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8-30

卷1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一集  (2000年4月2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昨天我們將《感應篇》講圓滿了。《感應篇》的文字雖然不長,古人彙編這一些公案、因緣,也就是歷史上許許多多感應的故事,蒐集得非常豐富,有理論,有事實,如果詳細的介紹,是永遠說不盡的。過去有很多感應的事實,現在更多,我們在中國、在外國,常常在報紙、在電視資訊裡面,得到許許多多這一方面的報導,這些報導確實增長了我們的信心,絕對不可以說,我們沒有親眼見到,我們就不承認。過去老師常常用比喻講,他說:「你的爸爸你見到了,你承認;你祖父你見到了,你的曾祖父、高祖父要是都沒見到,那你都不承認了,哪有這種道理?」我們見不到的事情太多太多了。以現在科學家來說,我們眼睛的功能很有限,所見到的光,光波只能在適合的波度我們能看到,比我們能見光波長的光波我們見不到,短波也見不到。但是今天用科學儀器去測量,確確實實有長波、有短波,有我們見不到的,見不到不能說它不存在,見不到不能說它不是事實,這就屬於迷信,這是屬於武斷。

 

佛是非常講求科學的,他讓我們去證明,宇宙之大,無奇不有,這是事實。今天科學家知道空間有不同的維次,我們常常聽講三度空間、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,在理論上講空間是無限度的,不同維次的空間,我們就見不到,就無法接觸。科學家了解這個事實,確實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,但是怎麼突破,現在技術上還做不到。佛家做到了,有許多高級的宗教做到了,他為什麼做到?他知道不同空間維次的來源、原因,為什麼會造成不同維次的空間,他知道。怎麼造成的?是由於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,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,所以空間維次是無量無邊的。知道它的根源,如果把這個根源消除,問題就解決了。所以佛家用禪定的方法,讓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於是不同維次空間突破了。你放下得愈多,突破的層次愈大,這是我們今天講的「神通」,中國人講特異功能,就這麼回事情。

 

心愈清淨,你能夠接觸的境界就愈廣大;妄念愈多,煩惱愈多,你的圈圈就愈小,你就無有方法突破。我們人住在三維空間裡面,四維空間他決定沒有分。佛懂得這個道理,曉得這個事實現象是怎麼來的,所以他有方法,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,那是講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手段。修什麼?全是修禪定。換句話說,全都是消除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,恢復我們的真心。真心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「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」。這個話是真的,不玄,有很清晰明白的理論依據,這是佛教導我們的。所以諸位同修到此地來參學,最重要的就是從佛法裡面學得放下,「看破、放下」。我常常跟大家講,我們的根,這個根本的錯誤,我常常講好像樹的根本爛掉了,那還有救嗎?根本是什麼?真心、本性。我們的真心本性怎麼會爛掉?怎麼會壞掉?染上了自私自利,這就完了。

 

佛經裡面告訴我們,真心是什麼樣子?經論裡講得太多了,真心離念。換句話說,沒有妄念的心就是真心,有妄念的心就是妄心,妄行。妄是什麼?妄念。妄念裡頭最嚴重的就是我執,起心動念是「我」,我的利益,這就完了,你這個圈圈劃得太小,只有我,都沒有別人。我聽很多人說,夫妻兩個都有祕密。有一次,有一位在此地很有名的,我們談「唐城」那個事情,他是那邊一個老闆,看到我們「佛教居士林」這樣坦承公開,他很佩服。他跟他太太就有祕密,他有多少錢,太太不知道,太太有多少錢,他也不知道。這個我執還得了嗎?真的只有我,我之外一個人都沒有。他都不相信這個世間有可靠的人,一生不敢跟人說真話,你說這種人生活在世間多麼可憐!這是佛經裡講「可憐憫者」。哪裡像我們學佛的人,心裡沒事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坦承公開,沒有絲毫祕密。

 

所以頭一個要學佛想成就,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如果你有私心,去不了!念佛念得再好,都去不了。為什麼?佛在經上給我們介紹,西方極樂世界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不但是善,最善、上善,上善人的俱樂部,我們不善怎麼能進得去?阿彌陀佛縱然慈悲歡迎你去,那裡的大眾不歡迎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「上善」是什麼?決定沒有自私自利。你有自私自利,說實在話你再大的福報,你的享受是一生,你這一生享盡了,沒有了!捨棄自私自利,把念頭轉一轉,一切為社會、為眾生。這還不夠大,佛菩薩那個心量,他不是為我們地球眾生,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所以那個心量大,這個人才叫「上善」。首先把心量拓開,決定不為自己,不為自己的好處太多了。你們諸位同修冷靜觀察,細細思惟,你看許多、也有出家人,為自己的,他們的形象是怎麼樣的?不為自己的,我們這是不為自己的,每個星期都有兩三個團到這裡來看我,這是很明顯的例子。我要是自私自利,你們決定不會到這兒來看我,也不會有這麼多人聚集在「居士林」、「淨宗學會」。沒有自私自利,一切公開。你們供養我的錢,我轉手就過去了。李木源居士手不摸錢的,你對於居士林任何供養,即使是支票,他也叫別人收,他自己不收的,對這個東西害怕。你們交給我,我轉手就送掉了。一切為正法久住,正法是教化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一切好事裡頭,這是第一等好事。

 

所以我跟大家講過很多遍,社會要安定,世界要和平,一切眾生要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互相尊重,互助合作,整個世界是一個大家庭。怎樣才能落實?政治做不到,武力也辦不到,經濟、科學、技術都辦不到,這大家都看得很清楚,幾千年的歷史,我們看得很明白,能夠辦得到的只有教育。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,他可以作國王,他知道這個事情政治不能解決,捨棄王位。經典裡面記載,釋迦佛年輕的時候,武藝超群,他可以作將軍、作元帥,他也不搞這個,他知道這個不能解決問題,捨棄了,終身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分?什麼樣的一個人?用現在的話說,他是「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」,他幹這個事情。而且是義務教學,他不收學費,他不取人家的供養,過最簡單的生活,每天三衣一缽,清淨自在,快樂無比,給我們做示範。

 

當年在世,遊學五印度,印度分五個區,那時都是小國,沒有統一,跟中國周朝時候一樣。周朝時候,我們在經上念到八百諸侯,就是八百多個小國。大的國,大概像現在一個縣這那麼大;小國,一個小村莊、村鎮,小國。這些小國當然有矛盾,當然有衝突,當然有戰爭,釋迦牟尼佛教學把這些都化解了。所以我們在書上看到,當時十六大國王都皈依佛法,都依釋迦牟尼佛做老師,這是他懂得。中國古聖先賢也懂這個道理,佛教沒傳到中國之前,古老的中國提倡孝道,提倡師道。漢武帝制定國家教學的方針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教育政策。漢武帝那個時候,佛法還沒有傳到中國來,佛法傳到中國來是漢明帝,還在後面幾代,後漢明帝,漢武帝是前漢。這個政策根據《禮記》裡面「學記」實施的,《學記》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,裡面有兩句話,「建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

 

諸位要知道,一個國家治亂關係在教育,你家庭興衰關鍵也在教育。你這個家能不能興,看你家的小孩,你作父母的要常常知道,你的小孩他想什麼?他念什麼?他說什麼?他幹什麼?你要了解他,一切錯誤的要把它糾正,這是教育。最重要的不可以存自私自利的心,要努力,要好學。學習裡面最重要的是德行,智慧、技能學成之後,為社會服務,父母從小要教;為國家服務,為全世界人類服務,這個偉大。那個愚痴的父母,為自己家庭賺錢,家庭享受。你要曉得,諺語說得好,「一家飽暖千家怨」,你一家很富裕,你不照顧別人,別人都是你的冤親債主,恨你入骨,到你運衰的時候,群起而攻之,你這個家就滅亡了。所以要布施恩德,自己有能力、有財富,布施貧窮的人,你這個家道永遠不衰。為什麼?貧窮人擁護你,「你是好人,你肯幫助我們,我們希望你發大財,你發大財我們沾光」,各個人幫忙。你要不照顧別人,你發財,人家就恨你,你家失火了,他決不來救火,「燒得好!燒得好!」你家裡要被強盜搶劫的時候,他在旁邊看,「搶得好!該搶!」都會變成這個現象,這是人之常情。一定要幫助別人,要幫助社會。我們幫助別人,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,別人幫助我們,互相幫助,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

 

我也遇到很多同參道友,甚至於一些老法師來問我:「淨空法師,我要跟你學習。」我說:「學什麼?我有什麼好學,我什麼都沒有。」他說:「你的法緣殊勝,你教教我。」我說:「這個很簡單,布施。你布施法緣就好,你不肯布施,你哪來的法緣?」我們這幾十年來,我在台上講經今年四十一年了,我們的錄像帶、錄音帶,現在做的光碟以及書本,我們後頭版權頁都是「歡迎翻印」,絕對沒有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決定沒有這個字樣,所以我們的東西流通到全世界,法緣這麼勝。假如我後頭印上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法緣就完了。今天為什麼在世界上產生這麼大的影響,很多同修告訴我,最保守的估計超過兩億人,很保守的估計。什麼原因?就是沒有版權,大家歡喜流通。我們是利益社會,利益大眾,你何必要版權?你要那個版權,你拿的幾個錢?太有限了。我們沒有版權,你看看這個人氣多旺。我住在新加坡這個地方,每個月都有從國外來的幾百人來看我,來看我的都會帶一點供養,錢太多了,比你版權收入不知道超過多少倍,這都是事實。

 

我們拿這些錢做更多的東西,跟全世界各個地方結緣。所以錢多多做,錢少少做,沒有錢最好了,沒有錢我沒有事,我可以找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隱居,去讀書,去念佛,那多快樂!所以現在搞得沒有辦法,你們送這麼多錢來怎麼辦?我要想辦法把它怎麼用出去,很快把它用出去,這個東西決不能留。財是古人講的通貨,像流水一樣,一定要流通,大去大來,小去小來,不去就不來了。通貨要流通才行,財不可以積,一積就錯了,佛在經上講的「積財傷道」,道就沒有了,所以財不可以積,財一定要用,特別要幫助苦難的人。所以我們多做利益社會、利益大眾的事情,這是真實功德,你這一生沒有白來,你沒有白過。

 

所以諸位到此地來,最重要的是「自私自利」放下,「名聞利養」放下,「貪瞋痴慢」放下,只要把這十二個字放下,你學佛你就決定能成佛。你學佛不能成佛,這十二個字當中總有幾個字沒放下,造成障礙。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菩薩,他這十二字完全沒有了。學佛,大家聽說諸佛菩薩乘願再來,什麼叫「乘願再來」?我們如果發個願,願力超過我們的業力,我們現在就乘願再來了。佛菩薩是什麼願?我們知道,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這個身體是為大眾服務的,不是為自己。我們今天得這個身體,念念是為我的,為我是業力。身體不是我的,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,那你就是乘願再來,你跟佛菩薩沒有兩樣。所謂凡夫跟佛只在一念之差,一念迷,迷什麼?迷這個身是我,一切都為我,迷!佛菩薩覺,覺的是什麼?身體不是我,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工具,盡量發揮這個工具,為一切眾生造福,就這麼一個念頭;轉過來,凡夫成佛了。不為自己,自己的福報無量無邊,智慧無量無邊,我們在這裡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,你們學佛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

總結的問題一大堆,他們打字的時候給我這一本,我慢慢的跟諸位來解釋,這都放在此地。《十善業道經》昨天送來了,印得很多,希望諸位都帶一本回去,常常去念,非常非常好!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阿忠小站 歡迎光臨
http://leeyc.myweb.hinet.net/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08-08-29

卷2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二集  (2000年4月22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 諸位同學,大家好!今天還是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答,同學們這兩天就要回中國,要離開此地。第一個問題,他問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是不是馬上可以回來度眾生?還是需要等到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方可?

