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2-27

卷7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七十四集  (2000年9月19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一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

【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無礙心,觀者無厭。】

這是說斷瞋恚,將這個功德不求世間的福報。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,不求世間福報不是沒有福報,而是福報更殊勝。福報雖然現前,決定不能放在心上,決定不能生歡喜心,這個就是說不受福報,福報再大也不享受,把這個功德迴向無上菩提,到成佛之後果報就殊勝,這種殊勝是沒有方法用言語來形容的,所以佛在經上常講"不可思議"

"得無礙心""無礙"是無障礙,就是孔子所謂的"隨心所欲而不踰矩",這是"無礙心"。在大自在當中又能與一切眾生相應,不違背世間法,這是佛家常講"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"。如果我們對世間法有妨礙,那就有障礙,於佛法、於世法、於出世法都無障礙,才叫做無障礙法,才是真正解脫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"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"

"觀者無厭",這是殊勝的果報,凡是跟你接觸的,聞名、見面都能生歡喜心,這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十善業的果報。

再看底下一段

【復次龍王,若離邪見,即得成就十功德法。 】

邪見是愚癡,愚癡表現在外面就是邪知邪見。邪知邪見是錯誤的想法,錯誤的看法,你的想法、看法與自性完全違背了,這叫癡,所以癡就是邪見。能夠遠離愚癡,這是最困難的事情,比前面兩條難得多,十善前面七條都容易斷,唯獨末後一條難斷。佛在經典上有個比喻,斷癡惑好比是藕斷絲連,很不容易斷乾淨。斷煩惱,戒跟定,持戒修定就行,這十條裡面前面九條,能持戒,身、口可以不犯;能修定,定能夠斷貪瞋,可是癡沒有法子,癡一定要開智慧,智慧開了之後癡才能斷得掉,不開智慧就一點辦法都沒有。可是我們要曉得,愚癡是所有煩惱的根本,為什麼會有貪?為什麼會有瞋?愚癡!為什麼身會造殺盜淫、口會造妄語兩舌?都是愚癡,由此可知開智慧重要。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在開智慧,開智慧斷根本的愚癡煩惱。智慧怎麼個開法呢?一定要依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佛跟我們說了這個層次,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修學的過程,我們想修也不能例外。許許多多人想修,修一輩子都開不了智慧,原因在哪裡呢?戒不清淨,定都得不到,哪來的智慧?沒有戒定的智慧,在佛法裡面稱之為"世智辯聰",儒家所講的"記問之學",不是智慧。你是聽得多、看得多、記得很多,不是從自性,全是從外面來的,這叫"記問之學"。儒家對於這樁事情說得很好:"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也",可見得古時候選老師,不選記問之學,選真正有修、有證的老師。所謂"有修"就是要把所學得的東西完全落實,不能落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真修的人一定落實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落實就是佛法裡面講的"持戒",持戒才能得定,甚深的禪定才開智慧,淺的定還是沒有智慧,你看佛家講的"四禪八定"都沒有智慧,所以出不了三界。這個定功深。阿羅漢出了三界,阿羅漢修的是第九定,超越了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"九次第定"

所以學佛是以開智慧為目的,開智慧就不能不放下,不放下是開智慧最大的障礙;不肯放下,這個東西不是不能,是你不肯。放下是自己的事情,不是求人的事情,求人人家未必答應你,難啊;這個事情求自己,自己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了,自己要肯放下,這不是難事。所以自古以來修行人能有成就、能開悟、能證果,什麼原因呢?能放下;修行不能開悟、不能證果是不肯放下的人,這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下面講十種功德法,十種利益。

【何等為十? 一、得真善意樂,真善等侶。】

這是第一個利益,你能夠得真實的"善意樂",這個"善意樂"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快樂,這是真樂,不是我們一般概念裡面所講苦樂之樂,苦樂之樂是相對的,不是真實的。佛對於這一樁事情,把它說作"壞苦",樂是壞苦,苦是"苦苦",樂是"壞苦",那不是真樂。真意樂是佛經裡面所講的"常生歡喜心",為什麼?因為他常生智慧,他得的是真正的法喜,法樂。"真善等侶",這就是他決定會得真善知識,常常遇到真善知識,常常親近真善知識,與真善知識做伴侶。這個"伴侶"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"同參道友"。由此可知,如果有邪見,這個受用你得不到。你有邪見,肯定你起心動念都隨順煩惱,我們講"常生煩惱",憂鬱、疑惑,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敢確定,這個是愚癡所造成的。斷愚癡難,可是我們總是要學,再難也要學,能得一分有一分的受用,能得兩分有兩分的受用。

邪見的根本就是把這個身體當作"",這是邪見的根本,叫"我見",你看見思煩惱裡面頭一個是"我見""身見"。修行人,自古以來,修行一輩子,不能說他不用功,不能說他不精進,但是一生都離不開煩惱,都擺脫不掉習氣,什麼原因呢?執著這個身是"",這是我們常講的"起心動念自私自利",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在,斷邪見就不可能。邪見不斷,貪瞋必定隨之而起,只能夠說把貪瞋壓制一些,減少一些,決定斷不掉。這個事情很麻煩,貪瞋煩惱伏不住,果報在三塗。一般人常講,人死了去做鬼,明明有六道,怎麼能肯定人死了一定做鬼呢?既然大家都這麼說,說這個話必有原因。佛跟我們講的,鬼道的業因是貪欲,第一個就是"貪計自身",貪愛這個身體、這個色身,這是頭一條根本的貪欲,不知道這個身是假的。佛說得好:"四大五蘊假合而生",不是真的,"緣生之法,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"。我們把這個身當作自己,看得這麼重,堅固地執著,這一個因素就是墮落餓鬼道的業因。人為什麼死了就做鬼?就這樣去做鬼去了。鬼比人苦,鬼比人可憐,人還能見到陽光,鬼見不到,鬼的境界裡面,每一天所見到的空間都是灰禿禿的,像濃雲密佈一樣,永遠見不到陽光,所以我們說它作"陰間""陰界",就是這個意思。

我們在一生當中修行,要想得一個結果、一個成就,你不隨順佛陀的教誨怎麼行呢?這比什麼都重要。佛陀對我們的基本教誨,就是這一部《十善業道經》重要。佛在這部經上教的這十條,務必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十惡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累積的業障、煩惱、習氣,我們今天不必說斷,斷太難了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"",你能把它伏住,這十種惡業都不起現行,這是伏煩惱,我們念佛才能往生;這十條煩惱伏不住,雖念佛也不能往生。往生的條件是"一向專念",我們煩惱不斷,那就是"一向夾雜",不是專念,夾雜功夫就不純,不能往生。

自己不是真正的善人,你在這個世間就遇不到真善知識,你決定遇不到,佛菩薩來了你也遇不到,佛菩薩天天跟你在一起你也遇不到。為什麼呢?你心裡頭討厭他,你心裡頭看到不順眼。這什麼原因呢?煩惱起現行。如果你心地純善,你周邊所接觸的一切人物都是善知識、都是佛菩薩,這就是蕅益大師講的"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於心"。你有真智慧,諸佛菩薩都在你面前;沒有真智慧,諸佛菩薩在你面前你都看不順眼。你怎麼會得到法喜?你怎麼會得到真善意樂呢?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佛法的教學,實實在在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個離苦就是伏煩惱、斷煩惱,得真善意樂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7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七十五集  (2000920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一面第四行,從第二句看起

【二、深信因果,寧殞身命,終不作惡。】

這一條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困難,只有具足真實智慧的人,對於事情真相真正通達明瞭,他才能夠做到。"深信因果"不容易,我們對於因果之理與事,確實比一般人熟悉得多一些,現在社會一般人很少講因果,學佛的人對於因果是常常聽到的,聽得耳熟了,知道種善因得善果,造惡因一定有惡報,為什麼還不肯修善,還要去造惡呢?這個就是信因果不深,不是深信。深信是對於道理通達了、事實真相了解了。譬如說一個蚊蟲、一個螞蟻,我們一般學佛的人,學佛多年的人,往往還是有殺心,甚至於這蚊蟲來叮你,你一巴掌就把它打死了,這是習氣。知不知道因果呢?知道,知道得不夠深。我們無意當中殺了它,有意無意地殺它,將來果報免不了。

過去我們讀安士高的傳記,這是個真正修行得道之人,他曾經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,是個修行證果的人,過去生中誤殺別人,這個果報還要自受。還命債,他清楚、他知道,但是傷害他的人是誤殺,他過去怎麼誤殺別人,這一生也會被別人誤殺。"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",世間人沒有說是事情發生沒有因的,沒有這個道理,果報一定有因有緣。菩薩作此示現,就是告訴我們,你造作的因一定有果報,果報一定要自己承受。我們討厭一個人,人家也討厭我們,這是果報。我們喜歡一個人,人家也喜歡我們。儒家都講"愛人者人恆愛之",你愛別人,這是你修因,社會大眾都尊敬你、愛護你,這是你的果報。你恨別人,你討厭別人,社會大眾同樣也恨你、也討厭你。如果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話就能做到,寧願捨自己的生命,也不肯造惡。古德比喻得好,現在社會上有個很高的位置請你去做,請你去做國王,只要你殺一個人,這個人並沒有罪,你能殺一個人這個王位你就可以得到;深信因果的人不幹,叫我殺一個無辜的眾生,得什麼樣的利益他也不肯幹,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辦到。這個必須要離邪見才行。邪見是愚癡,糊塗人不信因果,換句話說信因果信得不深,還是個糊塗人,不算是明白人,明白人哪肯幹這種傻事?要知道蚊蟲螞蟻也是一條命,它為什麼會去做蚊蟲、做螞蟻?過去做人的時候惡業造得太多了,墮在這一道裡頭,它的罪報報盡的時候,它也會轉人身。我們自己罪業造多了,也會變成螞蟻、變成蚊蟲。實在講無量劫來,六道裡面種種的身相,我們都曾經經歷過,現在這一生得人身,佛家常講的"隔陰之迷",過去世的事情忘記了,雖然忘記,這個忘記是迷惑,業因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,永遠不會失掉。所以不是說做了以後就沒事了,這是邪見,完全錯誤的見解。由此可知,不要說是言語行為,就是起心動念,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,因果可畏,這個話是真的。誰知道呢?諸佛菩薩知道,聲聞緣覺知道。經上記載的阿羅漢,聽佛講經,佛講到地獄的時候,這一些阿羅漢們還心有餘悸,聽到身上都出血汗,過去曾經經歷過的,佛一說,想想從前在地獄裡的狀況,恐怖依然能夠現前。我們是無知,幾時我們要是離開愚癡了,斷貪瞋癡了,諸位要曉得斷貪瞋癡就證阿羅漢果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都能夠記得,恢復了記憶,想到過去在六道裡的狀況,你也做過天王,也做過畜生,也做過餓鬼,也墮過地獄,哪一道都去過,哪一道裡面的眾生與自己都有密切的關係,我們今天講是親屬關係。我們要是殺害眾生,侮辱眾生,輕視眾生,佛說得好,就是對付自己的父母、諸佛沒有兩樣。我們跟一切眾生、跟諸佛如來,過去無量劫中都有親屬關係,互為父子。這些話決定不是荒唐,是實實在在的真話。所以到真正不作惡,連惡念都不生,阿羅漢才做到。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,你要能做到了,你就證阿羅漢果,十惡業完全斷了。第三句

