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-01-20

卷14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十四集
(2001年3月2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今天我們接著看八正道的第五條「正精進」,進是進步,正就是不邪。現在社會一般人不能說他不努力,他也是很努力,非常精進,可是他的方向、目標錯了,他是向名聞利養上精進,這在佛法裡不稱為正精進。正跟邪從哪裡辨別?最簡單的一個原則,那就是帶得去跟帶不去的。能夠帶得去的,這是正;帶不去的,這是邪。為什麼說帶不去的是邪?我們要是在一些帶不去的方面,堅固的執著、貪戀、佔有,會造成來生的苦難,這就叫邪。由此可知,八正道這個「正」的定義就是在正見、正思惟,我們講的正知、正見,只要這兩條正了,其餘統統都正;這兩條要不正,其餘的想正也正不了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。

在大乘佛法裡面,要是講到絕對的正精進,我們說一句老實話,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純正。用一生的時間,決定求得西方極樂世界。能不能求得到?答案是肯定的。任何一個人,只要依據經典所說的道理、方法去修學,你決定可以證得,這是究竟真實大圓滿。這個話不是我們隨便說的,而是諸佛世尊在經教裡面所講的。所以我們看到世間有一等人,多半是沒有念過書的,沒有受過好教育的、不認識字的,鄉村裡面老太婆、老阿公,他什麼都不懂,一天到晚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你再仔細觀察他的行持,他的心清淨,他沒有妄想,萬緣放下,對待任何人都是真誠、慈悲。我們仔細觀察,他沒有學過十善業道,他也沒有念過《十善業道經》,但是他的行持與十善業道所說的完全相應,心善、思想善、行為善,與人交往都是那麼樣真誠懇切,別人欺他、騙他,他也沒有放在心上,還是歡歡喜喜念他的佛,這種人成功,這種人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上上根人,我們一般人比不上,他確確實實萬緣放下,這是正精進、真精進。我們學佛,如果不從這上著眼,不在這裡下功夫,實在講,錯了!

我們今天學教,弘揚淨土,勸化世人,與正精進有沒有牴觸?有沒有矛盾?跟諸位說,沒有。念佛法門與任何行業、工作都不牴觸,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處;所以一切諸佛菩薩讚歎,道理就在此地,完全沒有牴觸。那一些老太婆、老阿公們,他們每天的工作是家務事,照顧他的家庭,照顧他的子孫,與他的親戚朋友往來,不妨礙他。由此可知,我們弘法利生也不受妨礙。什麼東西能妨礙我們自己?妄想,胡思亂想,這是大害,著相,這是妨礙。所以,真正妨礙是妄想分別執著,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,一絲毫妨礙都沒有了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講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

我們仔細去觀察,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示範的五十三位善知識,形式上所修學的法門不相同,他們身分不相同、行業不相同,但是他有一個相同的地方,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相同的;修學法門不相同,都是屬於念佛法門。我不知道你們同修有沒有看出來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門門都是念佛法門,妙不可言!所以個個成無上道,人人皆是極樂世界的法身菩薩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讀《華嚴》,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然後才曉得怎樣叫做「正精進」、「真精進」。

這個地方的註解是「勤修正諦,趣涅槃故」。正諦就是正法,這個意思還不好懂,世間人所講的「真理」,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與真理相應,就是註解裡面講的「正諦」。修因一定有果報,果是大涅槃。「涅槃」是梵語,翻作「寂滅」,寂是寂靜。寂靜的境界我們想像不到,無法想像,古人講「一念不生」,這是寂靜。一念不生,我們也不容易想像到,為什麼?我們凡夫念頭太多了,微細的念頭我們自己不能覺察,《仁王經》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得到。這個生滅的念頭就是六道輪迴裡頭生死的根源,這個東西斷掉了、沒有了,這是寂滅的境界,如來果地上才證得。等覺菩薩所證得的還是屬於相似位,不是真實位,相似位;三賢菩薩,那就不必說了。世出世間法裡頭只有這是真實的,這個境界裡面具足了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相,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諸佛如來證得。

回過頭來看我們這些芸芸眾生,迷失了;不是沒有,統統都有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平等平等。佛為什麼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?佛是從性德上看的,一切眾生平等,毫無差別。差別相從哪裡生的?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。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儒家所講的習氣、習性,祖師常常把這個連起來講「習染」。「染污」是佛經上常說的,由於習氣染污了真性,所以才變現出很大的差距。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,沒有別的緣故,只是來幫助凡夫恢復自性、恢復覺悟而已。

自性是本有的,覺悟也是本有的,諸位一定要曉得。迷惑不是本有的,煩惱習氣不是本有的,那是什麼?那是在環境裡頭薰習而成的,不是本有的。不是本有,當然可以斷掉;確實是本有,當然可以恢復。這就是說明:煩惱再重、習氣再深,肯定是可以斷掉的;如同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德相,肯定是可以恢復的。佛法的修持,第一個講信心。第一個信心,信這一樁事情相信我們的習染可以斷掉,相信自性德能可以恢復,頭一個「信自」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講「信」,他講了六個,頭一個「信自」。從這個地方建立自信心,人這才能發憤、努力,正精進。

我們知道,我們要想把煩惱習氣斷盡,恢復我們自性圓滿的智慧德相,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淨土,最快捷的方法。現前我們要學的,就在我們現前生活當中,工作裡面,處事待人接物,起心動念點點滴滴都與淨土相應,你們想想,哪有妨礙?如何與淨土相應?跟諸位說,只要與清淨心相應,就是與淨土相應。經上不是說得很好嗎?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所以,如何與極樂世界相應?與清淨心相應就是與淨土相應;換句話說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界,絕不失清淨心。

什麼叫清淨心?決定不污染就是清淨心。六根對六塵境界,你要是生起七情五欲,七情是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,你要是生起貪、瞋、痴、慢,你被污染了。換句話說,不可以分別,不可以執著。只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與清淨心相應;還有絲毫的分別執著在裡面,你依舊墮在習染之中,你不清淨。功夫,練功,練什麼功?不是練法輪功,那個法輪功確確實實是剽竊佛經的名詞術語,這個罪過很重!你要曉得,世間名牌仿冒這都有罪的,你要是剽竊佛法裡面這些名詞術語,那個罪過都在阿鼻地獄,所以這些人真正叫「可憐憫者」,他不知道果報可怕。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練什麼?練不分別、不執著。這就是修清淨心,就是修平等心,成就我們的淨業;一句佛號,願生淨土,就去了。這個法門真的是容易,可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知道練這個功夫,你就難了,你一天念十萬聲、二十萬聲,古人講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這是真的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 