這個問題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彌陀非常慈悲,對於悲心很重的人,法緣殊勝的人,有特別的加持。如果是他發願要先度眾生,後成就自己,佛也幫助他,只要跟阿彌陀佛見了面,就能夠得到彌陀本願的加持,無論在哪一道受生,都不會迷失自性。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,也是自古以來許多祖師大德們講的「難信之法」,這個法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從來沒有講過的,一切諸佛剎土從來也沒有這些事情,唯獨西方世界有。這個理非常之深,事很明顯,我們要相信。

佛法是教育,而不是宗教,這是我們已經把它認識清楚了。佛陀的教學跟孔老夫子的精神完全相同,「有教無類」,也就是對一切眾生平等教化。但是夫子確實他教學的範圍是在世間,而且只在人世間。至於天道鬼神,夫子常講「敬鬼神而遠之」,我們奉祀他,但是不能夠親近學習。「遠」是這個意思,就是不跟他學習。而釋迦牟尼佛的教學範圍就大了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範圍廣大而沒有邊際。這裡面講十法界,現在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,不同維次到底有多少數目,沒有人知道。在理論上講是無量數的,而佛統統都教化。佛有什麼能力?佛不是說他有能力,佛是講的每一個人自性的本能。我們仔細思惟,它的理論能夠站得住腳,我們會點頭,會相信。自性是什麼?真心。我們的真心,我們的本性,本來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相好。我們常講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;而實際上佛講的,大乘經上講的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你本來有的。所以佛說他沒有東西教人,他教人的東西,全是一切眾生的本能。但是他的本能恢復了,他說眾生的本能是隱藏住,有東西把你蓋覆住,使你的本能透不出來,不起作用;不是沒有,確確實實有。所以佛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,不但是「法門平等,沒有高下」,常講「生佛平等」,生是眾生,佛是諸佛如來,生佛平等,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。這是大乘經上講的經義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

為什麼世間有聰明,有愚鈍的?那就是你蓋覆的煩惱有輕重厚薄不同。煩惱輕的人,智慧就高一點;煩惱重的人,智慧就低一點;造作善業多的人,相貌就端嚴;造作惡業多的人,相貌就醜陋,這個境界沒有一定,千變萬化。跟我們身體一樣,身體也是屬於境界,這是現相,「相隨心轉」。所以一個修行人認真斷惡修善,過幾年你看他相貌變了,相貌變好了,變得很慈祥,說明他修行功夫得力了。相隨心轉,境界也隨心轉。如果我們一個人一生都被外面境界所轉,這就是說你會受外面境界影響,你是凡夫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你要能轉境界,你不會受境界影響,你能夠影響境界,這個人就是佛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之後,無論到什麼地方度眾生,別說是到人間來,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他哪一道都能去,他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,他不受外面環境影響,這有功夫了。這個功夫,當然一方面是自己修的,更大方面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,使你恆住念佛三昧,你才有這個功夫。

 

我們要問,有沒有必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?絕對有必要。所以我們肯定西方極樂世界有,阿彌陀佛有。明末清初,蕅益大師別號叫「西有道人」,西方有,他真信!他說極樂世界確實有,阿彌陀佛確實有,所以他叫「西有道人」,這是我們要肯定的。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是決定不同維次的空間,他是高維次,極高無上,他是把所有一切不同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。所以世尊讚歎他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「光中極尊」是讚歎他的智慧能力,空間維次全部突破;「佛中之王」是讚歎他的德行。我們對這個要相信,釋迦牟尼佛決定不講假話。

 

而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,記住一個原則,必定是針對現前社會需要,提供拯救解決的方法,這個對我們才真正有利益。對現前不適用的這些理論方法,他決定不說。我們今天的社會發生了嚴重的危機,我們要知道這個危機是教育徹底失敗了。過去世界還能維持一個祥和,原因在哪裡?全世界對於道德倫理的教育疏忽了,中國人重視。《十善業道經》序文講,十分之一的人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,十分之九的人沾光。我們中國人口佔全世界比例不止十分之一,有五分之一,五分之一裡頭,有一半的人接受儒家的教育、佛法的教育,這個世界就能夠安定,就能夠維持。在這一個世紀當中,這一個世紀的前半個世紀還好,我還受到一點教育。我在抗戰期間,抗戰是個界限,抗戰期間到勝利之前,家庭父母、學校老師還給我們講一點倫常道德,我們還受一點薰習;抗戰勝利之後,沒人講了。

 

所以現代人不懂得做人,我們看到小朋友,他的思想、他的言行,仔細觀察感覺得很恐怖。三、四歲的小孩看電視,天天霸佔著電視,在家裡客廳有大電視,房間有小電視,他父母要看的節目跟他不一樣,父母叫他「你到你的房間,去看你的小電視」,「不,小人看大電視,大人看小電視」。這種思想言行,我們聽到之後提心吊膽,目無尊長。他長大之後怎麼辦?所以想想他從小就這樣子來養成,小孩很可愛,現在是可愛,大了就不可愛了,這是對教育上的疏忽。所以二十年之後,三十年之後,外國宗教講的世界末日,我很相信。這個問題現在要不重視它,要不認真的想辦法來挽救,二、三十年之後,這世界沒救了。所以今天學校教育不講了,這個社會這些樣子,你打開電視,打開這些網路,裡面內容是什麼?殺盜淫妄。全世界的眾生腦子裡都想的這些,這還得了嗎?眾業所感,大家都造惡業,惡業天天增長,果報就不可收拾,世界末日真的就到了。基督教講世界末日,伊斯蘭教的《古蘭經》也講世界末日,佛教雖然不講世界末日,佛講有末法時期、有滅法時期。佛家講善惡果報,種善因得善果,造惡因決定有惡報。

 

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在這一生短短期間當中,要懂得修福。什麼叫善?什麼叫惡?必須有能力、有智慧辨別。凡是利益一切眾生,幫助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這是善。凡是利益自己,利益自己的團體,損害別人,欺騙別人,這是惡。惡的果報在三途,這又何必?人在世間你能活幾天?算你活上一百歲,也不過三萬六千日,想一想太短暫了。這麼短暫的時間去造作罪業,墮落在三途,那個時間就長了。不值得!所以在這個世間讀聖賢書,受好的教育,必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,克服自己的欲望,真正發心利益眾生。

 

你說你要想回來度眾生,我常講要度眾生是先度自己,你自己沒有得度,你怎麼能度得了眾生?怎樣度自己?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全部改掉,就是度自己。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是標準,殺生是習氣、是煩惱,我從今而後不殺生。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,常常看到蚊蟲、螞蟻、蒼蠅這些小動物,在我們房間來干擾,有意無意就把牠殺死了;學佛之後,再也不殺,牠也是一條命。螞蟻到這兒來,牠也是來找東西吃,出來覓食、謀生的,牠沒有犯死罪,我們為什麼要殺牠?決定不可以。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對待牠?慈悲心對牠,我們要布施供養牠,牠找東西吃,我們給一點東西放在門外院子裡面,牠慢慢就到那邊去了,以後牠就不會再來干擾了。不需要殺牠,不需要防範,不需要用殺蟲劑,什麼都不需要,我們可以跟牠溝通,牠有靈性。凡是有靈性,你殺牠,難道牠沒有報復的心理嗎?將來牠得人身,我們變螞蟻,他又來殺我們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!所以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幹。

 

偷盜是最容易犯的,凡是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,都是屬於偷盜。有些人說,不損人如何能利己?這個觀念就是錯誤,就是迷惑,他不知道利人才是真正利己,真誠心去利益眾生。佛教給我們「廣修供養」,廣是廣大,沒有邊際,對一切眾生我們盡心盡力供養他、布施他,果報不可思議。我們布施這一個國家的人民,你要是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來生的果報一定是在這個國家作國王。為什麼?你對他有恩惠。你要是布施全世界,你就作輪王,佛經裡面講的統治全世界的大王,世界的盟主,許多國家都情願聽你的教誨,都服從你的號令,從布施得來的。你今天有錢,賺了很多錢,你前世修的財布施;你今天有智慧,你過去生中修的法布施;你得健康長壽,是你修的無畏布施。修什麼因,得什麼果。沒有修因,今天想盡方法去得果報,得不到!沒有這回事情。

 

所以幹哪一個行業能賺錢,我不相信!哪一個行業都不能賺錢。你真正命裡頭有的,布施多了,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賺錢,命裡有!你做那個事業,那是緣,你有因,因結到緣,果就現前了。你沒有因,緣再殊勝,你什麼也得不到。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,唯有佛講得透徹、講得明瞭。所以度眾生先要度自己,度自己先要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。頭一個要改的,是把自私自利的心改掉,學佛菩薩,佛菩薩沒有自己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菩薩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隨類化身。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行菩薩道的,就是來度眾生的,度自己就是度眾生。因為度自己就做一個好榜樣,你是社會大眾的模範、社會大眾的榜樣,讓人家看到你,尊重你,效法你,向你學習,你就度了他。你不能度自己,你決定度不了別人,你說得再好,人家看看你,不像,那怎麼行?釋迦牟尼佛、諸大菩薩、歷代祖師大德,他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,一生唯有修善,決不作惡。只有利益眾生,絕不利益自己,眾生就是自己,利益眾生是真正利益自己。所以心量要大,諺語說得好,「量大福大」,量小福就小。一絲一毫的善行,如果心量大,他這個善行就擴大,就變大了;心量小,做再多的善事,果報還是小,它不會超過你的心量。所以頭一個要把心量拓開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遵守佛菩薩的教誨。我們今天把聖教歸納為五個綱領,我們很容易記,很容易學習,一定要很認真努力,天天去做。

 

第二個問題,釋迦牟尼佛示現有「馬麥之報」及三天頭痛,阿彌陀佛如果到這邊來示現,是不是也有這個現象出現?

 

有,這是教化眾生,告訴眾生因果可畏。成了佛,不能說就沒有果報、過去造的惡沒有惡報了,成了佛惡報也現前。也現前,他無所謂,他知道這是還債,一筆勾消了,非常快樂接受果報。世間人迷惑,接受苦報他不甘心,他怨天尤人。佛菩薩知道業因果報,所謂是「大修行人,不昧因果」,不是沒有因果,不昧就是對於因果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3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三集  (2000年4月23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 諸位同學,大家好!從網路上傳來的問題,彙集起來已經不少了,我想我們另外找時間來答覆。有一些同學,這一兩天就要離開新加坡,時間非常寶貴,今天我們開始討論《十善業道經》,在這一部經典裡面,也能把我們許許多多的問題解釋了。像此地有一個問題,宗教融合是一大勝事,若我們也去聽外教的經典,是否與「一門深入」相違背?對於非正教的教派,譬如清海、盧勝彥,當如何應對?

