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三十四集 (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六面,從倒數第三行看起:
【復次龍王,若離偷盜,即得十種可保信法。何等為十?一者、資財盈積,王賊水火及非愛子,不能散滅。二、多人愛念。三、人不欺負。四、十方讚美。五、不憂損害。六、善名流布。七、處眾無畏。八、財命色力安樂,辯才具足無缺。九、常懷施意。十、命終生天。是為十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證清淨大菩提智。】
這是一段,這一段是世尊為我們開示不偷盜的十種殊勝果報。第一條就是財富,『資財盈積,王賊水火及非愛子』,這是佛經上常講的財為五家共有,你不會遭這個難。『王』,是過去古時候如果犯罪了,你的家產會被國家沒收,叫抄家,國家沒收。『賊』是盜賊。『水火』,是容易知道,被大水漂、火燒。『非愛子』是敗家子。所以這是五家共有,你能夠免除這個災難。
財富是所有一切眾生,可以說念念希求的。不愛財富的人很少,那是真正有道之人,安貧樂道,這種人是極少數。我看絕大多數的人,都在那裡追求財富。財富是不是能追求得到?如果說我們有能力追求到財富,聖賢的教誨就可以放棄了,你可以推翻因果的定律。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,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定律,世間法如是,出世間法亦復如是。清涼判《華嚴經》五周因果,智者判《法華經》一乘因果,佛法離不開因果,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懂得。種善因一定得善果,因不善要想求得善果,沒有這個道理!
聖賢人的教育,總結起來他教我們什麼?無非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,這是因;幫助我們認識吉凶禍福,吉凶禍福是果。什麼是邪?什麼是正?凡是與災禍相應的,果報是災禍,果報是凶,這就是「邪」,這就是「非」。如果果報是吉祥的、是福,這就是「是」,這就是「正」。吉凶禍福的定義、標準,一定要在果報上看。可是果報佛家講得多,也講得很廣、講得很深,果報通三世,現前得福報,將來沒有福,這個福報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們就看現前的社會,有很多人少壯的時候發達,真的是「資財盈積」,億萬財產,經營個十年二十年,聽說他的公司倒閉,虧債倒閉、破產了,這是我們在現前社會看到很多。他那個發達,他那個財富,不是真的,實在講是給你在眼前看幾天而已,時間不長。如果他這個財富能夠綿延到他的子孫後代,代代都能夠保持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中國古人所謂「富不過三代」,這一句話的意味深長,三代就衰、就敗了,這哪裡是真的?這不是真的。三代尚且不是真的,自己在這一生當中都保不住,可見得更是虛幻。
佛法裡面講的福報,這一生有福,來生有福,後世有福,生生世世都有福,這是真的。現在人眼光短淺,只看眼前,這是沒有智慧,這是愚痴。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是沒有道理,如果沒有道理,它怎麼能夠綿延幾千年?這幾千年當中,都沒有一個聰明人?沒有一個人能夠把古人的教誨揭穿、推翻?到你這個時候,你聰明,你能夠把它否定掉?我們要多想想,古人教誨當中決定不摻雜私人的利害,他跟我們無親無故,他不求我們任何一點的報酬。不但在物質上供養他不希求,我們後世對他禮敬讚歎他也不求,真正到無所求。「無所求」那個話是真話,凡是有所求的、有條件的,這個話未必是真的。無條件,無所求,諸佛菩薩、古聖先賢對一切眾生是這樣的一個態度,所以我們要認識哪個是善知識、哪個是好人、哪個是惡人,要有能力辨別。所以他們看事情看得透徹,對於因果的理論、因果的事實、因果的轉變、因果的相續、因果的循環,他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,所以指導我們一個總原則:種善因一定得善果,不善的因決定有不善的果報。聖人所以成為聖人,賢人所以成為賢人,都不出這個道理。
財富怎麼來的?財布施來的,財布施是因,財富是果報。果報好不好?很難說。我過去講經也常講,你這一生得財富,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善因,你今天得的果報。果報現前了,是福是禍很難講,問題在你有沒有智慧。用錢是智慧,你要是沒有智慧的話,你的錢用得不恰當就造罪業,那就變成禍,就不是福。幾個人會用?由此可知,真正會用錢的是要靠大智慧。大智慧還是從教學當中得來的,歸結到最後是個教育問題,吉凶禍福的關鍵在教育。人有智慧自然能夠趨吉避凶,而趨吉避凶的手段決定又是在斷惡修善,你因果才相應;再破迷開悟,這真正能夠離開凶災,趨向吉祥,這是聖賢的教誨。
