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1-31

卷8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九集  (2000年10月6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四面倒數第三行

【 龍王,舉要言之,行十善道,以戒莊嚴故,能生一切佛法義利,滿足大願。】

從這個以下,所講的功德利益,就是前面第一條我們所念到的行十善布施。以施莊嚴故,就是「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」總說,往下都是總說,就不用一條一條地細說了。但是從前面佛給我們一個啟示,那就是告訴我們,人在這個世間,諺語常講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」,這個意思實在是無限的深廣,我們一生果報當中也非常複雜,極其細微的小事情,無一不是有前因的,我們從這裡看你就曉得這個因之複雜。

你看同是行布施,這個布施裡面不管是大小,捨一文錢也好、捨億萬財也好,無論是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十善具足福報是圓滿的,沒有一絲毫欠缺;十善裡頭有一條欠缺,這個果報就不圓滿,看你在果報當中你還有哪些不如意的事,我們現在一想就曉得了,在修因某些地方有了欠缺,所以果報不圓滿。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什麼叫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」,什麼叫做「自作自受」,我們才真正明瞭。

這個因果實在講太細密了,唯有真正體會得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心才真的安住下來了,絕對不會怨天尤人。為什麼呢?動一個怨天尤人的念頭,我們又造了不善業了,招得來生不如意,這是事實真相。佛在經上前面舉的這個例子,只是一個概略言之,沒有詳細,詳細要像天臺大師給我們解釋「百界千如」,為什麼呢?我們學佛學到現在懂得這個道理,單單一個布施,布施裡頭就具足十善,知不知道呢?十善裡頭每一個條目裡面:不殺生,不殺生裡面有不殺生的不殺生,不偷盜的不殺生,不邪淫的不殺生,乃至於不貪的不殺生,不癡的不殺生,你這樣一觀察的時候,那就太細密了。這種觀察的方法,天臺大師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教我們的,他教我們看十法界,每一法界裡頭都具足十法界。

佛法界,有佛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,有佛法界裡面的聲聞法界,乃至於有佛法界裡面的地獄法界。人法界,有人法界的佛法界,有人法界的天法界,也有人法界的畜生法界,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,這就一百界,都是概略地說。一百法界裡頭,每一個法界都具足一百法界,誰懂得這個道理?誰能夠有這種力量去微細觀察呢?諸法實相談何容易?我們今天用淺顯的言語來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,或者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真相。縱然我們能夠在一法界裡看到十法界,還是看得皮毛,還不是深入,深入觀察無有邊際,無有窮盡,這個徹法根源,根源沒底、沒有邊。要怎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?古德常跟我們講的: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」,我們從這一句話像數學裡頭套一個公式:「有心不如無心」。法身大士無心,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有心,有心為善不如無心為善,一心落在意識裡頭,無心就是真心,就是真如本性,我們要細心向這個裡面去體會。往下都是舉要言之,不必像前面這麼細說。前面懂得了,後面你自己就能夠體會得了。

行十善道『以戒莊嚴故』,把十善落在持戒上,我們也要像前面那麼樣去思惟,離不殺生而持戒故,下面總的說,就是『能生一切佛法義利,滿足大願』。底下單單就離殺生,這個別報佛在此地省略了,讓我們自己去想。離不偷盜而持戒故,總的果報是一樣的,別報我們應當能想得到。一條一條仔細思惟,你會開悟。

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,十善業是修行根本,離十善業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,一切世間善法都不能生,在這裡我們就想到世尊為什麼在這部經一開端告訴我們: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這一句開示要緊,毫分不善夾雜在其中就不是佛法。諸位要曉得佛法是純善之法,什麼是佛法呢?一真法界是佛法。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呢?修一切善法夾雜不善,十法界裡是夾雜不善,夾雜不善越少,往上升;越多就往下墜,不就這麼回事情!夾雜不善多,是畜生餓鬼地獄。難道地獄裡頭的人沒有修過善嗎?沒有起過善念嗎?不可能的,一切眾生心想、造作都是善惡混雜,就看他是善多還是惡多,善多惡少六道裡頭人天福報,善少惡多就三惡道的苦報,即使是在四聖法界,依舊是善多惡少,他還沒有完全離惡。什麼是惡呢?妄想分別是惡,極其輕微的惡,就是經上講的毫分不善,他那個不善真的是一毫一分。很輕的不善也障道,障礙你不能入一真法界。我們不懂這個道理,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粗心大意,還以為小小戒可以捨,小小不善無所謂,只要大體上不錯就行了,我們常常自己這麼安慰。大體不錯,跟諸位說是對待社會、對待別人,要求別人不可以太嚴格,就是佛法也不可以,為什麼呢?要求嚴格他不來了,講經的講堂不是學校,他喜歡來就來,喜歡不來就不來,所以不可以太嚴格。縱然今天我們講在一塊共修,也不可以太嚴格,真正嚴格修行道場,古時候大德他們做到,他們那真像上學一樣,報名參加的,不是說你喜歡來就來,喜歡去就去,不是的。

我們淨宗往年廬山遠公,這是在中國第一個蓮社,同參道友一百二十三個人,這個是固定的,絕對不是你想來參加你就來參加,你想離開就離開,不是的,大家真的志願,志同道合在一起念佛共修,一百二十三個人都成就,這是古時候真正修行道場。我們今天念佛堂是開放的,這是接引的道場,接引廣大群眾,要求就不能這麼嚴格。接引大眾當中,有若干時日,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,我們真想往生,這時候行,看看有多少人,人數多少沒有關係,你看覺明妙行菩薩在《西方確指》裡頭講的,他們志同道合的一共十二個人,十二個人在一個小道場裡面進修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志同道合,這十二個人都成就。人數最少的,這是一個僧團來說,四個人,換句話說四個人以上就行了,是把這個事情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我們四個人堅定決心求生淨土,這個世間世緣統統放下了,那有個小道場,行啊,確確實實、圓圓滿滿做到了六和敬。

四個人志同道合不容易找,兩個人住在一起都要吵架,意見不和,那你還有什麼法子?你就曉得四個人同心,那是多麼困難的事情。然後想到我們遠公當年在世,一百二十三個人,真是不可思議。古時候那些道場,或許菩薩示現給我們作榜樣、給我們作模範,希望我們能夠學習。這個是行十善業,著重在這個「行」字,這個行就是落實,落實在持戒,「戒莊嚴」,「莊嚴」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美好、圓滿,沒有缺陷。圓滿的意思好,我們持戒才能圓滿。

『能生一切佛法義利』,「義」是道理,對於一切佛法的道理明白了,「利」是利益、是受用。持戒在此地是廣義不是狹義,因為六度是菩薩行為的準則,持戒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守法。人無論是獨居,無論是跟大眾相處,都有規律,尤其是跟大眾相處,決定要守法,佛陀的教誡決定遵守,所以不一定是那些戒條,凡是經上講的這些教訓都是戒法、告誡;意思要明瞭,行為要遵守。除這個之外,像國家的憲法、法律、規約都要遵守。到人家家裡面,所謂是家有家規、國有國法,要守人家家裡面的規矩,每一個人家,規矩不一樣,像我們佛教的道場,道場這麼多,每一個道場都有他自己的規矩。我們看看每一個道場他們定的常住公約都不相同,我們先要去看看,不懂先要問。道場裡面有知客,他就是管這個事情的,要向他請教。尤其是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前天印度教跟我們說的,印度教最重視普通禮節,無論是你贈送他們的東西,或者他們贈送你的東西,一定要用右手,他送東西你用左手去接,大不敬,在我們無所謂,他那裡就不行。你送東西給他,一定要右手拿;他送東西一定右手來接,不可以用左手,我們要懂得,才能夠「滿足大願」。這個「滿足大願」就是我們常講的有求必應,我們有求願都能得到滿足,這個是十善落在持戒上。為什麼守法就能滿足呢?諸位要曉得,一個人守法得到大眾的尊敬歡迎,幫助的人多;常常不守法,人家對你信心沒有了,你須要幫助的時候,別人不會幫助你,你辦什麼事情障礙很多、成就困難,所以佛把守法擺在第二,布施擺在第一,布施要真正放下,為什麼呢?你真正放下才能守法,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我就能守法;我不能放棄自己的成見、不能放棄自己的執著,守法談不上。所以六波羅蜜的次第不能夠顛倒,它一個環節套著一個環節:不能夠布施不可能守法,不能守法決定不能忍辱,不能忍辱決定不會有進步,它一個套一個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1-30