【唯皈依佛,非餘天等。】

這個地方的皈依,意思就是以佛為老師。諸天善神他們的智慧比我們高,也最能夠教導我們,我們對他要尊敬。諸天善神多半也是皈依佛的,也都是佛的學生,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,大梵天王、忉利天王常常請諸佛菩薩到天宮裡面去講經說法,所以我們知道諸天善神也是佛的學生。我們一定要以佛為老師,隨順佛陀的教誡來修學就對了。天道雖好,見思煩惱沒有斷盡,只可以說他們的煩惱比我們輕,他們的福報比我們大,所得的果位不是究竟的、不是圓滿的。我們要找一個老師,要找一個真實智慧、圓滿功德的老師就好。那我們以佛為師,這些諸天善神會不會怪我們呢?不會的。我們要以為從前我是拜神,現在我皈依佛了,不拜神,這個神一定很生氣,一定要找我麻煩了。我們這樣想法錯了,殊不知那個神要是看到你皈依佛,依佛為老師,神很高興,非常歡喜讚嘆,你做得很對,你沒有做錯,這些神都變成你的護法了。神比我們聰明,比我們正直,如果這個神看到你皈依佛,他還找你麻煩,不歡喜,還報復你,這不是正神,那是妖魔鬼怪,妖魔鬼怪會害人,正神會保佑人。我們以佛為老師是決定正確,但是對於其他的天神決定要尊敬,尊重讚嘆。普賢菩薩教導我們"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,廣修供養",我們對於一切天神、鬼神尊敬、讚嘆、供養,這個一定要有的。對鬼神是這個態度,那麼我們對於不同的族類、不同的宗教也應該是禮敬、讚嘆、供養,這是普賢行。你要問為什麼?佛在大經上講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裡面有男有女,畜生道裡面我們講有雄有雌,"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""一切眾生本來成佛",道理就是這個,你看看這個心量多大,這個知見是正知正見,所以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愛護一切眾生,比愛護自己的生命看得還要重,為愛護眾生、為救護眾生,捨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。生命尚且能捨,何況身外之物?哪有不能捨的道理?哪有不能供養的道理?別人來找我們,除非我們自己沒有能力,有能力一定要做到。

非洲那邊天主教徒來找我,要我送他一輛汽車,是一個醫院,非洲地方很苦,病人很多,距離醫院很遠,交通工具缺乏,來找我,我當然要送他;不能說那是外國非洲人,那是天主教,不是佛教,我不是這樣看法的。所有一切眾生,不同宗教、不同國度、不同族群,都是一體。沒有能力那就沒有法子,有這個能力一定盡心盡力地幫助他,應該的,何況人家提出要求?不提出,我們看到了、聽到了都要主動去幫忙、去幫助。我們能這樣對人,人家一樣這樣對我,必得要深信因果才行,隨順佛陀的教誨。

皈依佛,皈依如何落實,就是經裡頭常講的"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",你能把這一句話做到了,你是真正皈依了。佛在經典裡面教誨,我們全盤接受,""是永遠保持而不喪失,明知故犯""字就沒有了;""是永恆地保持,依教奉行。"讀誦"是自他兩利,自己每一天讀誦,溫故知新,天天接受佛陀的教誨,展開經卷就如同佛在面前一樣,聽佛說法,聽佛的教誨。"為人演說"""是要做到,佛教給我們這一部經-《十善業道》,我要把十善業道做到,這是演,做到給社會大眾看,做給人看。""是為別人演說,""是身教,""是言教,這個就是真正皈依佛了。如果只是在經典裡面學習,不能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這個沒有皈依,這個只有形式,沒有實質,實質一定要為人演說,演在前、說在後,先要做到,做到之後再說,這叫真正學佛,真正的落實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 

卷7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七十六集  (2000年9月21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一面第五行,從當中看起,

【四、直心正見,永離一切吉凶疑網。】

離邪見就是智慧,這一段佛說的邪見就是三毒煩惱裡面的癡,貪瞋癡,轉愚癡為智慧,智慧現前,自己就能做得了主。《楞嚴經》上佛所講的"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",佛法修學最高的目標就在此地。智慧開了之後,世間一切吉凶禍福你都清楚,你都明瞭,你不會疑惑了。須不須要趨吉避凶呢?不須要了,為什麼不須要呢?你能轉境界,你可以轉凶為吉,轉禍為福,有這個能力了,跟世間人完全不相同。世間人沒有能力轉境界,什麼原因呢?貪瞋癡不斷,所以你會受境界拘束。貪瞋癡斷了,定慧現前,一切命運、際遇全都轉變過來,真的是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,確確實實。條件,佛在此地說得很清楚,"直心"、"正見",這四個字就是大菩提心,菩提心是真心。

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告訴我們"至誠心",直心就是至誠心,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講直心,菩提心的心體:直心。佛在《觀經》裡面講的是至誠心,由此可知直心就是真誠到極處。這樣說法我們還是很難體會,究竟怎麼真誠?怎麼樣正直?標準在什麼地方?前清曾國藩先生在《讀書筆記》裡面將"誠"下了一個定義,這個定義下得很好,跟佛法講的相當接近,他說"一念不生是為誠"。由此可知有念就不誠,一念不生才叫誠。我們要問,無念是不是誠呢?無念也不是誠,如果無念是誠的話,無想定菩提心就現前。佛告訴我們,無想定修成之後,真的叫一念不生,果報在哪裡?在四禪的無想天,外道天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有能力辨別,"一念不生"這一句話的意思不能錯會,一個是"一念",一個是"不生",你才能真正懂得它的意思。"一念"就沒有第二念,有二念就不是"一念"。"不生"是不生第二念,要把這一句話正確地理解,所以他不是墮在無念,他所謂"一念",並沒有墮在無念。"一念",佛在大乘經上常講"寂寂惺惺,惺惺寂寂",它是活的,不是死的,無想定是死的,無想定不是活的,所以無想定是無明,不是菩提。

菩提究竟是什麼?其實這一樁事情就在我們面前,連儒家都講"道不遠人,人自遠之",有什麼法子呢?《楞嚴》會上佛講的"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",那就是"一念不生"。六根門頭,眼能見、耳能聽、鼻能嗅、舌能嚐、身能觸、意能知,我們眼睛一張開,看到外面的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一念;耳朵聽外面的聲音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這叫一念。"不生"是什麼呢?不生妄想、不生分別、不生執著,這是至誠。無想定雖然好像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他是什麼都不知道?什麼都不清楚,那叫無明,千萬不能把無明、無想定說成至誠心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,就是人家能夠永遠保持一念,不起第二念,這了不起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念,但是那個一念時間太短了,剎那之間就起分別、起執著,這就把智變成了識。一念是智,真智慧,第二念起來,把智轉變成識,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佛法修學修什麼?相宗大德常說的"轉識成智",識跟智的分別是識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,智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由此可知,離妄想分別執著,叫"至誠心",叫"直心",靈敏到了極處。它不起作用的時候,好像是無知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"般若無知",無知就是至誠心,就是直心,起作用的時候"無所不知"。無想定也無知,起作用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,這個不行,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"正見"就是直心起用,如果用儒家的話來講,直心就是"誠意",正見就是"正心",它講"誠意正心"。在佛法裡面講,直心是真誠心,正見是深心、大悲心,《觀經》裡面講的迴向發願心,這是正知正見。世間一切吉凶禍福全都明白了,怎麼明白呢?業因果報清清楚楚,一點都不迷惑,所以是"永離一切吉凶疑網"。

我們世間人,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,看風水、看相、算命的生意都不錯。這些人生意好,證明世間人對於吉凶禍福疑慮重重,多想知道一些,得到一些訊息,怎麼樣能夠趨吉避凶,都存一個僥倖之心。有災難,你能夠逃避得了嗎?逃避不了的,果報一定要自受;你有福,你那個福想不要、想丟,丟不掉,福會跟著你走的。佛不許我們去做這些事情,你看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,佛對於占卜、看相、算命、風水一律不准我們去問,他說這是世間意,學佛弟子"可得為世間事,不可得為世間意",這話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。可是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,眾生有這個迷惑、有這個根性,總是想占卜問問,所以佛也順從眾生的習氣,說了一部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這是佛教我們佛弟子,如果對於吉凶有疑惑,如何去占卜。所以我們看到這部經典,想到佛真的是慈悲到了極處,為我們這些人大開方便之門。但是那個占卜的方法,前面都教你怎麼樣去修,你才能得到感應,你要沒有修學的功夫是得不到感應的。在中國,我們看到有一個小冊子:《觀世音菩薩靈課》,那也是占卜的,前面印光大師有一篇序文,寫得很清楚,占卜之前要恭恭敬敬、誠誠懇懇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千零八十遍求感應,很有道理,為什麼呢?誠則靈,一千多遍佛號念下去,心定、心誠。

