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7-29

卷2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二十六集  (2000年6月25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: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五面,經文第三行:

【龍王當知。菩薩有一法。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。何等為一。謂於晝夜常念思惟。觀察善法。令諸善法。念念增長。不容毫分。不善間雜。是即能令諸惡永斷。善法圓滿。】

這一段開示是這部經的中心,不僅是這部經最重要的部分,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、教化眾生的中心。釋迦牟尼佛如是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所謂是「佛佛道同」。由此可知,這一段經文的重要性。我們修行修什麼?這一段話就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修的是淨土,為什麼要去讀《十善業道經》?甚至於還有人問:「為什麼你還要講《華嚴經》?」一些初學的人不明瞭這個道理。淨土從哪裡學?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韋提希夫人遭了大難,家庭的變故、國家的變故,痛不欲生,向世尊求教,有沒有好的生活環境,她想求生。世尊非常慈悲,將十方諸佛剎土變現在她的面前,讓她自己去看、自己去選擇。她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這選對了,世尊對她的選擇非常讚歎。

她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教她的,這個我們不能不留意。佛沒有教她往生方法之前,先教她「淨業三福」: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;第二條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;第三條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佛又告訴她,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三世諸佛所修的法門不相同,意思就是說,無量無邊的法門,這是根基,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修這三條,這三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而總綱領、總原則實際上就是前面兩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就這兩句。佛法的修學從這裡開始,也在這裡圓滿,這是根本,向下都是方便。怎樣圓滿這兩句?那就是後面的九句,從「慈心不殺」往後是方便,方便當中最重要的是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是講解這兩句話,你說《十善業道經》我們要不要讀?不懂得十善業道,孝親尊師是兩個空洞的口號,不能落實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落實在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落實在這裡,這是「淨業正因」。

特別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是淨土,淨土怎麼能往生?心淨則佛土淨,心清淨了,語業清淨、身業清淨,三業都清淨。如果你細心,你讀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一開頭提醒你修行的綱領,也是「淨業三福」,教給我們「善護口業」。「善護口業」裡頭最重要的是「不譏他過」,跟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講的完全相應。惠能大師說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。天天講是非,天天批評別人,天天意見多多,這個人不是修行人,這個人不是佛弟子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佛教給我們善護三業,教我們要做到純善,從哪裡做起?今天這段經文就是的。經文一開頭佛叫著『龍王當知』,娑竭羅龍王是本經的當機者,娑竭羅龍王是代表我們。娑竭羅是梵語,意思是鹹海,海水是鹹的,表什麼意思?表我們的心不清淨。海水是鹹的、是苦的,我們曉得海水是陸地上所有河流統統往海裡頭流,各個不同的河流的水,就代表一切眾生不同的業,會集在大海。這個大海就是代表業海,《地藏經》上我們常常讀的。龍代表什麼意思?龍代表變化,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念念不住,千變萬化,表這個意思。佛經裡面最困難的就是它的表法,你懂得它的表法,佛經就不困難了,你就很容易理解,才真正知道佛說法的意思,開經偈上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所以這是叫著我們,叫六道眾生,「當知」。

『菩薩有一法』,「菩薩」是什麼意思?覺悟的人,覺悟的眾生就叫菩薩。玄奘大師翻譯菩薩為「覺有情」,我們是有情眾生。有情就是講六道凡夫,十法界的有情眾生。有情眾生幾時覺悟了,這個人叫菩薩。所以菩薩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,我們一般凡夫是迷惑的有情眾生。這個人開始覺悟了,什麼叫做覺悟?想離苦得樂,這個人覺悟了。我們世間人哪一個不想離苦得樂?人人都想離苦得樂,但是他想錯了,把苦當作樂,把樂當作苦,他搞顛倒了,這叫愚痴,這叫迷惑。世間人以為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是樂,他不知道這是苦的根源,決定不是樂,這個東西享受結果是在三途苦報,佛經上常常用「刀口舐蜜」來作比喻,這個人沒有覺悟。人真正覺悟了,一定跟著佛菩薩走,這人覺悟了,過佛菩薩的生活。佛菩薩過的是什麼生活?第一個自私自利放下了,起心動念為眾生、為社會、為正法久住,這個人覺悟了,斷惡修善,轉迷為悟,這個人叫菩薩。