卷90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集  (2000年10月7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四面最後一行

【 忍辱莊嚴故,得佛圓音,具眾相好。 】

這是說行十善業道,落實在忍辱波羅蜜上。這一段經文,前面這兩句全部貫穿下面所有的經文,那就是「舉要言之,行十善道」,這個地方就是以「忍辱莊嚴故,得佛圓音,具眾相好」,這樣念法這個意思就很完整了,這是集結經藏的人在文字上的省略,這個省略是美化文章。中國人無論是在文字、是在言語都講求簡要詳明,簡單扼要,還是詳細明白,符合這個標準就是好文章、好的言語,所以翻譯佛經也是遵守這個原則。我們讀誦、研究、講解一定要懂得文中所含圓滿具足的義趣,都是舉要言之。

忍辱是很難做的一樁事情,特別是侮辱。在大乘佛法裡面,六波羅蜜佛只講了一個「忍」,而並不是專門指忍辱。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翻經的法師把這一條特別加個「辱」,什麼原因呢?中國古代都說人,我們所稱的士大夫階級,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知識份子,中國人是非常尊敬知識份子,可以說中國立國五千年來,知識份子佔非常重要的地位,無論是怎樣地改朝換代,沒有不尊重知識份子,所以說選賢與能。過去士大夫階級有所謂的是「士可殺不可辱」,中國讀書人把侮辱看得非常嚴重,這是不能忍受的,殺頭都沒有關係,都可以忍受,侮辱不能忍受。翻經的法師看到士大夫階級有這麼嚴重的執著,所以把這個「忍」下面就加個「辱」,如果辱都可以忍,那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忍的,所有都能忍了,所以特別用「忍辱」。這個名詞我們要曉得,在大乘經原文裡面,梵文經典、或在今天巴利文經典、藏文經典都不是忍辱這個意思,我們要懂得。

不能忍,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,我們也看到許多人,甚至於包括自己,你看看你不能忍的時候,那一副德性是什麼樣子,照照鏡子就知道了,現在能錄像就更清楚,你看看那個表情是什麼樣子,決定不能叫人看到生歡喜心,讓別人看到的時候生恐懼、厭煩、遠離你,不敢接近。這個情形,無論在世法佛法,都是破壞而不是成就。

我們要想在世出世間法得到圓滿的成就,忍是功夫、忍是關鍵,中國諺語裡面所謂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佛在《金剛般若》,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,說了一句名言: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。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,你要想成就都得力於忍,忍這個意義深廣無盡,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人決定不能夠脫離社會獨立生存,人決定要依靠大眾,依靠大眾,跟大眾在一起生活,不能忍怎麼行?尤其在末法現在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麻煩多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世尊非常感嘆地為我們說: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」,我們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,養成許許多多不善的習氣,很不容易跟大眾相處,這個難。

我們看看世出世法,凡是有成就的人,事業做得越大、地位越高,越謙虛、越和敬,他才得到別人尊敬,得到別人仰慕,一樁事情能叫你一生感恩不盡。我過去年輕的時候,做個小公務人員,上班有時候工作不多,我們在辦公室裡面看看報紙、看看書,這常有的事情,習氣毛病有,坐在座位上不好好地坐,背靠在椅背上,椅子腿前面兩個翹起來,坐得是很舒服,我的長官從我背後來,拍拍我的肩膀,我一看趕快站起來,他沒有責備我,反而說,真是柔言愛語,他說:你這種坐法容易跌倒、容易受傷。他不說別的話,一次教訓終身不忘,這個毛病永遠改過來了。如果是他把你喝斥一頓、罵你一頓、教訓一頓,他走了我還照樣翹起來,不是從內心悅服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。他教導我們等於說也給我們上了一堂課,我懂得了,如果我要做長官,我如何怎樣對待我的部屬,能夠得到部屬衷心的擁戴,認真負責替我做事,都在一個謙敬。能夠謙虛恭敬別人,時時刻刻只要我們留意細心,都是我們的學處。

過去太虛大師提倡的「菩薩學處」,首先要學著跟大眾相處,跟大眾相處最重要的是要跟大眾打成一片。今天我們佛教比不上基督教、天主教,原因是我們不能跟最貧苦的人打成一片,不能過那個貧苦的日子。昨天天主教有兩位修女來看我,我們講經的時間延誤了半個小時,我接見她們,她們在非洲辦醫院,告訴我非洲人非常可憐,她們在那邊工作了十二年,醫院、學校很少。病人看病要走很遠的路程,才能夠到她們的診所,所以希望能有一輛醫療救護車,來找我,我答應她送她一輛車。

我們聽到非常感動,那些地方我們佛教裡面人都不願意去,她們肯去,而能夠跟他們一樣地吃苦,沒有一絲毫的怨言,跟人家打成一片,全心全力地照顧這些人、幫助這些人。像我們新加坡的許哲修女,她一生也是這樣的,心目當中只有苦難的眾生、老人、病人,從來沒有想過自己,跟這些人打成一片,這是稀有難得,這是我們極須要效法的、極須要警覺的。世法佛法、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我們自己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,一定要把自己的本份工作做好,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本份工作做好,這個世界是祥和的。大家必須要互助合作,沒有忍辱的功夫就不能成就。忍辱一定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事事要忍,佛教我們隨緣,不能忍就不能隨緣。一定要隨著自己的意思,隨著自己的好惡就難了,殊不知自己的好惡是煩惱,心不清淨;能夠放下自己的好惡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那個功德就是忍辱波羅蜜。莊嚴就是做到盡善盡美,你修忍辱度修到盡善盡美,你得的果報,這兩句是總說,『得佛圓音』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這個音才是圓音。

「具眾相好」,相好的因素固然很多,許許多多因素裡頭第一個因素是忍辱,菩薩成佛還要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,這不是短時間,修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這一百劫修的什麼法門呢?跟諸位說還是六波羅蜜,不過六波羅蜜裡頭是以忍辱波羅蜜為第一。那我們要問,他為什麼要修相好?眾生喜歡相好,眾生愛相好,佛以相好攝受眾生,確實佛的相好度了許許多多眾生,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,阿難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。阿難為什麼出家?為什麼跟釋迦牟尼佛學?就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好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佛問他你為什麼發心出家?羨慕佛的相好,他說這個相好不是父母所生的,這是他修得的,所以阿難發心學佛不是學別的,是想學相好。你才曉得這個相好攝受眾生,這個力量多強!說老實話,釋迦牟尼佛早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地了,還要修相好嗎?做給我們六道凡夫看的,六道凡夫哪一個不想自己相好呢?個個都想相好,不管你是哪一個族類,也不管你信哪一個宗教,你說哪一個人不想自己身體健康、容貌相好?都有這個欲望。佛這種示現就是告訴你,你這個欲望可以滿足的,只要你修忍辱波羅蜜,你的願就達到了。

事事能忍,時時能忍,處處能忍,忍辱波羅蜜的圓滿就是相好光明的圓滿。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,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,一個不能忍的人,定就沒有法子修。定是佛法,這是不論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它是樞紐,統統修禪定。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手段,修的什麼?全是修禪定,忍辱都做不到,禪定沒法子修。所以佛對菩薩講的這六條修行的原則,是有次第的,決定不能顛倒。第一個布施是教你放下,你要不能放下,你就不會守規矩,守規矩是持戒。你不能守規矩,你決定不能忍辱,你不能忍辱,你絕對不會有進步,精進是進步,沒有進步怎麼可以得禪定?所以這六條就跟上六層大樓一樣,沒有下面一層,決定沒有上頭這一層,我們要怎樣修法呢?要從布施修法。真正放得下、真正守規矩、守法,絕對不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特殊的人物,那就錯了,為什麼呢?離開群眾,離開群眾得不到群眾的幫助,換句話說你變成孤立了,孤立,無論世出世法一事無成。

