不知道繼續不斷去修,他不知道,這個很可惜。這一生福報享完之後,來生就不如今生了,每況愈下,一世不如一世。由此可知聖賢的教誨第一重要,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。

一切布施當中,法布施為最,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中講得非常清楚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也懂得這個方法,這才認真努力地去修學,果報越來越殊勝。現前的果報,在佛法講花報,果報在來世。花報自己已經感覺到這樣殊勝,果報就可想而知。這就好比植物,先開花後結果,我們看到植物開的花開得好,就能夠預料將來結果一定非常美滿,所以佛家教我們離苦得樂,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些話都是講的世間,世間的果報不是究竟的,但是大多數的世間人貪圖世間果報。佛菩薩是個明白人,古今中外的聖哲也都是個明白人,他們能夠觀察眾生的根機,你貪圖世間的富貴,幫助你、滿足你的願望,讓你生歡喜心。你能夠對聖賢生歡喜心,你就願意親近他,你就願意接受他的教誨,他必然在你現有的基礎上幫助你向上提升。

人間富貴不錯,天上富貴比這個更殊勝,人能夠活多少年呢?生命太短促了,縱然活上一百年也是彈指之間。我們自己回想一下,自己今年幾十歲了,想想從出生到現在,不就像一場夢一樣,想想童年的事情就像昨天一樣。光陰過得太快了,一百年一彈指,你的富貴能享受幾天?天上的福報比人間大得多了,不要說是很高的天,我們通常講忉利天,中國人講玉皇大帝,一般宗教講生天,多半都是生忉利天。怎麼知道的?看他修因,他修的是什麼因,果報在哪裡。這個推測是相當可靠的。生四王天、忉利天是修十善才能夠到那個地方去。那個地方的福報比人間殊勝,首先壽命就長。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,現在說這個話大家好懂,現在知道有時差,我們這個地球跟忉利天時差很大,忉利天一天我們就一百年。他的壽命多長呢?是他們那邊的一千歲,合我們這個世間那這個時間就太長了。你看他的一天是我們一百年,他的一年我們也給他定三百六十五天,他的一年,他的壽命是一千歲(合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歲),所以忉利天的享福比我們人間殊勝太多。往上去這個福報是倍倍增加。如果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對於人間的福報自自然然就看淡了,我們要修天福。

佛菩薩又告訴我們,還有比天福更殊勝的,了生死出三界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佛菩薩的福報絕對不是天人能夠相比的,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這是三界裡面福報最大的,比不上阿羅漢、比不上辟支佛。所以佛菩薩會幫助我們,把我們境界不斷向上提升。佛告訴我們,第一等的福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世出世間的智慧福德沒有能跟他相比的,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,下下品往生,都不是摩醯首羅天王能夠相比的,也不是十法界裡面四聖能夠相比的。這個事情要不是佛陀跟我們說出,我們怎麼會知道?所以我們在世間,現在這個身體住在世間,應認真努力斷惡修善,決不希求這個世間的福報。我們修的這個福到哪裡享呢?到極樂世界去享。那我修的這個福不大,極樂世界人福太大了,沒錯,我這一點小福到了極樂世界就變成大福,小的因到極樂世界就變成大福。可是沒有這個小福的因,極樂世界去不了。你看佛在經上介紹給我們西方極樂世界,那一邊都是"諸上善人俱會一處",什麼叫"上善"呢?這個人心善、念善、行善,就是這部經上所講的"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",這就是上善。

由此可知修淨土的人,這部經非常非常重要,你要說是修淨土,淨土經裡頭沒有講《十善業道經》,那你就完全看錯了。我們看經要細心,不可以粗心大意。

淨土修行方法基本的是淨業三福,淨業三福頭一條"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",那十善業怎麼修法呢?這部經就是講十善業,由此可知這部經確確實實是我們修行的基礎。念佛法門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你才能往生。念佛念得再好,沒有這個基礎,沒有淨業三福的基礎不能往生。為什麼呢?心行不善,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不相應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苦是能夠解決的,要懂得道理、懂得方法。

四念處,後面還有兩條,"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",每一條都很重要,我們一定要很清楚,然後才知道怎樣修學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0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集  (2000年11月3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十善業道落實在四念處,"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",已經跟諸位略略地介紹過了。第三"觀心無常",第四條是"觀法無我"。這四種觀最重要的就是"觀心無常"""是妄心,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夠好好地疏導,禍患無窮,就像黃河大江一樣,怎麼樣疏導它,讓它帶給眾生福利,不致於變成禍害。

最近我在資訊裡面看到一個訊息,這是外國人的統計,缺乏母愛的兒童沒有愛心,瞋恨心很重,很容易跟同學發生衝突。這個問題不是小問題,這個問題我們應當把它當作第一等的大事來看待。現代的社會崇尚女權,女人也跟男人一樣,到社會上去爭名逐利,把底下一代的教育疏忽了。妳縱然得到名利,妳的兒女反叛妳,試問妳還會有幸福嗎?現在在這個社會,無論在中國、在外國,我們常常聽到的訊息,兒女殺父母、殺兄弟,學生殺老師,時有所聞。這個風氣沒有被遏止,還不斷在發展,次數一年比一年多,危害社會一年比一年嚴重,所以有一些宗教講世界末日我們相信,深深相信有世界末日,而且深深肯定世界末日距離我們不遠,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。什麼原因呢?觀心無常。古今中外大聖大賢都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去提倡教育,教育就是疏導,教育裡面的核心教育是家庭,所以古聖先賢讚嘆母親最偉大。世界上確確實實沒有比母親更偉大的,母親偉大在哪裡?以母愛施與她的子女,她的子女長大了,將他的母愛與社會大眾分享,他會愛世人,他會為社會人群造福,這種偉大天經地義,比你去做皇帝、做總統還要偉大。今天幾個人懂這個道理?幾個人了解這個事實?

我們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很多次,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、人民幸福建立在四個教育基礎上,這個教育的根是"家庭教育",然後用"學校教育""社會教育"來輔助、來完成,終極的是宗教教育。宗教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昇華,幫助一個人轉凡成聖,脫離生死輪迴、脫離六道十法界,這是宗教教育。宗教教育的根也是家庭教育。如果我們疏忽這一點,不但不能度別人,自度也都落空了,這是我們要有真實智慧,要認識清楚。

今天社會的動亂,人與人之間沒有愛心,人與人之間沒有互信,彼此不信任。國與國不信任,族群與族群不信任,宗教與宗教不信任,這還得了嗎?不信任就有猜疑、就有誤會,彼此各自禦防,各自禦防就變成了軍備競爭,軍備一競爭就增加了不信任、增加了猜疑,最後是莫名其妙爆發戰爭。將來的戰爭,這個大家都知道的,美國不管怎樣發展,縱然美國的武力蓋過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,仗打起來之後,沒有勝負,同歸於盡。這是科學家都提出來,核子戰爭是同歸於盡的戰爭,沒有勝負。這種想法、這種做法愚癡到了極處。

要想做世界上的王,我們佛經裡頭有,轉輪聖王,轉輪聖王不但是統治一個地球,照佛經的說法是統治這個太陽系。全太陽系的王是金輪聖王。他用什麼來統治呢?用仁義道德,不是用武力。古今中外的歷史,從來沒有說用武力能夠統治世界的。武力只能征服,不能降服人心,人家力不敵你,屈服在你的威力之下,你的威勢衰退,底下就起來革命,就把你推翻。