這個問得好,教確實有邪正,要辨別清楚。可是對於深位的人,他們的見解就不一樣了,這些人真正到了不受外境的干擾,所以邪正就沒有了。我們現在是凡夫,會受外面環境影響,於是邪正就必須要辨別,要遠邪親正,這是隨順根機來說的。

 

今天大家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,前面有雍正皇帝的「上諭」,我們來看這一篇。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門的弟子,而且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這三朝,是前清鼎盛的時期,他們請法師在宮廷裡面講經,我們在記載裡頭看到講《無量壽經》,以《無量壽經》的理論教誨來治國,這是非常值得讚歎的。宮廷裡面讀經講經,建立了共識,這是非常有智慧、非常高明的作法。他不用自己的意思,不叫別人聽我怎麼說,不是的。聽佛說,皇帝要聽佛的,臣子庶民都聽佛的,人心平了,所以天下大治。我們看他這一篇,就曉得清朝怎樣把國家治好,這個地方透一點消息。「上諭」,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皇帝的訓辭。

 

 

【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,理同出於一原,道並行而不悖。】

 

這一段是主旨、總綱,一語說破了。「朕」這個字是上古時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稱,就像現在稱「我」,上古時代都稱「朕」。這個字變成皇帝專用是秦始皇,秦始皇才開始這個「朕」是皇帝的自稱,以後一般人稱自己就不用這個字,我們要曉得這個字的來源。『朕惟』,用現在的話來說,是我認為、我以為,就是這個意思。『三教』,是中國古時候「儒、釋、道」,講這三家,這三家都是屬於教學。諸位要曉得,這個「教」是教學,不是宗教。宗教在中國確實是很晚才有這個名稱,而且不是從中國來的,是從日本傳來的。所以中國沒有「宗教」這個名詞,也沒有宗教這個概念,這是從外面傳來的。

 

中國講教是教化的意思,教育的意思,怎麼樣教化眾生。「教化」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好,教是行為,化是結果,我們接受聖賢人的教導,於是就產生變化,這是常講的變化氣質,化惡為善,化迷為悟,化凡為聖,這是講教學的效果。所以中國人用的詞彙,教是因,化是果,意思非常的完美,這是講儒家、道家、佛家這三種教育。『覺民於海內』,是教人民覺悟。海內是指中國,在中國推行覺民的教育,這個意思多好!決不是迷信,是教眾生覺悟。『理同出於一原』,它的理論根據是相同的,在形式上來看,都是依據孝道師道,這是「儒、釋、道」三家都講孝道,都講尊師。雖然他們說法不一樣,方法也有差異,他的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的,所以『道並行而不悖』。中國這麼大的幅員,這麼多的人口,在從前國家沒有立這麼多的學校,誰去教化眾生?這三家,他們擔負起教化眾生的責任,幫助國家,幫助帝王,幫助社會,使社會大眾真正得到安和樂利、幸福的生活。這是把這三教他們的殊勝利益,一語道破!

 

可是人他有分別執著,他有煩惱習氣,於是互不相容,這種情形不難理解。現在社會這個問題更嚴重,毛病發生在哪裡?雍正也一句話道破。

 

【人惟不能豁然貫通】

 

這是根本的毛病。為什麼互不相容,互相嫉妒排斥?就是沒有豁然貫通。豁然是大悟,能夠悟入聖賢人的境界,事理貫通了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不能豁然貫通。

 

【於是人各異心】

 

異心就是講的妄想分別執著,每個人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。

 

【心各異見】

 

每個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樣,於是煩惱習氣現前了。

 

【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】

 

慕道就是道教,道教的信徒他說佛沒有道那麼尊貴,這就是尊道貶佛,問題就出來了。

 

【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】

 

佛弟子尊崇佛,佛大,道沒有佛大。

 

【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為異端】

 

孔子的學生把道跟佛闢作異端,異端就是不是正法,比邪法講得客氣一點,不是正道。於是三教就互相排斥。

 

【懷挾私心,紛爭角勝而不相下。】

 

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有,尤其是信徒與信徒之間,存在矛盾對立,彼此爭勝而不相下。往上面去,上面去沒有。前幾天李木源居士還跟我說,他說從前太虛的門下弟子跟圓瑛門下的弟子,互相不相容,彼此攻擊,彼此不相讓。以後這兩位老法師見面,非常客氣,信徒一看,怎麼回事情,怎麼兩位老和尚他們見面這麼客氣?上面沒有這回事情,下面不服,總以為自己的師父了不起是第一,別人都不如。現在這種習氣更深了,到處都能看見。所以我們讀這一篇「上諭」,感觸很深。換句話說,上面沒有過失,過失都在下面。我們再往下看。

 

【朕以持三教之論,亦惟得其平而已矣。】

 

這是雍正皇帝自己說的,他對於三教的看法,跟別人就不一樣。為什麼?三教都下過功夫,這就是前面講的豁然貫通。「亦惟得其平而已矣」,平是平等,三教確實平等。我們今天看新加坡,新加坡現在是九個宗教,過去這九個宗教彼此不相往來,也是各個以為自己第一,別人總是不如,在佛法裡面叫「自讚毀他」。佛說「自讚毀他」這一條,在《瑜伽戒本》裡面是重戒,《梵網戒本》裡面都列入了戒條,不容許的。「自讚毀他」是在造業,你對別人並不了解,就輕易毀謗,這個罪很重。「自讚」是傲慢,是屬於貪瞋痴的一分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知道法法平等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有些人說,佛講「法門平等」,大概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教。這是我們這樣想法,是不是佛的意思?誰也不敢講。佛是這個意思嗎?我們今天讀《華嚴》,從《華嚴》裡面的啟示來說,佛不是這個意思,佛講的法門平等,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包括所有宗教,還包括邪法。為什麼?它才能與大方廣相應,邪法不收在裡頭,那就不是大方廣。

 

邪法跟正法也平等,這個道理就很難懂了。為什麼說它平等?同出於一源。正法是心現識變的,邪法也是心現識變的,離開心識,世出世間無有一法可得。邪正從哪裡分?我們大乘經讀多了,曉得與法性相應的叫正,與法性相違背的叫邪,邪正是這麼分的。相應不相應我們不談它,根是一個,都是這兒生的,我們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。然後回過頭來觀察自己,我們自己一念善心是正,一念貪瞋痴是邪,邪正就在本身。一念惡,是妄想分別裡頭變現出來的;一念善,是正知裡頭變現出來的。妄想跟正知是一不是二,迷了時候叫妄,覺了時候就叫正。由此可知,正法邪法就是覺迷而已。覺悟了,邪法就變成正法;迷了,正法也變成邪法,這才是真正明白道理。所以三教的教人都叫覺,覺就是正法,教人轉迷為覺。迷了的相是六道三途,覺悟的相是四聖、一真,現相不一樣,果報不一樣,迷的果報苦,覺悟的果報樂。

 

【能得其平】

 

以清淨平等心來看。

 

【則外略形跡之異,內證性理之同,而知三教初無異旨,無非欲人同歸於善。】

你真正明白,真正通達,你就不在乎形式,而著重它的內涵,著重它的實質。我頭一次跟納丹總統見面的時候,他就跟我說了這麼一句話,他說他在所有宗教裡面,最尊敬的是佛教,佛教重實質而不重視形式。這個話內行,不是外行人說得出來的,所以我們對他很尊敬。能透過這一關,不但世出世間的的宗教平等了,一切諸法都平等,我們的平等性智才能夠現前,分別執著才能放下。大乘法裡面講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;又跟我們說,「哪一法不是佛法?」一切法都是佛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妖魔鬼怪也是佛法。佛是什麼?覺的意思,你只要通達明瞭覺悟了,這個法就叫佛法;你要是不明瞭、不覺悟,迷在其中,經典、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不是佛法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法是一切諸法,這是我們平常解釋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,一切演變的過程、形相,用一個字作總代名詞叫「法」。佛是什麼意思?對於這些法都明瞭通達就叫佛,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瞭,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,他對於一切法不迷惑。

 

明瞭之後,我們才曉得只要是正法,正法是什麼?與善相應,與覺相應,佛法講三個字,標準是「覺、正、淨」,與「覺正淨」相應的就叫佛法,與「覺正淨」相違背的,我們叫邪法。諸位想想看,法哪有邪正?邪正在迷悟,悟了就「覺正淨」,迷了就是「迷邪染」。覺的對面是迷,正的對面是邪,淨的對面是染。如果這個法教我們「迷邪染」,這就不是正法,我們稱它作邪教、邪法;他教給我們的是「覺正淨」,這是正法。我們沒有明心見性,換句話說,我們在十法界裡面要學正法,要遠離邪法,等到你超越十法界,你到一真法界裡面去了,邪正就沒有了。在十法界裡頭有,一真法界裡面沒有,一真法界是圓滿大覺,這個道理要懂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這個「上諭」後面還有一大段,我們明天接著再講。

 

卷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四集  (2000年4月24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諸位掀開經本,我們接著看雍正皇帝的「上諭」,第一面倒數第三行下半段看起,我把這個文念幾句,對對地方。

【夫佛氏之五戒十善,導人於善也。吾儒之五常百行,誘掖獎勸,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。】

從這兒看起。前面一段,是把三教宗旨為我們說出來,宗旨、它的根源,這也正是佛家講的契機契理,理是同出於一原,機就不一樣,所以才有這三種教學的方法,接引三類不同的根性。這個跟大乘佛法講的教學原理原則完全相應,方法、形式雖然不一樣,它的方向目標相同,那就是同歸於善。善的標準是要與心性相應,與性德相應,這是不變的原則,但是與心性相應的程度,確實有淺深廣狹不同。我們知道法身是最清淨的,法身大士;四聖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遠一點,天道又遠一點,人道就更遠了,三惡道完全違背性德。佛的教誡,佛給我們制定的一些規律,佛家常講的戒律,都是本著這個原則而說出來的,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,然後才能體會到諸佛菩薩的真實智慧,無盡的慈悲,善巧方便。

 

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對於「形跡」絕不把它放在心上,而重實質。「形跡」是關於契機的,實質是契理的,果然契理,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,我們沒辦法了解。《華嚴》裡面,居然用貪瞋痴接引一類眾生,我們看起來好像是與性德相違背,其實他不違背。我們去做就違背了,他去做就不違背,原因在哪裡?他心地清淨,他不染著,和光同塵。我們為什麼不能做?我們染著。換句話說,我們接觸境界會起妄想分別執著,法身大士接觸境界,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高就高在這個地方。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就與法性相應;染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相違背,那叫造業。於是佛給我們制定戒行,我們是最初級的,所以一定要明瞭,要能肯定,我們今天是最初級。佛教給我們什麼?十善業道,這是最初級的,佛教的幼稚園。我們能不能做到?要不能做到,那佛教幼稚園的資格都沒有,這是我們自己要反省的。我們學佛究竟在哪個階段、在哪個等級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晚近太虛法師所講「五乘佛法」的人乘,五戒十善屬於人乘,天乘還要加四無量心,多少都有一點定慧,才能從這個向上提升。