2006-01-10

卷14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十五集
(2001年3月2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八正道第六,第六條是「正定」,定是說心安住在一處,決定不改變,決定不動搖。佛在此地教導我們,我們的心應當安住在十善業道,應當安住在彌陀名號。祖師大德們常說「正助雙修」,我們必須要知道,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正修,一心安住十善業道是我們的助修,這樣才能得生淨土。古大德所謂「愛不重不生娑婆」,為什麼會到六道裡面來?第一個因素是「愛欲」,愛不斷就沒有辦法離開娑婆世界;「念不一不生淨土」,所以念佛要專心、要專一。

而世尊在經典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殊勝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。他到底殊勝在哪裡?他的殊勝就是在那個世界沒有逆境、沒有惡緣,殊勝在這裡。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縱然我們阿賴耶識裡面還有惡的習氣沒有斷盡,也不會退轉。這是什麼道理?心識裡頭雖然有煩惱的習氣種子,可是沒有緣,它不起現行;因要加上緣才會起現行、才會結果,因沒有緣不會結果的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緣,所以惡的果報在那個地方統統沒有;我們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災難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,因此在那邊只有進步沒有退步。進步的快慢各個人不相同,但是肯定不會退步。又何況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人人都是無量壽,壽命長遠,進步慢一點也不要緊,也是一生成就。

說進步緩慢一點,也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。為什麼?因為西方極樂世界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這個「上善」也有許多不同的講法。我們知道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,每一土的標準都不一樣。我們說最低,凡聖同居土的上善,就是十善業道;實報莊嚴土的上善,等覺菩薩。可見得上善的標準不相同。但是西方世界很特別,跟他方世界不一樣,它雖有四土,可是四土的大眾常常在一起,俱會一處,這是太殊勝太殊勝了,是十方世界都沒有的,唯獨西方世界有。它的殊勝在哪裡?殊勝在我們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,天天可以跟寂光土、實報土的這些大菩薩、等覺菩薩,像我們常常熟知的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菩薩,天天在一起;跟這些人在一起,接受他們的薰習,所以我們能想像得知,就是最緩慢的進步,也比十方世界要快得多,十方世界哪有這麼好的緣分?到西方極樂世界,可以跟這些大菩薩天天在一起,得他們的幫助,不知不覺、自自然然就勇猛精進了。所以西方世界不退轉,西方世界成就快。

我們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看到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,只需要十二劫就花開見佛。花開見佛是什麼境界?實報土。凡聖同居土是帶業的凡夫,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十二劫的時間他就能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地位,在別教裡面他就登地。十二劫在我們看起來很長,在西方極樂世界人看起來很短,為什麼?他壽命長,他壽命是無量劫,十二劫算什麼?等於我們這個世間人壽命百歲,看十二劫就像十二天一樣,你才知道這個殊勝。所以我們的心能夠定在西方淨土,能夠定在這一句佛號,那就恭喜你了,你是純正的正定,無比殊勝的正定;再加上你心定在十善業道,我們這一生作人,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心心念念、言語造作都不違背十善業,就決定得生。這是八正道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所說的「正定」。話說得是容易,真正不為外境所動才是定。

由此可知,真修行的人難,實在不多。什麼原因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心動搖了,這個定就沒有了,這是很可惜的;這個在佛法裡面講「魔障」,魔障就是外緣不好,外緣把你的正定、正精進破壞了。最近這幾天,有從中國來的同修告訴我,過去有不少受持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一心念佛,最近受了外界的影響,有許多人說這會集本不可靠,不能念這個本子,信心動搖了,退轉了,這就是沒有正定。不念會集本,現在他們提倡康僧鎧的本子,不錯。實在講,《無量壽經》現存的九種版本,無論受持哪一種版本都能往生,絕對不是說「哪一個本子可以往生,哪個本子不能往生」,這個是決定錯誤的。

我們對於這九種本子究竟怎麼選擇?實在講,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的時候,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裡頭就說得很清楚,絕對不是要求大家統統念他的會集本,不是的,他沒有這個意思,他不過是用這個本子帶動大家認真的去學《無量壽經》。為什麼用這個本子來帶動?《無量壽經》有五種原譯本,每一種本子翻譯的文字都有一部分很難讀,我們讀得不順口,意思確實需要人講解才懂,沒有人講解我們看不清楚。他這個會集好處就是文字流暢,我們念得很順口,義理清楚,不要人講,我們讀了都能懂它的意思,好處在這裡;真正符合中國人過去作文章的原則:簡、要、詳、明,他會集本做到這四個字,簡單扼要,也詳細,也明白。用這四個字做標準,看九種本子,他這個本子是第一。我們憑什麼選擇他這個本子?就憑「簡要詳明」選擇這個會集本。

今天在海外,幾乎都是受持這個本子,得這個本子利益的人太多太多了。海外的障緣少,國內的障緣多、嚴重。但是,無論怎麼樣來障礙,真理畢竟是真理,正法畢竟是正法,你可以障礙三十年、五十年,甚至於一百年,後來的人我相信決定還是讀這個本子。為什麼?這本子好念,所以他沒有辦法障礙一萬年,沒有這個能力。障礙的人是什麼樣的居心?如果他的心不純正,必定墮落;這是破壞別人的正念,決定墮落。我也曾經想到,大陸同修既然是喜歡康僧鎧的本子反對會集本,我們找一個時間把康僧鎧的本子細細講一遍,流通到中國大陸去;這個好事情,你喜歡什麼,我們就跟你講什麼。喜歡會集本的去念會集本,喜歡康本的就念康本,都好。最重要的,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就是你心定不定,這才是真正的關鍵。

經教絕對不是念念就能成就,沒有這個道理的,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。能說不能行,於了生死、出三界毫無關涉,只不過是口善而已,不能往生。真正要往生,我以前講經的時候講過很多遍,我說三輩九品是什麼因造成的,我的講法跟古來祖師大德說法不一樣。我的說法:我們把《無量壽經》的教義完全都做到了,佛在經教裡面教我們做的,我們統統做了,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沒有一條違犯,這個人上上品往生;如果他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,還有百分之十他做不到,這個人上中品往生;假如他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,百分之二十他做不到,這是上品下生;你從這個一直往下降,降到下下品往生,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;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,不能往生。我用這個方法講,你們聽到,覺得有沒有道理?佛教我們修行,要「行」!經教不能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,那有什麼用處?白說了。口善,心不善、行不善,決定不能往生。所以心要定在所修的法門當中,心要定在十善業道之中。如果我們把心定在十善業道,不求生淨土,你將來一定生天享天福,上品的十善生天,這是肯定的。好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6-01-06

卷14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十六集
(2001年3月2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看八正道的第七條「正念」:「念正助道,心不動失故」。昨天淨宗學會的總務李文發居士來告訴我,他說:「現在我們真正體會到道場講經、念佛的重要。」從哪裡體會到?居士林最近有工程,因為要把現在的五樓上面再加兩層。加兩層就要加柱子,五樓講堂要加柱子,上面才能再建兩層。所以講堂現在不能用了,念佛堂也不能用。他說:「現在居士林看起來很蕭條,不像從前那麼興旺,非常明顯!我們這裡的道場不念佛、不講經,立刻就衰下去了。」他來告訴我,我點點頭,一點都不錯。