什麼樣的統治才是永恆的呢?仁義道德,簡單地說,愛心的統治是永恆的。有沒有這個事實呢?有。你看看宗教家他們就是用愛心統治,他沒有形式上的國土,他有實質上的國土,全世界多少人是他的信徒、多少人崇拜他、多少人依教奉行,那都是他的國民、都是他的信徒,他那個國是永恆的,他那個國是任何人沒有辦法消滅的。

真正永恆只有愛心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今天世界上的大國,要想得到全世界人民衷心悅服地擁護,我常講不要做世界警察,要做世界上的聖誕老人,哪一個不歡喜?真誠的愛心,盡心盡力地幫助有苦難的人,你得到全世界人民衷心悅服的擁護,你這是世界之主。武力做不到,我常講經,釋迦牟尼佛聰明,他知道這個事情政治做不到,所以王位放棄;武力做不到,所以他將軍統帥也放棄。今天科學技術也做不到,經濟財富還是達不到,唯一能達到的是教學,釋迦牟尼佛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,他做成功了。

世界上古往今來大教育家,心胸都是開闊的,真的是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,你看他們確確實實沒有國家的界限、沒有族群的界限、沒有宗教的界限,有教無類,而且地位絕對平等,佛法裡面講"生、佛平等",他不說"佛生",把眾生抬高,眾生跟佛平等。唯有平等觀才能達到真正的和睦相處,你跟人和睦相處。你覺得比別人高,永遠不能和睦。和睦的基礎、和睦的根本是平等,佛法講"萬法平等,無有高下",這是世出世間大聖的教誨。

所以我們今天讀到"觀心無常"這一句,有無限的感慨,現代社會人心無常到了極處,這很恐怖,我們一定要曉得。首先在這個動亂的時代當中,佛教我們要自度,換句話說我們救不了別人,至少要救自己。救自己不是找一個避難所去避難,逃避不了的。今天世界上,這個地球絕對沒有一處是安全的,所以要把避難的那個念頭斷掉。怎樣真正保全自己呢?決定不怕死,要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。六道輪迴我們學佛的人肯定,現在西方有不少著作也肯定了。我從國外,他們跟我收集寄給我,這麼厚的講輪迴的書,已經給我寄來七本了,他們還在收集。外國人講輪迴的這些事情,我讓我們這一邊同學把它翻譯出來,因為份量太多了,不要完全翻譯,把大意翻出來就好,完全翻譯,那麼多文字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,我們只要知道綱領,在我們講經教學的時候可以引證。肯定了輪迴,那我們死了身死,我們的精神不死,外國人說"意識",他說意識,現在證明意識跟肉身是兩樁事情,肉身毀掉意識存在,我們中國人講"靈魂",佛經裡面講"神識",這個東西存在。一些宗教把這個東西稱為"神我",印度教,它把這個稱作"神我"。六道裡面投胎是它去,身體沒有什麼,身體像衣服一樣,壞了脫掉換一件,那個神我才是真的,是真我。佛法講神我還是假我,不是真我,真我是自性,自性是什麼呢?就是靈性、覺性,《楞嚴經》上講"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",這是真我。眼能見,能見的見性是真我,能聞的聞性是真我,六根雖然隨著根說性,性實在是一個,不是六個。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個工具,在哪一個工具裡面我們加上它的名稱,這個意思諸位要不懂,我們可以用電器來作比喻,我們這個電通過攝影機能夠錄像,通過收音機能夠聽到聲音,通過爐灶能夠煮飯,電只是一個,不是很多個。我們把這個電比作真性,這個東西在我們身上,這個人就是活人,離開就變成屍體,就好像電器一樣,接上電源它就起作用、就活了,電源拿掉了它就死掉了,電它存在。佛跟我們講性才是真我,心性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"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",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性、同一個阿賴耶識,知道同是一個,慈悲心就生出來了,佛家講"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"。什麼叫慈悲?念念為別人想就是慈悲,就是愛,不要為自己想。我為一切人想,一切人為我想,這才和睦相處。我只知道為我想,不肯替別人想,總想自己佔一點便宜,讓別人吃一點虧,這個世界會大亂,到最後怎麼樣呢?最後毀滅自己,這是愚人。

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,愛人才是真正愛自己,敬人才是真正敬自己,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,為什麼呢?虛空法界是一體。佛家,尤其是大乘的教學就是講這個道理,就是講這個事實真相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用真誠的慈悲、清淨的慈悲、平等的慈悲、正覺的慈悲,慈悲就是愛,這個愛裡面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,就稱它作慈悲,用這個心處世待人接物,用這個心來生活,用這個心來工作,這是把這個心完全導向最正確的方向,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方向,佛家稱之為大菩提心。人能有這個心,自然能放下、自然能看破,看破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通達,放下是絕對不為自私自利,全心全力為社會、為一切眾生服務,無條件的服務,這種服務自在隨緣。

所以我們四念處讀到這一段,我們要深深去反省,妄心是無常的,剎那不住,念頭生滅就像洪水一樣,要知道如何去防範、如何去疏導。徹底解決的方法,那是高級的佛法。讓我們捨棄妄心,常住真心,這是究竟徹底正本清源的方法,佛法裡頭有。契入這個境界,大乘經裡面講法身大士。契入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圓滿。

 

卷10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六集 (2000年11月1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六面第一行

【念處莊嚴故,善能修習四念處觀。】

四念處有四條,前面三條已經介紹過了,今天我們繼續講最後一條:「觀法無我」。念處這個四條都是智慧,智慧的觀察,也就是現代哲學所講的人生觀、宇宙觀,這四條前面三條是屬於人生觀,最後這一條「觀法無我」是屬於宇宙觀。這個觀法是正確的,確確實實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與《心經》上所講的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是這個意思。如果說我們怎樣像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呢?四念處就是最好的下手方便,你從這個地方去觀察,你觀身、你觀受,受是我們現前一切的享受、感受;你觀心,這個心就是念頭,起心動念;最後教你觀法,法是一切諸法。前面三條有生滅,末後一條教我們看宇宙之間萬事萬法,你看清楚了、看明白了,你的思想見解與諸佛菩薩等同,跟他平等、跟他一樣,然後你才能夠體會到諸佛菩薩在十法界遊戲神通,我們在六道裡面是受業報,造善業受福報,造諸惡業就受苦報。六道眾生是業報身,自己沒有辦法作主宰。而業報裡面又非常複雜,這個我們冷靜去思惟就能想到,哪一個眾生這一生當中都是造善業、沒有造惡業?不可能的,一個也找不到。同樣道理,你找一個眾生一生都造惡業,沒有做一點善業,那也找不到。所以六道眾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善惡混雜,那就看是善多還是惡多,善多惡少能夠享人天福報,雖然享福,依舊是不如意事常八九,為什麼還有不如意事呢?是善裡面夾雜著惡報在裡頭。造作惡業裡面也有善業,即使是墮在地獄眾生,地獄怎麼墮的呢?現行造作五逆十惡,這個墮地獄,可是地獄眾生也造作一些善業,或者是前一生造的,或者是多生多劫之前造的,所以佛菩薩示現在地獄也能夠幫助他們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佛菩薩的幫助,在四種緣裡面是屬於增上緣,這個是外面力量能夠幫助的,這是緣,可是你自己得有善因,沒有善因這個善緣幫不上忙,善因是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,這三個是善因,善因加上善緣善果就現前,像哪些呢?我們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看到的,婆羅門女的母親造作惡業墮地獄,有沒有善因?有。怎麼知道有呢?她的女兒學佛,女兒修行、女兒念佛,她雖然不相信,她看在眼裡、聽在耳裡,所謂是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她阿賴耶裡面有這個種子,這就是善因。於是女兒認真修行,因她墮落而修行證果,她就能脫離地獄,這個道理很充分,這個不是迷信。如果她阿賴耶識裡頭連這個念頭都沒有、影像都沒有,那就是佛菩薩示現也幫不上忙,這個道理我們總是要懂。於是我們就明瞭,一切法中,確確實實如普賢菩薩所說,法供養為最。你看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裡面講到布施供養的比較,法供養為最,法供養我們要有心去修,幫助一切眾生種善根。