如果我們永斷貪瞋癡,這個心是真心,是直心正信,你的菩提心就現前了,所以一切吉凶禍福不用再去過問。一切時是好時,一切日是好日,一切處是好處,沒有一樣不吉祥,還是佛在這部經上所說的原理:境隨心轉,你的心純善無惡,你的境緣統統都轉過來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再看底下這一句

【五、常生人天,不更惡道。】

我們一定要知道,惡道可怖,那真的是非常恐怖。地獄最苦,決定不能去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說得很多,無量無邊的苦處,任何一種我們都受不了。可是地獄實在講是很容易墮落,很難出離。哪些人墮地獄呢?佛在經上講的"十逆"、"五逆十惡",十善業道的反面是十惡業。"五逆罪"裡面,"殺父"、"殺母"、"殺阿羅漢",古時候講的阿羅漢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好老師,阿羅漢、菩薩在這個世間捨己為人,教化眾生,是人天眼目,確確實實無量功德,這樣的人你要以惡心害他,等於殺害阿羅漢。第四條"出佛身血",佛的福報大,護法神很多,任何人要想殺佛不可能,但是讓佛受一點傷、流一點血則可能,釋迦牟尼佛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提婆達多害佛,出佛身血。我們今天惡意謗佛,毀壞佛法的形像是出佛身血。我們造的佛像,我們用瞋恚的心、厭惡的心把佛像破壞,這是出佛身血。這個大家懂得,更深的意思大家不懂得,我們常常在造,不知道,是什麼呢?破壞佛法的形像。我們是個學佛的人,受過三皈五戒,所做的事情,做一些惡事,社會大眾看到,不能學佛了,你看看學佛的人是這個樣子,我們造地獄罪,把佛法的形像破壞掉了。造這種罪業的人很多,自己並不知道,"我沒有造五逆罪",不知道這個就是五逆罪。

佛法的形像是什麼呢?最簡單、最明顯的教誨:"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"我們今天不能修善,天天還造惡業,讓社會大眾看到佛教徒就罵釋迦牟尼佛,就貶低佛教,我們在破壞佛教形像。所以學佛,為佛弟子,在一切場合當中都要小心謹慎,要給大眾做一個好榜樣,不能做壞樣子,我們做了壞樣子,怎麼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?我們皈依阿彌陀佛,如何能對得起阿彌陀佛?念念要與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相應,行行要與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相應,這個叫"擁護佛法",這叫做"禮敬諸佛"。我們所表現的是不是這個樣子?所以造作許許多多罪業,自己並不知道,將來墮落到陰曹地府,閻羅王跟你算帳,一筆一筆跟你說出,那個時候已經太遲了,後悔莫及了。

第五條"破和合僧",破壞僧團,特別是破壞弘法的機緣、聞法的機緣,法師講經說法,你把這個道場破壞,眾生有機緣聽佛法,你去障礙他,不讓他聽法,這叫破和合僧。這五條罪都是阿鼻地獄,極深極重,我們造這種罪業那還得了嗎?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講得詳細,業因果報都講得細,我們常常讀誦,要常常記住。一定要回頭、要斷惡修善,一定要懂得"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"。佛菩薩是我們的師長,展開經卷,聽佛菩薩的教誨,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,不能隨順自己的意思,隨順自己的貪瞋癡慢決定墮落。佛在經教裡苦口婆心地勸導我們,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,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意思,不要相信自己意思,你自己的意思是錯誤的。證得阿羅漢果,那就是見思煩惱都斷了,十惡業都沒有了,你所行的都是十善業,你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。十惡沒有斷盡,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。人能斷惡修善,斷得乾淨、修得圓滿,就是沒有遇到佛法,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,來生也"常生人天,不更惡道"。雖然不能出離輪迴,都在三善道受生,決不會墮三惡道。

三善道裡頭還有人天,沒有阿修羅,修羅也不好。我們《華嚴經》今天講阿修羅,跟諸位介紹什麼叫"阿修羅",阿修羅不好在哪裡?好,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2-26

卷7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七十七集  (2000922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一面,倒數第四行,當中第六看起

【六、無量福慧,轉轉增勝。】

 大家都希求福慧增長,不但是福德,智慧也是從善業而生的。中國古老的諺語常講"福至心靈",福報現前的時候,智慧也就現前了,心思特別的靈敏,說明福跟慧的關係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們的根都是一個善心、善念、善行。如果心行不善,這種人哪有福報?世間不善之人,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在享福的,大富貴的人,我們一定要明瞭他這個福報是前生修的,不是這一生。這一生所修的,果報在來世,這是佛在經上常跟我們說的:"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",這不是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嗎?決定不是作惡多端的人他有福報,那你就完全看錯了,不知道這一生的果報是前生修的。我們今生所作所為,果報在來生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我這一生沒福,前生沒修,這個不能怪別人。所以真正明白道理、了解事實真相,決定不會怨天尤人,他心是安定的,所以說"心安理得",理明白了,心就安了。我們想不想求福報呢?想不想求智慧呢?今生修因,來生福慧就現前了,因果通三世,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。世出世間法你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修福、修慧是當然之理。我們要不要享受呢?不要享受,把我們修行的果報迴向給一切眾生,布施供養一切眾生,讓大家去享受,自己不要去享受。為什麼?這個福報是有漏的福報,如果你要享受這個福報,你的功夫、你的道行決定會退轉;你要不享受,拿它來布施供養一切眾生,你的道業會天天在增長。所以諸佛菩薩他們所享受的是無漏的果報,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,有漏的福報決定不享受,去享受無漏的福報。

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做出樣子給我們看,他老人家示現在世的時候,講經說法、教化眾生,法布施,講經說法是法布施、法供養;用身體、用勞力,這是財供養,內財布施、內財供養,財法兩種供養。自己一生生活所需,吃得飽、穿得暖,足矣,所以他享受的是無漏的福慧。後人也依照佛陀的教誨修行,而不能有佛陀那樣的成就,原因是什麼呢?不能放下有漏的福報,讓有漏的福報障礙了無漏的果德,毛病出在這裡。如果我們真的把毛病找出來,再將這個毛病消除,諸佛菩薩果地上的受用,我們雖然不能夠圓滿地得到,也能得到少分。這個在大乘經論裡面佛常常提示我們、常常教誨我們,我們今天在此地看到,這個十善業是佛門修行的基礎,這一大段的經文,都是講修十善業殊勝的果報,離愚癡,這個邪見是愚癡,十種殊勝的果報。怎麼曉得它是修行的基礎呢?向下經文還有幾個大段,文字不多,裡面跟我們講六度,以十善為基礎修六度,這個在第十二面就是的。六度是菩薩行,菩薩沒有十善的基礎,六度不能成就,我們要覺悟。六度後面,這是在第十五面第四行,慈悲喜捨,四無量心。最後一行四攝法,再翻過來從念處、正行到正道,這是第十六這一面,三十七道品。第十七面頭一個字是錯字,大家改正過來,"止莊嚴故",它是止觀,"止觀方便",諸位看看止觀經文的排列,大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全都在其中,全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。不認真修十善業就不是學佛,可以說你在佛法裡面搞一輩子,你一無所成。你再仔細觀察真正念佛往生的人,無論他是什麼身份,無論他是哪一個行業,在家出家,決定具足十善業。不能具足十善業,決定不能往生。由此可知,我們要想在這一生往生西方淨土,三福裡頭第一條,"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"這四句要做到,然後你才可以拍拍胸脯、肯定有把握往生。你這四句做不到,這個四句我們過去講的時候講得很詳細,孝親尊師、慈心不殺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上,如果沒有十善業道,孝親尊師都是假的,你也沒有慈悲心,前面三句統統沒有。都是落實在修十善業。所以希望同修們要特別的注意到,決定不能夠疏忽,這個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戒裡面的根本戒。"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"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,你沒有這個基礎,三皈五戒都沒有辦法落實;沒有基礎,所以三皈五戒全是假的,都落於有名無實,說得不好聽一點,自欺欺人,自己以為怎樣怎樣,到最後還是搞三塗六道。印光大師教誡學人,有人向他請教怎樣能入佛法,他說"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",誠是什麼呢?誠就是具足十善業,這是真誠。心與十善業不相應,誠在哪裡?誠絕對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,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十善業,十善業的圓滿就是如來的佛果。

諸位如果細心的話,我們常常看到佛菩薩的畫像、佛像,菩薩像都沒有,你看看佛的畫像,佛頸子部份有一個圓光,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,我們常常見的有用中文寫的、有用藏文寫的,也有用梵文寫的,都是一個意思,念"唵、阿、吽""唵阿吽"是什麼意思呢?唵是身,阿是口,吽是意,身口意三業清淨,三業純善,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道。十善業道圓滿,成佛。大家不要看輕,等覺菩薩還要修,何況我們初發心?十善五戒,常常連起來講的,這個是行門的根本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,須臾不可離者。這叫道,這是正道,這是佛道,我們怎麼可以掉以輕心呢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想想,與這十個綱領相應不相應,不相應那就是惡業,翻過來就是十惡業,造作十惡業的,三塗地獄。佛在經上常常教誡我們,上品十惡,地獄的業因;上品十善,生天的業因。我們果然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,我們自己將來往哪裡去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要想修福、要想修慧,今天總算是搞得更清楚、更明白了,決定不能夠違背。