道場怎麼樣會興?居士林興旺了三年,三年怎麼興的?現在明白了,天天講經,天天念佛,這才興旺起來。這一個道場如是,天下道場無不如是。為什麼?你們天天講經,天天念佛,這個道場諸佛護念、龍天善神擁護,它怎麼會不興旺?當然興旺。如果這個道場沒有人講經,沒有學風;沒有人念佛,沒有道風;雖有場,無學無道,它怎麼會興旺?如果它也會興旺,那就是魔王在那裡作怪,魔在擁護!也能叫你興旺一時,但是那不是真正的興旺;魔走了之後,你道場就衰了。佛法是正法,所以宣揚正法比什麼都重要。

李會長對於我們培訓弘法人才、弘揚正法特別注意到,這是正確的。從這一次興建道場,非常明顯的感觸到。跟我談到現在臨時講經的地方,搬到芽籠十七巷,我們在那邊臨時搭了一個篷,雖然是臨時,大概也要用個兩、三年;居士林的工程,看那個樣子,一般估計需要兩年半,這個臨時講堂至少也要用兩年半。居士來跟我說,他想把臨時這個篷四面也做個牆,將來裡面用空調。我跟他建議:沒有必要,這個篷很好。我們在裡面活動,外面人統統都能看見,看見他就想來。所以不要用牆,度的眾會更多。他看到有這麼多人坐在這裡,他也想進來聽聽,不知不覺他就來了。場地比居士林講堂還要大,我們頭一天使用那個地方,看到坐得滿滿的,聽眾不比居士林五樓講堂少,出家、在家很多新面孔來了,好事情。可是我們另外一個考慮就是錄音的效果;錄影不會受到妨礙,是錄音的效果,怕雜音進去。現在在研究改進,怎麼樣能夠叫錄音的效果提升,將來我們的錄像帶能夠廣泛的流通。這是請一些專家去看,看如何來改善。

由此可知,正念關係重要!念正道,念助道。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從經論裡頭節選修學的五個科目;因為修行愈簡單愈好,決不可以太多,決不可以太雜,多而雜反而收不到效果,一定要精簡,所以我們選了五個科目。第一個科目就是「淨業三福」,是從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選擇的,非常重要!我們要常念。這是修行的大根大本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顯教、密教,宗門、教下,無量法門都是從這個基礎上紮根的。它有三條十一句,我是把它配在實報土、方便土、同居土,我把它分配在這個地方。第一條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」這一條要做不到,決定不能往生。正助雙修,正修是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執持名號」、「一心不亂」,這是正修;《彌陀經》上這兩句話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第十八願,我們用這個正修。可是正修還須要助行。為什麼?沒有助修,你的正修決定不能成就;換句話說,助是助正的,沒有助,那個正就變成偏邪了。

古大德有提倡「本願念佛」,現在日本傳的「本願念佛」有弊病,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以為單單持第十八願這一句佛號就能往生,錯了!這就是曲解經義,我們中國人講「斷章取義」,錯了。他不知道《無量壽經》每一句經文都包括全部的經典,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,那一願才是圓滿的。第十八願為主,它要不能圓滿包含其他四十七願,第十八願有欠缺、不圓滿,這個道理他們疏忽了。所以現在人講的「本願念佛」,不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,用的名稱跟古人一樣,內容完全不一樣,效果當然不相同,所以教不能不深入研究!

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深入經藏,你要不深入,往往把意思搞錯了。自己不得利益,那情有可原,你不能怪別人;如果你影響到別人也不得利益,那你就有罪過,這個道理不難懂。所以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「淨業三福」是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功。就像蓋房子一樣,這是打地基,你沒有好的地基,你怎麼能夠蓋得了房子?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」都落實在十善業,十善業要是做不到,前面三句都是空話。用什麼來孝養父母?修十善業,你的父母歡喜:「我這個兒女是善人!」修十善業才是真正奉事師長,老師歡喜:「學生善!」離開了十善,孝親尊師有名無實。所以,這一條做到了,一心念佛求願往生,決定生凡聖同居土。凡聖同居土裡頭有三輩九品,那就看你功夫淺深,功夫淺深正助兩邊都有。

三福第二句: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」這是從第一條再進步到第二條,第二條裡頭決定包括第一條;換句話說,你能夠做到這七句,從「孝養父母」到「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你能把這七句做到,念佛往生生方便有餘土,不一樣!如果再把後面四句也能做到: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你往生決定是生實報莊嚴土,我是這個講法。

淨業三福是助修也是正修,真正契入境界,正助是一不是二。怎樣念佛?你能把這些都做到了,都叫做念佛。「孝養父母」是念佛,「奉事師長」是念佛,「慈心不殺」是念佛,「修十善業」是念佛,字字句句都是念佛,這叫做「念正助道」,念茲在茲,決定沒有失念。「失念」就是忘掉了。初學的人總是免不了常常失念,所以每天要修懺悔:「為什麼我這個念頭忘掉了?」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。所以念佛人為什麼要帶個念珠,手上拿個念珠?念珠的用意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失念,一看到這個念珠馬上就想起來了,這是念珠很大的作用。所以念珠不僅是計數,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的正念。不但要常常提醒自己,實實在在說,我們周邊環境一切人看到這串念珠,他也知道念佛,他會動這個念頭。會不會念?不一定,但是他會起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是好念頭!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,鬼神看到你這串念珠,也提醒了他念佛,冥陽兩利。念佛人帶念珠有什麼好處?好處可大了,好處可多了,要懂這個道理,提醒一切眾生的正念。

我們佛門裡面,有很多人不曉得,我們供養佛像絕對不是崇拜偶像。社會上有很多人說我們迷信、崇拜偶像,錯了。佛教所造的這些像,無論是鑄造的、泥塑的、彩畫的,都是提醒我們正念,用這種方法,都是自性正。我們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像,提醒我們仁慈、清淨。「釋迦牟尼」這個名號,「釋迦」是仁慈的意思,對人要仁慈;對自己要清淨,「牟尼」是清淨的意思。清淨寂滅,梵文叫「牟尼」。所以我們見到這個像,就想到:「我要以慈悲心待人,我要修自己的清淨心;對自己要清淨無染,對人一定要仁慈,仁慈博愛。」是這個意思,用這個提醒自己,絕對不是拜偶像。阿富汗那邊把佛像炸毀掉,他不懂這個意思;他以為我們是拜偶像的,他不曉得這是提醒一切眾生要以仁慈博愛對人,要以清淨寂滅修養。觀音菩薩是提醒我們慈悲,地藏菩薩是提醒我們孝敬,聽到這個名號,見到形像,就想到經典裡面的教訓,用意在此地,哪有迷信?它是屬於教學的設施、教學的工具,現在教育裡面講的「教具」。而佛教的教具是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,這是人類的文明、人類的文化造詣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好,這一條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6-01-05