所以我常講,出家人穿這一身圓領大袍,縱然是個破戒的比丘,他也給許許多多眾生種下善根,他在路上走了走,不管他行為怎麼樣,人家一看這和尚,就想到佛,你看阿賴耶裡頭就種善根,這個《出家功德經》裡面講出家功德非常殊勝,怎麼殊勝呢?破戒也殊勝,你幫助別人阿賴耶識種佛的善根,佛的種子種下去。你自己破戒、犯規,你會墮阿鼻地獄,但是你幫助許許多多人種善根,這是真的,這個是哪一個行業也比不上的。我們細細從這理上去觀察、去分析,你才真正會懂得。阿賴耶識只要有這個善根,總有一天他會修行證果,要沒有這個善根那就難了,太難太難了。因此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示現,隨類化身、隨機說法,種種示現,以示現佛寶、僧寶為主,以這個為主,其他的為副。你看你讀《普門品》,第一個菩薩現佛身、現比丘身。展開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,前面三位代表是佛法僧三寶,道理在此地,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瞭。

從這四種正觀,這是正確的觀察,絲毫沒有錯誤。前面講觀心無常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「三心不可得」,「觀法無我」就是萬法皆空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又說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這個經文我們念得很熟,我們也記得很清楚,但是不能用在現前,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迷惑,不知道這些相是幻象,了不可得,諸法緣生,緣生無性,沒有自性,這一切法的現象,它的真相就是緣聚緣散,緣聚現這個現象出來,緣散了這現象就消失。你真正看清楚了,緣聚諸法不生,緣消失了諸法不滅,它沒有生哪有滅呢?有生才有滅,無生哪來的滅?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,如果你真正通達,你的心裡頭就清淨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不會再把它放在心上,一切放下了。

一切放下,身心現在人講輕鬆,我們佛法裡面講得大自在,你就入這個境界,得大自在是自受用,你自己的享受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我們今天做不到,什麼原因做不到呢?這些東西常常念,沒有深入去體會,沒有契入境界。清涼在《華嚴》裡面給我們判的四科:信、解、行、證,我們今天止於信解,沒有行證,所以得不到真實受用,一定要真正行,什麼行呢?改變我們的觀念,觀念改變了,我們的行為就改變,言語行為都改變。改變之後是個什麼樣子呢?那就是佛家常講的,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大徹大悟之後,入佛的境界了,《法華經》裡面講的「入佛知見」,入佛知見之後表現出來的樣子,在十法界裡頭無論他現什麼樣的身份,表現的樣子決定是大慈大悲。他示現在這個世間做什麼呢?決定是大開方便之門,幫助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去覺悟。我們今天沒有法子契入境界,就是不知道三心不可得,不知道萬法皆空,四念處講萬法無我,無我就是空。

「我」這一個字的定義,佛法裡面說得很多,但是最重要的意思有兩個,一個是「主宰」的意思,一切諸法沒有主宰,自己作不了主,包括我們的身體,我們身體自己作不了主,自己要作主那年年十八多好,它為什麼要老呢?為什麼要病呢?自己作不了主。第二個意思是「自在」的意思,你看一切諸法,自己不能作主,自己得不到自在,自在就是我們今天講自由,他不自由,他受種種條件限制。任何一法都逃不出這個定義。我們要仔細去觀察,《中觀論》裡頭,一開頭就說得好,講「諸法不自生」,不但自己不能生,也不能共生。我們今天方便說,說一切諸法是許多因緣而生的,這是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,《中觀》裡面講的那是真實說,「不共不無因,是故說無生」,那才是真實。諸佛菩薩清楚、明白,所以才真正得大自在,證得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這三德裡面皆有「常樂我淨」,觀身不淨,他淨得到了;觀受是苦,他是樂,那個心是常住真心,諸法真的有我,真有主宰、真有自在。凡夫沒有,跟諸位說,哪些凡夫?六道裡頭沒有,十法界裡頭也沒有,到一真法界裡頭才有常樂我淨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給我們啟示,幫助我們、引導我們放下六道、放下十法界,契入一真法界。

一真法界真在哪裡呢?法身是真的,般若是真的,解脫是真的。法身是體,般若是能證性體的智慧,解脫是受用。這是佛對一切眾生無盡的慈悲。

我過去講三十七道品,我將四念處作一個總結,就是老師教導我們的「看得破」,四念處是看得破,四如意足是「放得下」,你要不懂什麼叫看破、什麼叫放下,你就細細去研求這兩科,世尊對於這兩科的開導,在大小乘經論裡面常常可以看到,所以古大德說,諸佛菩薩出現世間講經說法,總不出三十七道品。我們學佛不能把三十七道品看作小乘,那你就看錯了。天臺家智者大師講的藏、通、別、圓,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,圓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當中的大乘,所以才說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所以真正能到觀法無我,心才真正得清淨,像諸佛菩薩一樣,無量劫來積功累德,度化無量無邊眾生,心裡頭一塵不染。《金剛經》上已經透消息給我們,度無量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而得度者,這個「實無眾生」是心裡頭不著相。為什麼不著相呢?觀法無我,還要有居功的念頭,你著相,你是凡夫,不但出不了十法界,恐怕六道都出不了。凡夫要想出六道難,「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,我積了多少功德」,不錯,六道裡面享受有漏的福報,要把有漏的福報變成無漏的功德,實在講連無漏功德也了不可得,你才真的是無漏功德。這個道理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教我們: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,那才叫真實功德。你心裡頭還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,都是變成有漏的福報,再大的好事都是有漏福報。

四念處大意跟諸位介紹過了,實際上它的義理無有窮盡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認真努力去修學。朝暮課誦古大德把《般若心經》收在課誦當中。朝暮課誦說實在話,你們仔細想想,它全都是會集的。古德為什麼要我們每一天把《心經》念一兩遍呢?時時刻刻提醒《心經》的目標就是四念處,要我們用智慧觀察世間,你才能得知世間法的真相,你才能修清淨心,你才會放下,你才會不染著世出世間一切法。不但世間法不染著,出世間法也不染著,《金剛經》上佛明白對我們開示:「法尚應拾,何況非法」,這樣漸漸才能契入佛菩薩境界,這是我們常講的轉業報身為願力身,你就自在了。