【第七、永離邪道,行於聖道。】

這一條殊勝的利益,不必解釋我們就能夠清楚了。十惡是邪道、是三惡道,跟諸位說不是人道。我們起心動念要落在十惡裡面,你就是行邪道,你也修道,修三惡道,三惡道很容易修成就,果報在三塗。你要不願意墮三塗,不願意去當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你就行正道,遠離邪道,行聖人之道。諸佛菩薩都是走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是佛道,十善業道是菩薩道、是聖人之道,我們要走這條路,走這條路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真正覺悟的人,真正回頭的人,回頭是岸。從哪裡做呢?要從起心動念處做,這是你真做。起心動念,一般凡夫、凡人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,在自私自利裡面生了一個根,根就是貪瞋癡慢,還有一個疑,這個五種叫思惑,思是思想,你的思想見解迷惑了。疑是什麼呢?懷疑聖道,懷疑聖人,這才起貢高我慢,輕慢聖賢,輕慢聖道,十善業道是聖道,沒有放在眼裡,沒有放在心上,輕慢,所以果報在三塗,三塗果報是自作自受,不是別人給你的。人天福報,三乘聖果也都是自己造作、自己享受,虛空法界裡面誰作主?自己作主。佛菩薩、大聖大賢他也不作主,閻羅王跟上帝也不給我們作主,都是自己造作,自己受報。這個道理佛講得清楚,在世出世間一切聖教當中,唯獨佛法講得透徹,我們有幸得人身、聞佛法,這個殊勝的機緣不可以錯過,真正是"百千萬劫難遭遇",所以一定要記住,離邪道,行聖道,這個才是如來真實弟子,諸佛讚嘆,天神敬仰,希望我們同學共同勉勵。好,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 

2008-02-25

卷78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七十八集  (2000年9月23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一面,倒數第三行,從第二句看起

【八、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。】

這是斷愚癡第八種利益。愚癡就是邪見,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。六道凡夫都執著這個身是真實的、身是自己。佛告訴我們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

身要不是自己,什麼是自己呢?有許多人聽佛這個說法就生起疑問。這個意思很深,必須要很細心地去體會。依照佛法教誨去修行,修行就是逐漸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執著、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思想。身確確實實不是我,它是什麼呢?是我所有,就正如同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一樣。衣服是不是我?不是我,這個大家知道,衣服是我所有,所以佛家講"""我所",同樣一個道理,這個身也是我所,不是我。諸位要知道""是永遠不生不滅,"我所"有生滅,我們衣服時間穿久了、穿髒了,穿破不要了,換一件;"我所"有生有滅,""沒有生滅。

""有沒有身呢?也有,你看佛法裡面講"法身",法身是真正的我。所以佛在大經中常說,法身是不生不滅、無始無終。佛教誡弟子們,終極的目標就是叫我們證得法身,證得法身在佛家就叫做成佛。什麼人證得法身呢?證得法身的人很多,在中國歷代各個宗派裡面,像禪宗明心見性,即證得法身,所謂是大徹大悟。悟的是什麼?悟的是有一個不生不滅、無始無終的真我;悟的是現時這個身是假我,徹底搞清楚搞明白了,不再疑惑,他就能得受用。這個受用大乘經教裡面所講的如來果地上的依正莊嚴,這是他得的受用。

佛又跟我們說報身,報身是有始無終,報身是什麼呢?報身是智慧,能證法身的智慧。你證得之後、覺悟之後,永遠不會再迷失了;第三種講應化身,我們現在這個身叫應化身。佛的應化根本的原因是諸佛如來的本願,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上都曾經發願度一切眾生,這是因;緣是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哪個地方有感,佛就在哪個地方應。

再跟諸位說,法身是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沒有形像。雖沒有形像,能現一切形像。我們今天所講的一切動物是法身變現的形像,一切植物、礦物也是法身變現的形像;另外一切虛空自然現象還是法身變現的現象。在佛教稱"法身",現在哲學家他們所稱的叫"宇宙萬有的本體",佛法稱作"法身",這個是不生不滅。它所現的相,怎麼現的,大乘佛法講得清楚,法身能現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這一切眾生包括自然現象是所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如果把能現跟所現分成兩類,這就是世間講的哲學。過去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教不是哲學,為什麼不是哲學呢?佛法是一不是二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法身,能所是一不是二,哲學裡頭沒有講到這個事情。所以它不是哲學,它也不是宗教,宗教裡面決定要崇拜一個神、一個造物主,佛法裡頭沒有神,也沒有造物主。佛法承認有神的存在,神是什麼一回事情呢?還是法身所現的。現的這些相差別這麼多,經論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怎麼回事情?唯識所變,是由於一切眾生迷失了自性,什麼叫"迷失自性"呢?不知道事實真相,不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這叫迷失自性。迷失自性之後,就產生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十法界、無量無邊的法界是這麼樣變現出來的,叫"唯識所變"。於是自性性德不能作主,誰作主呢?妄想分別執著作主,這就是法相宗裡面所講的"八識五十一心所"作主,那就造諸惡業。縱然造一切善,在佛法裡頭,在大乘佛法他還是造惡業。為什麼講造一切善還是惡業呢?因為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造的,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不是真心造的還是惡,真心造的是善。

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頭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臺家講的藏教佛、通教佛都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他們造的都是惡,都不是善。為什麼呢?沒有明心見性,不是用真心,用真心造一切惡都是善,所以絕對的善惡是從這個地方建立標準,用妄心造一切善也是惡。沒有見性,換句話說你造作一切善業,出不了十法界。用真心、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就是佛,真正佛,他們造惡也是善。怎麼知道呢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你看勝熱婆羅門他做的行業,愚癡;甘露火王,殺、瞋恚;伐蘇蜜多女,淫慾;殺、盜、淫,他是善。他為什麼是善呢?用這個手段度一切眾生,幫助眾生明心見性,幫助眾生超越六道十法界,他用的是手段,所以他是善。這個佛在經上常講的,這是諸佛如來的密義,太深密了,我們不懂,我們看到感覺得很奇怪,不是我們的境界。

所以佛講這些事情,為度娑婆世界眾生,為度十法界眾生,他也有權巧方便,那就是善財童子去參訪,你看有禮敬沒有讚嘆,這用的手段不善、惡度,惡的方法能度一類眾生,這看眾生的根性,應當用什麼方法幫助他,就用什麼方法,佛沒有定法,佛有能力觀機,我們凡夫不能學。凡夫為什麼不能學呢?你沒有離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離妄想分別執著,你要學這個方法就墮地獄。這些話佛都講得清楚,都講得明白,我們要用心去體會,要細心去觀察,佛教化眾生是分很多等級的,就像辦學校教年輕人一樣,有小學、有中學、有大學、有研究所,每一個階段強調某一個階段的教學方法。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認識清楚,我們現在在佛教只能算是在小學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為什麼我們修學,學了這麼多年,不能說不努力,不能說不認真,何以功夫不得力?何以不能跟古人相比?原因在哪裡呢?我們沒有從根本修。根本是什麼呢?十善業道,試問問十善業道我們做到了沒有?這個是佛法小學一年級的課程,無論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都是用這個作基礎。我們講淨土,淨土最基本的是淨業三福,淨業三福頭一條"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",唯有真正修十善業,前面三條才有,孝親尊師慈悲才落實,如果沒有十善業道,前面孝親尊師慈心全是假的,這個是第一個條件。具足這一個條件念佛,這才生凡聖同居土;淨業三福三條,具足兩個條件,往生的時候生方便有餘土;三個條件圓滿具足,是實報莊嚴土。所以我們最低限度要把第一條做到,第一條就落實在十善業道。古人是走這個路子,所以他在短短幾年時間就有成就,我們今天疏忽了,不曉得這個道理,在修學上沒有紮根,起心動念都落在自私自利,這怎麼行?換句話說貪瞋癡慢沒有捨掉,別人讚嘆我們我們歡喜;別人罵我們、侮辱我們我們心裡很怨恨,這個就不行,這樣搞法功夫怎麼會得力呢?我們看看古人對於順逆境緣的心態,聽到別人讚嘆,自己感到恐懼,我做的是不是像他讚嘆的,不會生歡喜心。聽了之後,人家讚嘆我好,我做得不夠好,差得很遠;別人毀謗我們,自己一定回過頭來反省,決定不怨恨別人,他毀謗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一定是我做得不好,不能令他滿意,回過頭來反省,改過自新。所以修行人的心地清淨平等慈悲,沒有一個惡的念頭,沒有一個不善的行為,與大眾相處,只記別人的好處,只記別人的恩德,決定沒有不善、抱怨的念頭,這樣才能修到純善,西方極樂世界是"諸上善人俱會一處",我們要不是上善,雖然具足信願行也不能往生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善心、善行從哪裡培養出來的?是從一切順逆境界、善惡人緣,從這裡頭修養成功的。

何以法身大士沒有過呢?法身大士見一切眾生、一切萬物,只見性不著相,原因在這裡。一切眾生的性都是佛性,所以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裡頭說得好:"一切眾生本來成佛",現在是不是佛呢?當然是佛;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,他從性上看。凡夫看的就不然,凡夫是從相上看,凡夫著相,佛不著相。這個說法大家要一下不能夠體會,我們舉個比喻說,比喻也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講的,像賢首國師他老人家說的比喻: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我們用黃金做器皿,做什麼器皿呢?造像,我們用黃金,同樣的成份、同樣的重量,我們造一尊佛像、菩薩像、聲聞像、緣覺像、天像、阿修羅像、人像、畜生像、餓鬼像、地獄像,這十個擺在面前,佛見性不見相,全是黃金,價值相等,沒有分別。我們人著相,這是佛菩薩,趕緊拜三拜;那個是餓鬼,討厭得不得了,就起妄想分別執著了,著相不見性,你心裡頭生好醜、生分別,這就是過失。

諸佛菩薩幫助我們,終極的目的在哪裡呢?最終的目的是教我們也要見性不著相,我們心就清淨了,心就平等了,心裡頭一個念頭都不生,善惡念頭都不生,曉得這個佛像跟餓鬼像、跟地獄像是平等的,一絲毫的差別都沒有。金是真的,像是假的,我們不喜歡這個像,我們把像熔化掉之後可以再做別的像,這就是講性永遠不變,相會變,相有生滅,性沒有生滅。