所以我們細細去觀察,古今中外,你看成功的人決定是得到大眾擁護、大眾的愛戴,尤其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,競選憑選票當選,選票就看到群眾對你的愛戴、對你的擁護。你平常不能照顧別人,誰肯幫助你?所以跟大眾相處是最大的一門學問,跟大眾相處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這三條做到了,在佛門裡面講你法緣殊勝,無量功德。

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。  

 

卷91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一集  (2000年10月15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第一行

【 精進莊嚴故,能破魔怨,入佛法藏。】

這是講十善業落實到菩薩行這個精進一門,他所得的殊勝功德。前面在持戒的這一條,經文叫著「龍王,舉要言之,行十善道」,我們把這一句套在這前面,意思就完整了,以『精進莊嚴故,能破魔怨,入佛法藏。』前面一句貫下面每一句。

進是求進步,進步一定要「精」,世人都知道求進步,但是疏忽了這個字,所以變成雜進,說得不好聽是亂進,這樣不但不能成就佛法,佛法是真實智慧、真實覺悟之法,心要一雜一亂,清淨心決定不能現前,真誠心必然被破壞,人要沒有真誠,心不清淨,魔怨必然乘機而入。

魔怨是講煩惱,佛在《八大人覺經》裡面跟我們講了四種煩惱,四種魔:五陰魔、煩惱魔、死魔、天魔,這個地方用兩個字全部包括了。六道眾生無量劫來,跟一切眾生結下的這些恩恩怨怨,無量無邊,所以菩提道上為什麼這麼難走,古往今來多少人修行想成就,最後都被魔怨障礙了。佛在此地提醒我們,障礙因素非常之多,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行不善,起心動念都落在十惡上。再不懂得精進,魔當然就障道了,怎麼會成就呢?

世間人沒有智慧,看問題看得很淺、看得很短,只圖眼前的小利,而傷害了永恆真實的大利。唯有有真實智慧的人他看得清楚,他知道眼前的小利決定不是利益,那是禍害,禍害就得要遠離。大小乘經論佛說得很多,「十善厚友,十惡冤家」,我們起心動念落在十惡業,是自己跟自己作魔怨,魔怨不是從外頭來的,魔是折磨,自己折磨自己;怨是怨害,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,真精進,你的精神、時間都集中在道業上,魔怨雖多,沒有空隙,它進不來。

譬如佛在這部經上教菩薩,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世間苦,這一切世間苦就是魔怨。一切世間不僅講六道,而且包括十法界,什麼法呢?晝夜常念、思惟、觀察善法。「晝夜常念」,常是不間斷,日夜不間斷,這個心止於善念上,惡念就進不來了,這叫真精進。在念佛法門裡面,執持這一句佛號是大善,這一句六字洪名是善中之善,你不能夠解其意,二十四小時不斷地念;現在人業障深重,精神體力做不到,諦閑老法師就講得很好: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,這樣也行,這樣也算是常念,也算是不間斷。問題是你要守得住,時時刻刻提得起來,這叫精進。

由此可知『精進莊嚴』,我們念《迴向偈》,天天念的時候,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什麼功德?如果沒有功德,這個偈是白念。真精進,拿真精進來莊嚴,前面所講的拿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我們真幹,以此莊嚴佛剎、莊嚴佛淨土,佛淨土在哪裡呢?虛空法界無處不是佛淨土,所以經上常講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佛淨土?心不清淨。心為什麼不清淨?我常常講,自私自利你心就不清淨了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自私自利是我相,頭一個關口。這一個關口不能突破,所修行全是假的,無論怎麼修你都在佛門外,你入不了佛門。

破了我執,真正做到無我,諸位曉得這個人才是須陀洹--大乘圓教裡面初信位菩薩,你算是入門了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警惕自己,還有一念私心,還有一念為我,我們自己很清楚,我們在佛門之外,沒進門,小乘法裡面叫「見道位」,證須陀洹果是見道,初入門、見道。這個事情難不難呢?說難不難,說不難也很難,關鍵在哪裡?你自己肯不肯放下?肯放下就不難了。

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,一念覺凡夫作佛,一念迷就是六道升沉。迷是什麼呢?迷是有自己,念念還是爭名逐利。現前這個社會,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地區,我們在周邊能夠看到的,確確實實都是自私自利,都是爭名逐利,這還得了嗎?我們要認識清楚,今天世界災難從哪裡來的?災禍的根源是什麼?細心去觀察、去思惟,孟夫子說得好:「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」。孟子這一句話,當年是對梁惠王講的。今天我們用這一句話來觀察世間,確實是孟子所說的,沒有一個不是在爭權奪利,爭奪到最後就是鬥爭、戰爭,最後的結果世界毀滅。這個是現代社會的趨勢,我們要看清楚。

人,倫常道義完全迷惑了,過的是什麼生活呢?縱情墮欲,這還得了嗎?往年印光大師在世,已經把現前這個社會看得非常清楚。這是佛菩薩再來的,如何拯救這個社會,幫助苦難眾生度過這個艱難,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不遺餘力地提倡因果教育。因果教育從哪裡講起?從《了凡四訓》講起,所以他一生極力提倡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我們細細想想,這三本書確確實實能夠幫助世人度過劫難。怎麼個幫助法呢?我們自己要學、要通過自己的力行,我們認真學習,依教奉行,自度。《了凡四訓》主要跟我們講六道輪迴因果的道理、果報的事實真相,我們讀了之後細心思惟觀察,奠定了信心,相信種善因必定得善果,造惡業決定有惡報。

善惡的標準在哪裡呢?大師拈出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給我們做善惡的標準。往年我在臺北圖書館勉勵同學將《感應篇》,《感應篇》文字不多,在晚課每一天念一遍,幫助自己反省、檢點這一天的功過,希望藉著這個能改過自新,這個就是佛法裡面的持戒波羅蜜。而《安士全書》前面的一半,是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詳細的解釋舉例,後一半有三種東西:第一個是《萬善先資》戒殺,說得很詳細;第二部份是《欲海回狂》戒淫,淫、殺是六道輪迴的根本,是三惡道直接的業因,不要看到這是小事情,這不是小事情,造作這個罪業必墮三惡道;縱然你肯修福,你福修得再大,也是在三惡道去享福,人天都沒有份。惡道裡面享福,諸位同修你們現在仔細看能發現,你看看許多富貴人家養的寵物真享福報,一家人愛護它、侍候牠無微不至,過去生中修的福報。

講經說法也是修福,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。了生死出三界要真修,一定要斷惡修善、老實念佛,才能往生。為什麼呢?西方極樂世界,經典上一再告訴我們,那個地方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我們的心行不善不相應,佛念得再好、念得再多都去不了,心行要相應。

佛在這個地方跟我們提的,這是真實舉要言之,只說了十種,這十類,十惡反過來就是十善。這個皈依,皈是講回頭,從哪裡回頭?從惡回到善;依什麼?依佛的教誨,這一部經就是佛的教誨,這一本經不論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這是佛教的根本法。佛家修行從哪裡學起?就從這一部經學起,真正講修行從這修起。

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,大家都知道修學的綱領,我們提了五個科目,五個科目頭一個是三福,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五個科目,五個科目頭一條,三福裡頭一條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一部經就是「修十善業」,修十善業就是孝親、尊師、慈心的落實,淨業三福頭一條四句,落實在修十善業上,如果沒有修十善業,前面三句都是空的。你怎樣孝養父母?怎樣奉事師長?怎樣修慈悲心?全在修十善業這一句,這一句就是這一部經,所以要曉得這是根本的根本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從這修起的,你說這個多重要!