卷14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十七集
(2001年3月2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八正道最後一條是「正命」,命是講我們生命。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,一定要懂得怎樣來養我們的生命。養生之道聖人說得很多,而養生的方法那就太多了,我們今天所謂是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的行業。註解裡有一句話很重要:「常知止足,住於清淨正命故。」所以人如果要讓自己身體健康長壽,遠離疾病,你就得要懂得養生之道。這在佛法裡頭講得最透徹,講得最圓滿。

生命的真諦,或者我們說,生命的原理是什麼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: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。」生命的原理是什麼?念頭。真的想什麼它就變什麼。佛家的修行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它的總綱領都是在觀想。我們天天想佛,不知不覺就變成佛;想菩薩,就變成菩薩。十法界從哪裡來的?心想生。我們天天讀佛經,天天想經典,這是想佛。「憶佛念佛」,憶跟念都是想,天天想佛,不知不覺自己就作佛了。

天天要是想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想這些東西,貪著這些東西,人就變餓鬼。鬼是什麼原因?鬼是慳貪這個思想變現出來的;人的慳貪心很重,貪名、貪財、貪色,他就變餓鬼。世間一般人講:「人死了都作鬼。」這個話是錯誤的。至少有六道,人死了到哪一道去,不見得都墮鬼道。但是仔細想想這個話,也不無道理,什麼原因?人都貪心重,貪心變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痴變畜生。常常想五戒十善人道,得人身,上品的十善業天道,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
我們如果要想身體好,想善不要想惡,行善不要造惡,身體就好了。身,是我們最親近的第一個物質境界,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,是心作主,不是身作主。這個身是物質,物質是附帶的,物質從哪裡來的?物質從心想生。在大乘經教裡面,法相唯識講得最透徹,物質從哪裡來的?阿賴耶的相分。阿賴耶的相分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,見分是念頭,念頭裡頭有一種堅固的執著,執著就變成物質;這個東西本來沒有,幻化的。見分是屬於精神,相分是屬於物質,見相同源。「源」是什麼?源是自證分。見相同源,換句話說,物質跟精神是一源,是不能分的。這跟哲學裡的說法不一樣,所以歐陽竟無講「佛教不是宗教,也不是哲學」,它是教育,它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怎麼來的?生命怎麼來的?我自己是怎麼來的?佛法無非把這個真相跟我們說明而已,所以它不迷信。

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」這個說得簡單,說得扼要。心現相,但是相千變萬化;十法界依正莊嚴,那是變的相。什麼能力讓它產生這樣複雜的變化?識,識就是心想,「從心想生」。我們一個人生在這個世間,逐漸成年了,成家立業了,有了兒女,兒女長大,再看到你的孫子,自己就天天在想:我老了,他都叫我「公公」、叫我「婆婆」了。你為什麼會老?就是因為你想老,就老了。你看到底下一代一代成長,「我老了」,果然就老了。老了怎麼樣?老了一定就會生病,所以你就會注重醫藥保險,年輕人把這個疏忽掉了,他不懂得這個重要性,年老的人才想這個;就天天想病,他本來沒有病,天天想,什麼病都來了。到多病的時候,就想到:我什麼時候要死?很快就死掉了,所以統統是從心想生。如果你要把這些妄想統統丟得乾乾淨淨,你就不會老,你也不會生病,說老實話,也不會死。都是一個念頭的問題。所以這個念叫妄念,錯誤的念頭。你為什麼不想佛?為什麼不想菩薩?佛菩薩不老。中國有個諺語常常說:「菩薩,菩薩,年年十八。」菩薩不老,你想菩薩多好!你就不老了。所以這是個觀念的問題,養生之道首先要把自己觀念搞正確,不要把念頭搞歪了、搞錯了,那吃虧就大了。

至於生活,最重要是知足,知足常樂。人生在世,要快快樂樂的過一輩子,何必一天到晚愁眉苦臉?愁苦是病態,容易老,我們中國古人講:「憂能使人老。」換句話說,喜悅,人就不會衰老;常生歡喜心你就不會衰老,要常生歡喜心。歡喜心從哪裡生?知足常樂。所以人一定要知足,生活愈簡單愈好,飲食愈少愈健康,為什麼?營養全部吸收,身體器官負擔很輕。現代人,尤其是所謂開發國家當中,人民比較富裕的,飲食起居都過分了;不需要吃那麼多,他吃太多了。貪!一個「貪」字。所謂是「病從口入」,飲食本來是養生的一種方式,但是你如果是貪,過分了,這就變成病,所以不可以過分。

修道人他懂得養生之道,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僧團「日中一食」,身體健康,吃的東西非常簡單。現在在中國大陸,農村裡面非常貧苦,但是人健康長壽,八十、九十、一百多歲的很多。許多外國專家學者到那邊去調查,找不到原因。看他們日常生活習慣,看他們吃的東西,好像都沒有營養,為什麼他們健康長壽?澳洲也是如此,澳洲農村裡面,八、九十歲、一百多歲的人很多。我曾經去訪問一個農村,他們在那裡讓我跟他們講一點佛法。聽眾裡面很多都是九十以上的人,身體非常健康,一點毛病都沒有,走起路來很輕快,我看到非常歡喜。他們確確實實,雖然沒有聽過八正道,他真的在修八正道。非常喜歡佛法,問他:「信什麼教?」「信基督教。」很喜歡佛法,很喜歡聽。所以我們悟琳師到那個村莊裡頭講了不少次。每一次在那邊講,他們知道了,有很多開車開好幾個小時來聽,非常難得。所以他們養生之道是純正的,正命。

正命裡頭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,就是我們選擇謀生的行業,要對社會眾生有利益的,這是正命,決定不能夠傷害社會、傷害眾生。由此可知,殺生這個行業不是正命,這是邪命,果報很可怕。你在造作的時候不知道,果報現前後悔莫及。我們只要冷靜的去觀察屠戶殺豬這個行業,到他老的時候,你看他的形態就像個豬一樣,死的時候跟豬被殺死的情況很相似。他到哪裡去了?一生心也好、做人也好,但是他從事這個行業,他到畜生道墮豬胎去了;墮豬胎還債,你過去殺多少豬,你也要被別人殺多少次,這是邪命。現在在外國,外國人喜歡吃雞,喜歡吃牛、羊肉,我們看看炸雞,從事這個行業的,他所養的小孩就像雞一樣,你仔細看,很可怕!因果實在講就在眼前,而是粗心大意沒有發覺;如果很冷靜的觀察,你立刻就發現,果報原來就在眼前,逐漸逐漸在形成,你說多可怕!