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細細去體會。一切眾生,在有情眾生說佛性,無情眾生說為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所以諸位要從性上看,你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自然就生出來了,這是性德。如果落在分別執著上,你就迷失了自性,性德突不出來,生起是非、邪正、善惡,起這一些妄想分別執著,全都是妄想分別執著。

佛在此地教導我們,如何能"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",這一條跟大家說,最低限度的地位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小乘須陀洹果,初果,"不起身見"。我們要不在這上真正用功夫怎麼行呢?然後才體會到十善業對我們多麼重要,必須認真修十善業道,念佛才能往生;修學任何一個法門,你的功夫才得力。如果捨棄十善業道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功夫不得力,就像蓋房子一樣沒有地基,十善業道是基礎,一定要知道。"捨諸惡業",是要修十善業道,你才能夠捨諸惡業,不修十善業道,你這個惡業捨不掉;換句話說你生生世世隨業受報,在六道輪迴。這是常說的:善業你生三善道,惡業你就生三惡道,隨業流轉,苦不堪言,這是六道眾生的真相。

學佛要開智慧,一定要覺悟,要了解這個世間事實真相,世間什麼都是假的,佛說"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"。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聖懷法師、謝道蓮居士他們兩個人祈請,我到香港他們兩位接待。有一次謝居士她要送一個手錶給我,那一天到街上去買手錶,先到銀行去拿錢,她銀行裡面有兩個保險箱,打開讓我去看,裡面一些金銀財寶裝滿了。謝居士前年死了,一樣都帶不去。我當時說了一句很難聽的話,我說這都是你的?是啊。我說太少了。她感覺得很驚訝,她說法師,難道你有?我說我有的比你多得太多了,我的沒有法子計算。她說在哪裡?我說你看看,你這麼多金銀珠寶在這裡,又不敢戴,戴了走在街上怕人家把你的手砍斷,又不敢在家裡放,放了怕有人偷;放在保險箱裡,一個禮拜到這裡來看一看、摸一摸就算是自己的,那太簡單了,哪一個珠寶店,我叫他拿出來,我看看、摸摸,都是我的,跟你有什麼差別呢?人就糊塗到所以然處,不知道用這些錢財去布施做好事,那是真實的功德,那是帶得走的。放在保險箱、關在裡頭,一個禮拜看一下、摸一下,帶不走的。世尊說眾生愚癡、顛倒,愚癡顛倒就在這些地方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反省、檢點,我們有沒有這種愚癡顛倒?要看破、要了解事實真相。財不要積,財要散,越散越多,越多越要散,決定不能積,一積就成了病,就成了罪惡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79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七十九集  (2000年9月24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一面,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

【九、住無礙見。】

【十、不墮諸難。】

我們看這兩條,到這裡差不多是將斷惡修善所得的殊勝果報介紹了一個大概,這些果報確確實實是非常的殊勝。今天看第九"住無礙見",這是屬於智慧,""是說見解,見解無障礙;換句話說對於世出世間法,都能夠得到通達無礙。這個利益我想無論什麼人,不論他是信仰什麼樣的宗教,沒有不希求的,一切眾生共同的一個願望。佛告訴我們,這一種願望實際上是我們的本能;換句話說,一切眾生每一個人本來有這個能力。清涼在《華嚴》裡面跟我們講四種無礙: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是我們自性本有的,本來具足的。現在我們的見解、思想處處都有障礙,障礙從哪裡來的呢?障礙是十惡業造成的,這個十惡裡頭具足了妄想分別執著,每一條都非常嚴重,所以性德不能現前。

經上講的種種不思議的果報,都是屬於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,只要我們離開十惡,離開十惡就是十善,性德才能夠恢復,恢復到什麼樣的程度,這是功夫的問題。所以由此可知,一個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、有福德的人,一定要懂得離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。這個"一切"就是此地十條的綱領,十惡展開來,無量無邊的罪業。十善也是如此,每一條善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的善福。學佛從這裡學起,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到純善,儒家講"止於至善",這個是世出世間聖人修心養性的最高目標。儒家教人格物致知,誠意正心,修身齊家;佛教人孝親尊師,修十善業道。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,我們合起來看,確實古人所謂的"英雄所見大略相同",這是值得我們相信的,真正要是相信之後,那就要認真努力去學習,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過去所犯的不好的、不善的行為、習氣徹底改正過來,改正就是修行,修是修正,把錯誤修正,這叫修行。凡夫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,但是看別人的過失卻很容易,所以古人就教我們,看別人的過失,立刻能回過頭來想一想,自己有沒有犯他們同樣的過失,這叫回頭,回頭就把自己的過失檢查出來了,這在佛法裡面叫開悟。

什麼叫"開悟"?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個人開悟了、覺悟了。凡夫不曉得自己過失,所以永遠沒有辦法把過失改正過來,這是一般可以說多數人修行功夫不得力,原因就在這裡。我們常常觀察別人,立刻回頭想自己,不要把觀察別人的放在自己心上,那就大錯特錯,那自己真是罪上加罪。看別人立刻迴光返照,這是智慧。再有一種方法是讀聖賢書,近代印光大師,為什麼苦口婆心勸人去讀《太上感應篇》、去讀《了凡四訓》、讀《安士全書》?果然能夠天天念這些書,自己的毛病很容易檢查出來,拿著這些經文跟自己心行細細地對照一番,我們哪些念頭是善的,哪些行為是惡的,自己清清楚楚。善心善行要保持,惡念惡行一定要改過。大乘經教念多了,我們的見解、思想跟佛接近,佛菩薩的思想見解是正知正見,而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決定是錯誤的。為什麼這麼說法呢?我們從事實裡面去細細觀察,諸佛菩薩生生世世修行,他的經歷太豐富了,他們的心清淨,能知道過去世,也能看到未來世,這個話不是假的。我們心思迷惑,過去生中的事情忘掉了,忘得乾乾淨淨,偶爾在夢中起現行,一般人都會做夢,夢裡面許許多多的境界,多半是阿賴耶識裡頭種子現行,那些種子不是現在的,這一生沒有造過這些事情,過去生中的,所以從夢中你要仔細去思惟觀察,能得到一點過去生中所造業的訊息,能夠得到一點訊息,什麼時候我們自己修到清淨心了,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狀況就又想起來了,能夠回憶到了。像我們世間一般人,心比較清淨,他能夠回憶到他的童年,心再要清淨,能夠回憶到過去一生、過去二生、過去三生,這種事情現在人稱為"特異功能",一般人叫"神通",神通是從禪定裡面得來的。

佛的定功深,佛的禪定圓滿,所以無量劫前的事情他都能夠回憶到,這個我們現在所說的,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太多了。我們這短短幾十年所學的東西,實實在在不可靠,這是我們一定要理解的,絕對不是自卑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從小所學的,學的是什麼?是在這個現實社會隨波逐流。今天這個社會又是什麼狀況?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"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",我們所接觸的都是邪知邪見,非常不幸自以為是,所謂的是"積非成是",大家都錯了,我們跟著也錯了,好像都是對的。

是非善惡的標準在哪裡?在聖賢人的心行。真正覺悟的人,你看看他們的思想、言論、行為,才是標準。我們學佛,釋迦牟尼佛的心行是絕對的標準。在世間法裡面,過去中國人崇奉孔老夫子的心行為標準,孔老夫子的心行在《論語》裡頭。宋朝朱熹朱夫子編訂一套《四書》,將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這四種東西合在一起稱為《四書》,《四書》是中國人是非善惡的標準,《四書》是中國人人生價值觀的標準,這個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在。可是現代人不念了,把自己幾千年來的民族價值觀捨掉了,隨順現前這個時代的邪知邪見,所以世間才有動亂,才有天災人禍。這個災難實在說才開始,不是結束,往後還有更大的災難,也許我們都能遇得到。

如何能夠消除災難?世出世間聖賢都是這樣告訴我們:從人心轉變,人心能夠覺悟,轉邪為正,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再隨順現在一般社會世俗價值觀,我們反過頭來隨順聖賢的教誨,這個災難就能夠化解,你就能夠住正知正見,於一切事理通達無礙。

底下講"不墮諸難",這一句話是雙關語,意思非常深廣,眾生都造惡業,招來天災人禍,覺悟的人在這個地方要不要受難?難肯定要受,共業所感,但是決定不墮。為什麼他不墮呢?他是清醒的,他是清淨的,他是善良的,在大難之下他往上升,不往下墮落。學佛的人如果有如同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,具足善根福德因緣,在大乘教裡面遇到淨土法門,他決定往生極樂世界。大難來了,他有好去處,他去極樂世界做佛去了,叫"不墮諸難"。另外的意思,在大災難當中他也可以不受,這是第二個意思。我們知道許許多多重大的災難,還有一些人能夠倖免,這些倖免的人不外乎兩類因素:第一種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,這一生雖然造小惡,有餘福,他的餘福很大很厚,可以免除這個災難;另外一種是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知識,親近善知識,接受善知識的教誨,懂得斷惡修善,所以他也能夠避免。這些事情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騭文》跟《了凡四訓》裡面都講得很多,理論與事實真相都有,我們要多讀。

仔細去觀察,善果決定是從善因得來的;造作惡業,希求果報,佛常講"無有是處",沒有這個道理!造作善因而得惡的果報,同樣也沒有這個道理。可是世間一般人,往往看到這個人一生行善,最後得的是惡報;看到許多人作惡,現在有種種享受,好像古聖先賢所說的因果報應不準確,於是懷疑,不能接受。這是他看得太淺了,佛家常講"因果通三世",現前作惡還能夠得福報,是他過去生中修積的厚,這一生雖然是作惡,造惡他的福報已經折損了,折損之後他還有餘福,並沒有耗盡,他還有餘福。所以他現在享福,不是造惡得福報,那你就搞錯了。