在這個世間,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,自己一念行善的那個念頭都不起,真清淨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要向這一個目標,這個方向去邁進,這叫成佛之道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2007-06-13

卷10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七集  (20001120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!請掀開經本,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六面第一行

【念處莊嚴故,善能修習四念處觀。】

這一條我們已經介紹過了,今天我們把它作一個總結。這是道品裡面第一段,在佛法的術語叫第一個科目,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個科目,這是第一個科目。第一個科目當然也是最重要的科目,是我們入門下手的最初方便,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,你就沒有辦法入門,所以比什麼都重要。這四種叫觀,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:你的想法,你的看法,這四種:你對身的看法,你對於你這一生當中享受的看法;你對於心的看法,你對於心外一切萬事萬物的看法。如果你的看法是正確的,然後才能修道;你的想法看法錯誤了,你縱然很精勤努力地修行,你修的都是邪法。佛在經論裡頭常常提醒我們,心正一切法都正,心邪一切法都邪,所以四念處用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、宇宙觀。前面三條是屬於人生觀,後面一條是屬於宇宙觀,「觀法無我」是屬於宇宙觀,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。

第一教我們「觀身不淨」,你真正清楚明白了,你對於這個身相就不會貪戀,你就決定不會為它而造罪業。眾生造業,為身造的超過半數,為這個身體的享受,世間人所講的身家性命,迷於身家,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招得來生不如意。諸佛菩薩所謂看破,看破什麼呢?頭一個就是把身家看破,身家的真相徹底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搞明白是不是不要這個身呢?不是,要這個身,要這個身替我修積功德。世間人迷於身家,利用這個身造作罪業,佛菩薩利用這個身積功累德,那不一樣。由此可知身家是個工具,它不是目的,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。教裡面,這是經教裡面講自他身,一切色法皆不淨,我們自己的身,一切有情眾生的身,這個色身都是不淨之物。為什麼不淨?心不清淨,心染污,所以這個身也就染污。心要清淨身就清淨,這個事情佛在經上講得很多,境隨心轉。我們這個身跟心相對地講,身是境、境界,是心的境界。身從哪裡來的呢?是心變現出來的。佛在這部經開頭就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這個身是從心想生的,你來投胎的時候你有想,想才變成身。你為什麼長這個相貌?這個相貌是你在投胎之前想的,你喜歡這個相貌,它就變成這個相貌,從心想生。所以世間人講遺傳,兒女的相貌很像爸爸媽媽。它不是遺傳,在佛法講你喜歡爸爸、喜歡媽媽、喜歡他那個相,自己就變成那個相,這個不是遺傳,這是想像,一切法從心想生,所以古人有所謂的,四十歲之前是受前世的影響,四十歲之後你的身體相貌要自己負責任,為什麼呢?這是這一生當中你的妄想,你的思想會改變你的容貌,如果你的念頭惡、行為惡,你的相貌越變越兇惡;你心地善良、慈悲,你的相貌越變越好,就是這個道理。四十歲以後,自己身體,健康、容貌,是要自己負責任。從你的容貌、從你的體質就知道你平常想的是什麼、思的是什麼、念的是什麼,很有道理。

如果我們都能夠依照《十善業道經》來修行,前面世尊在總綱領裡面教導我們:晝夜常念善法,晝夜不間斷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,你果然照這個修,那你的容貌一定跟菩薩一樣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我們今天的體質相貌沒有達到菩薩水平,就是我們縱然修善,依舊夾雜不善,所以這種殊勝的果報我們沒有得到。一個人修行有沒有功夫不必說,一看你的面相就知道了,看你動作就曉得了。你有沒有功夫,你的功夫到什麼樣層次,哪裡能瞞得了人呢?瞞別人,那就是瞞世間愚人,有智慧的人、明白的人你瞞不了他。

諸佛菩薩決不糟蹋這個身體,好好利用這個身體,所謂的是「借假修真」,這個相是假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這身相也是虛妄的,借這個虛妄相修真的,真的是什麼呢?真實智慧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跟我們講了三個真實: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淨宗經典說的「真實之際」就是禪宗講的心性,「開化顯示」那就是明心見性,這是真的,明心見性真的是「住真實慧」,這是真的。

「住真實慧」是什麼?是四念處的第二條觀受,住真實慧這個享受好,這就是六祖惠能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住真實慧,他不生煩惱;第三個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這是他受用。我們這個身住在世間,對於一切眾生要布施供養真實的利益,佛菩薩住世只有真實、沒有虛妄,你說他們的享受,受就是享受,真的是至高無上的享受,是智慧,決定不是煩惱,這個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、應當要明瞭的。

第三條教我們「觀心無常」,這個心是念頭,這個念頭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真實的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常住真心」,常住是永遠不變的。諸位要曉得真心是永遠不變的,清淨寂滅。我們現在真心裡面起了念頭,這個念頭叫什麼呢?念頭叫無明,無明是個動相,真心是寂靜的,它不動。佛家講修行,修行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禪定。為什麼佛教這麼樣重視禪定?禪定不是說禪宗修禪定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修禪定,大家要懂這個道理,念佛也是修禪定。戒、定、慧三學,你離開了定,哪來的智慧?禪定生智慧,亂心生煩惱。亂心是什麼呢?就是雜念,前念滅了後念就生,六道凡夫個個都是這個樣子,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永遠不會停止。你要把那個念頭停止,止就是定,「止觀」,真實的功夫是怎樣把我的妄念止住。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手段,把心止住、把雜念止住。我們淨宗,這是所有法門裡面最方便的法門,是用念佛,用念佛這個方法把我們的妄心止住。

六道輪迴、三惡道,無量劫來我們所受的這些苦難,根源是什麼呢?就是妄想、就是妄念。所以佛教我們這個好方法,用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把念頭止住,所以以一個念頭把一切的念頭都打掉。念佛怎樣念才功夫得力呢?妄念才起,「阿彌陀佛」就把這個念頭壓下去,一切時一切處,要有高度的警覺,這個念頭,無論是善念是惡念,統統要打掉。為什麼?善念是三善道,惡念是三惡道,都出不了六道輪迴。超越六道輪迴--淨念,要懂這個道理。世間人知道惡念不好、善念好,這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善念是好,三善道福報,福報是享得盡的,享完之後惡業又現前了,所以這是不究竟法。究竟法,大乘裡面所講的「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善惡是兩邊,兩邊都放下了,中道的念頭也沒有,這個時候常住真心就現前了,常住真心現前才是住真實慧,真實慧就見到宇宙人生真相,真相就是心性、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真實之際」,你才能見到、才能夠證實,然後才能夠直至自性裡面本具的大慈大悲,慈悲心現前。昨天晚上我們聽天主教跟我們講道--愛心,他們講的確實沒有佛經上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透徹,一個意思,所以許哲講「愛」就是宗教,李木源問她什麼叫宗教,「愛」就是宗教,這個「愛」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,裡面決定不夾雜情識在其中,夾雜情識就不是自性。所以佛法講慈悲講四種:「愛緣慈悲」、「眾生緣慈悲」,這是六道眾生有的;「法緣慈悲」,菩薩有的;「無緣慈悲」,法身大士有的。法身大士無緣慈悲,而在十法界裡頭四聖法界是法緣慈悲,六道裡頭只有愛緣慈悲、眾生緣慈悲,為什麼?他有情識在裡頭。無緣慈悲,這「無」是沒有情識的,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。