 

我們今天接著看『夫佛氏之五戒十善』,這個「夫」沒有意義,是語助詞,佛家所說的五戒十善,這是佛法的基礎,佛法的大根大本。『導人於善也』,「導」是引導,誘導人向善。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,別人不能做,我們一定要做,決定要遵守。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,在果德上不相同,這個要知道,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樣。五戒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十善裡面也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看起來好像都一樣,但是他的果報不相同。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誨,你自己發願,就如世間人所講的發誓,你曾經發過誓願要學。十善沒有,十善你沒有發這種心。果報,十善是希求福報,五戒不是福報,這裡頭不一樣。五戒求的是什麼?求的是得清淨心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形式上是一樣的,目的、方向迥然不同,一個是希求福報,一個是希求定慧,這是戒跟善有差別。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薩面前受,十善不必要。所以同樣修學這幾個科目,用意在哪裡?目的在哪裡?自己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佛法,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,戒能斷「貪瞋痴慢疑」,善沒有這種能力,用意也不在此。所以這是最基礎的,引導人向善。

 

『吾儒之五常百行』,我們從這個地方看,雍正皇帝他稱「吾儒」,他用這兩個字,他是中國人,認同中國,他不是外國人,滿清入主中國,跟中國就同一個國家,同一個民族。「吾儒」,我們儒家,你看看這個味道。儒家講的「五常」跟佛家講的「五戒」,非常接近。五常是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,仁就不殺生,殺生就不仁;義是不偷盜,禮是不邪淫,智是不飲酒,信是不妄語,跟佛家的五戒相同。人能夠持五戒,來生一定得人身。我們能得人身,過去生中持五戒,這在大乘法裡面叫「引業」,引導你到人道裡面來受生。我們都得人身,是同一個引業;但是每一個人面貌不相同,生活環境不相同,富貴貧賤不相同,這是另外一個力量,這個力量叫「滿業」。滿業是什麼?善惡業。過去生中修的善業多,這一生就富貴;修的善業少,這一生就比較貧困。兩種力量,我們自己要清楚、要明瞭,然後就不會怨天尤人。縱然生活在逆境當中,也不會怨天尤人,為什麼?過去生中造的不善因,這一生得的這果報,自己當然能夠樂於接受,這個人才能夠修道,才能夠行道。如果怨天尤人,這個念頭就造罪業。

 

「五常」,是中國幾千年祖宗教導子弟,處事待人接物的常規;「常」就是不可以間斷的。中國人接受這個教育幾千年,雖然在近代失去了,大家不講了,那個根總在。今天我們講仁義道德,講大乘佛法,中國人容易接受,這是什麼原因?它還有根。我們從五戒、從五常這個教育來觀察,中國人看一切人、看一切物都是善的,一切人都是好人,「仁者無敵」。五常頭一個就是「仁」,仁慈的人沒有敵對。如果跟我是敵對的,這個人就不仁慈。別人可以跟我敵對,我決不跟別人敵對。叫別人不跟我敵對,那個難!這個不是聖賢人的教導。聖賢人教導,我自己不可以跟別人作對,別人跟我作對是他的事情。他輕視我,我們不敢輕視他;他毀謗我,我們不可以毀謗他;他侮辱我、陷害我,我們決不能用報復的心理來看他,這是學聖學賢,聖賢人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。凡夫造業,聖賢人積德修功,不一樣!否則的話,我們讀聖賢書、學聖賢教,學到哪裡去了?這幾個科目要牢牢的記住,一時一刻都不能違背,這叫修行。

 

如果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違背了五戒五常,你錯了。知道錯了,趕快把它修正過來,這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善惡的標準,這叫善。符合這個標準才叫善,不符合這個標準,那就不善。別人不善,我們不可以跟著他做不善,我們要行善去感化他。眾生為什麼造作不善?煩惱習氣太重,沒有人教導他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太好了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,可以原諒他。他的父母沒有教過他,他的老師沒有教過他,他的長輩沒有教過他,他怎麼會知道?沒有人教,他知道,那是佛菩薩再來的,那是聖賢人,不是凡人。凡人沒有人教誨,煩惱習氣哪有不現行的道理?所以我們明瞭,此地雖然講「儒釋道」三教,實際上內容只講到佛跟儒。「百行」,行是行為,百是形容多,絕對不是說一百條。五常這個「五」,是實實在在的數字,百行就不是一個實在的數字,是一個形容詞。儒家所講的「三千威儀」,這在《儀禮》裡面所說的,百行就是指這些,都是『誘導獎勸』,引人為善。

 

下面雍正皇帝舉了一段公案,這段公案是宋朝時候的一段故事。

 

【昔宋文帝,問侍中何尚之曰,六經本是濟俗。】

 

《六經》是儒家的,儒家全部的典籍,大家都知道《十三經》,它一共有十三部。《六經》實際上也就是指《十三經》,它的宗旨,教學的宗旨是『濟俗』;換句話說,端正社會風氣,它目的在此地。

 

【若性靈真要,則以佛經為指南。】

 

講到心性之學,佛經是第一,也就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經講得非常透徹。佛經的內容,用今天學術界的科目來說,無所不包,真正是經典裡面常講的大圓滿。宋文帝他懂。

 

【如率土之民,皆淳此化,則吾坐致太平矣。】

 

推崇佛教。『率土之民』,用現在的話說,是舉國的人民、全國人民,都能夠學習佛法,都夠接受佛陀的教育。『淳』是真誠的心,『此』就是講的佛教,都能夠以淳樸的心、真誠的心,接受佛陀的教誨。宋文帝說,那我就『坐致太平』,天下無事,作太平天子,什麼心都不必操。

 

這是從前國家領導人對於三教的認知,雍正能夠舉出這幾句話,當然他認知,他贊同這個說法,他欣賞這個說法,我們也就曉得他當然學習這種作法。至於他做到多少,與他的領悟有關係;他做不到的部分,與他的習染有關係。習染是煩惱習氣,功夫愈深,煩惱習氣就愈淡薄。真正契入境界,皇帝不做了,清朝順治皇帝就出家了。釋迦牟尼佛通達這個,王位不要了,一心一意從事於教學的工作,這比做皇帝快樂,這是大樂,比做皇帝還要富貴。那必須真正通了的人才行,沒有完全通達,還是不行。雍正算是很不錯,雍正為他的兒子奠定了根基,所以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,他奠下的根基。我們知道康熙、雍正、乾隆這三朝,宮廷裡面天天念《無量壽經》,講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他們的理念,以《無量壽經》來治國,他們有這個共識。

 

下面是何尚之的對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何尚之的對話,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諸位如果是明瞭了,今天世界雖然亂,我們認真努力修學,你會有信心幫助社會,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不要以為我們個人修持這個力量太渺小了,那我們是不了解真相,了解事實真相,你就不會有這種分別執著。我們一個人認真修行,縱然一點作為都沒有,但是潛移默化,這個力量還是不可思議,會影響你周邊的人,會影響世界,會影響後世。一個人的修持,功德之大,我們要不深入經藏,沒有法子了解,總認為一個人修行,有什麼了不起?一個人造罪業,有什麼了不起?一個人造罪業,連累社會,連累後世,過也是沒有法子說的。必須要把這些理事搞清楚,斷惡修善,破迷開悟。

 

卷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五集  (2000年4月25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,雍正皇帝「上諭」第二面,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。

【何尚之對曰。百家之鄉。十人持五戒。則十人淳謹。千室之邑。百人持十善。則百人和睦。持此風教。以周寰區。則編戶億千。仁人百萬。而能行一善。則去一惡。去一惡。則息一刑。一刑息於家。萬刑息於國。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。】

我們看這一段。這段話是雍正皇帝引用過去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對話,這些人都非常明瞭儒釋道三家在那個時候教學的成果,對於社會安定、政權的鞏固、和平和人民的安樂,有積極的貢獻。所以文帝說「六經本是濟俗」,《六經》就是指儒家的教學,如果講到「性靈真要」,這是屬於佛家講得清楚,要是全國人民都能夠接受儒跟佛的教導,他說我就可以坐享太平,就是太平天子。

 

接著何尚之這一段對話很重要,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信心。『百家之鄉』,一百家,在當時我們用概略的估計是一家四口,百家就是四百人,這四百多人裡面,他說只要有十個人持五戒,這十個人純厚、謹樸(謹慎、樸素),他就能感化這一百家。我們想想,這是百分之一的數字,百分之一、二,一百個人裡頭有一兩個人,真正接受儒、佛的教育,真正能夠理解,依教奉行,對於社會風俗就能產生這麼大的效果。『千室之邑』,邑是一個都市、一個城市,這個城市有一千戶,這一個城市裡面有一百個人持十善,真正能依十善業道去修學,這一百個人和睦,他就能感化這個都市。

 

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個世界亂了,人心壞了,感覺到失望無救了,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。他們做不善,我們行善,要有耐心,時間久了必定能夠感化這些人。我們看上古時代,中國歷史裡頭記載的舜王,他的父母、兄弟都是很惡劣的,時時刻刻要置他於死地。他能夠盡孝,真的像六祖能大師所說的,「不見世間過」,只看到別人的好處,而不看別人的缺點。父母對我不好,他總是反省「我做得不如法,我做得不好,才讓他生氣」,天天在反省,天天在改過,這樣三、五年下來,全家被感動了。這一家和睦之後,就感動他的鄰里鄉黨,最後感動到國王,是堯王,堯王聽到這個事情,特地來訪問他。所以中國講孝,舜擺在第一個。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他,把王位讓給他,孝感天地!一個人積行,以真誠心積集一切善行,能感動一家,感動一鄉,感動一國。這在佛法裡面叫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。所以我們不要看到社會風氣不好,自己就灰心,就退轉了,這個錯誤的,要更積極捨己為人,做社會、做大眾的好榜樣。

 

佛家的教學,它的根本跟儒家講的完全相同,在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」,這三句就落實在十善業道。如果沒有十善,這三句是口號,是空洞的,用十善來落實孝親尊師。在佛家裡面,這個意思講得更深更廣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佛家講的孝順是孝順一切眾生。誰做到了?在中國歷史上舜做到了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不是沒有人做到,不是沒有效果。佛菩薩做到了,在經典裡面的記載,那總是外國。舜做到了,舜是中國人,中國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。這樣的人歷代都有,諸位如果讀《二十五史》,你就能發現。現在在新加坡,我們常常提到的許哲居士做到了。你看她一個人,不僅影響整個新加坡,訊息傳播出去之後,影響東南亞整個地區,可惜能夠這麼做的人太少了。

 

