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百十三集
(2000年11月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六面,經文第三行:
【神足莊嚴故,恆令身心輕安快樂。】
這個句子它是省略的,要完整的念,這個文在第十四面,十四面倒數第三行,「龍王,舉要言之,行十善道」,再接這文就全了。「行十善道,神足莊嚴故,恆令身心輕安快樂。」「四神足」給諸位介紹了前面兩條,今天我們看第三條,從第三條講起。第三是「進」,進就是精進;第四條是「慧」,是智慧。「神足」這個意思就是「如意」。中國人在過年的時候常常祝福大家「事事如意」,「四神足」就是「事事如意」的意思。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如意?前面把要領跟諸位說過,放下就如意了。放下,要記住,不是在事相上放下。事相上,實在講沒有障礙。佛在《華嚴》上告訴我們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障礙發生在哪裡?障礙都是發生在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就沒有不自在的。
中國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: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」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也許有人問:「假如我不跟人爭,在這個世間一無所求,活得有什麼意思?」似乎人活在世間就要爭、就要求,這是西洋人的想法;這個想法,實在講誤導眾生,造成這個世間無量的災難,天災人禍就是因為人爭、求,感來的苦報。聖人教導我們是非常有道理,為什麼?如果爭、求,要真正能得到,那是好事情,應該去爭,應該去求。怎麼爭、怎麼求,也得不到,你何必去爭?何必去求?
為什麼得不到?你命裡頭沒有。諸位要知道,我們這一生當中怎麼去爭、怎麼去求,都是緣。有緣沒有因,你們看看這個世間人,哪個不爭,哪個不求?幾個人求到,幾個人爭到?絕對不是說一百個人爭,一百個人都得到,一百個人求,一百個人也都得到,這個爭跟求有意義,值得提倡的。一百個人爭,得到的可能只有一、兩個;一百個人求,能求得的可能也只有一、兩個。我們就說這是或然率,這不是真實的。
佛教給我們,「因」是過去生中種的。你求財富,你命裡頭有財,命裡頭有多少財,也是一定的,你想多得一點,得不到,你想少要一點,也不可能,該得多少,到時候自然現前;而且得到的還有時節因緣,有人年輕的時候發達,有人中年發達,有人晚年發達,時節因緣各個人不一樣。所以古德說了兩句話,「君子
而在佛門裡面,佛家常講: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」你們看看《了凡四訓》,雲谷禪師對
這一世當中,我們看到有很多擁有億萬財富的人,他的財富從哪裡來的?過去生中財布施的因,他布施得多,他布施得大,這個大是心量大,他布施得歡喜,他布施得自在,這一生發財好像不操心,自自然然財源就滾滾而來,就這麼回事情。過去生中沒有種因,這一生想盡方法也得不到,無論用什麼手段都是枉然,只是造罪業而已。聰明智慧是果報,法布施是因;健康長壽是果報,無畏布施是因。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你就會自在了,就會如意了。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、不正當的方法統統捨棄掉,規規矩矩、如理如法的去求,種善因一定得善果,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。
今天講「進」,進是精進,不斷的在進步。進步就自在;退步就懊喪,就起煩惱,進步就快樂。什麼地方求進步?給諸位說,真精進是心地的清淨平等慈悲,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求進步。再告訴你,物質的受用、精神的受用不必要求,自自然然都在其中。這就是佛家常說的,「功德」裡面有福德,「福德」裡頭沒有功德。有功德,哪有沒有福德的道理?所以佛菩薩教我們修積功德。「功」,就是講做功夫。什麼是功夫?放下是功夫。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放下一切的不善,這是「功」;你所得到的智慧、德能、受用,那是「德」。你修「功」,然後你自然就有「德」;不修「功」,妄想求「德」是決定求不到的,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求進步,特別要留意到的,那個進步叫「精進」,著重在「精」,精是純而不雜。我們是初學,初學是非常非常重要,如果不從精進,你決定不能成就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法身大士他們的確廣學多聞了。《華嚴經》上我們看到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裡面是專精,那是初學,一門深入。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廣學多聞?到戒定慧三學完成,智慧開了,智慧開了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是圓教初住菩薩,這個時候五十三參,廣學多聞。這明白的教給我們,沒有到破一品無明的程度,沒有資格參學,沒有資格廣學多聞。