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妄念不是好東西。我們今天有思想,思想不是好東西,你看看中國古人造字,中國人是真有智慧,思,你看看「思」那個字是什麼樣子?心上面劃了一格一格叫「思」,「想」是著了相,心裡頭有個相,著了相就叫想;心裡頭起了分別就叫思,思跟想都不是好東西,你把那個格子拿掉,相拿掉,那個心叫真心。有思有想,六道凡夫,思跟想拿掉,你就超越六道。所以中國的文字是充滿了智慧的符號,古人造作這個符號就是教我們要開智慧,一看就明瞭。你能夠不用思想,那你用的就是真實智慧,你用思想就把你真實智慧障礙掉,所以一定要曉得無常的心不是真心。

最後教我們對於自身有正確的觀法之後,你再放眼世界,我們這個身外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這世界,佛用一個「法」字作總代名詞,萬法皆空,萬法緣生,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,也就是說沒有自體,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。無我,我就是一個自體,萬法沒有自體,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這個「觀」就是四念處觀,四念處佛教初學。因為一切有為法皆是夢幻泡影,你怎麼個觀法?佛具體教導我們,你觀身、你觀受、觀心、你觀法,你在這四個方面仔細去觀察,都是夢幻泡影,都是了不可得。《金剛經》上明白地告訴我們:三心不可得,這不可得就是無常。所以我們學佛的入門,首先講看破,這叫看破,你沒有這個功夫,你怎麼能夠得入門?

我在學佛,接觸佛法大概一個月,一個月我就遇到章嘉大師,頭一天跟他見面,他就教我看破放下。看破具體是四念處觀,放下就是道品裡面的四如意足、四神足。四神足是放下,四念處是看破,四正勤就是十善業道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這個是佛法的基本法。離開基本法,無量無邊法門,不論你怎麼樣去勤修,最後都會落空,你沒有基礎,你修行沒基礎,所以基礎比什麼都重要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08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八集  (2000年11月2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經本,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六面,經文第二行

【正勤莊嚴故,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,成一切善法。】

這是道品裡面的四正勤。四正勤是精進波羅蜜,斷惡修善。經上跟我們說的,這是一個綱領,它的範圍也是深廣無際。第一句是斷已生的惡法,第二句是斷未生的惡法,"已生惡令斷,未生惡令不生",這是斷惡的兩條。凡夫之所以無量劫的輪迴,都是造作不善業所產生的結果。現在不僅僅是在東方,西方人對於生死輪迴現在非常熱衷地研究,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報導。最近從美國那邊同修給我們寄來了一本書,每一本份量都很多,精裝本差不多都有這麼厚,所以西方近代都有這些著書,相當可觀。但是綜合所有的報導,可以說肯定輪迴是確實存在的,人決定不是死了一切都完了。我們在講席過去常講,人死了就不得了,麻煩大了。但是輪迴之所以然,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報導,都沒有說清楚,實在對於這個事情講得清楚、講得透徹,是在佛經裡面,特別是在大乘經論之中,才是真正認識了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。佛雖然說得很多,我們學佛的同修也聽得很多、也看得很多,但是對於眼前的境界依舊迷執而不能看破、不能放下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原因是對經論上所講的一些道理、事實真相沒有參透。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但是不清楚,不明究理,所以才產生矛盾的學佛,念頭總是轉不過來,沒有辦法把輪迴心轉成菩提心,或者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"常住真心",只要把輪迴的妄心轉變成常住真心,這個人就超凡入聖,這個人在佛法裡面就得究竟解脫,這是佛法的殊勝處。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的期望就在此地,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覺悟,希望每一個眾生超越輪迴。而實在說超越輪迴的人很多,阿羅漢超越了,辟支佛超越了,諸菩薩們也超越了。雖然超越,未必得到究竟圓滿的果報。

究竟圓滿是什麼?證得清淨法身,那才叫究竟圓滿,沒有證得清淨法身不圓滿,雖超越輪迴也不圓滿,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總得要曉得。

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?為的是什麼?如果為六道輪迴裡面的福報,那四正勤足矣,你懂得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你決定得人天福報。可是你要記住,不能超越六道輪迴,要超越輪迴一定要證得清淨法身,那是真的超越了,永遠地超越了。

修行的起步就是在斷惡修善,這兩樁事情我們要勤奮地去做,四正勤,""是勤奮,要努力認真地去做。佛說這個四條叫正勤,不是邪法是正法。什麼是""?什麼是""?必須要有能力辨別。善惡的根本區分,我們也不要說得太高,就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裡頭,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,凡是為眾生的都是善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世間人有所謂"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",這個意思好像是說人起心動念為自己這是正常的,哪個人不為自己呢?為什麼佛說為自己是惡呢?這是佛跟世間人說法不一樣,也就是覺悟的人跟沒有覺悟的人說法不相同。佛為什麼這樣子教我們?常常聽佛講經說法的人自然能明瞭,佛跟我們講十法界怎麼形成的,諸佛如來住一真法界,十法界怎麼形成的?十法界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就是經上常講的"一切法從心想生"。諸佛如來沒有心想,所以是一真法界。十法界裡頭有想、有念頭,這個"心想"佛把它說三個類別: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這三樁事情通稱作煩惱。在《華嚴經》上佛沒有用這個名詞,佛換了一句話說"妄想分別執著",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。你起這三種煩惱,就把一真法界變換成十法界,十法界裡面有四聖六凡,六凡通稱為六道輪迴,這個是很不好的境界。六凡的輪迴境界裡面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特別是嚴重的執著。《金剛經》大家都念過,古德跟我們說,這部經文字雖然不多,只有五千字,它分上下兩部,上半部佛教我們離相,離相是離執著;下半部教我們離見,離見是離分別。你能夠離相,"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",六道輪迴就沒有了,超越了。雖超越他還有分別、還有見,如果把四見也離開了,"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",他就超越十法界了,四聖法界超越了,這樣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自然就覺悟。

為什麼佛說起心動念為自己是惡?起心動念為自己,著我相,堅固執著我相,換句話說你永遠脫離不了輪迴,你說這是善是惡?人起心動念為自己,這個心是輪迴心,這個心出離不了六道輪迴,佛教我們首先把這個念頭轉過來,轉過來我起心動念為眾生,起心動念為佛法,把這個觀念換過來,換過來雖有分別,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,你至少能夠提升到四聖法界的境界。如果你連四見都破了,那就恭喜你,你就是法身大士,你超越十法界了。佛是依據這一個道理、這樣的事實真相來教導我們,他教得沒錯。佛門當中常說,眾生根性有利鈍。哪一種叫利根呢?能夠把自私自利放下,名聞利養放下,五欲六塵放下,貪瞋癡慢放下,這個人是利根,大凡利根的人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。鈍根的人放不下。這十六個字是輪迴的根,"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癡慢",決定不是好東西,世間人偏偏貪愛,這個貪愛叫迷惑。