《安士全書》最後一部份是《淨土指歸》,勸導大家積德行善,念佛求生淨土,這功德圓滿了。往生淨土就是『入佛法藏』,那真的契入了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目標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起心動念、思想言語造作一定要與佛的教訓相應,決定不能夠違背,我們這一生決定能成就。如果有違背,口是心非,那就像跟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所幹的一樣,我們過去生中曾經遇到這個法門,為什麼沒有成功?沒有生到淨土,還落這個樣子,就是我們沒有做到。這一生我們接觸佛的教誨,依舊做不到,那就像過去生一樣,這一生還是空過了,還要搞六道輪迴,還要受三塗苦難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1-29

卷92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二集  (2000年10月16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經文第二行看起

【定莊嚴故,能生念慧,慚愧輕安。】

說明將十善業道落實在六度,第五禪定波羅蜜,所得到的殊勝功德利益。十善每一條,從不殺生、不偷盜一直到不貪、不瞋、不癡與禪定相應。從上來我們讀過的經文,一定能夠體會到,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隨拈一法,八萬四千法門一條都不漏,每一法都圓滿具足一切法,這個是菩薩行。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凡夫,法法好像全部都脫節了,沒有辦法像佛菩薩一樣,任何一法與一切法都密切緊緊地融合在一起,這是性德,自性本具,本來如此。

六度的禪定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胸有主宰,決定不為外境所動,這個人修行功夫才會得力,才會有成就。古時候社會風氣淳樸,人心善良,外界誘惑的機會比較少;現在末法時期人心不善,有意無意總想去影響別人,往往我們自己不謹慎,信心就動搖了,所以這使我們怎樣努力修行都不能夠成就。

要怎樣修行能夠快速保證成就呢?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希求的一樁事,這一樁事情並不是妄想,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確實能求得到。諸佛如來大慈大悲,賜給我們淨宗法門,滿足我們這個希求,希望在一生當中快速地圓滿無上菩提。能不能得到關鍵的因素就是三資糧:信、願、行。信願行裡面尤其重要的是信心。我們今天有沒有建立信心?對阿彌陀佛相信,對淨宗經論相信,能不能成就呢?未必。為什麼?你的心不定,你的心還會被社會一切人事物影響,你就不能成就,這是我們菩提道上最嚴重的一個障礙、魔障,讓你喪失信心,信心喪失了願力就脆弱了,所以常常改修其他法門,常常跑其他的道場,這叫亂修雜進,怎麼會成就?

我們看看世出世間有成就的人,仔細去觀察,他為什麼能成就?信心。他的信心越堅定、信心越不動搖,越不受外界的影響,這個人成就越大,決定與信心成正比例。我們要學佛,佛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師,你沒有超過一切人的信心,你怎麼會成就?這個事情難!太難太難了,非常不容易建立,於是障礙了我們念佛、障礙我們往生、障礙我們修福,連世間小小的福報都被它障礙住。

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救濟一切苦難眾生,是福報、是好事,救濟的財物會不會被中間人拿去了,真正災民得不到,有沒有這個情形?有。於是看到這個情形我們救災的事情不做了,學佛的人心裡想,我拿財物去救災,被這些中間人剝削了,那豈不是我提供機會叫他們造作惡業嗎?於是越想越不敢發心了,連這個修福的機會都斷掉了。這種人自以為聰明、自以為做的是正確的,而佛在經典上怎麼教我們?跟他的想法不一樣。《楞嚴經》上講「發意圓成,圓滿功德。」不要說真拿財物去救濟別人,只動了這個念頭你的功德就圓滿了,你是真心、你是誠意。各人有各人的因果,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緣,決不可以因噎廢食,這是大錯特錯。

世間法,尤其生活在這個時代,聖賢人的教誨完全沒有了,眾生作惡非常普遍,不能因為眾生作惡我們就不行善,我們就不幫助人,那麼我們將來的前途很可怖,不是往上升,而是往下墜落。我修我的福,他造他的業,各人有各人的果報。譬如早年我們在臺北放生,曾經有一次我們邀請道安法師一道,他老人家很歡喜,帶領著我們一塊去,我們在上游放生,下游那邊人在打漁,有同修看到了,向老和尚報告怎麼辦?老和尚說照放,我們放生是修我們的福,他打漁是他造的業,我並不是放了故意給他打,我們放生的時候預先也沒有想到他在那邊打漁,各人造各人的業,各人受各人的報,這就對了。不能看到這個河裡頭、這個湖裡頭有人打漁,在這裡不能放生,把我們一點善念、善行全部都送掉了。這是我們做事沒有定力,會受外界環境影響。有定力的人,你看看前面佛講的那一句話,那是總綱領:「菩薩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」,這是總說、總綱領。你相不相信?如果抓住總綱領,世間有沒有惡呢?沒有。諸佛菩薩只看到善的一面,沒有把眾生惡放在心上,純善無惡。我們沒有辦法修,我們念念還有:這個人造業、那個人不如法。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我們夾雜太多太多的不善。自己的不善不知道,這叫無明、無明煩惱,把外面所有的不善統統收集起來放在自己心頭,於是我們的善念少,不善念多。不善念大幅度超過了善念,我們怎麼能成就?怎麼能夠生念、慧?這個念慧就是五根五力,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

『慚愧』是兩個善心所,「慚」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良心,王陽明講的良知;「愧」是對外面大眾。慚是對得起自己良心,愧是對得起社會大眾,這是善心所。『輕安』是自在,身心放下了煩惱的重擔,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對人對事對物,自在快樂、充滿智慧,這是過佛菩薩的生活,決定不為外面環境所動搖。

現在有一些同修想在中國大陸做一點好事,心很好,可是誰幫你去做呢?自己又沒有時間,也不能進去,尤其到邊緣落後貧困的地區。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發慈悲心,他去。我們在今年五月,新加坡九大宗教訪問中國,我們到四川重慶、成都這一邊,接近貧困地區,我們發心替這個地區建一百間小學,這是好事情。那一邊建一個小學,偏遠農村的地區,只須要人民幣十幾萬,生活真是很苦。這一次李居士來告訴我,學生沒有鞋子穿,都打赤腳。老師一個月的待遇只有人民幣七十塊,可想而知他們生活之艱難。一家人只有一床被子。李木源去參觀流眼淚,他說他是很不容易流淚的人,到那個地方沒有法子。

李居士去做。可是有一些人說李木源靠得住靠不住?我們錢給他他會不會自己裝到荷包裡去?尤其是彌陀村講了這麼久,收了這麼多錢,好像連消息都沒有,大家對於居士林做這些善事信心逐漸在衰退。這個年頭讚嘆別人做好事的人不多,障礙別人做好事的人很多。很多人來跟我講,我說那好,李木源靠得住靠不住?你靠得住嗎?你還不如他!那我對他還是有信心。這麼多錢給你,恐怕你比李木源變得更快,所謂是見錢眼開。

這一次李居士在那邊拍了些照片拿來給我看,落實了五個小學、兩個中學,我們接受貧困地區的申請,我們接受到了之後,一定要到那邊實際去看,所以李居士要去查証,查証屬實,我們錢就送給他,內地相當艱難。送去之後他們建造,建造一半的時候李木源還要去看一次,落成的時候再去看一次,這都是盡義務。往返到中國這些旅費是自己拿的,不是從這個錢裡頭扣出來的。李木源做不放心,你去做別人放心嗎?所以決定不能夠因外面這些閒言閒語,我們的信心就動搖了,甚至於信心就喪失了,這個是毫無定力。就是修世間小善都不能成就,何況學佛?