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菩薩有一個辦法,有一個方法,『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』,「諸惡道」不僅是指三途六道,把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。三途之苦,佛在經典裡面說得很多,諸位縱然讀經不多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我相信大家都念過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講三途的苦就講得不少,常常念、常常警覺自己,我們要不真正好好的幹,要不求覺悟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上講的那些果報,就是我們將來必定要受的。我們怕不怕?決定不能夠避免的,因為我們今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跟它都相應。人間之苦,我們現在是親身感受到的。天上雖然樂,有壞苦、有行苦。四聖法界有不能夠破無明、證法身的苦。十法界統苦。菩薩有什麼方法能斷十法界的苦難?只要是苦就是惡道,我們稱四聖法界還是惡道,四聖法界跟一真法界比它就是惡道,它跟六道比它是善道,跟一真法界比它是惡道。這一部經是大乘經,不是小乘經。

『何等為一』,菩薩到底用哪一個法?佛在此地給我們指出來,『謂於晝夜常念思惟,觀察善法』。這個「善法」是一直貫到上面去的,我們要不怕麻煩,那就是「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」,我們這樣念,大家就很容易懂得。善法是什麼?後面給我們指出來,『此法即是十善業道』。在這一面倒數第三行最後兩個字看起,「此法即是十善業道」。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,修行的根本,連這個都沒有,不用談念佛了,就不必再談修行了。『晝夜』是不間斷,今天講的二十四小時不間斷。『常念』是心裡頭真有,心善。『思惟』是念頭,起心動念,念頭善。『觀察』是行為,言語造作,「身語意」無有不善,這個才行。心裡面還有自私自利,心不善,這是根本不善。你為什麼會造罪業?你為什麼會造十惡?無非是為了自私自利,只有自己,沒有別人,這個錯是根本的錯誤。菩薩覺悟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凡夫迷,迷就是念念自私自利,這是迷。

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了幾句話,可以跟這個拿來對照。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那不是菩薩;後半部說得尤其好,「若菩薩有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菩薩」。「見」是什麼?見是起心動念,見解,我們今天講,你還有這個想法、這個看法,你就不是菩薩,你就是迷,你就不悟了。真正覺悟的人「無我」,這個人就覺悟了。「無我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比較容易懂的,沒有自私自利,這個人覺悟;還有自私自利,這個人迷惑,沒有覺悟。凡夫有的時候聽經聞法,興起一念光明,這一下覺悟了,可是第二個念頭又迷了,這個覺悟不能保持,不能延續。我們在講堂聽經,好像是明白了,出去之後就迷惑了,禁不起外面名聞利養、財色名食睡的誘惑,立刻就退轉了。所以晝夜不能間斷,你才是菩薩。偶爾放個光,像個閃電一樣,不起作用。雖不起作用,相當可貴,為什麼?無始劫來從來沒有放過光的,雖然放光很短暫,一剎那也挺可貴。

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心善,要學念頭善,要學行為善。從哪裡學起?從十善業道學起,決定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,這是殺生。不但不能殺,令眾生生煩惱也等於是殺生。人的生命,有物質的身體,有精神的法身慧命,所以諸佛菩薩,經上常講諸佛菩薩是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,那是諸佛菩薩,絕對不會令一切眾生生煩惱。令一切眾生生煩惱的,這個人是魔,不是佛,佛不會幹這個事情。也許這是佛菩薩來考驗你的,來折磨你、來考驗你的,有沒有這個事情?有。魔也學會這個本事,魔是真的折磨你,不是考驗你。佛菩薩考驗你,你通過這個考驗,你決定成就。像宗門禪宗裡面的棒喝,這是禪宗教學的方法,人家真有本事、真有智慧,一棒打下去這個人開悟了,那真的叫方便。打死都不開悟,那是魔,那決定不是佛。佛知道,一板子打下來他就開悟了,明心見性了,一聲喝斥的時候他開悟了,他明白了。如果說是打他不會開悟,喝斥不會開悟,絕不用這個方法。魔學菩薩這個方式,害一切眾生還美其名說「我成就你的」。所以我們對於佛跟魔要有能力辨別,不能上當。這是提出這個綱領,晝夜都要思惟善法,要心善、行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