這一生積善,受的是苦報,說明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多,今生修善已經彌補他的惡業了。但是他惡業太大,還有餘惡沒能斷,所以他才受惡報。但是他行善並不中斷,他有信心,來生有大福報。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欲知今世果,你要曉得今世的果報,前世作者是,我們前生所造作的業因,今生的果報;欲知來世果,你這一生當中做的就是的。佛家說"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",因果轉變不空、相續不空、循環不空。善惡決定有果報,我們了解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決不作惡,不管遭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苦,我們一個惡念都不生,來生有大福報。這一生的時間短,來生的時間長,聰明人要有遠大的眼光,修來生福報,這個絕對不是消極。來生大福報成就,這一生晚年福報亦會現前,佛家講"花報",你修積得太多了,修積得太厚了、太大了,不等來生受福,這一生就現前,所以這一生稱花報,來生是果報。花報殊勝,果報就可想而知。所以福決定是從善心善行修積來的,我們要深信不疑,認真努力去做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卷80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集  (2000927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一面倒數第二行,從當中看起

【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速證一切佛法,成就自在神通。】

這是說離邪見,不但是成就十種殊勝的功德法,如果能夠迴向無上菩提,這一段經文,我們在上來總共十個小段裡面,每一段都是以這個為結語,這個地方可以說是總結。什麼叫做"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"?這一句話是梵語,古時候翻經,在體例裡面有五種不翻,這一句是可以翻的,在五不翻裡面屬於"尊重不翻",也就是學佛,學佛終極的目標是什麼?我們最後希求達到的、得到的是些什麼?就是這一句。這一句的意思,翻成華文是"無上正等正覺"""翻作"""耨多羅"翻作"",印度稱"",中國""的意思,"""""菩提"""。為了尊重,保持音譯。在這一句中,有三個層次,就是"正覺""正等正覺""無上正等正覺",這是學佛人所希求的。如果得到正覺,在佛法裡面就稱之為"證阿羅漢果",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都是得到正覺。佛跟我們說,世間人天也有很聰明的人,他對於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,但是不稱"",這個""字招牌很難取得。佛家講""的標準是什麼呢?必須是我執破了才叫做正,要用《金剛經》的話來講,大家這個概念就很清楚,"無我相"才稱之為正覺。世間天人很聰明,我們知道現在許多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還有我,還有我執、還有法執,雖然稱"",不能稱為"正覺"。一定要到"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"才叫"正覺"。四相雖然破了,並沒有徹底破盡,這個四相是有差等的,譬如說我相百分之百的破了、沒有了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還有,還沒有破盡,為什麼呢?我相是屬於我執,就是執著,執著沒有了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是屬於分別,是屬於妄想,所以這個沒有斷盡。因此佛家覺悟分三個階段,分別斷盡了,妄想還沒有盡,這個階層叫做"正等正覺"。等、等於佛,諸位要曉得"等於佛"他不是佛,只是等於而已,必須分別妄想都斷了,這個時候才叫做"無上正等正覺",所以"無上正等正覺"只有一位-圓教圓滿的佛果。等覺菩薩以下都屬於"正等正覺"。但是諸位要知道,正等正覺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,由此可知四聖法界裡面,統而言之都是屬於正覺,雖然他們的層次也有高下不同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這個佛就是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、通教佛,都是屬於"正覺",不能稱為"正等正覺"。在天台大師六即佛判教,他們是相似即佛,就是四聖法界裡面是相似即佛,離開了十法界,到一真法界;一真法界就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個時候是分證即佛,才稱之為"正等正覺"。所以諸位必須要有很清楚的概念,正等正覺是稱法身菩薩,沒有證得法身的不在這裡面,這個是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我們學佛目標在此地,不是求別的,是求對於宇宙人生究竟徹底圓滿的覺悟,那就叫做"無上正等正覺"。怎麼求得呢?你看看此地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佛將一切善惡歸納為十條,十善反面就是十惡,離十惡就是十善。由此可知善惡體是一個,是一個體性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。

六道裡面迷的人多,覺悟的人少,尤其是現代的社會,不但迷的人多,而且迷得非常嚴重。對於聖教、對於善言不能接納,這在佛法裡面說業障習氣太重了,雖然天天在修學,都沒有辦法入境界;這個境界我們通常講的佛門,沒有辦法入佛門。我們今天都在佛門之外,沒有進去。什麼人進去呢?小乘初果,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這就好像念書一樣,十信是小學,初信位是一年級,你已經上了一年級。一年級的條件是什麼呢?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,這個時候證得小乘初果位,如果是圓教菩薩,這是十信裡頭初信位的菩薩。初信位菩薩跟小乘初果斷煩惱的功夫相同,但是智慧不一樣,小乘初果須陀洹要跟圓初住初信位的菩薩比,智慧就差很大很大。《華嚴》圓教,人家顯示的智慧是圓滿的,圓融無礙。初信位的菩薩都如是了,何況高位的菩薩?所以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了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佛在《楞嚴》會上所說的,煩惱障與所知障這兩種障,一切眾生並不相同。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兩種障都薄,所以他能證得大乘初信;小乘須陀洹煩惱障輕、所知障重,所以他能夠斷八十八品見惑;因為所知障重,他智慧不開,佛說的大乘經教他不能夠理解,原因在此地。我們在《楞嚴》會上看到,非常明顯,阿難尊者他所證得是小乘初果,他的智慧很高,佛說《楞嚴經》,你看說到第三卷他就出來讚佛了,他懂了;富樓那尊者是四果阿羅漢,富樓那尊者聽不懂,所以起來向佛請教:他初果,他怎麼懂得?我四果羅漢我怎麼沒懂?佛才跟他說明,阿難是煩惱障重,所以只證得初果,所知障輕,所以大乘經法他能夠明瞭,他能夠接受;而富樓那尊者跟阿難恰恰相反,他是煩惱障輕,所以證得四果羅漢,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斷了,但大乘經教他聽不懂,所知障重。

在大乘教學裡面,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常常教人"看破放下",我們能放下,放下煩惱障,看破是破所知障,這兩種功夫不間斷地互相取用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。一定要真幹,而且在我們這個境界裡面,一定要先從放下下手,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佛教我們的:"一切眾生本來成佛",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佛是這麼說的。《無量壽經》:"一切皆成佛",大乘經上我們常常看到:"凡有佛性,皆當作佛",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世待人接物呢?一定要像善財童子那個修學態度,善財童子心目當中,凡夫只有我自己一個,我一個人是凡夫,除我一個人之外都是諸佛如來,順境逆境、善人惡人,全是諸佛如來化身來度我的,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,沒有障礙。我們今天修行你說障礙有多少!障礙從哪裡來的?從我們不善心所變現出來的,大家念這部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懂,前面講的,"一切法從心想生",我們的心不善,看這個人順眼起貪愛,看不順眼起瞋恚,這是不善的心。我們的心不真誠、不清淨、不平等,所以造成菩提道上無量無邊的障礙。這個障礙怎麼突破呢?善財給我們作了最好的榜樣,你看他真的是一帆風順,遇到文殊菩薩,在文殊會下成就了根本智,然後老師叫他出去參學,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,他成了究竟圓滿的佛果。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,他的境界提升一層,吉祥雲比丘代表圓教初住菩薩,發心住,他參訪初住菩薩,他自己就到初住;參訪海雲菩薩,他就升到二住;參訪妙住比丘,他就升到三住,一直境界往上提升,沒有一點挫折,什麼原因?做學生的態度好。這個事情印光法師在《文鈔》裡頭說得很多:"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",善財童子具足圓滿的誠敬,所以他得圓滿利益。你看祖師講得多麼簡單。

再跟諸位說,做起來也就這麼簡單,你不肯做就沒有法子。為什麼不肯做呢?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,煩惱裡面最大的煩惱,對修行人來說,貢高我慢,總覺得我比別人高一等,別人都不如我,我慢高山,把自己菩提道上造成障礙;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貪瞋癡慢,這才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,你能把這個東西排除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決定不沾名聞利養,真正地離開了貪瞋癡慢,那我們就跟善財童子一樣,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恭敬,普賢行落實了。

"禮敬諸佛",哪是諸佛呢?一切眾生是諸佛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是諸佛,至誠恭敬,沒有一絲毫怠慢的態度;"稱讚如來""廣修供養""懺悔業障",菩提道上哪裡會有障礙?所以《華嚴經》好,末後善財跟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示現的不管是順境逆境、善人惡人,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。

世尊在一代時教裡面,通途法門的修學,一生成佛的只有兩部經:《華嚴》善財表演給我們看,一生成就;《法華經》裡面龍女八歲成佛,這是做出來給我們看,告訴我們,我們這個世間的人一生成佛是可能的,不是不可能,你只要懂得這個道理,懂得這個方法,真正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你就能成就。所以過去有人問我講經的方法,我寫了一篇《內典研學要領》,在你們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這個小冊子,附在後面,你們能看到的,我的答覆特別強調,學教成就百分之九十在你修學的態度,方法充其量不過百分之十而已,所以方法不難,一個星期可以把你教會,你修學的態度決定你自己的成敗。

我們親近善知識不是一個人,同學很多,為什麼許許多多同學當中,能成就的只有兩三個人?老師同樣教學,不分彼此,一樣上課,為什麼有的能成就,有的不能成就?決定在修學的態度,就是印祖所講的"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"。我們過去親近章嘉大師、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乃至於親近在家的方東美先生,我們有十分的誠敬,我們能得到一點東西,沒有這樣的恭敬心,你所得到的是皮毛。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是不是老師的指導?不是。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自己不居功,為什麼呢?他成佛是他自己成佛的,不是佛有能力幫他成佛,佛有能力幫他成佛,我們何必要修行呢?那佛不幫助我們成佛他就不慈悲了,這個是佛都辦不到的,完全在你自己誠心誠意修學。所以在四種緣裡面,佛法從緣生,我們自己具足的是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,佛對我們的只是增上緣而已,增上緣再好,我們前面三個緣要不具足,不能成就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。

此地'迴向',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,自己不要了,與一切眾生分享。自己還要一點,""與一切眾生共享,""還沒有捨掉,還有我執在裡頭,"我與一切眾生共享"。我們要把功德跟一切眾生分享,裡面沒有"",你才能夠走向菩提道。