由此可知佛法的成就要有堅定的信心,毫不動搖,對一切人要有信心,你造惡業我對你還是有信心,我付託你這些財物,讓你去拯救這些窮苦的人,你全部把它吞沒了,我對你還有信心!怎麼說呢?因果不會錯的,你現前把這些財物吞沒了,將來你還是要還眾生的,一飲一啄都逃不掉。欠命的要還命,欠錢的要還錢,因果通三世。若明白這個道理,你的信心就圓滿具足了。你騙我的我也給你,為什麼?來生還,這一生不還,來生會還;來生不還,後生遇到了還是要還,絕對不吃虧。所以懂得這個大道理,對於一切人信心具足了,再也不會有絲毫的懷疑,全心全力去修善、去行善,成就自己圓滿的善心、圓滿的善行。真的像佛所說的『令此善法念念圓滿』,善法之不能成就都是沒有定力,所以「疑」是菩薩大煩惱,貪瞋癡慢下面就是疑。

這個「疑」,特別是對善知識,對善知識要是一有疑心,道業全部毀掉了,這個損害是最重的。我往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、親近章嘉大師,無論什麼人在我面前對老師的批評,我什麼態度呢?我立刻就退席、就離開,我不聽,我也不會跟他反駁,我決定保持對老師的信心,遵守老師的教法,這才會有成就。批評的人不一定是很公道的,有很多造謠生事,有許多無根謠言,我們沒有智慧不能辨別,避開就好了,決定不宜爭論。我們還有一點智慧想想老師所說的、所教的是正確的,決定不是邪道,依教奉行,一定得好處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1-28

卷93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三集  (2000年10月17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,經文第三行

【慧莊嚴故,能斷一切分別妄見。】

以上將十善業道落實在菩薩六波羅蜜之中,這是最後的一段「般若波羅蜜」。戒、定、慧三學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,必須遵守的三個原則。定是心之體,慧是心的觀照,戒是心的行為,所以稱之為三學,也稱之為三寶。慧是佛寶,定是法寶,戒是僧寶,佛法僧三寶,三寶具足叫行菩薩道、叫學佛,三者缺一條決定不能成就,古人講這三條譬如鼎之三足,少一個都會倒下去,不能夠站立。所以我們學佛,這三條不能不重視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諸位細細想想,最後歸納就是這三條,所以三學是菩薩行門的總綱領。

《十善業道經》是戒學當中的大根大本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與十善相應,這個人就學佛了;如果還與十惡相應,那就跟佛法背道而馳,越走越遠。千萬不要以為小小戒可捨。這個思想在近代非常盛行,甚至於我受戒的時候,傳戒師也都說小小戒可捨,認為大戒我們要持,不可以犯,小小戒就無所謂。今天佛教之衰,衰到這個樣子,什麼原因呢?「小小戒可捨」壞在這裡,殊不知積小惡就成大惡。把小小善疏忽了,小小善不肯為,小小惡自己又不能夠禁止,所以雖然一生學佛,最後還免不了墮惡道,原因在什麼地方,我們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瞭。

真正修行人他們的觀念跟我們恰恰相反,極小的善他肯做,極小的惡他很謹慎、他都不犯,所以他能成就,這叫做真實智慧。世間人是小聰明壞大事。菩薩行門六個綱領,前面五條都著重在事上,這一條在理上,這一條要怎麼做法呢?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慧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三輪體空」,我們修布施、修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離一切相修一切法,這叫般若波羅蜜。所以般若跟前面五度不能離開,離開前面五度般若就落空了,只有理沒有事。必須有理有事才圓滿,不至於偏在一邊。

世尊當年在世,我們都曾經聽說過,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當中講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,我們從這個歷史來看,就知道佛教化眾生的確以般若為中心,如果沒有般若,前面的五條布施到禪定,你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忍辱、修精進果報在欲界天,又修禪定,果報在色界天跟無色界天,享天福,出不了三界;如果這裡面有般若波羅蜜就超越三界,不但超越三界,而且超越十法界,這才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。

般若雖然講了二十二年,講得這麼多,諸位如果讀《大般若經》,此經是佛經中部頭最大的,《華嚴》才只有八十卷,《大般若經》有六百卷,裡面重複的句子千遍萬遍都不止。中國人自古喜歡簡、要、詳、明,言語文字都講求簡單扼要,也明白也詳細,這是古時候文章言語的標準。達到這個標準是好文章、好言語,才不囉唆。可是印度人跟中國人的習性不一樣,印度人喜歡不斷地重複,一遍一遍地重複,我們仔細去想想有它的好處。話講一遍兩遍人就回頭覺悟的很少,總是千叮嚀、萬囑咐他才回頭,才真的覺悟了。對現代中國人來說,佛法這個方法有效果。我們中國古老的方法雖然好,效果比不上佛法,佛法重視不斷地重複,你就是已經回頭了、已經覺悟了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了,還是這樣地重複,什麼原因呢?你覺悟了別人沒有覺悟,佛法以利益眾生為第一,其次才是自利,大小乘的差別實在講就在這一點。

大乘法是利益眾生第一,所以把慈悲擺在前面;小乘法以自利為第一,所以把寂靜擺在前面。中國接受的是大乘法,在慈悲裡頭修寂靜,這是自他兩利,寂靜是禪定,慈悲落實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如果離開前面四門,慈悲只是一句空話。慈悲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個意思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。布施的心決定不能斷,布施是利益眾生,利益苦難的眾生。哪些人有苦有難?三界六道個個人都有苦、都有難,只是所受的苦難不一樣而已。有些人無論在精神物質身心都受苦難,很可憐;有些人物質享受很豐足,精神上有苦難;有些人精神享受豐足,物質生活上有苦難。縱然三界裡面福報最大的,佛經上常常舉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為例,他們是三界中福報最大的,有沒有苦難呢?有。他有什麼苦難呢?出不了輪迴,這是他的苦難。出不了輪迴,換句話說就必定要接受輪迴,天福享盡了,一定要墮落。

無量劫來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善惡夾雜,沒有純善的也沒有純惡的,只是善多還是惡多。一切眾生受報不同,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造自己受。如果我們明白搞清楚了,我們智慧就開了,絕對不會怨天尤人。別人誘惑你造罪,你為什麼接受?還是怪自己,不能怪別人。他誘惑我,為什麼不誘惑他呢?必有前因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所以佛教我們要有定、要有慧,有定有慧你的行為就與戒相應。講到戒學是廣義的,決定不是狹義的,現在很多學佛的人聽到戒就會想到五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,都想到這些,範圍太窄小了,這是佛教初學的;教菩薩不是這個教法,《四十華嚴》前面三段,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,海雲比丘代表法寶,妙住比丘代表僧寶,裡面所講的跟一般大乘稍稍有一點差別,吉祥雲比丘教我們,教善財就是教我們,念佛法門著重在念佛三昧,著重在定學;海雲比丘表法,法著重在智慧;妙住比丘著重在戒行,所以他們三個代表的是戒定慧三學、佛法僧三寶。

定跟慧可以互為體用,定是體,定起作用就是慧;慧是體,慧起作用就是定,定慧是一不是二。妙住比丘代表大乘,他講了十八種戒,就是戒學的十八大類,頭一條就是大悲心。我們在戒條裡頭沒有看到大悲心。第一條是大悲,「不捨大悲心戒」,所以菩薩念念要悲憫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什麼是苦呢?六道十法界是苦,如何幫助他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;得樂是什麼?證得一真法界叫樂,離苦得樂的標準訂在這個地方,而不是你今天沒得吃,我們送一點東西救濟你,讓你能吃飽,你就離苦得樂,這小事,雞毛蒜皮。

真正的苦樂標準是怎麼樣能夠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這個叫大乘佛法。大小乘的總目標也有不同,小乘的終極目標是脫離六道輪迴、離苦得樂;大乘的終極目標是脫離十法界,這個不一樣。所以小乘證得阿羅漢果,他就認為那是圓滿了。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了,菩薩要脫離十法界,阿羅漢在十法界裡面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在十法界。所以阿羅漢能做到定就行了,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了,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,我們講四禪八定,這個出不了三界,到第九次第定就超越了。可是定不能超越十法界,一定要開慧,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超越十法界,你看他的果報就講得很清楚。