我們今天雖然學佛,五戒十善沒有做到,要真做!一個人做就能產生這麼大的效果,所以我們相信何尚之的話,如果這個地區有十個許哲,新加坡不是這個樣子。我們親眼看到了,我們要發心學習,捨己為人,為整個社會,為一切眾生。我們今天持五戒、學十善,不是光為自己,光為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。希望來生得福報,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環境,這個意義太小了。我持五戒,我修十善,是為一切眾生。所以佛菩薩心量大,他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。我們今天只要把心量放大到整個地球,我今天修行是為他們修的,是為他們做一個好樣子,希望他們從自私自利回過頭來,一切能為一切眾生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是為眾生造福。

 

我們這個人的身體,我常講、講了很多次,身體在世間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,不是「我」,一切為我就錯了,這個世界沒有前途,一片黑暗。一切為眾生,決定沒有自己,念頭轉過來,一切眾生是主人,我是僕人,我是伺候主人的,這是佛菩薩。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為一切眾生服務,做個好樣子,這就是救度一切眾生。這種人在中國很多,我們常常聽說,沒有被發現,沒有人去宣揚,要宣揚才能產生效果。所以許哲居士,我還想找專門的攝影師,給她錄一套記錄的錄像帶,向全世界流通。她雖然沒有讀過佛經,沒有接觸過佛法,佛經上所講的她全做到了。一百零一歲才發心皈依,在我們講堂皈依的時候,我連五戒證書都送給她,她全做到了。這要像一般打分數的話,她滿分,她打一百分,這是我們的好樣子。

 

這種『風教』,風是風氣,教是教化,這樣良好的風氣教化。『以周寰區』,寰區是講國家。『則編戶億千,仁人百萬』,這個仁人就是能夠持五戒、持十善的,只要有一百萬人能夠做到,整個國家風氣就變了,就能夠改過來了。下面舉例來說,人能夠行一善,他就去一惡。譬如說能持不殺生,殺生之惡他就不做了;能持不偷盜,偷盜這種念頭行為,他就斷掉了。『去一惡,則息一刑』,國家的刑法是制裁那些違法之人,人人都守法,刑法也就息了,沒用處了。『一刑息於家,萬刑息於國』。所以人,尤其是佛的學生,一定要做社會最好的榜樣,怎麼樣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,先要從本身做起。善惡的標準,就在這個小冊子上。這個小冊子,佛家經典分四大類:教、理、行、果,這是屬於行經,是教我們要拿行為去落實,這個不是研究討論的,是要切切實實去做到。

 

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樣子,我們今天講的模範、表率,「學為人師」,師是表率;「行為世範」,他的行為是一切眾生的模範、榜樣。於是我們就要想到,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想到,我這個念頭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?如果不能做好榜樣,這個念頭不能起。我的言語對社會大眾有沒有正面的利益?沒有利益,這個話不能說,我的行為、一切造作都要利益社會大眾。不利於社會大眾的,不但是不能做,念頭都不能起,這才是佛弟子,這才是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。否則的話,我們的書念到哪裡去了?我們到底學的是什麼?

 

雍正皇帝用這一段對話,換句話說,他肯定。在過去中國社會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育,他有智慧,他看得清楚,三家教學雖然在手段方法不盡相同,根本是相同的。我們今天把這個意思展開來,新加坡九個宗教,九個宗教在形式上不一樣,教化眾生方式上有差別,理念上是相同的,所以九大宗教可以團結,可以合作。不相同的是枝葉,根本相同,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道理!我們試驗試驗,這兩年來成果出乎我們意料之外,新加坡九個宗教就像兄弟姊妹一樣,往來這麼樣的親切,確實做到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。道雖然不相同,但是不違背,這是我們在此地親目所睹的,這是在全世界做了一個好的樣子,好的開始。李木源居士我稱讚他,他是菩薩,他是真的菩薩,九大宗教這些領導人、傳教師,也都真正是菩薩,為這個地區、為全世界人做出好樣子,這就是貢獻。希望永遠化解種族的衝突、宗教的戰爭,你說這個功德多大!

 

末後這一句話說,『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』,「洵」是深信的意思,我深深相信。這是國王大臣在討論,宋文帝相信,何尚之也深信不疑,可以垂拱坐致太平,只要把「儒釋道」這三種教學好好的推廣。中國歷代帝王,那個時候學校不普及,怎樣教化眾生?這是治國平天下第一樁大事。就像一個家,你的家庭,你要想希望家庭興旺,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小孩,你的兒女他每天想什麼?他說什麼?他做什麼?你要好好的誘導他,要教導他,去惡為善,破迷開悟,你的家庭怎麼會不興旺?國家也是這個道理,國家的領導人:帝王、大臣,他要懂得人民在想什麼,人民在說什麼,他在做什麼。如果這個要不懂,沒有辦法去疏導、誘導他、教化他,這個國家社會怎麼可能安定?

 

用什麼方法教他?道德教育,「儒釋道」都是人文教育。今天講人文教育,在中國古人講是德行的教育,教導你明瞭人與人的關係、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,這是生活教育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,天地鬼神是什麼?就是與世間所有宗教,不是別的。講天地鬼神,就是我們要懂得世間有許許多多宗教存在,他跟我們是什麼關係,我們跟他怎樣相處,是說這麼一樁事情。都是現實的,都是在我們生活周邊,沒有辦法離開脫離,只要你把這三種關係處好,你就真正過幸福美滿的生活。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人民幸福,就能做到。中國古聖先賢為我們說的寶貴教訓,《禮記學記》是中國教育哲學,最古老的教育哲學,裡面兩句名言,「建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這個意思用現在的話說,建立一個政權,領導全國人民什麼最重要?教學。在現在的話來說,建立共識,這是屬於現在人講思想的教育,教你怎麼去想;想要想善的,不要想惡的。

 

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太好了,我們把這一段最重要的話,我把它寫出來放在這個本子最前面;放在最前面,這是最重要的。這可以說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,教我們什麼?晝夜常念善法,晝夜思惟善法,晝夜觀察善法。這個善法就是十善為標準,常念善法是心善,思惟善法是念頭善,觀察善法是行為善,這個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。人要這樣修,他怎麼會不作佛?他怎麼會不作聖?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這個「不見」是絕對不把世間一切過失、不善放在心上,不可以!讓你的心純善,你的念頭純善,行為純善,你的前途一片光明,你的生活自在安樂。即算過最貧窮的物質生活,也快樂無比,就像夫子讚歎顏回一樣,顏回的物質生活缺乏到極處,顏回天天快樂無比。他樂個什麼?他明瞭「道」,就是心善、念頭善、行為善,不在乎物質生活。所以社會才能夠永久的安定和平,不會去爭利,爭名逐利這個事情,他決定不幹。

 

後頭一句我們把它念掉:

 

【斯言也。蓋以勸善者。治天下之要道也。】

 

到這裡是一個大段,這是這一段的總結,這一段是雍正皇帝說的。「斯言」是指上面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對話,這個對話是勸善。能夠勸全國人民行善,這是治天下之要道。清朝初期開國的君王都非常聰明,都很有智慧,他們推行宗教教育,那個時候佛教還是教育。佛教變成宗教,大概是嘉慶以後的事情,在乾隆時代佛教還不是宗教,還是屬於教育。所以佛教變成宗教,非常不幸,變成宗教的時間也只是兩百多年而已,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瞭。我們學是學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絕對不是搞迷信,搞迷信我們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,只有教學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六集  (2000年4月26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二面,雍正皇帝「上諭」最後的一段,倒數第三行第二句看起。

 

【而佛教之化貪吝。誘賢良。其旨亦本於此。】

 

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小段。前面說過,中國自古以來,儒釋道三家肩負起社會教育的使命,收到很好的效果,所以每一個朝代執政的這些帝王,沒有一個不推崇三教的教學,幫助這個社會達到長治久安,也幫助帝王垂拱坐致太平,這在歷史上很明顯的能夠看到。諸位如果仔細去觀察,不是說某一個時代政治清明,國力強盛,佛教就興旺;國家衰弱,佛教就衰敗。你如果從這上面看,因果就顛倒了,好像佛法的興衰是隨著時局的,而不知道佛法的興衰決定社會的治亂。佛法興旺,善人多,社會安定,所以天下大治;佛法衰,學佛的人少,善人少,社會就動亂了。所以三教的教學是因,治亂是果,一定要在這個地方辨別清楚。

 

儒家《禮記學記》裡面說: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」這就是懂得因。建立一個政權,建立一個國家,領導人民,什麼事情最重要?教育,教學為先。只要把教育搞好,人民能夠和睦相處,能夠平等對待,能夠修善斷惡,豈不是天下太平嗎?社會安定,人民幸福,最重要的是教育。治國如是,治家也不例外。你要希望你的家庭興旺,家庭興旺必定出好子孫,好子孫從哪裡來?還是從教育來。你不教,兒女怎麼會好?一定要教他。由此可知,無論哪個環境,教育最重要。工商界裡面能夠發達,事業能做得很成功,是對員工的教育。如果疏忽了教育,制度再好,都有弊病。我們看到外國許多大公司,老闆出了問題,公司就倒閉了。你要問什麼原因?失敗在教育,疏忽了培植接班人,疏忽了對全體員工的教導。

 

所以儒家提出來,「作之師,作之親,作之君」,這三個字是一貫的,並不單單指對於國家各級政府領導人而說的,是對於每一個眾生講的。任何一個人要想在這一生當中,成就德行,成就事業,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。「作之君」,是領導他。什麼叫領導?領是率先,領隊他走在前面,後面人跟著他,領是率先。導的意思跟領很接近,你帶他走一條正路,跟在你後面的人不會走上歧途。領導的人要有智慧,要有德行,要有善巧方便。「作之親」,親是布施恩德。我們在佛家三種布施來講,領導是無畏布施,「作之親」是內財布施,「作之師」是法布施。你要以父母愛護兒女的那個心情,愛護別人。你做一個公司的老闆,對你的員工看作是你的子弟,所有員工看作自己子弟,以親情的愛護照顧。你想想看,員工哪有不盡忠的道理?「作之師」,師是教導他。人有這三個使命,這三個字都能做到了,你沒有不成功的。你個人德行成功;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,這是三不朽,儒家所讚歎的事業。人人都能做得到,你做不到是你不懂這個道理,你沒有認真去奉行,你沒有把它做到。

 

歷代帝王明白這個道理,他有人教,從小最好的老師來輔導他,他明瞭,他懂得,知道所有聖賢的教學,理論基礎是相同的,方法善巧不同,那是對象不一樣,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,都是勸善。還舉出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對話,這一段對話說得非常明確。在總結裡面,他說勸善才是治天下之要道。佛家對於勸善的理論方法,說得非常透徹,非常周詳。

 

『佛教之化貪吝』,「貪吝」是一切眾生的病根,三途地獄的根本。人能夠離貪瞋痴,就決定不墮三惡道,所以貪吝要連根拔除。吝是吝嗇,自己有的捨不得幫助人,不知道幫助人是真正的福報。

 