殺生的行業不可以做,偷盜的行業不可以做,邪淫的行業不可以做,這都屬於邪命,不是正命。正命的標準,一定要隨順聖教。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,我們遵照佛陀的教誨,選擇謀生的行業。最殊勝的正命,往往我們世間人所講的「清高」,清是清貧,所以講知足;清貧知足,我們才能真正的斷貪瞋痴。如果不能夠甘心忍耐貧苦,人會增長貪心,從貪心連帶起來的,貪瞋痴慢全都起來了。貪是根所有煩惱的根本,唯有知足才能把貪心伏住。人只要沒有貪心,瞋痴慢都容易控制,你才能伏得住煩惱,確確實實能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
所以,健康第一個因素是心清淨。我們今天總結佛法修學的綱領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如果諸位能這樣用心,決定健康長壽,不必向外求,一切都從內心裡頭去做起;佛法是「內學」,內學就是決定不向外求。物質生活非常簡單,心清淨了,我們所需要攝受的養分就少,這個道理我是很早就發現了。我在作學生的時候,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。我學他的生活,他老人家日中一食,我也學他;我學他日中一食,我做了五年。我好像是在第八個月的時候,我才把這個事情向他老人家報告,我說:「我現在學您吃一餐。」他說:「多久了?」我說:「八個月了」他說:「你感覺怎麼樣?」我說:「感覺一切很正常。」他桌子一拍:「永遠這樣做下去。」為什麼?生活簡單,可以不要求人,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,生活簡單容易。我跟他提出一個理論上的問題,我說:「人攝受的養分,養分等於是燃料一樣。人身體能量的消耗,需要飲食來補充,這是能量的補充。每個人能量消耗不相同,就像汽車一樣,有耗油的、有省油的,我們身體也是如此。而能量消耗,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念上,對於勞心、勞力,那個消耗量很少。」老師對我這個說法非常同意。

修道人心地清淨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消耗得少,所以一天吃一餐就夠了。阿羅漢心地更清淨,比我們凡夫清淨多了,人家一個星期七天吃一餐,這是經典上記載的。辟支佛心比阿羅漢又清淨,半個月吃一餐。阿羅漢一個星期出來托缽一次,辟支佛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;他消耗得少,他一次的補充就可以用那麼長久的時間。我們現在吃三餐,還要吃點心,吃五餐、吃八餐,可見得那個妄想之多!全部都消耗在妄想上了。妄念紛飛,這個才是給身體帶來一身的疾病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所以修身還是從修心做起。心好了,身體就好了;心不好,用什麼醫藥來調整,用什麼東西來滋補,都是假的,都會補出一身毛病出來。講到「正命」,我們要懂得選擇行業,要知道怎樣養心養生,使自己真正得到健康長壽幸福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你要懂道理、懂方法。八正道我們就講到此地,經裡面給我們總結的一句話:『得正智慧,常現在前。』只要正,智慧就能現前。好,謝謝大家。

 

2006-01-04

卷148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十八集
(2001年3月29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七面第一行看起:

【正莊嚴故,悉能滌除一切結使。】

【觀莊嚴故,能如實知諸法自性。】

這兩條是講「止觀」,我們把止、觀合起來講,印度梵語稱「奢摩他」、「毘婆舍那」、「禪那」,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讀到的。「奢摩他」翻作「止」,「毘婆舍那」翻作「觀」,「禪那」是止觀圓融。可是它的名詞含義是可以通用的,「奢摩他」可以翻作「止」、也能翻作「觀」,偏重在「止」;「毘婆舍那」雖然翻作「觀」,裡頭也有「止」的意思;實際上,止、觀決定是圓融的,止裡面有觀,觀裡面有止。假如只有止沒有觀,那就是「無想定」,修無想定跟佛法不相關;佛法裡面講的禪定裡頭是有觀的,也就是說定中它有境界。

「止觀」是佛家修行總綱領、總原則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都離不開止觀。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修止觀,念佛堂常常提示大家「放下萬緣」,那是止,「提起佛號」,這就是觀。由此可知,止觀就是禪定,念佛哪裡不是修禪?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念佛這個法門是「無上深妙禪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沒有禪定,就決定不能夠開智慧。我們知道念佛法門確實是「無上深妙禪」,你還起心動念想去學禪、想去坐禪,這錯了,你已經在修「無上深妙禪」了,而是你不懂得,不知道自己所修法門的殊勝。

梵語這個名稱翻成「止觀」,也翻成「定慧」,定就是止,慧就是觀;又翻作「寂照」,這個意思一說諸位就明白,寂是止,照是觀;又翻作「明靜」,明是觀,靜是止。「止」有「停止」的意思,有「止息」的意思。在十善業道裡面,止息十惡,提起十善,這是觀。起心動念都是十善,古德有所謂,「動念則萬善相隨,止靜則一念不生」,這是止觀功夫到家了。萬善相隨,萬善的根就是十善業道,萬惡之根就是十惡業。世尊講這一部經,從初學一直到如來果地,無量無邊的法門,像我們前面讀過的六度、四攝、三十七道品,現在我們講到止觀,如何落實?都在十善業道。離開十善業道,所有一切佛法都落空了。

從最基礎上來說,淨業三福頭一條,如果沒有十善業,「孝親尊師,慈心不殺」全都落空,這是講到基礎的基礎「淨業三福」。如果我們對於十善、十惡要是不懂得,你從哪裡修?天天造業,那就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「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,為什麼?都與十惡相應,尤其是現代的社會。現代社會裡面倫常沒有了,我們常常聽說兒女殺害父母,父母殺害兒女,兄弟互相殘殺,常常聽到,這種事件這些年來愈來愈多、愈來愈頻繁,這個不是人的社會,人是懂得道理的。

什麼是「道」?人與人的關係是道。中國人講的「五達道」,達是通達,五種通達大道,就是五倫:夫婦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人與人的關係。你懂得這個關係,你就得盡義務。義務是付出的,沒有條件的;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義務!應盡的義務!社會才有秩序,如同四季春夏秋冬,中國人常講的二十四個節氣,有條不紊。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轉,它有秩序的;它要沒有秩序,那不就亂了?互相撞碰,不就全都毀滅了?有秩序的。由此可知,什麼叫做「道」?道就是「秩序」,這個秩序是天然的,決不是人為的。

十善業是常道,根本的大道,人天與三乘聖人共同追尋的大道。違背這個大道,就必定墮落,這是一定的道理,墮落就是三惡道。落在三惡道裡面,他後悔了,三惡道裡頭有覺悟的,知道錯了,改過自新,佛菩薩大慈大悲,三惡道眾生也不捨棄,所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都有諸佛菩薩在裡面教化。可是我們要曉得,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,惡道眾生由於業障太重,修行有一定程度的困難,沒有人天這麼便利,他們想回頭,可是不容易;但是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,不捨眾生,依舊幫他忙,幫他消業障。諸位在《地藏經》上就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怎麼幫助他?頭一個就是幫助他恢復人身,脫離三途;但是,他得人身,他又迷惑了,隔了時間不久,他又回到三惡道去。得人身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永遠不墮三惡道,這個事情就太難了,我們自己就是個例子。我們的習氣為什麼這麼重?三惡道來的。這個習氣如果不改,死了以後又回去了,就像地藏菩薩所說的,好不容易幫助你到了人道,怎麼沒有幾天,你又回來了?