我們學佛的人,聽了佛的教誨要覺悟、要回頭,決定不受迷惑,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罪業。已經有的要斷,沒有的要防範,決定不能讓惡念生起來,決定不可以有惡的行為。如果有惡念、有惡行為,現在不管怎樣包裝得好,過不了幾年三塗地獄去了。所以佛法的修學要重實質,不重表面。我們幫助自己就是完全放下,這個身體還在世間,要好好利用它,佛門當中常說"借假修真",這身體是假的,真是什麼?真是明心見性,真是一真法界,我要借這個假身體,在這幾十年當中,修是修正,把所有的錯誤都修正過來,提升自己到一真法界,這一生你就沒有白來了,你這一生真的有意義、有價值。如果不能夠提升,超越輪迴,契入一真法界,我們這一生依舊是醉生夢死,胡裡胡塗過一輩子,這個生命結束之後,又去投胎輪迴了。佛跟我們講,來生投胎能投人身很稀少,大多數到哪裡去呢?到餓鬼、畜生、地獄去了。所以人能保住人身,來生還得人身,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。一定要懂得斷惡修善,才能保住人身。要想超越輪迴、超越十法界,你就想想釋迦牟尼佛他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,他那一種的行儀就是佛菩薩的行儀,那是諸佛如來的生活,對這個世間一切法一塵不染。人家生活簡單,他不是得不到名聞利養,他生下來就得到,他生下來是王子,他要不出家修行,他將來做國王,繼承他父親的位子。古人所謂的"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",他什麼都得到,人家放棄捨掉,做給我們看。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釋迦牟尼佛真的放下了,表演給我們看,不是假的,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,放下貪瞋癡慢,他做出來了。那個人,真正覺悟的人,那個人叫佛陀,那種人叫菩薩,那種人不在十法界裡面,何況六道?這是我們要學的,這叫真學佛。斷惡要如世尊那樣的斷法,修善也要如世尊那樣的修法。世尊一生修什麼善?三種布施。財布施,世尊沒有錢財,用身體,身體是內財,用身體為社會服務,這是屬於財布施,用身體、用體力,每一天到處講學教化眾生--內財布施。教學的內容是幫助人開悟,幫助人、教導別人斷惡修善,教導別人破迷開悟,法布施。慰問一些苦難眾生,跟他們生活融成一片,讓他們生歡喜心--無畏布施。釋迦牟尼佛一生做這事業。他教菩薩六度四攝,他圓圓滿滿做到,一生當中表現是敬業,他的事業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從示現成佛,到離去這個世間,四十九年當中沒有一天休息,天天在教化眾生,天天講經說法,這是正勤,我們應當要知道學習。

所以學佛,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每天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形像,看到了要向他學習,學不到要生慚愧心,要認真努力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。這一段的意思還沒有講盡,今天只說個斷惡,後面兩條是修善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0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九集 (2000年12月25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今天有許多從中國來的同修,我們聚會的機緣非常難得,昨天有同修提了四個問題,讓我利用這個時間作個簡單的解答,我們《十善業道經》明天再開始。

這些問題可以說是我們學佛人的共同問題。

第一個問題他說:有出家人提倡七天精進念佛,不要吃飯才算精進,但是可以喝飲料,睏了時候還可以睡覺。有人堅持了十天不吃飯,有很多人照這種方法去做,這種提倡如法嗎?

答:佛陀非常慈悲,對於三千年後今天的社會,他真正是瞭如指掌,在《楞嚴經》裡面佛告訴我們,末法時期"邪師說法如恆河沙",他講的"末法"正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。我們怎樣去辨別這個法正與邪呢?佛在入滅之前,為後來的弟子們作了重要的開示,就是"四依法"。第一個"依法不依人",那麼這一種七天精進念佛如法不如法,看看經典上有沒有,經典上沒有,那就是他說的,這不是佛說的,他說的我們決定不能依從,那你就是依人不依法了,我們要依法不依人。淨宗的經典容易查,純真的淨宗經典是三經一論,你們看看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頭有沒有這個說法?有沒有說不吃飯才算是精進?我第一次聽說過,以前我沒有聽說過。怎麼不吃飯才算是精進呢?哪有這種道理呢?精進念佛,過去我們在臺灣,李炳南老居士打過兩次,兩次以後不再打了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為什麼不再打了?他說現在眾生不是這個根機。什麼叫"精進念佛"呢?"精進佛七"呢?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念佛不中斷,七天七夜不中斷,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個叫精進。那我知道是七天七夜沒有睡眠,但是沒有聽說過不吃東西的,點心都有護法準備好的,你餓了的時候隨時可以吃,但是沒有睡眠。他顛倒了,他"可以睡覺,不能吃東西",這個沒聽說過。既然經論上沒有這個規矩,祖師也沒有這個講法,這不足以採信。現代人的根性,要跟過去相比,實在講差得很遠很遠,原因在什麼地方呢?我們現前生活環境跟古人不一樣,古時候大家都曉得,人口少,社會結構簡單,人們心行純樸,老實純樸,妄念少、欲望少、造業少,所以他們容易得利益。現在由於科技發達,我常常講科技是魔王的魔術、把戲,不是佛菩薩玩的,佛菩薩要搞這個東西,佛菩薩絕頂聰明,三千年前就可以造成許多機械,讓我們在宇宙星際當中飛行了,他為什麼不做呢?你想想,魔願意做,佛不做。佛為什麼不做呢?佛是希望一切眾生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要清淨心、要戒定慧。科技的發展搞到五花八門,把你的戒定慧全毀掉了。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?兩個途徑。今天我們看到外國許許多多這些書籍,尤其近代這幾年,講六道輪迴,講輪迴講了很多,現在外國人越來越相信。相信輪迴是一樁什麼事情呢?相信有輪迴,你出不了輪迴,你有什麼用處?佛是幫助我們超越輪迴,不但超越六道輪迴,還要超越十法界。所以我們讀西方許許多多講輪迴這些書,我們看到也很歡喜,但是很清楚知道他不究竟。他們用很多科學的方法來確實證明了,人死了不過是換個身體而已,還在六道。西方人對於這個是新發現,這個事實真相在幾千年前,古老的印度教裡面就已經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實在講就是為這樁事情,怎麼樣幫助你超越輪迴,告訴你輪迴從哪裡來的,為什麼會有這個事情,這個才是究竟法,才是了義法。所以我們決定要記住四依法第一個,"依法不依人"。淨宗的法用現在話來講,頂多五經一論,其他經裡頭說的我們不管它,我們是本宗,要依本宗的經,我修這個法門就依本宗的經,其他經上說的那不是我本宗的法門,我不依他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

"依了義不依不了義",什麼叫"了義"?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,我確實能出三界,確實能證佛果,這個經對我是了義,換句話說了義一定是契機契理,契理不契機不是了義,契機不契理也不是了義,這個要懂得。第三個"依義不依語",這一條更重要了,你看看現在很多人反對會集本,這就是不懂得這一條,懂得這一條問題就解決了,它意思對嘛,意思對多說一點、少說一點沒關係。所以有很多人不相信翻譯的本子,認為翻譯決定不能夠跟原本相比,原本可靠,翻譯的不可靠。現在佛經留下來的全是譯本,原文已經失傳了。所以佛這一條教導我們意思對了就行,如果有人提倡反對會集本,這實在是沒有道理。為什麼說沒有道理呢?你看看我們佛門寺院當中早晚課誦,早晚課誦是會集本,裡面念的咒、念的經文,儀規讚頌全是會集的。要反對會集本,早晚課誦都丟掉了。還有許多經懺佛事用的懺本,你們看看《梁皇寶懺》是不是會集本?《水陸懺儀》是不是會集本?你仔細去看,所有統統都是會集本,會集本反對掉的時候,所有寺廟都不要做佛事了,也不要做早晚課了,那很好,老老實實念原譯本的經文?!