下面講『王賊水火及敗家子』,這些都是自己過去今生跟一切眾生結不善的緣造成的。由此可知,我們生活在世間,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的言行舉止不能不謹慎。菩薩絕對不會跟一個眾生去結怨,結怨後面總會遇到冤冤相報,這個五家是冤冤相報,你跟人結好緣就不會有這個事情。所以財富,真正的福報是財富與社會大眾共享,這是真正的福報,而不是一個人獨享。你發財了,別人讚歎,別人歡喜,為什麼?他沾光,你肯散財。中國在古代真有智慧,會用錢的是范蠡,吳王夫差的一個大夫。勾踐復國之後他離開了,去做生意、做買賣、去經商,沒有幾年發達了,發大財了。發了之後,他散財,到處布施,把錢統統布施盡了。再從小生意做起,過幾年又發了。命裡有,命裡有丟都丟不掉,發了之後再散,三聚三散,所以中國大陸上供財神是供范蠡。在台灣供財神是供關公,我不知道這是從哪裡來的?供范蠡有道理,他是我們修積財富的一個典型人物,真正是財富人的模範,肯幫忙救濟苦難眾生。所以財你儘管去散,散不完的,愈散愈多。
這幾年東南亞遭受金融風暴,經濟普遍衰退,為什麼「居士林」不衰退?「居士林」的收入月月都增長。什麼原因?散財,「居士林」不積財,散財。你們仔細去觀察,佛家講的三種布施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天天在做,積極在做,所以你們看到「居士林」財富源源不斷。法布施,從上到下你仔細觀察,人人都有智慧,健康長壽,果報我們都看到,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我們看到馬來西亞丹斯里李金友,他做得很如法。他是私人企業,我們到「古晉」去看他,這一片荒山他買下來了,許多人都說你這個決定賠本,你不會有前途。他經營六年,六年沒有賺一分錢,都在賠,這個山沒有開幕。六年的經營,附近十幾個村莊,這十幾個村莊人都打獵的,打獵不是好事情,他把他們的獵具統統收買過來,把他們這些人統統找到山上,分配給他工作,做他公司的員工,給他很好的待遇,他可以養家,不打獵了。前面我們講不殺生,這一個地區的人不殺生了。不但不殺生,吃長素,山上員工三百多人,終年吃長素。他說最初這些人不習慣,吃素不習慣。半年之後,他們很歡喜了,為什麼?皮膚改變了,臉上皺紋沒有了,這大家高興,所以現在歡喜吃長素。你想想看這十幾個村莊,他布施這麼多人,這麼多人感激他、感恩他,都做他的護法,所以他這個山莊非常安全,不會有壞人進去,這些村莊都保護他們的。
所以一個人有福,整個地方人都得福報、都享受,這是正確的。決定不是為一家,為你的一個小團體,不是的。對整個社會、對一切眾生 , 做出全心全力的奉獻,他後面的福報不可思議,這是出自他內心的,他做得心安理得,做得非常歡喜。人必須要有大菩提心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可是如果有絲毫要佔眾生便宜,這就犯了偷盜戒,偷盜叫「不與取」。 今天我們在新加坡,團結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得到全世界人的讚歎。我們是不是為了希求這些讚歎來做?不是的,你讚歎也好,你毀謗也好,與我不相干。我仔細衡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,衡量的標準是對社會對這個世界的安定、和平、繁榮、幸福,與這幾個條件相不相應;如果相應應當要做,不相應我們決定不可以做,有一個衡量的標準。我們今天看到世界要遭大災難,這種災難的徵兆,全世界有智慧的人,政治家、科學家、各個行業裡頭都能夠深深的感覺到,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。我想了很久,原因在哪裡?原因是教育徹底失敗,聖賢教育丟掉了。中國把聖賢教育丟掉了,西方把宗教教育丟掉了,不再相信《聖經》的話,宣布上帝已經死亡,這還得了?所以這個世間有災難。家庭教育沒有了,學校教育沒有了,社會教育也沒有了,宗教教育也破產了,這怎麼辦?我們今天聯合宗教,團結一切宗教,我幫助他、提醒他,我們一定要重視宗教教育,不能夠一味在宗教儀式上去做,有儀式沒有教育,人家說我們是迷信,必須恢復宗教教育來團結族群,彌補聖賢教育,大眾把它忘失掉了,從這個地方來恢復、來提醒。唯有真正恢復聖賢教育,這個世間災難才能夠避免。心量一定要大,不能只為自己。 我們今天幫助別的宗教,幫助別的族群,幫助別的國家,這個心馬上就不高興了,我們這個世間要同歸於盡,最後是毀滅。為什麼?你只顧自己,不顧別人,全世界別的地方都毀掉了,你這個地方要保得住。這個世界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,我們這是個頭部,如果全身都爛掉了,你這個頭能活得了嗎?佛跟我們講得更廣大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身,所以經典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決不能只顧自己,要顧全整個大局。大局是全世界,起心動念為整個世界著想,整個世界和平,社會安定,我們大家都得福。哪個地方有災難,與我們都有密切關聯,我們想逃避,不是個容易事情,無論在理論、在現實上說都不能成立。所以今天全世界是一體,要有宏觀,要有真實智慧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