人間歲月好像是很長,諸位要知道,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間一個月。假如從餓鬼道恢復到人身,就算你活一百歲,死了之後又回到餓鬼道,餓鬼道看到:「你去了沒幾天,怎麼就回來了?」這裡頭時差很大。地獄道的時差就更大了。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對大專學生介紹佛法,他編了一個教材叫《佛學概要十四講》,這裡面有講到地獄道。地獄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,就算你活了一百歲,再回到地獄,人家說:「你去了還不到一個鐘點,你怎麼又回來了?」難!所以三途確實是難離開。佛在經上舉的比喻,「頭出頭沒」,這個比喻很值得玩味;只要在六道,三途是老家,到三善道好比出來旅遊,時間都很短暫,立刻就要回去。所以在惡道裡頭「頭沒」,沉到水底下去了;「頭出」,偶爾伸出頭來呼一口新鮮空氣叫「頭出」。佛用這些形容六道裡頭的真相,所以總說「可憐愍者」,六道眾生都可憐愍。我們看看六道的習氣多重,還在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,還在追求財色名食睡,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。

但是這個觀念由來已久,無量劫薰習而成的,佛苦口婆心叫我們止住。這些思想是錯誤的思想,這些看法是錯誤的看法,物質生活過得太富裕了,不想離開。佛法教學的終極目標離苦得樂,佛為什麼倡導苦行?不是教我們離苦得樂嗎?為什麼佛要修苦行,為什麼讚歎修苦行?佛講的離苦得樂不是六道人天之樂,我們要搞清楚,佛講的離苦得樂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的樂,是華藏世界的樂,不但不是六道,連十法界都不是。如果我們貪戀六道的樂,貪戀十法界的樂,你就永遠不能證得一真法界那是真樂,那個樂不會退轉的,不會變質的。六道裡面的樂非常容易變質,叫「樂極生悲」。

昨天下午我們解答問題,有個同修問的,結婚還不到兩年,夫妻天天吵架。你在剛結婚的時候,不是樂嗎?樂的時間還不到兩年,悲就來了。兩年還算是長的,有些結婚兩三個月就鬧起來了。這些事情我們仔細觀察,人就會覺悟,知道這個東西是業緣,怨憎會,是苦決定不是樂。佛說阿羅漢證得的是小果,那是小樂,脫離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,稱他作小果,天台大師稱他作「相似即」,是相似之樂,不是真樂,真樂一定要超越十法界。所以,佛讚歎苦行就有道理了。苦行,實在講,讓我們對於三途六道沒有留戀。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,念佛求生淨土,這一生才可能有成就。如果你心心念念不捨棄六道裡面五欲之樂,你就不可能往生,這一生大好機緣必定錯過。

所以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學「止觀」這個能力,貪圖一切受用的念頭要止住,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看清楚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我看破、放下;看破是觀,放下是止。我向他請教入佛門最善巧的方法,他告訴我這兩句話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還是止觀。因為我初學佛,他要講「止觀」我聽不懂,他換一個話說,「看破、放下」,我能聽得懂。看破是要仔細觀察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最重要的是看因果,因果就擺在面前,你能看出來,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報,從果報看到它的因行,從因行你能看出果報,你就清楚了。統統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你當然放下,哪有放不下的道理?放不下還是沒有看清楚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兩條意思非常非常的廣,貫穿全部的佛法,它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。我們下面的時間還來談這個問題,現在時間到了。

 

2006-01-03

卷14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四十九集
(2001年3月29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七面,從第一行看起:

【正莊嚴故,悉能滌除一切結使。】

【觀莊嚴故,能如實知諸法自性。】

我們先就經文的意思簡單的來說。這個「結使」是煩惱的代名詞,「一切結使」就是佛法裡常講的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全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。煩惱怎樣斷除?止觀的方法能夠斷除。所以止是定,把心安住在一處,就是止。安住在哪一處?這個沒有一定。在佛法裡面各個法門不相同,但是「安住一處」這個原理原則是貫通的、是不變的,佛在經上所謂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

凡夫妄念很多,所謂是「心猿意馬」,他那個心是止不住的。淨土宗教我們安住在佛號上,我們所修的這個法門是安住在佛號上。其實淨土宗制心的方法也很多,這就是講念佛的方法,大分為四種念佛: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就有這四種,四種裡面每一種又分為很多種,所以念佛方法也很多。諸位讀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裡面就跟我們講十六種方法十六觀。這十六種觀,修任何一觀都能制心一處,都能夠把心定下來;換句話說,都能夠斷煩惱。幾種方法,這十六觀我修一種,或者是兩種、三種,合起來修都可以,它是屬於同一個法門。

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,最後的一種方法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道有一個原則,這個原則是跟世法相應的,可見得佛所講的佛法不離世間法,使我們世間人接觸到佛法,覺得釋迦牟尼佛很有人情味,那就是:最好的一個方法放在最後。像唱戲,最好的一齣戲一定是壓軸戲,放到最後。所以你看看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,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」擺在最後。如果按順序排列,二十五圓通它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按照這個排列的;觀世音菩薩耳根應該排列在第二,他把這個特別拿出來放到最後,告訴你這是特別法門。持名念佛擺在十六觀的最後,告訴你,這也是個特別法門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世尊的意思。

我們「制心一處」,把心止在哪裡?止在名號上,名號只有四個字。過去蓮池大師他就用這個方法。我們在《竹窗隨筆》上看到,有人向大師請教說:「您老人家教別人念佛,您教的是什麼方法?」蓮池大師說:「我教別人念佛,是教他念『南無阿彌陀佛』六個字。」那個人就又問大師:「您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?」他說:「我自己只念『阿彌陀佛』四個字」。於是人家問他:「這是什麼原因?」他就說:「我這一生下定決心一定要生淨土,所以我就執持名號,這是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名號只有四個字。」他說:「我教別人,別人未必發心求生淨土,他沒有這個決心,沒有這個願望,我教他念六個字,加上南無,南無是梵語,古印度話,意思是皈依、是恭敬,客氣話,皈依阿彌陀佛,恭敬阿彌陀佛。」由此可知,真正下定決心求生淨土的人,客氣話不必了,可以省掉了,愈簡單愈得力。念六個字不如念四個字簡單,道理就在此地。

要把心止於阿彌陀佛,心果然止在這裡不動,煩惱自然就斷掉了,自自然然煩惱就不起現行,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「淨念相繼」。念阿彌陀佛是「淨念」,一句一句接著就是「相繼」,不中斷;如果斷掉了,妄念、雜念又生了,又起來了。這是所有修行法門裡面最殊勝的一個方法,我們仔細去想想,仔細去觀察,你會點頭,你會同意,確實是好法子,簡單、容易、穩當,還快速成就。所以,煩惱需不需要斷?不需要,只要把心安在「阿彌陀佛」這一句名號上,煩惱不斷,自然慢慢就斷了,這法子妙!