全是會集本!沒有道理,這些言論誤導眾生,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。再要嚴格地來說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統統是會集的,佛自己說他沒有說一句法,他所說的法是古佛所說的,也是會集古佛的意思講的。世尊如此,咱們中國孔老夫子也如此,孔老夫子一生也是搞會集,夫子自己說他"述而不作",述什麼?述別人的,所講都是別人的,沒有一句是自己的。固然這些是謙虛話,但是我們仔細想想,他說的是事實真相,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最後一條很重要,教我們"依智不依識",智是要依理智,不要感情用事,遇到這些境界多想想,不可以盲從,盲從就是依識不依智,你的智慧沒有了,你感情用事,你怎麼不迷呢?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
第二個問題說:現在有一些地方,印了一本書叫《念佛感應錄》,書中講感應神通,通過打坐入定的方法,到西方極樂世界,參加阿彌陀佛與本師釋迦牟尼佛主持的考試,書中還稱在極樂世界親自見到了淨空老法師,以及經常見到現在還在我們世界上的這個居士、那個居士,這本書這樣講法是否如法?

答:跟諸位說完全不如法。他到極樂世界看到我,我沒到極樂世界,他怎麼到極樂世界看到我了?這個是提倡迷信。感應可以說,不能多說。感應神通在佛法裡都有,佛決不以感應神通做佛事,"做佛事"是什麼意思呢?現在講教化眾生,佛決定不以感應的方法、神通的方法教化眾生。為什麼呢?如果用這種方法,魔、佛我們就沒有能力辨別了。魔有神通、魔有感應。佛用什麼方法教化眾生呢?用講經說法,講經說法魔不會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很高明,我用的方法是你不會的,你會用的我不用。我雖然也會用,我不用。這兩個就有個區別,佛跟魔就有區別了。你看看歷代祖師大德,哪個人用神通?誰受感應?決定是說經講道,把這些大道理跟大家講清楚,讓他自己契入,這個是佛佛教化眾生一個原則,我們明瞭,我們一定遵守。所以這種書不如法,這種書在外面傳播,實在講對我都有傷害,人家不曉得,淨空法師提倡迷信,淨空法師搞神通,把佛法的形像破壞了,這是有過失而沒有功德。所以這種書最好都把它能夠銷毀,不可以流通。

第三個問題說:現在有人提倡所謂的"本願法門",害了不少人。以前還精進念佛,現在不但不念了,並且還說淨老法師害得他們白費了幾年功夫,並講只要一發願,阿彌陀佛已經把飛機票準備好了,臨終十念,走上前去拿上飛機票,就能飛到極樂世界了。

答:這個話說得,我不知道你們大家相不相信,這不正確。"本願念佛"是古來祖師大德提倡的沒錯,但是現在人不解祖師的意思,扭曲了祖師的用意。從前有利益,現在不但沒有利益,反受其害。"本願"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,我們在講經的時候講過,尤其講得詳細。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包含其他四十七願,如果缺少一願,它的本願就不圓滿,這是古來大德講的。

四十八願是以第十八願為核心,十八願從哪裡來的呢?是從其他四十七願組合而來的,缺少一願都不行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那麼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從哪裡來的呢?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四十八願具體說明,決不是只要單單的十八願,其他都不要了,那就完了。就像一棟房子,柱子最重要,我只要這個柱子,其他都不要了,這能算是一個屋子嗎?你能得受用嗎?像一個人一樣,腦袋最重要,要腦袋,其他都不要了,你想想看這是什麼人呢?豈不聞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"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"?一切就是說整個人身,這是一切。頭目腦髓,任何一個部份是這一切裡面的一,一不能離一切,一切就是一,一就是一切。我們常常跟大家說明這一句"阿彌陀佛"名號,說"名號功德不可思議",為什麼呢?這一句名號就是圓滿的四十八願,圓滿的四十八願就是全體的《無量壽經》,一擴展到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教,都不離這一句佛號,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不能夠只抓住這一個局部,全體不要了,這是決定錯誤的,我們學佛一定要在這裡搞清楚。所以"本願"是什麼呢?真正把淨土經論全部通達了,抓住這個綱領,這就對了。不是說抓住這個綱,網不要了,這去打魚,打魚時候網的總繩子叫綱,我這綱抓住了,網沒有了,這成什麼話呢?綱抓住了,下面是網啊,全部都抓住了。他們現在這個本願搞錯了,只抓住綱,網沒有了,你們要畫個漫畫,畫得就很有趣,他就打魚,只抓住個綱,下頭沒有網。古人提倡本願,他抓住綱,下面是大網,諸位細細去想這個意思。他提倡本願,可惜他不懂得什麼叫本願。所以經不能不讀,不能不深入研究。往生西方極樂哪有這麼容易?哪有這麼便宜?你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,你的行為跟佛的行為不一樣,念佛都不能往生。他這個不管怎麼不一樣,只要是念一聲"阿彌陀佛"就能往生,這是自欺欺人,決定沒這個道理!

末後一個問題:現在有人不但攻擊夏蓮居老居士的《大乘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並且還高聲急呼什麼"淨空現象"

答:這個了不起,我還變成"現象"了。這個可以不必去理會他。他雖然攻擊,他不相信。這個世界上相信的人還很多,他不相信我相信,我們在這個會集本上得到了真實的利益。我們相信我們在座有不少同修都是發心學習這部經典、弘揚這部經典,在你講經弘揚的時候,你會發現一個現象,講這部經的時候法緣特別殊勝,你不相信可以試試看。你講一遍這個會集本,講一遍康僧鎧的本子,你看看哪個聽眾多,你看看哪個法緣殊勝,一比較立刻就知道。五種原譯本跟其他的版本你都講講看,你作一個比較,這個本子法緣特別殊勝。它殊勝從哪裡來?諸佛加持的,龍天擁護的。

講到感應,我最近聽從中國來的一些同修來告訴我,說他們看見有鬼神附身,說話現在鬼神裡頭好多都在念會集本,都在聽講經,都在學佛。連鬼神都在學習,我們要不好好地學,連鬼都不如了,這是真話。其他的我們都不必過問,以平心靜氣對待現實,以真誠的愛心對一切人事物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決定是依教奉行。經典的道理要通達,方法要清楚,依教奉行,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殊勝的利益。好,謝謝大家!