我們在沒有接觸佛法前也不懂,這些大道理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我對他老人家相信,相信是什麼原因?「君、親、師」這三個字他做到了。我們年輕親近他,真的把我們當作兒女看待,非常關心。我那時候有工作,只有每個星期天去跟他見一次面,接受他的教誨。初學佛,有時候也偷懶,朋友邀約要去玩,就不去了。不去,過幾天就打電話來,他問我:「你怎麼沒有來?是不是生病了?」非常關切,搞到以後不能不去。你想那種關心、那種愛護,慈悲攝受,愛心!我們真正生感激。教導我,我才明白這個道理。教我一定要放下慳吝,要放下貪愛,這個東西沒有好處,只有害處,害得你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,害你墮三途地獄。多少次的教誨,這才喚醒了,才明白了,然後依照他教導的方法去做,果然有效。

 

昨天晚上我跟刀會長他們三位、李木源居士,我們幾個人在一起會談,悟泓師也在。他們談到中國邊緣落後地區很可憐,也談到如何幫助他。我說我希望在貧困的地方辦小學,幫助他建學校。昨天晚上我跟他講,用「中國佛協」的名義去辦,我拿錢,辦一百間小學。我說這是我第一個階段,先辦一百間小學,後續再有力量,我再多辦。辦教育,你不教人怎麼行?這些小學由「中國佛協」來監督,佛教辦的,小孩從小就對佛教有個好印象,將來長大可以接受佛的教誨,我們要認真努力做。錢放在那裡,放在那裡是罪業,多少人需要,你把它放在這個地方扣到不給人用,這就是罪過。「我沒有做壞事」,這就是做壞事。很多人做壞事,自己不知道,不知道做壞事,他自己以為這是正常的,沒有罪惡感。錢放在手上,不給需要的人用,就是罪過。

 

昨天我跟刀會長建議,談到培訓佛教的人才,應該分兩個部門,一個是培養管理寺院的人才,這是行政業務的人才;一個是培訓弘法人才,要分開來。管理行政的不必學講經說法,弘法人才決定不管理行政。弘法人才要清高,要放下,名聞利養統統放下,專心做學問,一生講經教學,除這個之外,什麼都不管。不要叫我們將來培訓這些人才,請回去將來作方丈、作住持,那就完了,我們前功盡棄。所以我們談到底下第五屆的招生,我就特別要求他,跟學生要講清楚,將來想作方丈、想作當家、住持的不要來,還想有名聞利養的不要來。

 

我們這批人培訓出來之後,請國家組織一個弘法團,畢業出來之後,講經這些人員都是弘法團團員。弘法團將來就是我們的家,我們這一生生活由弘法團來照顧。不講經的時候,自己在弘法團練習講,同學們聽。總而言之,我們講經絕不中斷,天天講。哪個地方需要聽經,向「中國佛教會」、「佛協」去請法,「佛協」派團員去講經;講完了,回來,不住他的地方,這樣才行。昨天刀會長聽了也很歡喜,他說這個好,將來培訓弘法人才,由「北京佛協」來主持;培訓管理人才,讓各個省他們這些佛學院去培訓。我說這就對了,我們要求的,真的,三不管,好!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,你心多清淨。

 

我答應建一百個學校,也要不少錢,錢從哪裡來?有一些人專門喜歡做功德,不願意出名的,我電話跟他們聯絡,告訴他們「行不行」?「好,沒有問題」,這個錢就來了。一個電話,一百所學校的錢馬上就來了。錢不一定經過我的手,學校接洽好了,你們自己去送。一定要多做好事,多積德,你這個福報就無量無邊。

 

你們談到回國講經,到哪裡去講?你們也提出意見了,今天下午再聚會的時候要提出來。刀會長就講,他說從北京廣濟寺開始,我們先一個點,在廣濟寺講。我說行,你廣濟寺如果要開放講經,我叫你一年三百六十天,天天不間斷。他呆了!我說行,我現在這裡有十多個學生,每一個學生回去講一個月,輪流去講,你一年都不會缺乏了。這是個好榜樣,我們去講一個月,講完之後回來,第二個同學接著去講。昨天議定,從今年八月開始,你們同學要積極做準備。我說我去開端,我講三天,不能講多,我講三天,第四天同學們接著去講,我們把中國寺院講經的風氣帶動。

 

他們昨天看到居士林,感觸很深,「百聞不如一見」,聽不行,一定要親自來。昨天向李木源居士要求,「北京佛協」的幹部,「中國佛協」的幹部,希望他們都能夠到新加坡來參學,來住兩個星期,仔細看看,仔細聽聽。李木源答應了,發邀請函邀請他們來。我們一定要有好的表現,一定要做出個好樣子給人看,把這個好榜樣向全國推動,將來在全國弘法,在全世界弘法。你們有什麼意見直接可以說,一點都不要客氣,發言愈踴躍愈好,讓他多聽聽;確實他們有決心在改進,希望把佛教教學提升。

 

佛教不但是講善,是究竟圓滿的大善。不但教我們成為一個賢人,一個安分守己的良民,佛終極的目標是要幫助我們轉凡成聖;不是說賢良而已,是要幫助我們轉凡成聖。下面說:

 

【茍信而從之】

 

『茍』是假設、如果,如果你真正相信;『從』是依教奉行。

 

【洵可以型方訓俗。】

 

『洵』是深信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深深相信可以型方;『型』是模範,是社會、是大眾的好榜樣,好模範;『俗』是一般平民、俗人;『訓』是訓導,可以訓導黎民百姓,轉移社會風俗。

 

【而為致君澤民之大助。】

 

『助』是幫助,很大的幫助;『君』是國家的領導人,『民』是人民,『澤』是恩澤,國家領導人布施人民恩澤。如果推行三教的教學,對他來講是最有利益的助力。所以歷代帝王哪一個不是在全心全力推行三教,他們自己以身作則。中國歷代帝王大部分,差不多十之七、八,都是佛門的皈依弟子,都禮請當代高僧大德在宮廷裡面教學,稱為「國師」。章嘉大師就是清朝的國師,從康熙一直到清朝的末代,慈禧太后也是皈依章嘉的,可惜迷於權力,對於佛陀的教誨陽奉陰違,導致亡國。她要果然能夠深信,依教奉行,學她的祖宗,雍正是她的祖宗,我們相信今天還是大清帝國,它不會亡國的。所以這才明瞭真正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,是多麼重要!後面說:

【其任意詆毀。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。皆未見顏色。失平之瞽說也。】

這是社會一般對於三教教義不了解的,互相毀謗。佛教毀謗道教,儒家毀謗佛、道,這前面都說過了,這是絕大的一個錯誤。『其任意詆毀』,這是說佛、道之間;『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』,這就是講佛跟道是異端,這一句是講儒家的。雍正說的一個公道話,『皆未見顏色』,沒有見到真實;這是失去公平,『瞽說』就是瞎說,胡說八道,這是錯誤的。

 

他在《十善業道經》前面加上這一篇文章,等於是序言一樣,可見得他對於《十善業道經》的重視。我們就想到,《十善業道經》在前清教學,在佛法教化眾生,這是最重要的一部經論。經文不長,普遍流行,利益國家,利益社會。這一篇我們就講到此地,明天我們就可以講到經文。

 

卷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七集  (2000年5月19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這一次新加坡九大宗教組成一個訪問團,接受中國「國家宗教局」葉局長的邀請,正式做十六天的訪問,這其中包括在香港的三天。這一次的訪問很成功,九大宗教其中有許多宗教的代表們都是第一次訪問中國。我們去的時候,正好遇到中國放長假的期間,我們是五月二號抵達北京,他們放假是從五月一號放到五月七號,沒有人上班,當然也沒有人接待我們。所以「宗教局」給我們特別安排了旅遊,三號葉局長宴請我們的團體,四號我們就飛往宜昌,由「國家宗教局」外事司的司長和一位處長陪同我們,他們做了全陪。到達宜昌我們就上船,從宜昌往重慶逆流去遊覽長江三峽。我們沿途所看到的村莊,在抗戰期間農村裡面那一種茅草的房子,現在一間都沒有了,都看不到了,所看到的都是鋼筋水泥磚瓦的建築,而且三、四層樓很普遍,這個說明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,跟十年前完全不相同。十年前我去的時候,沿途還看到茅草屋子,這一次我仔細去看,看不到了。

 

三峽風光依舊,可惜的就是森林沒有了,像這樣長的河流,兩岸必定是原始森林,森林被砍伐之後,才有洪水氾濫的災害。現在中國政府極力提倡造林,現在是決定不可以砍樹,鼓勵大家種樹。我們看到三峽水利的工程,大壩工程,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,將整個長江造一個大壩,把水截流下來,這是外國水利專家、工程師都很不容易做到的。現在中國做成了,我們看了之後,對於中國科學技術、造橋造路,我們充滿了信心。他們現在的高速公路,諺語常講「後來居上」,確實比美國的高速公路造得好,後來居上。而且公路相當普遍,我們從重慶乘車到成都,走高速公路。在成都住了兩天,我們遊覽了峨嵋山,我到「萬年殿」去禮拜普賢菩薩,這是多少年的一個願望,無意之中「宗教局」給我們安排,我們非常感激。因為我們現在正在講《華嚴經》,在香港講《五十三參》,與普賢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。

 

我們九個宗教的代表們,在這一次旅遊之中收穫甚多,大家有個感嘆,所謂是「百聞不如一見」,我們親眼看到中國進步的快速,實在是令人非常驚訝,十年之中超過我們想像之外。北京的機場都是新建的,它的格局類似香港的大嶼山機場,我們上一次到吉隆坡,看到馬來西亞首都的機場建得都非常之好,令人讚歎不已。在中國我們每到一個地方,都訪問當地的宗教道場,在重慶、在成都,我們訪問了伊斯蘭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、道教,在中國只有五個宗教。重慶現在是特別市,從四川裡面劃出來做特別市。四川副省長接見我們,他說原本四川這個省是中國人口最多的,有一億一千萬人,現在重慶劃成特別市,特別市的人口有三千多萬人,現在四川人口是八千多萬人,物產也非常豐富,古人常講「天府之國」。古蹟之多,讓我們歎為觀止,我們時間太短了,沒有辦法仔細的去遊覽觀賞。

 

從成都飛回北京是十號,他們政府機關都上班了,就安排接待我們。我們在北京看了白雲觀,道教的道場,現在正在恢復;看了天主教的道場,伊斯蘭的清真寺。道場的建築都是一百年以上,現在正在恢復。我們仔細看到它的碑記、匾額,都是敕建的,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的。在過去只有佛教的寺廟是敕建的,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的。所以在那邊看到天主教教堂也是皇帝下命令敕建的,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也是帝王敕建的,我們看了很歡喜,可以肯定過去帝王時代,國家政策對於許許多多宗教都一視同仁對待,正是突出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。我們仔細去觀賞,與各個宗教交談,在北京還特別舉行了一次座談會,我們新加坡九個宗教跟中國大陸的五大宗教,我們談得非常歡喜,也很有受用。十四號我們離開北京,在離開之前,十三號,國家領導人司馬義先生在中南海接見我們的宗教訪問團,這是給我們很高的禮遇。

 