'後成佛時,速證一切佛法',你要懂得什麼叫做"佛法"""就是一切法,對於一切法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就叫做"",佛是覺悟的意思,對於一切法都覺而不迷。'成就自在神通',這是德用。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夠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你就得大自在。神通不是自受用,神通是他受用,自受用是自在,他受用是神通,你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。

這是一個大段落,明天這一段,佛在此地很慈悲,舉一個例子,修行十善,把十善落實到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才圓滿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2-22

卷81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一集  (2000年9月28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二面第一行,

【爾時世尊,復告龍王言:若有菩薩,依此善業,於修道時,能離殺害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,長壽無夭,不為一切怨賊損害。】

佛語真誠,樂在能信,現在人對於佛的言語多半存著半信半疑,這是學佛的人;不學佛的人總認為這個是佛家勸善的話,決定不是真實的,所以很難接受。導致這個原因,實實在在說,出家人有很大的責任,世間人為什麼不能接受佛語呢?出家人的形像讓他們看輕了。佛的話這麼好,你們都是出家人,宣揚佛教的,可是你自己所思、所行的,與佛所講的完全不相應,可見得你們自己都不相信;你們不相信,勸我們相信,怎麼可能呢?所以我們細細去想想這個道理。我們對於佛的話為什麼相信呢?我們知道通過戒定慧的修學,真的開智慧,智慧開了之後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現象通達明瞭,這是我們不能跟佛菩薩比的,人家看得清楚,我們迷惑顛倒。

世間人在迷,決不承認自己迷,他承認自己有高度的智慧,他看古聖先賢是迷信。這一個錯誤觀念要怎樣把它糾正過來,不是一樁容易事情。首先我們自己要通過修學,證實佛的話,如果不通過認真的修學,這個境界達不到,永遠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隨順自己的知見,決定不肯相信佛的話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是告訴六道凡夫,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,決定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。為什麼?為什麼證得阿羅漢之後就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?道理在哪裡?阿羅漢已經斷了見思煩惱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、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了,佛說這個階層的人物稱之為"正覺",他的覺悟沒有錯誤,也就是說他的看法想法是正確的,不是錯誤的。如果你見思煩惱沒有斷,見思煩惱不好懂,這佛學名詞,我們換句話說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癡慢這個東西沒有斷,你的知見就不正。你學的東西再多,甚至於你能夠把《大藏經》從頭到尾背下來,講得天花亂墜,你還不是正見。唯有具足正見的人知道佛菩薩的慈悲心,大慈大悲。世間人沒有到這個境界,如果他能夠尊師重道,能夠順從聖賢的教誨,依教奉行,這種人有福了。這個不是他的智慧,這是他的多生多劫善根福德,他有福,他能接受,他能夠相信,他能夠奉行,他得福。

經文從這個以下這一大段,是講十善業落實在菩薩行門之中,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十善業是修行的基礎,沒有十善哪裡來的六度?所以六度後面講的四無量心、四攝法、三十七道品,種種法門,都是由十善作基礎,沒有十善就沒有佛法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佛在這裡講得很清楚:"若有菩薩,依此善業,於修道時",你要曉得這個"善業"是人天的善業,具足十善,縱然不學佛、不修行,沒有依照大小乘佛法去修行的,他決不墮三惡道。為什麼呢?他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他離貪瞋癡了,貪瞋癡是三惡道的業因,貪心墮餓鬼、瞋恚墮地獄、愚癡墮畜生,他能夠遠離三惡道,遠離貪瞋癡決定不墮三惡道。所以這個是人天的根本,在六道裡面,取得人天兩道的基本條件,我們不認真修行怎麼行呢?

佛對我們的要求,前面講得很清楚:"晝夜常念善法",常念善法就是指十善,"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",常念,心善;思惟,你的思想善;觀察,你的見解行為善。這樣才令善法念念增長,怎麼增長法呢?增長這是學佛,從這個基礎上修學佛門裡面種種的佛法。沒有十善的基礎,什麼行門都落空、都談不上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
佛在此地很慈悲,一條一條跟我們說,這一段都是講布施,先跟你說離殺害,就是不殺生而行布施,你得的是什麼樣的果報。"常富財寶",世間人求富貴,殺生而得的富貴,這富貴從哪裡來的?絕對不是他殺生得來的,是他前世修積的善因,這一生得的善的果報。佛說得好,"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",我如果想知道我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業,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,前生種的因,這一生受的果報;"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",我來世是什麼果報,想想看我這一生所作所為,就是來生的果報。這一生得富貴,過去生中種的善因;如果這一生得富貴而不知道修善,甚至於用非法的手段取得富貴,佛菩薩清楚,你取得富貴不是你這個手段取得的,是你過去修的善因所得。你今天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,以為是取得富貴了,不是的,你這一生所造的業來生受報,世間人有幾個人懂這個道理?有幾個人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呢?

佛法稱之為"",憑什麼?就憑他對於三世因果事實真相了解得透徹。他跟我們說,教導我們,我們怎樣得財富。這裡條條都是得財富的,因為你修的是布施,布施就得財富。離十惡得財富是真的,每一句裡面都有"無能侵奪",你的財富絕對沒有人能夠侵犯,絕對沒有人能夠奪取。我們今天,你看得到財富的人,日夜都憂慮,患得患失,怕這個財富失掉,果然用十善去修布施,你得的財富會天天增長,絕對不會散失。不殺生本身就是無畏布施,無畏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。

底下一句'長壽無夭'""是夭折、短命,'不為一切怨賊損害'""是冤家,""是盜賊,你的冤家有很多,怎麼來的呢?過去跟人家結的怨仇,過去不是一生一世,過去無量劫來,你想想看跟多少人結怨仇、多少眾生結了怨仇?冤冤相報、沒完沒了。

這一樁事情佛說得清楚,你跟人家結的怨仇是因,因要變成果,當中要有緣,如果沒有緣,雖有惡因,惡果不會現前。今生遇到佛法,信受奉行,把自己心行變成純善,惡的緣斷掉了,縱然有許多冤家債主,我今天沒有緣,遇到也不會起現行,所以佛家講轉變果報的關鍵在緣;因我們沒有辦法操縱,緣可以操縱。我們修一切善緣,斷一切惡緣,這個"怨賊損害"就沒了,縱然遇到有一些小傷害也不至於礙大事,所以吉凶禍福是在我們心裡面去轉,這個重要。決定不能殺生,不但不能殺生,決定不可以做傷害人的事情,一切眾生因我而起煩惱,我們就錯了。

造作一些惡業的人都是愚昧無知,他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你仔細去觀察都與十惡相應,不與十善相應。十善修行到相當的層次,佛在前面講的,"不容毫分不善間雜",那是高層次。在這個層次裡面就直接修菩薩法,所以佛在此地把菩薩法擺在第一個段落。如果還有絲毫不善夾雜,我們的善就不純。佛這樣教人,儒家也是這樣教人,儒家講得沒有佛講得這樣詳細。儒家講的"明德親民,止於至善""知止而後有定""知止"、知的是什麼止呢?至善,止於至善。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儒家是勸人立志,佛法勸人發心,我們要發什麼心呢?至善之心。至善的心對自己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,至善的心處世待人接物,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。從至善可以見性,性是真誠心,《觀經》裡面講的至誠心。儒勸人這樣立志,立志做聖人;佛教我們發心是教我們發心要作佛,這才是真正止於至善。

所以決定不能有一絲毫傷害別人的心、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。佛菩薩度眾生不急在一時,無量劫又無量劫,總是給一切眾生種善根。淨宗講得很好,諸佛菩薩名號"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"。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,有機會見到佛像、聽到佛名,善根就種下去了,這一生不能成就,或者在來生、或者在後生、或者在多劫以後,遇到緣成熟了,必定得度。

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,知道十善業道的重要,認真努力地修學,成就自己,也成就別人,自他兩利。

好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這一段。

 

2008-02-21

卷82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二集  (2000年9月29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請掀開經本: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二面,經文第四行看起,

【離不與取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,最勝無比,悉能備集,諸佛法藏。】

六度裡面,這是第二「持戒波羅蜜」。『不與取』是盜戒,能夠離不與取,也就是持戒布施,這一條就是持戒布施。前面是不殺生布施,這是持戒布施。布施決定得福報。這個地方講的「財寶」是通三世的果報。財布施得財富,財也算是寶;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聰明智慧是法寶;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我們知道大家會把健康長壽視為第一寶,所以這個財寶通三種因果。常行布施的人,要是不離惡業,也就是造十惡業,還造十惡業,他也歡喜布施,那他得不得福報呢?得福報。他的福報在哪裡享受?在三惡道享受,就是沒有離貪瞋癡。他墮在畜生道裡面,畜生道有福,我們現在看很多人養的寵物,你看它多有福報;一個家庭養個寵物,那是一家人的寶貝,沒有一個不歡喜牠,沒有一個不關懷牠,牠的福報是前生修布施;如果這個寵物很聰明,牠還有法布施;如果牠健康長壽,牠還有無畏布施。所以仔細去觀察,你觀察人家飼養的寵物,就曉得很多過去生中三種布施都有,但是沒有離開貪瞋癡,得這個果報。如果福報大的,他就變成羅剎、變成阿修羅。阿修羅是畜生當中的領袖、餓鬼當中的鬼王,會得這樣的福報。但是我們知道,這種福報享完之後,他的惡業現前,那就真的是苦報。由此可知如果不修十善業,所修一切福都不真實,唯有修十善,依十善再去修布施持戒、六度萬行,這個福報才是真實的,最低限度都是享人天的福報。