一定要知道,這個「知道」就是「觀」的意思,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佛在《金剛經》最後四句偈,那是般若會上的總結論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我們要多念念、多想想,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夢、幻、泡、影。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,「如露亦如電」,很短暫,如果我們把虛幻短暫的這些法放在心上,錯了。為什麼?你放在心上,到最後還是一場空。這是佛祖常常教導我們,「帶不去的」;世間,你的財產帶不去,你所愛好的人物帶不去,連你的親情都帶不去。所以一家人,中國人講「倫理」,佛法講「法眷屬」,比儒家講得圓滿、講得深刻,既然是一家人了,佛說為什麼會成為一家人?總不外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佛說是這四種緣,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家。

我們出家人的寺廟團體,大家在一塊共住,四眾同修在一起,說老實話,也是這四種緣。這四種緣,通過佛的教化,把善惡的緣都變成法緣;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恩恩怨怨事情了解,應當一筆勾消,不要把這個再放在心上。恩德、善行我們可以放在心上,冤業、罪行消了算了,人與人才能和睦相處,大家在一起認真努力修學佛法,我們同一個目標,不再搞六道輪迴了。大家同心同德求生淨土,這樣在一塊共修就如法,這才真正是一個和合僧團,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。我們修行方法是一樣的,都選擇持名念佛,大家念念都修十善業道,這就是「戒和同修」;同一個看法世間虛妄,不值得留戀,同心同德求生淨土,這是「見和同解」。在這個基礎上,組織一個僧團,大家在一起共修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這裡面就具足止觀。

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放在心上。我們要報佛恩,要報父母恩,要報眾生恩,要報國家恩,迴向偈上天天念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,怎樣才是真正報恩?世間法裡頭儒家講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這一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世間是要延續後裔,出世間法裡面,我們要知道,「正法久住」這才能報恩;真正是四恩三苦,報恩、救苦要正法久住,我們這個迴向偈就沒有白念。正法久住用的什麼方法?代代都有傳人,它才能久住;沒有傳人,法就斷滅了。縱然留下經典、佛像,沒有人理會了,也不懂了,所以要有傳人。

說到傳人,我們就知道培養弘法人才的重要;弘法要得不到護法,弘法人才再多也沒用處,也不能起作用。就像辦學校一樣,我們有很好的教員,但是這個學校裡沒有職員,這學校辦不成;教員跟職員同樣的重要,職員是護法,教員是弘法,弘護是一體。所以一個道場管理的人員是護法,他來管理道場,就是道場的執事、道場裡面的住持,現在講住持、當家、維那、知客,這些都負著有道場工作任務的,都是護法;講經的法師在道場是屬於清眾,他不問道場任何事務,他做弘法工作。

古時候,我們看到弘法的人到了一個階段,年歲大了,後面年輕人起來了,他就退出弘法來做護法,這個好!真正知道愛惜人才,培養人才,決定沒有嫉妒障礙,嫉妒障礙的罪過比什麼都重!肯定墮阿鼻地獄。我們知道,我們很清楚,佛在一切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。過去我們選講的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講得多明白,通常諸位常常讀的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也講得很詳細。所以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,無量無邊。我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,有些人聽到不以為然,其實這個話不是我說的,釋迦牟尼佛說的,在《大涅槃經》裡面講過。

我這一生都在做弘法的工作,現在緣成熟了,要我做護法,我想想,我應該做護法。最近我們在澳洲圖文巴建了一個道場,昨天那邊的同修打電話給我,我們現在向市政府正式申請登記,登記要有幾個執事,要求我去當會長,另外有一個祕書,有一個財務,至少有三個人向政府負責任,我也同意了。我告訴那邊同修,希望我做五年,五年我就把這個會交出去了。為什麼?澳洲政府的法律,道場主持人一定要澳洲公民或者是澳洲永久居留;這些同修現在沒有拿到永久居留,暫時我來做。我想五年我們這些同學可以拿到永久居留,甚至於可以拿到澳洲公民,他們成為公民了,我這個全部就交給他,我們人事上再改組,我這個會長交出去。我說我再照顧五年,希望年輕人要發心弘法、發心護法,弘護一體,沒有絲毫的私心,我們念念在報恩,念念在求正法住世,廣度眾生。

度眾生的事業一定要自己做出榜樣,你自己不能做個好榜樣,你就沒有法子幫助眾生。你說得再好,勸導別人,你自己做不到,人家就很難相信、很難接受,必須自己要做到。我們澳洲這個會,原來我是請澳洲一位同修擔任會長,他住在雪梨。澳洲政府的法律,會裡面的執事,距離道場不能超過七十五公里,它有這個規定。我們請的格拉先生他住在雪梨,距離我們那裡一千一百多公里,這個不行,這個不可以;請他做顧問就可以,請他擔任會長、祕書都不行。所以要找附近的,為什麼?等於說是他天天可以來上班的,距離不太遠的;七十五公里大概開車一小時的樣子,有這麼一個規定。這就逼著我沒有法子。所以我們在一開頭就想到將來的退路,要退出,積極幫助他們取得澳洲的身分,我們來輔導,幫助他們護法,幫助他們弘法。念念止觀具足,念念離惡修善,這樣念佛求生淨土,我們才有把握,才不至於空過了。好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150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百五十集 (20013月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看「止觀」這一條。古德有說,如果就所修方便門來講,「止」屬於空門,屬於真如門,因為它是離一切相的;而「觀」則屬於有門,屬於生滅門,它是對於一切有為法而發殊勝的理解。也就是說,觀是智慧,智慧能夠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。佛在大經裡面教導我們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離一切相是止,即一切法是觀。如果就修行次序上來講,應當是止在前,止是定,為什麼?止能夠伏煩惱,先把煩惱伏住,但是斷不掉。斷煩惱要觀,先修止後修觀,觀能斷煩惱,為什麼?把煩惱的真相看清楚了,這才能轉煩惱為菩提;煩惱究竟是什麼,你搞不清楚,所以它才障礙你。但是功夫到了純熟的時候,跟初學不一樣。初學有這個次第,有先後,有順序;到純熟的時候那就不然,止裡頭有觀,觀裡頭有止,所以止觀不二。