『能斷一切分別妄見』,妄見就是妄想,分別就是我們講的分別執著,慧開了之後就能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要怎樣幫助我們開慧呢?我們在現前生活當中,對一切人事物盡可能地不要去分別、不要去執著、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。把事情放在心上就是妄想,不把它放在心上妄想就沒有了,心裡確確實實不去分別、不去執著,這個樣子容易開悟。佛家常講根性利、根性鈍:根性利的就是不把事情放在心上,妄想分別執著很淡薄,這根性利;分別執著很重的人,根性很鈍,不容易開悟。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「看破放下」,我們從這個地方培養我們大乘圓頓的根性。我們從這部經上看,佛教導我們十善是行門的基礎,也就是戒行的基礎,十善屬於戒,落實在布施、落實在持戒、落實在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慧是般若,如何落實?得什麼樣的利益?布施一條中說得較詳細,後面都是舉要言之,讓我們舉一反三、聞一知十。

到這個地方將落實在六波羅蜜這一段,簡單介紹過去了。看經典裡面排列的方法,這是大乘,不是小乘。下面第二段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。所以從這裡看,世尊是先教菩薩,然後再教人天大眾,末後再勸小乘。排列的形式,讓我們在這裡有深深的體會,看到佛怎樣幫助眾生在一生當中快速圓成佛道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1-24

卷9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四集  (2000年10月1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,經文第四行

【慈莊嚴故,於諸眾生,不起惱害。】

下面慈、悲、喜、捨,四無量心,是將十善業道落實在慈悲喜捨之中。『於諸眾生,不起惱害』,這一條在現前的社會非常重要。近代這一個世紀,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追求財富,把聖賢的教育疏忽了;尤其是最近的半個世紀,可以說對接受聖賢教誨的意願都喪失掉了,所以招致到現前社會動亂、人心沒有依歸、世界不太平的嚴重後果。如果我們還不能夠醒悟過來,還不知道回頭,古老預言所講的世界末日可能真的要應驗了,這是很悲哀、很可怕的事情。

我們不僅僅是講要挽救世界的劫運,最低限度要知道救自己、要救你的家庭。如果你要想到怎樣挽救自己、怎樣挽救你的家運,若不回歸到古聖先賢的教誨,那是不可能的。在現在這個世間,實在講只有少數人覺悟,少數人回頭。少數人的覺醒敵不過大眾的共業。那有沒有效果呢?效果不能說沒有。不但是宗教裡面承認人是有來世的,我們現在看到西方有不少的刊物書籍,也在探討靈界的訊息。西方人這幾年來對這個非常感興趣,也希望能夠突破這個科學的限制,探究一些超科學的存在。我們聽到了,這是一個喜訊,人如果多明瞭還有來世,今生修善,縱然有不幸的共業,我們受了災難,可是他有來世,來世必定比這一生生活環境要美、要善,由此可知行善是決定有價值的。

行善首先要有顆善心,佛在這部經上教我們「晝夜常念善法」。什麼是善心呢?慈悲喜捨是善心,人能夠以十善業修慈悲喜捨,必定生天,必得天福。過去我們曾經聽到有人說,說天上天福還是不能令人滿意,也就是天上雖然好,還不是盡善盡美。而地球現在這個狀況發展下去不能住,有很多人想找個安全地方躲避災難。我老實告訴大家,這個世界上沒有安全的地方,真正安全幸福美滿而沒有缺陷的地方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我聽過不少人說,現在連鬼神都嚮往極樂世界。這一次我們有幾個同學到中國去受戒回來,也聽到這個傳說。我聽他們回來告訴我,鬼神附身,說了一個多小時,他們現在也在聽經、也在念佛,還求受皈依。這個事情能不能相信呢?能相信,因為我們在此地親眼見到的,我們老林長的冤親債主,附在居士林一個同修杜美璇的身上,也要求皈依、也要求聽經,所以這是可以相信的。鬼神離開身體之後,問他有沒有感覺,他完全不知道,他只感覺得很累、頭很昏,說了一個多鐘點的話,他一句都不曉得,跟杜美璇的情形一樣。這是我們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聞,這不是假的,這個在佛法裡面,三轉法輪屬作證轉,他來給我們作證,決定不是虛妄的。決定有來生,決定有後世,我們為什麼不做好人呢?

種善因得善果,身體生死無所謂,不值得掛在心上。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要懂得拓開心量,包容一切。這個拓開心量,實際上每一個眾生心量都包虛空法界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那麼大的心量為什麼會變成這麼小呢?這個因素就是無始劫以來迷失了自己,在佛法的術語說「迷失了自性」,自性就是自己、自己的本性,這樣生起妄想分別執著。執著越來越嚴重,所以把心量變得這麼小,跟別人相處格格不入,這樣才造成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是這麼形成的,本來沒有六道。

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本來是一真法界,六道不是真的。不但六道不是真的,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的。今天搞成這個樣子怪誰呢?全怪自己,因為這個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夠影響你,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。佛菩薩慈悲,他是過來人,他看到我們迷惑顛倒,造作惡業,在這裡受苦報,用無盡的憐憫心喚醒我們,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,喚醒我們。我們聽了之後要覺悟、要回頭,回頭是岸。

為什麼天天在學習,我們依舊不覺悟呢?依舊不能回頭原因在哪裡?妄想分別執著太嚴重了。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?妄想分別執著所造成的就是自私自利,把自私自利一分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自私自利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總結合,若不能化解,佛菩薩再慈悲也沒有辦法把你喚醒,你天天聽佛講經說法、聽四十九年,也不會回頭、也不會覺悟,道理在此地。

可是佛說一切眾生一定有回頭覺悟的一天,但那一天是哪一天就難說了,也許在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後。六道裡面地獄餓鬼畜生,佛講時劫之長,天文數字。受盡這些苦頭也許你會覺悟、會回頭。覺悟的相,佛菩薩、祖師大德都為我們示現,身心世界萬緣放下,這是真正覺悟;你還有絲毫放不下,你沒有覺悟。徹底放下,放下之後必定如諸佛菩薩一樣,以大慈悲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永無休止地教化眾生。佛家常說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」,這一句話大家都熟知,可是有一些人對這句話理解得不夠透徹,還產生疑惑:既然佛氏門中不捨一人,佛菩薩為什麼捨棄我?為什麼不度我?有人向我提出這個問題,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」,我現在還沒有得度,你為什麼成佛?這是錯解了。你今天能聽到佛的名號,見到佛的形像,佛就沒有捨棄你。你自己不能得度,原因在哪裡?你不聽話,你沒有能依教奉行。無論是大乘是小乘、是顯教是密教、宗門教下,佛都教我們修十善業道,十善業是共同基本的課程,你做到了沒有?殺生、偷盜、淫慾,你有沒有放下?這些東西是業障,這些東西是生死輪迴的根本,你不肯放下那有什麼法子?佛不是沒有教你,教給你了。

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這是製造人與人的衝突、人與人的不和,所有一切人為的災害是從這裡來的。你把它放下,天災人禍就沒有了;貪、瞋、癡,大家都曉得是三毒煩惱,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這三個根本煩惱生出來的,佛真的教我們了,佛沒有捨棄我們,是我們自己捨棄自己,不是佛捨棄我們。放下十惡業就是十善業,並不是放下十惡業另外有個十善業,而是放下十惡就是十善,就是善心。善心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世待人接物,就是佛法,佛法不離生活,世尊這個經文講得好。這個經文不長,為什麼呢?便利於初學,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,佛陀的教誨一定要牢牢記住,要依教奉行,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,慈悲就是無條件的愛心,我們愛自己,用愛自己同樣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。儒家所說的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這是慈心。