 

2007-02-13

卷110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第一百十集 (2000年12月26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六面第二行

【正勤莊嚴故,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,成一切善法。】

這一條前面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,最後這一句「成一切善法」,還是要講一遍。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是我們修學的根本,而無論學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都不能夠違背這一個原則,可以說是佛法教導的基礎根本法。第一個科目是四念處,我們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,「四念處」是教我們看破,而「四正勤」是教我們斷惡修善,「四神足」教我們放下。如果不在這上面奠定修行的根基,可以說在佛法裡面就決定不能夠入門,我們要常常把這三科記在心上,認真努力將它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這樣才能得受用。

正勤有四法,這個四法實在是善惡兩對,已經生的這些惡法我們要反省,常常反省,已經在造作的要立刻把它斷掉。還沒有生的惡法,我們看到別人造惡,看到了,我現在還沒有造,要記住決定不能夠生,這是惡法的兩條正勤。善法,已經生的善法要讓它增長,繼續不斷努力去做;沒有生的善法要把它生起來,這是善的兩條。『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』,我們就知道這是惡法的兩條,斷惡的兩條有了效果,一切惡法、不善法統統能斷除。後面這一句『成一切善法』,這是善法的兩條也能落實了。

善惡的標準在哪裡呢?就是這一部經,這一部經上所說的就是善惡標準。特別是十善,初學入門,太多了我們記不住,你也無從下手,所以佛跟我們講這個法門的最初方便十條: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與這十條相應的,這是善法;與這十條不相應的是惡法。身造殺盜淫是惡法;口,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這是惡法;意,貪瞋癡是惡法。四正勤最初方便就是在這個地方用功夫,真的會用功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用這十條標準來修正,惡的一定要斷除,後不再造;善的要念念增長。到什麼時候成就一切善法呢?那就是這部經開端世尊教導我們的:「晝夜常念善法」,晝夜是不間斷,心裡頭真有十善業道,常常放在心上。思惟善法,這也是晝夜不斷地思惟善法,思想善,我們從早到晚,對人對事對物都要以善來相待,以十善來相待。第三教我們晝夜觀察一切善法,這個觀察是奉行,把你的存心、把你的思想落實在你生活行為當中,你才能成就十善法。善法到了純真圓滿,這個人就證無上菩提,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。所以這一部經看起來是不長,表面上看到很不起眼,它非常重要。

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佛像,特別是彩畫的佛像,佛像的頭部都有一個圓光,圓是圓滿,光表智慧,智慧裡面就包含著福德。我們讚嘆佛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個「二」就是智慧福德究竟圓滿,光代表這個意思。彩畫上,光的上面,我們往往看到有三個字,這三個字最常見的有梵文寫的,也有中文寫的,在中國大陸上也看到有藏文寫的,它的念法是:唵、阿、吽。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十善業道。「唵」是身三善,「阿」是口四善,「吽」是意三善,由此可知十善業道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究竟圓滿,然後我們就恍然大悟,佛教我們什麼?就是教我們這個。我們學佛怎麼個學法呢?也就是學這十樁事情。在佛門裡面,大乘小乘,果位有許許多多的差別,差別從哪裡來的?你修學十善程度上不同而有分別。

我們今天學十善,實在講學得很不像,自己認真反省一下不就知道了嗎?不必問人。我心裡頭有沒有十善?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,還是想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,我們的心就不善,這個念、這個心跟十惡相應,跟十善不相應。我們所想的、我們所說的、我們所造的,都是在十惡這邊,十善不過是聽說而已,聽了自己也很歡喜,這就是自己有善根。歡喜為什麼不能落實?為什麼做不到?這是佛家講的「業障深重」。諸位一定要曉得業障麻煩。業是造作,起心動念、思想言行,這叫業,因為我們的業不善,我們造作的是十惡業,這是說老實話,只是我們十惡業造的有輕重不同,造得輕的住三善道,造得重的去三惡道,我們確確實實惡的念頭多,善的念頭少。怎麼樣能夠改變過來,讓我們的善念多於惡念,我們就有進步,通常一般人講的「功夫得力」,這要真幹。

何以那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們,都很認真努力在幹?我們常常疏忽了,常常忘掉了,這個忘掉在佛法裡面叫「失念」,把這個善的念頭失掉了,常常失念。惡習氣太重,這正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「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,佛說的這些話不過份,我們自己冷靜想想這些話。所以覺悟,從哪裡覺悟起?我常常勉勵同學們,從放棄自私自利做起。學佛能不能契入佛的境界,能不能入佛門,在大乘法裡面入佛門是什麼人呢?初信位的菩薩,十信裡的初信,我們今天沒有得到。

初信位的菩薩稱得上是個善人,為什麼呢?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。佛在經教裡面講見思煩惱,他見惑斷了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,這才入門,佛法裡頭小學一年級。如果我們把這五十個位次大分,十信位小學都談不上,幼稚園,十住是小學,十行是中學,十迴向是大學,十地是研究所,我們這樣分法,那我們連幼稚園的小小班都沒有進去,還在門外,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有什麼自以為了不起的?幼稚園小小班而已,在人家門外聽課,不是正式學生,正式的學生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,見惑頭一條身見,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明白,真正明白了之後,我們的慚愧心才生得起來,絕對再也不會貢高我慢,絕對不會再自以為是。想想比起佛家的修行人,比誰都比不上。斷惡修善從這個地方下手,這是根本,根本的根本。我們不在這上用功夫,這一生一定空過,入不了門,幸虧佛有帶業往生的法門,如果沒有帶業往生這個法門,可以說舉世之人一個也不能成就,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都不會成就,因為「我」沒有放下。

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即非菩薩」,菩薩是學生,初信位的學生,幼稚園小小班的學生,他已經把我相放下了。還執著有個我、執著我所有的,你糟了。那我們要放,從哪裡放起?先放我所有,這叫身外之物,比較容易。身外之物一切都不執著,絕對不放在心上。這個放下是講心裡頭不再執著,不再分別,這叫真的放下。事上沒有妨礙,所以《華嚴》到最後跟我們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為什麼事上無礙呢?事是假的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它哪裡會產生障礙?障礙是分別執著妄想,這個東西障礙。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然後在一切世法裡面你才隨緣,你才得自在,功夫要從這個地方用起。

什麼叫「一切善法」呢?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這個叫「一切善法」,與十善相應。十善是事,事對面有個理,理事不二。從理上去觀察,《無量壽經》上教我們「觀法如化,三昧常寂」,這經文好啊,妙極了。「觀法如化」是般若智慧,十惡要斷,十善要修,斷惡修善都是如幻如化,斷惡不執著斷惡,修善不執著修善,那你就不是幼稚園的學生了,你至少已經提升到小學、中學了,你不是十信位的菩薩,你已經到十住、十行。

「三昧常寂」是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覺,這個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常住真心」,你的常住真心常常現前。常住真心我們人人都有,非常可惜被業障蒙蔽障礙住了,我們的常住真心透不出來,透出來的是妄心。

所以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你要不用四正勤做不到,肯定做不到,一定要用四正勤。四正勤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時、一切處,我們念念都要提得起來,念頭一起立刻覺察到這個念是善是惡,如果是惡趕快斷,是善要生起,這個裡頭特別要注意的,斷惡修善都不執著,「般若經」上講的都不著相好,你這個路子走得純正,大乘法裡面講你走的是中道,中道是菩薩道。斷惡修善如果有分別執著在裡面,也好,也算不錯,那不是菩薩道,有分別有執著是人天善道,無分別無執著是菩薩道,不是一樁事情,這裡頭不一樣。有分別沒有執著,那是走的二乘道,比人天道要高一點,還有分別,決定沒有執著,差別在此地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所以這一條它的宗旨就是教導我們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