四弘誓願裡面說得多清楚,頭一條教你發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第二條教你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那個煩惱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。無明煩惱也要破幾分,才能進入第三個階段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擺得這麼清楚,我們不相信,我們一開頭就要廣學多聞,顛倒了。所以用盡了心思,用盡了精力,到後來一事無成,這是不聽佛陀的教誨。最後,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善財參訪普賢菩薩,最後一參參訪普賢菩薩,那個佛道怎麼成的?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無上佛道成就了。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擺在我們眼前,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,你說多可惜!所以要知道精進無間,我們才得自在。
這四條裡面都得神通,所以「神足」也是「神通」。這四條是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神通從哪裡來?自性起用。後一條「慧」,慧是自性般若智慧起用,心不散亂了,實在就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,「一心不亂」、「心不顛倒」。四神足裡頭「慧」就是「心不顛倒」,四神足裡面的「念」就是「一心不亂」,這樣才得大自在,這樣才能夠事事如意。因為這四條能發神通,所以叫「神足」。「足」是表「圓滿」的意思。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曉得怎樣修法。
凡夫修行最大的障礙,是我、法二執。我執造成了煩惱障,法執造成了所知障,兩種障礙是這麼來的。所以佛教人,頭一個要把「我」這個執著捨掉,捨掉這個執著,你才能找到真正的「我」。這個「我」是佛經上講的「常樂我淨」,這個「我」你才能找到,這是真正的自己,禪宗裡面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你才能找到。如果你執著這個身是我,那個真的我,你永遠找不到。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,剎那生滅,捨了假的,真的就現前了。一切大乘經教教我們這樁事情,所以能夠依教修行修四神足,經上告訴我們,『恆令身心輕安快樂』,這是受用。
我們希望我們生活得很快樂,「輕安」是佛法修學最初證得的境界,身心安樂,永離煩惱了。我們凡夫身體粗重,什麼原因?煩惱太多了,習氣太重,得不到輕安。當我們自己修學功夫得力的時候,輕安的境界會現前,但是時間很短,不能保持。我相信有許多同學都有這個經驗,特別是在念佛的時候、誦經的時候,偶爾會短暫的感覺得身心清涼自在。如何能永遠保持?那就是功夫。有人在念佛的時候告訴我,他突然感覺他身體沒有了,非常舒適,有人感覺得身體好像上半身有、下半身沒有了,這都是輕安的境界。
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這個時候沒有妄念,就是說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。可是剎那之間他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了,起來了,這個境界就沒有了。這雖是很短暫,給我們證明佛講的這個境界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個境界是真實受用,人常住在這個境界裡面,頭腦是清醒的,對於世間這一切眾生、這一切現象它的變化,你就會看得很清楚,看得很明白,所謂是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這種能力我們就叫它做「神通」。我們為什麼看不清楚?我們在迷。他為什麼能看得清楚?他在覺,他不迷。所以這些覺悟的人,幫助我們迷惑顛倒的人,教導我們一定要求覺悟,求覺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,不依靠別人,靠自己。不需要常常求別人指點,自己比什麼都清楚,這個多好!
那要怎樣?一定修「四念處」,四念處看破,純粹是智慧;修「四正勤」,斷惡修善;修「四如意足」,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到欲自在、念自在、進自在、慧自在,這個大自在確確實實是可以證得的。什麼時候證得?完全在個人。精進!你真精進,你就早一天得到;你要是懈怠,你就晚一天得到。這個「晚一天」,這一天的時間很長,可能是來世,可能是後世,可能是無量劫之後。你要不精進就會墮落,一定要精進不懈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講完了這一段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