十善落實到慈心,『於諸眾生,不起惱害』,絕對不會有傷害眾生的念頭,不僅是不傷害眾生,絕對不會起一個念頭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,真正能做到經典中所說的: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彌勒菩薩所表現的,特別是在中國,布袋和尚所表現的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那是慈,慈的實質內容就是十善業,沒有十善業那個慈是假裝的,不是真的。由此可知佛法所講的許許多多綱目,每一條綱目的實質內容都是十善業道,離十善業道沒有佛法可言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理解事實真相,認真努力斷十惡、修十善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1-23

卷9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五集  (2000年10月19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 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,經文倒數第四行

【悲莊嚴故,愍諸眾生,常不厭捨。】

 這是菩薩行十善業道,以悲莊嚴故,落實在悲心。悲是悲憫,憐憫一切眾生。眾生愚昧無知,不但我們人間,即使天上依舊不能夠避免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天也相當複雜,從豎的上去看就有二十八層,二十八層天,這是一尊佛的教區;從橫面看,每一層都是非常非常大的範圍,現在人概念當中都稱之為天文數字,範圍比我們地球大得太多太多。何以說天人不究竟呢?佛法說到究竟處,有兩層意思,第一層至少要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才算是究竟,否則的話生到四禪天、生到四空天,壽命到了依舊還要墮落,出不了輪迴,這是不究竟。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要超越十法界,才算是真正的究竟,如果不能超越十法界,只在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十法界裡面的佛,還是不究竟,不究竟就有苦有難。

佛跟我們說,六道凡夫要受兩種生死之苦,一種是分段生死,一種叫變易生死。我們這是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,這叫分段生死,我們常講的生生世世,這都是屬於分段生死的現象;另外一種叫變易生死,變易是變化,譬如說我們在學校念書,這一年非常認真努力地學習,學習得很辛苦,到明年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,就譬如一年級死,二年級生,這叫變易。其實這並不是一段一段的,是變易,你每用一段很辛苦的功夫,才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一級,這個叫變易。六道裡面,變易跟分段兩種生死都有;而四聖法界分段生死沒有了,只有變易生死。那個變易也很苦,修行也相當苦。這兩種生死都沒有了,才叫究竟,所以真正究竟是在一真法界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這樣你就能理解佛講十法界都苦,不僅是講六道,十法界都苦。

六道之苦,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太多了--欲界苦、色界苦、無色界苦。欲界苦:常說的三苦、八苦,統統都要受,我們在欲界生活確實非常之苦。色界天人苦苦沒有了,也就是八苦他沒有了,但是有壞苦、有行苦。這個「壞」就是一切不能夠常住、不能夠永久地住世,它會變壞,像我們建一棟房子,這棟房子建得再好,兩百年、三百年它就會倒塌、就會壞掉,到壞的時候苦就現前了,這一類是屬於壞苦。我們想想什麼樣物質不產生變化呢?人身一年一年衰老,這個衰老是壞苦。我們要知道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都不能夠長久保存,包括自己的身體,一定要知道。

行苦是剎那剎那遷流不住,以我們人來講,你沒有辦法永遠保住青春。人不是十年十年老,不是一年一年老,剎那剎那老化,這個剎那的變化就叫做行苦。所以色界天人雖然沒有苦苦,生老病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,這些色界天人沒有了,但是他有壞苦、有行苦;到無色界天人,無色界連身體都不要了,這個是三界裡面的高級凡夫,我們念《老子》,老子就很感嘆,他說「吾有大患,唯吾有身」,我有最大的憂患,我有個身體。無色界天人身體不要了,我們一般人講的「靈界」,無色界才是真正的靈界,他沒有身體,沒有身體就沒有壞苦,所以他也不須要宮殿,也不須要居住環境,但是靈界有行苦,行苦就是他的境界不能夠永遠保留,最長的時間,佛講八萬大劫,最長的時間只能保持這麼久。八萬大劫到了,還是墮落、還是要搞生死輪迴。

世尊在《法華經》裡面講的三界通苦,比喻說「三界火宅」、「三界無安」,佛說這些話都是警惕我們,讓我們從中覺悟。人一定要立志超越三界,超越三界才真正離苦得樂。超越三界得的樂是小樂,佛法講二乘小果,屬於小樂,不是真的,真的還要超越四聖法界。諸佛菩薩,此地說「菩薩」都是講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看到六道十法界眾生的狀況,都深深地感嘆這些人「可憐愍」,一定要幫助他。

慈悲喜捨四法是天人修的,如果具足十善,十善落實到慈悲喜捨,就算不學佛、不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的果報也在天道,最低限度在欲界天,欲界有六層天,一層比一層殊勝,一層比一層福報大,如果能夠離相修福,「離相」心就清淨,我們一般講得定了,隨著定功的淺深,上升到色界跟無色界。佛對我們這些凡夫,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呢?是不是先幫助我們生天,然後慢慢再幫助我們提升呢?不是的,如果佛用這種方法,那就對不起眾生了。佛用的是什麼方法?隨機攝教,一定看眾生的根機。根機利的,教你在一生當中就成無上道,佛才對得起我們;根機鈍的,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很重的,那就慢慢幫助你向上提升,決定防止你墮落。方法就是這一部經典,這一部經典份量不多,可是它是佛家修行的基本法,總的殊勝功德利益就是『愍諸眾生,常不厭捨』,悲憫一切眾生,不會厭煩,也不會捨棄。

由此處我們就能體會到佛家常說的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」,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,不捨一人。可是我們要記住,佛法又說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佛確實不捨一人,為什麼又說「不度無緣之人」?「無緣」是什麼意思呢?無緣是眾生不接受,佛對他沒有辦法。這個「不度」是暫時不度,看到他什麼時候願意接受,佛就來了,感應道交,感應現前決不失時,你什麼時候想佛幫助你,佛就來了。佛幫助你你不能夠接受,你拒絕排斥,佛就走了。佛來是慈悲,佛走也是慈悲,為什麼說他不來也是慈悲呢?因為緣不成熟,來了你不但不接受,你還要毀謗、還要侮辱。毀謗聖賢罪過很重,所以他不來,避免你的毀謗侮辱,不讓你造罪業,這是慈悲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。

我們天天盼望佛來幫助我們,佛為什麼不來?說實在話,我們這個盼望的心不是真誠心,我們自己不曉得,佛曉得。你盼望果然佛來了,來了你都不相信,來了你也沒有把他放在眼裡,你一定會起這種煩惱,所以佛有真實智慧,什麼時候該來,什麼時候不來。雖然不來,佛還是天天看著我們的行為,他完全瞭如指掌,看著我們造罪業,看著我們墮三塗,看著我們受苦報。這個時候為什麼不來救我們?救不了,不是不救,是沒有辦法救。所以等到三塗惡報受盡了,苦頭吃盡了,才真向善,這個時候佛就現前,所以一定要明瞭,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絕對沒有離開我們,實在講就在我們的周邊,一切處、一切時無處不在,只是他隱而不顯,我們看不到他、聽不到他,六根接觸不到,但是他確實在我們的身邊,在我們的周圍,他對我們的了解太清楚了,我們自己對自己沒有法子了解,他了解。

世尊在此地教我們要學菩薩,學菩薩就是要認真努力修十善業,把十善業落實在大慈莊嚴,落實在大悲莊嚴。現在這個世間,我們是開始覺悟,雖然沒有大覺,有小小覺悟,比不覺悟的殊勝多了,我們有義務、有責任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,幫助他們覺悟,決定要有能力辨別善惡,決定要相信種善因得善果,造惡業必得惡報,要深信不疑,這樣子自自然然就能夠斷惡修善。

我們要幫助人,從哪裡幫助起呢?看看佛菩薩的作為我們就得到啟示,佛菩薩幫助眾生是教化。眾生為什麼作惡呢?迷惑。由此可知教育是幫助眾生消災免難、離苦得樂最重要的手段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。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來,也一直在做教學的工作,現在跟過去的緣不一樣,過去擁護我們的人少,不多,同修對我們的供養也很微薄;現在這個情形好轉了,跟我們在一起同學的人多了,供養也多,這些供養多了,我們拿來做什麼用處呢?絕對不是建道場,釋迦牟尼佛沒有建道場,所以有這麼多的供養,我們應該辦教育建學校,幫助學校。像我們往年,這個我們差不多也做了十年了,我們在學校設獎學金,在中國大陸我們做了差不多有一百多所學校,在裡面設獎學金。現在供養更多了,那我們不僅設獎學金,我們可以辦學校,幫助地方民眾,邊遠地區。