同學們剛才來問我:「一門深入要深入到什麼程度?」在大乘佛法裡面無論哪一個法門,你修學要想成就,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方法、祕訣│一門深入。諸位要曉得,一門深入是止,止的什麼?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,你就止了。我的功夫用在一門上,這一門裡面就有觀,放下萬緣是止,所以一門深入是止觀雙運。你一門深入,怎樣才能夠契入境界?就是說,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修學?至誠感通;至誠是因,感通是果。換句話說,必須用真誠的心一門深入,你才能夠開悟,才能夠證果,感通就是指開悟、證果。

感通的樣子是什麼?什麼時候我們才曉得這是感通?通是通達,世出世間法不學就通達了,那就是感通的樣子。這個地方也是有層次的,所謂是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徹悟。印光大師講「一分誠敬,得一分利益」,小的感通;「十分誠敬,得十分利益」,大的感通。由此可知,感通能力的大小,與你的誠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。誠敬從什麼地方看?從十善業道上看;果然斷十惡、行十善,你才是至誠。如果說是「我修行用至誠心了,我心裡頭殺、盜、淫的念頭沒斷,處事待人接物還有妄語、還有兩舌」,你一絲毫的誠意都沒有。至誠從哪裡看?十善業看;你真修十善,真的斷十惡,這是你的至誠心發現了。功夫淺深,那就看你斷惡修善的成績。果然在一切人事物裡面,以十善為標準,十惡念決定不生。靜止的時候│我們用止觀,止的時候一念不生,觀的時候萬善相隨,起心動念純善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這個時候距離感通就不遠了。最粗淺的一個現象,三藏十二部經擺在你面前,你沒有障礙、你都通達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是無量義,你講一輩子,佛經裡頭一句話你都講不完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上本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分量有多大?菩薩告訴我們,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。我們知道,佛法計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單位,不像中國,中國是用字,《道德經》五千言,這分量多少?五千字,是用字來做單位的。印度人是用偈,偈是什麼?四句,用四句做一個單位,這四句長短不一定;偈誦裡頭四句是一首偈,長行四句也叫一首偈,它是這麼計算的。多少偈?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。所以我說一句經文你要細講,你講一輩子、你講一百年都講不完。我說這個話有根據,不是隨便說的。

真正深入,一門深入,你就有這個能力。展開經卷還有很多障礙,你沒有通,你沒有入。「入」尚且沒有,那個「深」就更談不上。深入!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,佛法修行的祕訣是「一門深入」。我常常做比喻,佛法像個圓球,球它有個心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就像在這個球的面上;任何一點,那就是一個法門,任何一點都通達圓心,只要到達圓心,全部通達,沒有到達圓心,不會通達,你還是一門,你不懂第二門,到達圓心全部都通達。

我們現在要問:為什麼我們修學這麼困難?我們也很想通達,為什麼通達不了?一般說法是業障障住了,你有業障。這個問題我過去請教過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告訴我是業障,一定要把業障消除,普賢十願裡頭「懺除業障」,業障懺除就通了。什麼是業障?業障可太多了,說不盡。見思煩惱是業障,塵沙煩惱是業障,無明煩惱是業障,哪能說得盡?但是業障有根,我們要把那個根找到,從根本修就快速了。中國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,都常常教人「從根本修」。根本是什麼?根本是心,也就是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還有根本,根本的根本是什麼?自私自利。所以,要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,頭一個關口就不能突破。自私自利在《金剛經》上就是講「我相」、「我執」,後半部講的「我見」。

佛在經上說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一般人都把《金剛經》的標準看高了。「即非菩薩」,那個「菩薩」是什麼菩薩?法身菩薩。這個看高了,我的看法沒那麼高。「即非菩薩」應該說「即非圓教初信位的菩薩」,這才符合真正的經義;初信位的菩薩見惑破了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破了,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、見取見、邪見都離開了,在小乘相當於須陀洹果│初果。你們想想,我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?這樣的菩薩才真正叫入門,往後修行一帆風順。頭一個難關突破了。

我們同修們,無論在家、出家,每一個人善根都很深厚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,就是這一關沒突破,所以依然是生死凡夫。如果證得初果,小乘初果、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這個人就是聖人。我們說四果羅漢、四果聖人,他是初果,超凡入聖了,雖然還沒有出三界,但是決定不落三惡道,這是肯定的,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。小乘從這一天起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;大乘菩薩遇緣殊勝,一生當中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真正的意思在此地,我們要知道。說「法身菩薩」太高了,距離我們太遠了,我們自己很難提起警覺心,好像那是望塵莫及,「算了,這一生沒分」。跟你講初信位的菩薩,「距離我們很近」,這一步跨進去,我們就入門了。換句話說,「我見」就是我執不能放下,你就沒法子,你始終還是在六道輪迴這一邊,你這一步跨不過去。

然後我們細心想想,我們生生世世被什麼害了?被「自私自利」這個妄想執著害了。怎樣破除這一關?我、我所,必須要捨得乾乾淨淨,這就講放下。從前章嘉大師教導我,先從「我所」下手。「我所」是「我所有的」,身外之物,先從這裡放。常常想到佛教導我們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將不去就是帶不走的,帶不走的應當要放下。我的房子,我的房子帶不走,死了帶不走;我的財產,死了也帶不走,一分錢也帶不走;我的地位也帶不走,我的名譽也帶不走,名聞利養沒有一樣能帶走的;我的眷屬,我的兒女、我的子孫統統帶不走。帶不走要放下!放下不是不負責任,一樣要負責任,認真負責教導他們,不放在心上;心地清淨,把親情轉變成真實智慧,把感情轉變成理智,這就對了,那就跟佛菩薩一樣。一定要突破,一定要看清楚、看明白,這個心裡頭毫無牽掛,從這裡著手。然後進一步,「身」也帶不走。先斷我所,「我所」捨掉,然後「我」也捨掉。我這個身帶不走,身不是我,身也是「我所」,也是「我的身體」,不是我。常常這樣觀想,人就生智慧,這是觀。統統放下,「我」跟「我所」統統放下,再也不執著,這樣才能夠入門。

入大乘之門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入小乘之門就是須陀洹初果。你要是不能放下,你就永遠入不了境界,永遠作凡夫。學佛學了一輩子,天台大師講「名字位中人」,名字位中是有名無實。名字位中人。你還是輪迴心,你還是造輪迴業;在六道裡面,善因感三善道果報,惡因感三惡道果報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毫無成就。出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,才算是小果。諸位要曉得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是小果;小果有四種、有四等,統統是小果。離苦得樂,離三界之苦、得四聖法界之樂,這個樂不究竟。必須還要向上提升,從相似位提升到分證位,才算是真正成就了,證得大果。到如來果位,那叫究竟圓滿的果位。要不斷向上提升,上是不斷放下,放下就往上升。沒有別的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。所以在我們現前是先伏煩惱,再斷煩惱。妄念不能不伏,要懂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