十四號我們到香港,香港有六個宗教。我就奇怪,怎麼會出來六個宗教?到以後一打聽是孔教,儒家也變成宗教,這是我頭一次聽到的。他們參加香港的宗教聯誼,我們也特別去訪問,香港六個宗教我們都訪問。我們傳播新加坡宗教的團結、宗教的和睦,把這個訊息傳達給他們。我們非常歡喜,中國在政府倡導之下,宗教也是一個團結聯誼、互助合作的方式,在推動傳教的工作,這在其他社會地區很少看到。但是宗教之間的交流,沒有新加坡密集。新加坡我們九個宗教的代表領導人的交往,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次;他們是幾個月有一次,我們是每個星期都有。

 

我們回來正好趕到衛塞節,衛塞節的前一天,「居士林」舉行傳燈大會,我們剛剛下飛機,我們都參加了,九個宗教也參加。佛教慶祝佛誕,其他宗教都來參加,都來祝福,跟我們一樣拿著蓮花燈,念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頭一次,這個很希有。所以每一個宗教裡頭重要的活動,我們都參加,真正做到不分彼此。尤其是這一次的旅遊,我們有十六天的時間共同在一起生活,所以我們談話交流的時間非常之多,彼此交換意見,等於說是每天在一起生活、在一起上課。我告訴他們,佛法或者說是佛教,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其他每一個宗教又何嘗不是?隨著科技的發達,地球縮小了。現代的資訊,讓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什麼事情,我們立刻就知道。交通的便捷,在過去要從北京到新加坡,坐船要走幾個月才能到,現在飛機只要五個多小時,不到六個小時,所以縮小了。人與人往來的關係愈來愈密切,跟過去的時代不相同。

 

今天我們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能夠與不同的國家,佛經裡面講國土,不同的國土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宗教信仰,怎樣能夠和睦相處、平等對待、互助合作,使社會安定、繁榮、興旺,人人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,這是所有一切人共同的願望。這個願望如何落實,我們必須要知道。政治做不到,今天決定不可能有一個國家用武力來統治全世界,做不到的。政治做不到,武力也做不到,經濟、科技也無能為力,只有宗教教育可以做到。所以我勸導所有宗教的領導人、傳教士,我們要建立共識,要有一個傳道宣教共同的方向目標,那就是祈求全世界的「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人民幸福」,我們用這十二個字,做為我們宣教傳道的方向目標。

 

宗教與宗教之間能不能融合?絕對可以融合,我跟他們講解,做了一個比喻,東方五個宗教,像我們右手的五個指頭,西方五個宗教像左手的五個指頭,個個雖然不一樣,走到掌心都是一個手生出來的。東方人講心性,西方人講上帝,基督教、天主教、猶太教、伊斯蘭教,同一個上帝。東西方兩個不一樣,再往深處一看,是一個身體生出來的兩隻手,還是一家,所以我們要往深處去下功夫。我們今天不能夠融洽相處,是我們所入的淺,深度不夠;真正入到深處,曉得虛空法界是一家。

 

所以我在傳燈時候,又重複的說明我們袈裟所表的表法,我在中國跟他們說,在香港跟香港六大宗教說。佛家講法身,法身就是本體,哲學裡面講的本體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大乘經上常說「三世一切佛,共同一法身」,法身是根、是本,是能生。宇宙之間一切萬法是所生,所生差別再多,它是一個根,哪有不能融合的道理?所以中國古大德常講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那個「法」並不是限於佛法,我們今天能體會到,所有不同的學說,所有不同的宗教,真正到徹底開悟、見到根源的人,宗門常講「徹法底源」,他來講沒有一法不圓融,法法皆圓。我們不能圓是沒有見到根,沒有見到本,這個才是格格不入,見到根本就曉得沒有一法不圓融,十法界是圓融的。天台大師所講的「百界千如」,顯示出法法圓融。所以我們修學,無論從哪一個法門,包括其他宗教,問題是要深入,你入得愈深,你對於法法圓融你愈能夠肯定,你才能歡喜接受,才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的問題,才能真正幫助一切眾生的需求。我們修學就有意義、有價值,我們也真正能夠,在佛法裡說,度自己、度眾生,幫助自己、成就自己,幫助眾生、成就眾生。

 

所以我們覺得旅遊非常好,旅遊真正就是在一起學習,在一起上課,平常我們很難得有這麼長的時間,把各個宗教都能夠聚集在一起,旅遊是個非常好的方法,這很值得提倡。旅遊就是上課、就是學習,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歡喜,確確實實有很大的進步。這是我利用這短短時間,將這一次的參訪,做一個簡單的報告。明天開始,我們就恢復講《十善業道經》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謝謝大家。

 

卷8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集  (2000520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 

諸位同學,大家好!

 

【佛說十善業道經】

 

我們先簡單的將經題做一個報告。本經的經題一共有七個字,「佛說十善業道」叫別題,後面這個「經」字叫通題,同學們都能夠熟知。所謂別題是與其他的經名不相同,有區別,專指這一部經。末後「經」字是通題,通一切經,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「經」。在別題六個字裡面,在七立選題當中這是人法,題目裡有人、有法,是人法立題。「佛」是人,「說十善業道」是法。

 

我們特別要留意的,這個地方的「佛說」,與淨宗的三經: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、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、羅什大師翻譯的小本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淨宗的三經經題上都冠上「佛說」,這一部經的「佛說」跟淨宗三經的「佛說」,意思相同。那就是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說,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到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,差別在這個地方。其他經典在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未必全都說,唯獨淨土三經跟這一部經,佛是決定要說的。由此可知,這部經的重要性。

 

首先跟諸位說明的是『佛』這個字,在現代社會許許多多人把這個字誤會了,說成佛教是迷信,這是對這個字不了解。這個字的來源是從古印度梵文裡面音譯的「佛陀耶」,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尾音捨掉了,單單稱個「佛」。在古時候沒有這個字,這個字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新造的字。中國古字裡面有「弗」這個音,是沒有「人」字邊的「弗」,中國古字裡頭有。但是從印度傳來的這個「佛」是個人,所以就把它加上一個「人」字邊,這個字是翻譯經文新造的字,古時候沒有,取「弗」這個音。

 

這個人是什麼人?現在大家都曉得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我們大家稱他作「佛」,印度人稱他作「佛陀」,我們簡稱為「佛」。「佛」這個意思,跟中國人講的「聖」是非常接近的,中國人稱「聖人」。中國人稱「神」,意思也接近,「神、聖、佛」都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,都有這個意思。但是在程度上來講可能有些不同,我們中國人講「神聖」,這個意思比較含糊;而印度的「佛陀」,他這個意思非常清楚,一點都不含糊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「理事、性相、因果」徹底明瞭通達,而沒有絲毫的錯誤,這樣的人才稱之為「佛」。誰做到這種功夫,他就稱之為「佛」。所以「佛陀」在佛的教學當中,確實是個學位的名稱,他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,他是人。所以這個字旁邊加了一個「人」旁,我們要認識清楚。

 

中國人稱「聖」也有這個意思,但是並沒有講把宇宙人生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徹底通達明瞭,沒有這個說法,只說通達明瞭。通達到什麼樣的程度,層次不一樣。在佛法裡面,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,尤其是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四十一個層次都稱之為佛。諸位在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就看到,都稱之為佛。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他們都通達,但是通達的層次不相同,所以有五十一個階級。這個地方稱「佛」是最高的一個階級,我們通常講的究竟圓滿,沒有比這個更高,他到了頂點,這稱之為佛。在佛教裡面,圓教稱之為究竟圓滿佛。

 

這個人就是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說這部經。這個『說』,古人給我們講解是生歡喜心,為眾生說法。歡喜心從哪裡來的?是看到一切眾生緣成熟了,可以接受這個法門,可以接受這種教誨,用現在的話來說,可以接受這個課程,佛就很歡喜的來跟大家上課,教導大眾,勸化大眾,在裡頭生無量的歡喜。看到眾生可以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、轉凡成聖,佛看到歡喜,幫助一切眾生當生成就。

 

淨宗法門是一切諸佛說法終極的目標,而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,幫助眾生在一生成就裡頭最重要的手段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說什麼?說十善業。本經裡面所講的十條,這個『十』不是數字,我們要把它看作數目字,那就看錯了。「十」跟《華嚴經》裡面表法的義趣完全相同,它代表的是大圓滿。大圓滿的善法歸納為十個綱領,每一綱領裡面它的境界深廣都是沒有邊際的,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。

 

『十善』,善與惡,佛在此地指示我們一個標準,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我們讀這部經要細心去體會,如果沒有十善業的基礎,念佛是不能往生的。何以見得?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告訴我們,未修淨業之前要先修三福,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礎,像我們蓋房子、蓋大樓,這是打地基,十善業道是基礎。如果沒有這個基礎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,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礎。

 

佛在「淨業三福」上最後的結語說得好,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這兩句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。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諸佛當然修行成佛不是一個法門,無量法門,但是不管是哪一個法門,都要以三福做基礎。好像你蓋房子,不管你蓋多高,不管你蓋什麼樣式,你的地基決定是相同的,你的地基打得牢,你的建築才堅固。

 

「淨業三福」頭一條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我跟大家講過很多遍。前面三句是願,後面這一句是行,如果沒有行,前面這三願就落空。你用什麼孝養父母?用什麼奉事師長?用什麼去做慈心不殺?就是十善業。所以《十善業道》這部經,在我們佛家常講,經典有四大類:教、理、行、果,這是屬於行,偏重在行門,我們要老老實實去做。真正做到了,前面的願都滿了,「孝養父母」這個願滿了,「奉事師長」也滿了,「慈心不殺」也滿了,完全要靠修十善業。

 

『業』這個字怎麼講?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在日常生活,每天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所有一切的作為,正當在做的時候,我們稱之為「事」。你現在在做什麼事?這個事做完之後,它的結果就叫做「業」。所以你做的事是好事叫善業,不好的事叫惡業,業是做事的結果。我們在學校念書,功課叫作業;課程念完了,叫結業;我們將學校給我們規定所有的課程都學習完畢,叫畢業。

 

業在哪裡?看不見,聽不到,也摸不著。佛告訴我們,業在阿賴耶識裡面。這個話一般人不好懂,什麼叫阿賴耶識?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,業在你的印象當中,譬如你過去做的一切善惡業,現在一回想就能記憶起來。你為什麼會想到昨天的事情、前天的事情、前年的事情、幾十年前的事情,你為什麼會想得起來?必定有一個地方替你保存這些檔案。這個保存檔案的地方,在佛家講就叫做阿賴耶識。

 

「阿賴耶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叫「藏識」,倉庫、資料庫,你的點點滴滴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放在資料庫裡儲藏,不會漏掉的。我們人死了,什麼都帶不去,業會帶去。為什麼?有形的東西帶不去,業是無形的,它跟著你走。我們想到這一樁事情,就很可怕,世間沒有什麼值得畏懼的,這一樁事情真正值得我們畏懼。我們的思想不善、言語不善、行為不善,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磨滅。你說這個東西,麻煩不麻煩!了解事實真相之後,我們決定不造惡業。

 