這一次李木源居士到中國內陸走了一些地方,看到這些地方依舊還是貧窮落後,我們怎麼幫助他呢?一定要辦學校,讓這些地區的小朋友都能夠受到教育,唯有受教育他的生活才能夠改善,這是根本的辦法。我們先辦小學,接著再辦中學,然後再辦大學。五月份我到中國,我是答應他建一百所學校,現在李居士回來,看了之後,我就告訴他,我說學校我們盡這一生的力量,全心全力去做,多多益善,決不限於一百所,我們希望能建一千所、一萬所、十萬所、百萬所,我們全心全力去建學校。這個是屬於『悲憫眾生,常不厭捨』。越是苦難地方越要去。從教育上作起點決定正確,這個錢用得決定是功德,決定不會造罪業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 

卷9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十六集  (20001020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五面倒數第三行

【喜莊嚴故,見修善者,心無嫌嫉。】

這一段是講行十善業道落實在四無量心喜心中,他得的殊勝利益是見到修善的人,心中不會產生嫉妒,不但沒有嫉妒心,而且能夠生隨喜心,這是普賢十願中的"隨喜功德",這一條非常重要。傲慢嫉妒是非常嚴重的煩惱,世尊將它排在貪瞋癡的後面。嫉妒是屬於瞋恚傲慢當中產生出來的形象。這個煩惱對我們修行障礙非常嚴重,不但出世法你不能夠成就,就是世間法往往也被它破壞掉了。世出世法要想成就,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。

人與人之間能夠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是大學問,這是真理,應該要這樣做的,如果不能這樣做就是錯誤的、就是業障,佛家講的就是造業。為什麼一定要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?大乘經中告訴我們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"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",我們說它是個共同體已經隔了一層,但是這個說法初學的人還能夠體會,說真話他就不能體會了,真話是什麼呢?是一體,不是講"共同體",它就是一體。而我們迷失了自性、迷失了一體,迷悟就在此地,正倒也在此地,經上常講的"顛倒錯亂",你顛倒在哪裡?就在這個地方。你能夠見到這個事實、見到這個真相,這叫"見道位""見道"是什麼地位的菩薩呢?圓教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見道,見到事實真相,他真的明白了、搞清楚了,往後"修道位"。我們今天所以怎麼修也修得不像,什麼原因呢?沒有見道,沒有見道起修當然是盲修瞎煉。

伊斯蘭教《古蘭經》中所講的,也講得非常好,它是講我們這個地球人類是一個祖先,全世界的人類都是亞當夏娃的後裔,原本就是兄弟姐妹、就是一家人。這是從事上說的,佛法是從理上說的,比這個說得更圓滿。兄弟姐妹相爭、兄弟姐妹互相殘殺,你說這是多麼悲哀的一樁事情!世界上每一個地區生活的這些人類,都是一個祖先所生的兒女,散佈在各個地區,形成不同的支派、不同的族群,《古蘭經》提醒我們認知,其目的就是希望真正能夠達到大家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、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這是《古蘭經》的目的,也是希望止於至善。他們的教義反對戰爭、愛好和平自由。佛家的經典就講得更深刻,確實有圓滿的理論、有週詳修學的方法,從理到事,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。佛在經論裡常常教人要常生歡喜心,試問這歡喜心怎麼生得起來?

我們都希望歡歡喜喜,為什麼歡喜心生不起來?這個歡喜心被蒙蔽了、被障礙了,佛法中講所知障跟煩惱障,歡喜是性德。你看看儒家的典籍,《論語》中頭一句話:"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",那個""就是此地的"",為什麼呢?這個喜不是外面刺激、娛樂的歡喜,不是從外面來的,從內心中生出來的,所以稱之為"",悅是從內心生的,""是外面環境的刺激。這個地方的喜是喜悅,不是喜樂。喜悅從哪裡來的呢?"學而時習之",所以連《三字經》上都說:"人不學,不知義",義是什麼呢?做人的道理、生活的道理、處世待人接物的道理,不學你怎麼會呢?可見得學太重要了。到哪裡去學呢?一定是接受聖賢的教誨,聖賢人是真正過來人,他是學習有圓滿成就的人,在佛法中的標準是明心見性,這是大聖大賢。我們是薄地凡夫,思想見解行為都有過失,不能沒有過失,沒有過失是聖人,只要是凡夫,哪有沒有過失的道理?善根深厚的人,我們一般講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承認自己的過失,這是有善根的人;承認自己有過失這才肯學,再進一步是好學,喜歡向聖賢人學習,喜歡追隨聖賢人,不離開聖賢的教誨,這是善根深厚,這個是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。聽到聖賢的教誨就想遠離他,畏懼、厭倦,這個是業障深重的現象。我們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,周邊有不少同學,只要自己細心留意,這些現象我們都能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凡是好學的人,縱然天資鈍一點都有成就;凡是業障重的,不喜歡學的、不願意學的,聽到聖賢的教誨就厭倦的,這些人一生墮落,世出世法中都沒有成就,這一些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。

見別人的好處心中嫉妒,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,我們細心觀察嬰兒,現在的小孩聰明,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小孩,兩個小孩在一起,一個小孩手上拿著糖,一個小孩沒有,你看那個小孩子嫉妒瞋恨,都表現在他的表情動作上,誰教他?沒有人教他,所以曉得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。如果不學,不曉得這個道理,隨順習氣逐漸養成,那個麻煩大了!古德常講"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",養成習氣就不好改了。這種習氣再隨著他的福報,他要沒有福報,雖然造業,不大;如果他有大福報,麻煩事情就大了,他會害人,他會傷害社會,甚至於會傷害整個國家民族,這個罪業結果必墮三塗地獄。

所以人怎麼能不受教育呢?教育中,聖賢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千萬不能夠疏忽,中國古代對此事非常重視,把它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,而在我們這一代疏忽掉了。雖然重視教育,重視在科技上,重視在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上,人文教育疏忽了,倫理道德教育疏忽了。所以今天雖然科學技術發達,工商業發達,造成的結果,這是我們親身感受的。舉世人心惶恐不安,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裡?今天早晨我看到有一份影印放在我的桌子上,《新快報》,埃波拉病毒大概是在非洲爆發,現在科學家對這個病毒束手無策,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,有時候消失也不知道它哪裡去了,真正是來無蹤去無影。我們學佛人眼睛當中看到這是什麼果報?人會遭這麼大的苦難。我們看到這些現象,越發使我們感到教育的重要。今天要挽救世間的劫難,這屬於劫難之一,除了教育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。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、倫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,倫理道德都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。

我們明白了,我們也希望社會大眾明白,一定要斷惡修善,佛常常勸導我們積功累德。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講得好,教導我們"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",這個就是儒家理想當中的"止於至善"。果然心善、行善,災難就沒有了,這真正是從根本解決問題。

醫療是從枝葉上,根本是從心地上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,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、求名聞利養的念頭、貪圖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斷掉,這些東西決不是好事情。貪瞋癡會招來許許多多你意想不到的災害,所以佛家叫做三毒煩惱,所有一切病毒都是從這裡生的。我們內心中將貪瞋癡三毒拔除,外面的病毒就沒有了,這個話學科學的人不相信,我們學佛的人深信不疑,必須把根本煩惱捨棄掉,歡喜心才能常常生起。"學而時習之",我們今天學十善業道,時習,時時刻刻把十善業落實在我們生活上就是"時習",這個歡喜心就能夠生得起來,心量廣大,慈悲喜捨對待一切眾生。不僅是有情眾生,無情眾生都包括在其中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