就像佛在這部經裡頭給我們最重要的開示,綱領的開示,我們把這幾句經文節錄出來,我們寫在這部經本的前面,這是這部經最重要的幾句話。我們斷惡要把惡斷乾淨,我們修善要把善行修圓滿,自己的事情,與別人無關。別人不管他用什麼方式對我,他對我好,我感激他;他對我不好,決定不可以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你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。所以佛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,「晝夜常念善法」,你的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你的思想善;「觀察善法」,你的行為善。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你的惡才去得乾淨,你的善才會修圓滿。別人得罪我們、毀謗我們、侮辱我們、陷害我們,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何必把它放在資料庫裡頭做檔案?我們要學佛與法身大士,資料庫一打開,全是善的,沒有一點不善的東西在裡面,這個人成佛了。十善業道修圓滿,就是無上菩提,就是圓滿的佛果。

 

我們常常看到佛像,佛像的圓光頂上有三個字,畫的佛像上都是這個作法,有梵文寫的,也有漢文寫的,也有藏文寫的,三個字是「唵、阿、吽」。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?我初學佛的時候不知道,請教章嘉大師。我那個時候求章嘉大師他的墨寶,他老人家給我寫了這三個字「唵、阿、吽」,送給我,他用藏文寫的。這是什麼意思?告訴我是十善圓滿。「唵」是身善圓滿,「阿」是語善圓滿,「吽」是意善圓滿。十善業道,從初學佛開始學起,學到圓滿就成佛了,比五戒還要深、還要廣。因為人沒有入佛門的時候,還沒有受戒,先修十善。五戒是佛為弟子們傳授的,十善是佛對一切眾生的宣化,這個意思多廣多深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裡面,處事待人接物,都要遵守這個原則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題的意思還沒講完,明天我們接著再說。

 

卷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九集  (2000531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 

【佛說十善業道經】

 

這個經題前面講過一次,沒有講完,今天我們接著講。「佛說十善」介紹過了,我們今天來講「業道」。什麼叫做『業』?我們這一切的活動,從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正在進行的時候叫做「事」,我們常常問「你現在在做什麼事」?事情做完之後,那個結果叫「業」。佛把我們所有一切造作分為三大類,這是大家所熟知的: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分為這三大類,總不出這三大類。「無記」就是說不上是善還是惡,這個稱為無記。譬如我們拿毛巾擦個臉、喝杯茶,這無所謂善與惡,這一類的叫無記業。

 

善惡有標準,標準層次很多,通常在佛法裡面講,我們講「五乘佛法」,五乘佛法就是五個標準,人乘、天乘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每一個階層的標準都不一樣。但是它有一個不變的原則,有個原理,這個原理就是利益眾生的事業,這是善業,利益自己的事業就是惡業。這個說法許多初學的人不能接受,哪一個人不為自己?我為自己,這有什麼不好?可是在佛法裡面真的是不好。為什麼?因為佛法的目的跟世間的目的不一樣,佛法的目的是要作佛,作佛一定是超越三界、超越十法界,你才能做得了佛。作佛何以不可以有自利?佛說你為什麼不能作佛,你為什麼會生活在六道輪迴裡面,就是因為你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。佛法講你執著有個「我」,有「我」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,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。

 

所以佛法教我們要破我執。破我執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決定不要為自己想,這個「我」才能夠淡化,才能夠斷掉。什麼事情,起心動念還想著有「我」,你這個「我」的念頭天天在增長。換句話說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修得再好,都脫離不了六道輪迴。修得很好,也不過是享天福而已,出不了六道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才曉得佛為什麼不許可我們為自己利益去著想,我們就明白了。這個道理世間人不懂。換句話說,你不想脫離六道輪迴,那就另當別論,那就可以。如果你想超越六道輪迴,「我」是非斷不可。

 

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多好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菩薩超越三界,超越三界是小菩薩,要「無我相」才能超越三界。超越三界,出不了十法界,我們講四聖法界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四聖法界裡面還有佛法界。他們是什麼原因?我執沒有了,不再執著「我」,他執著「法」,所以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他還有。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我相沒有了,他不執著,他還執著有人、有眾生、有壽者,所以出不了十法界。必須四相、四見斷盡了,那你超越十法界,你是法身菩薩。《金剛經》的標準是法身菩薩,不是十法界裡面的權小菩薩,不是的。所以它的要求是要破四相,要破四見。

 

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才知道佛的教學是真實的,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在這裡學習。怎麼個學習法?念念為眾生著想,不要為我著想,為別人服務,不要求別人為我服務,要懂這個道理。這些話,回教《古蘭經》裡頭都說,它說「施者比受者更有福」,《古蘭經》上說的。這個話要用現代話來講,我們替別人服務,比我們接受別人對我服務更有福。換句話說,什麼人是有福的人?為眾生服務的人,這個人有福了。這個在《新舊約》裡頭也有。佛是更進一層,為眾生服務這裡頭還沒有忘掉「我」,佛家是為一切眾生服務,把「我」忘掉了,於是這個福報就更大了,這個福報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。「我」沒有忘掉,決定在六道輪迴。這是我們講到善的標準,善業的標準在此地。

 

我們就要自己好好問問自己,這一生想不想脫離輪迴?輪迴太苦了。想不想離苦得樂?真想離苦得樂,我們一心一意奉獻給一切眾生。這種奉獻,跟諸位說,決定有好的果報,種善因一定得善果。不需要求,不求得到的更多,你要有求得到的反而少,不求得到的更多。這個道理很深,可是事實呢?如果我們冷靜觀察,很明顯。你看看我們周邊的這些人物,凡是行好事的一定得善報。有些人在這一生當中得大富貴的果報,我們看起來好像他並沒有行什麼善,甚至於還做很多惡事。這是什麼原因?善是他前生修的,前生修的因,這一生得果報。這一生當中很可惜,他沒有遇到善知識,沒有遇到明白人教他,於是他迷惑了,迷惑才造業,才造這個不善的業。由於造不善的業,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很容易消失,到來生福報就沒有了,他所造的惡業,惡報就現前。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要看透了,無非是一個因緣果報的循環、轉變、相續,這一句話把世出世間所有的現象都說盡了。

 

諸佛菩薩明瞭真相,「體解大道」,體是體會,通達明瞭;解是解說,他能夠跟別人講解得很清楚;大道就是這麼一樁事情。『道』,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「法」是一個意思,「道」也是包括宇宙人生的真相,一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這是道,在佛家叫法。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善業,這部經雖然佛教初學,但是它直通如來果地。換句話說,這裡面所說的,是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始終都是在奉行,沒有一天、沒有一刻遠離它。這是佛法的基本法,也是佛法的圓滿法,我們不能不重視。

 

經不長,你看這薄薄的這麼一個小冊子,我們現在開始學習,如來是完全做到了,做得圓圓滿滿,這個人就叫佛陀。雖然說了十條,這十條前面講過,不再重複了。每一條裡面理甚深,事甚廣,深廣無有邊際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學不完,所以不可以把它看得太輕;看輕了我們就疏忽了,以為這些都是老生常談。我們常常在犯過失,對自己修行造成重大的障礙,就是連佛法裡面的易行道念佛求生淨土,都被它障礙住了,惡業障礙住了,念佛不能往生,這個道理要懂。佛在三部經上都講得很清楚,西方極樂世界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善的標準就是這部經上所說的,我們佛念得再好、念得再多,我們不是善人,所以極樂世界去不了。阿彌陀佛再慈悲,要接你去,那一邊的大眾不歡迎,都是善人,你這個不善人在裡面,那人家怎麼能容納你?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,念佛決定要修善。實在講無論在佛法裡面修學哪一個法門,都得要修善。

 

「道」是雙關語,一個是從理上講,這是大道,宇宙人生的大道;另外從事上講,事上講就是十法界,就是一真法界,看你十善所修的標準。修十善也分高下,也分等級,上上品的十善作佛,一真法界裡作佛;上中品的十善,十法界裡面作菩薩,這樣一直往下降,降到下下品十善,下下品的十善是餓鬼道,地獄道沒有善,地獄道這是很糟糕!如果十善統統沒有,這是地獄道。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。

 

你能把這部經典參透,自己起心動念落在哪一道,很清楚,很明白,不必去問人。不但是來生到哪一道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現在我們這個身體住在哪一道也清楚。可是現在住在哪一道,很多人不知道,我們不都是人道嗎?不盡然。天台大師講的「百界千如」,人道裡面有人中之佛道、人中菩薩、人中的聲聞緣覺、人中天道、人中畜生、人中餓鬼、人中地獄。我們現在在人道裡頭,這個十法界裡頭,我們是哪一道,也清楚,也明瞭。人一定要做個明白人,不要做個糊塗人,作糊塗人就壞了。所以處事待人接物,在生活工作裡面,記住古人一句教訓:「吃虧是福,難得糊塗」,那個糊塗是假糊塗,不是真的。決定不可以存佔便宜的念頭,佔便宜那你就吃了大虧。

 

我在講席當中跟大家常說,我說的是比較要深一層,我常講到持戒,有佔便宜的念頭戒就破了。這個戒是什麼?偷盜戒,佔便宜的念頭是偷盜戒,你就犯了,這是我們特別要小心謹慎的。我們還有這個體力,還有這個智慧、有這個能力,多為一切眾生服務,多為這個社會服務,多為世界服務,你服務的面愈廣,福就愈大。我們不是希求福報而服務,我們是希求佛果,我們是希求無上菩提,決不是求福。所以希望大家深深體會這個大道理。

 

末後這個『經』字,經是常講的,可以省略。今天我們有不少從中國來的新的同修,我把這個字略略的說一遍。中國人稱書本稱「經」,這是非常尊重,極其尊重才稱它為「經」。這個字在佛法裡頭的解釋很多,《華嚴經》有十種解釋,太繁了。一般古代講經的法師,常常用四個字來解釋它:貫、攝、常、法。

 

「貫」是講它的語言文字有層次、有條理,一點都不亂,從頭到尾都能夠貫穿。特別在「科判」裡面能看出來,真的,它的文章做到不能加一個字進去,也不能少一個字,少一個字它斷了,加一個字是累贅、多餘的。好文章,好言語,這一點世間的文人、高明的也都能夠做得到。像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傳下來的這些作品,這個字幾乎都能夠做到。第二個字是「攝」的意思。這個意思深,它能夠攝受人心,讓你接觸之後,欲罷不能,就像磁石吸鐵一樣,它有這個能力。我們看一般報紙,看一遍決定不想看第二遍,它沒有這個能力。可是佛經看一輩子看不厭,愈看愈歡喜,這是「攝」的能力。「常」是它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永遠不會變。無論在哪個時代,無論在哪個環境,它都是正確的,它對你都是有利益的,這是「常」。「法」是法則,無論在什麼處所、在什麼年代,任何一個眾生修行,依照這個法則,決定能成就。所以具足這四個意思,稱之為「經」。

 

這整個題目:「佛說十善業道經」,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,這個地方的「佛說」,不同其他經典,它就像淨土經裡面所講的「佛說」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,不是一尊佛說,所有的佛都說,說這十種善法的業道,幫助我們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甚至於無論你修學的是哪一個宗派,在這個基礎上用功夫,你決定成就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經題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