可是諸位要知道,人天福報還不是究竟,我們看看過去,過去有,現在沒有這麼大福報的人。你看看前清康熙、乾隆,他那個福報生生世世修的,不知道修了多少世,累積成為人間的帝王,福報修得來的,他們決定是三種福報統統修,所以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;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,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,做了四年太上皇。他要不修這三種福報,他的福從哪裡來?固然這兩位皇帝都是英主,英明的帝王,確實為國家民族與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。有沒有過失呢?還是有,為了小小的、微不足道的文字獄,傷害多少念書人,這就造業。福報享盡了,他還有餘福,餘福再享得差不多了,罪報就現前。

所以六道裡面的果報總不是究竟的,聰明人決定要超越六道。即使發願要到六道救度這一些苦難的眾生,一定要能乘願再來。為什麼呢?乘願再來是願力身,不是業報身;乘願再來的人決定不造業。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,他是累積修福慧而來的,還是真正乘願而來的?如果還有惡念、還有愛憎,他不是乘願再來的,乘願再來的人情轉變成智慧了,所以說決定沒有感情起作用,他處世待人接物是真實智慧,決定不是感情;還有情是業報身,隨業流轉。佛家法相宗的轉識成智,識就是情識,所以說轉八識成四智,四智菩提是乘願再來人,沒有能夠把心心所轉變成四智菩提,他是六道凡夫,六道凡夫福報再大,做到摩醯首羅天王,福享盡了還要往下墮落,換句話說決定逃不出輪迴。

所以我們冷靜地觀察,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比不上須陀洹,須陀洹雖然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決定脫離六道輪迴,諸天天王沒有辦法脫離輪迴。我們修行在哪裡修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,如何把情識轉變成菩提、四智菩提:轉阿賴耶為大圓鏡,大圓鏡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我們現在把佛陀的教誨總結成這十句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;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這是大圓鏡。真誠心包太虛、遍法界,清淨心包太虛、周法界,乃至於自在,包太虛、周法界,隨緣也是包太虛、周法界,這大圓鏡智;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,這個智的量都是包太虛、周法界。我們在什麼地方轉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世待人接物作一個大轉變,決定不起自私自利,順境決定不起貪愛,逆境決定不起瞋恚,我們就止於至善。與一切眾生接觸,起心動念無不是善,決定跟十善業相應,果報是稱性的,所以「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」,稱性的財寶什麼人能夠侵犯?什麼人能夠奪取?人家要來要都給他,這裡去了那裡就來了,永遠不會斷掉,所以說越施越多。

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世間,眾生生活得這麼苦,文化水平一天比一天低落。物質生活的艱苦,不懂得財布施;文化水平的降落,不懂得法布施;你看看我們每看一本書,翻到後頭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不肯法布施,怎麼會長聰明智慧?念念總是計算別人,貪圖小利,健康長壽的果報得不到,沒有了。我們細細觀察這個社會,都在造業,不知道修福,認為造業是自己聰明,自己比別人高明,造作這些惡業得來這些福報,他不曉得那個福報是他命裡有的,命裡有的福報比他現在所享受、所得來的大很多很多,因為他造罪業已經打了折扣了,打折扣他還享這麼大的福,你就想想如果不打折扣他的福報有多大。

過去生中世間聖賢人多,修學的環境好,家裡面有老人給你做榜樣,社會上有許多學者給你做榜樣,你看中國古籍,不要說多,清朝末年以前,哪一個文學作品後頭有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的?沒有!你們所看到的都是「歡迎流通,功德無量」,都是勸你流通,沒有禁止的。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到民國初年才有,所以民國這一個時代人苦、可憐,不懂得修福。民國以來我們所看到這個社會上的一些大富長者、豪門貴族,都是過去在那些帝王時代修的福,現在來享受。我們這一生真的是有幸,遇到佛法,所以才能看得出來,這個世間因緣果報我們看得很清楚、看得很明白,於是我們自己知道應該怎麼做法。

這一句是離偷盜,你看看得的福報是『最勝無比,悉能備集』,這兩句話是你得到的是最勝無比的福德,不僅如此,後面這兩句:『悉能備集,諸佛法藏』,福慧兩種福報你都得到了,這個果報真正是無比的殊勝。智慧,這是法布施所得來的,真有施心著作,決定不可能有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這個字樣,這一些他得的福非常非常有限。佛門裡面現在有一些大德也是粗心大意,疏忽了這樁事情,自己的著作也印上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把自己的法緣斷掉了,違背了自己的誓願,誓願天天還掛在口皮上念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度什麼眾生?違背自己的誓願。你度的眾生是有條件的,你拿錢來買我的書,變成什麼呢?變成商品生意買賣,哪裡有法緣?這樣的心態,念佛不能往生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麼小氣的人。我們自己學佛有一點心得,寫出來供養大眾,恨不得多印一些贈送給別人,自己沒有能力印,別人印不是更好嗎?我更省事。不准別人印,一定要自己印來賣錢,成什麼話!這樣的心態念佛不能往生。世間一個慈善的人尚且不這麼做法,你看看我們中國古時候,教學好的東西都是想盡方法流通,我們平常很容易看到的是這些大夫,他們有一般的、救急的處方,都印成小冊子,也是「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」,從來沒有看到這些善書後面限制別人翻印的,沒有見過。中國人過去沒有這種思想,這種思想從外國傳來的,外國人自古以來接受的教育是功利主義的教育,他要保護自己,唯恐別人侵佔自己的權益,所以法律上訂了很多。

中國人自古以來受聖賢教育,聖賢教育是希望一切眾生個個都能作聖作賢,佛法的教育是希望一切眾生早成佛道,怎麼可能有限制?這是我們最低限度要覺悟的。往年我在此地,演培法師問我怎麼樣能夠做到法緣殊勝?我告訴他布施,無條件的布施,無私的布施,你的法緣自然就殊勝,自己只要認真落實佛陀的教誨,依教奉行,法緣自然殊勝。

我講經弘法四十一年,從來沒有說去拉一個信徒來聽,沒有過;我也從來不去打廣告,這是李老師教導我的,講得非常有道理,我懂;他說:你到外面去講經,打了很多廣告,招來很多聽眾,頭一天不錯,大家上了當,被你騙來了;這一聽,聽到你講得不怎麼樣,明天人就少了一半,後天又少了,你不就洩氣了?你自己信心就沒有了。這很有道理,所以不打廣告,我頭一天講經三個人聽,第二天講經四個人聽,第三天講經五個人聽,你的聽眾天天在增長,增長把我們的氣就鼓起來了,這李老師教導我的,所以決定不可以搞廣告,搞廣告你頂多是講一次,你不能講第二次,講第二次、第三次你聽眾會逐漸下降,除非你真的講得好,真講得好也不搞這一套。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,佛教是師道,師道是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決不拉聽眾,聽眾是自己仰慕而來的,他有真誠心,這就是印祖講的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」,他真能得利益;拉得來的是感情、或者不得已勉強來的,沒有恭敬心不能得利益,這真正是過來人才懂得,才把這個道理傳給我們。到處去招攬信徒的,這都是外國人的思想,不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2-20

卷83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三集  (2000年9月30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 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二面,倒數第四行,

【 離非梵行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。其家直順,母及妻子,無有能以,欲心視者。】

佛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,為我們開示,將十善業落實在菩薩行裡面,六波羅蜜。六波羅蜜,布施是廣說,說得很詳細,後面五種是略說。廣義我們懂得了,佛一略說我們也能夠通達明瞭,比照前面一段的廣義,這就是所謂「舉一反三」,希望我們能夠把這個善行落實在生活當中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世待人接物。

這一段講的是不邪淫,前面講過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落實在布施,布施一定得財寶,所以每一句裡面都有『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』,這是事實,這個世間人所謂是真理,修因必定有果報,果報你想離離不開的,果報一定是隨著你的。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要求財寶不是求不到,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求有求的道理,一定是以十善業去修布施波羅蜜,修這三種施。這是離邪淫,就是不邪淫行布施,前面兩句是總說:『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』是總說,後面有別報:『其家直順』,你的家庭美滿,人人都正直和順。這個「順」是和順,家和萬事興,家庭的美滿要修善行才能夠感得,如果行為不善,縱然你能夠得財寶,可是你家裡面還是不很美滿。『母及妻子』,這是家庭裡面的女眾,外面人跟她接觸的時候,都是以尊敬心,敬愛之心,絕對沒有淫慾的念頭來看待她,由此可知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我們要想家庭和順,一定要斷惡修善才能做得到。

今天這個社會,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家庭倫理道德毀壞,什麼人毀壞了呢?我們讀了佛經之後就曉得,不是別人毀壞,是自己造作惡行毀壞的。我們自己有慳貪的心,所以你的財富才有人動你的腦筋,侵犯你、奪取你的,是我們自己有慳貪的心,沒有放下殺生,有殺害眾生的心才會得這種果報。我們常存著要佔別人便宜的心,這是盜心,所以我們得的東西也有別人常常會打主意;我們對於女色有淫慾之心,家裡面的女眷也會遭許許多多的是非,你的家怎麼能夠平安呢?如何能得到和睦?

所以細看佛經就曉得,今天的家庭問題,社會問題,兒女青少年的問題,為什麼會這麼嚴重?回過頭來想想,我們自己沒有修十善業,社會大眾也把這個疏忽了。念佛,天天念阿彌陀佛,還是免不了災難。不是阿彌陀佛不靈,阿彌陀佛教我們從孝親尊師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做起,我們做了沒有?這是業因果報,佛菩薩轉不了,一定要知道這叫自作自受。佛菩薩對我們只是教學、教導,是給我們作增上緣,我們自己聽了佛菩薩的教誨,要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你就得到果報,得果報是證,你就證得了。

希望我們的同修,過去我們的思想行為不正,那已經是過去了,不必再提了。應當懺悔。怎麼個懺悔法呢?我過去就這個問題曾經請教過章嘉大師,是不是要拜幾部懺呢?祈求佛菩薩原諒?章嘉大師搖頭,不是這樣的。那我問他怎麼懺悔法呢?真正懺悔是改往修來、改過自新,知道這個是錯了,把錯誤的改掉,從今天起我不再犯這個錯誤,這叫真懺悔。所以真正的善知識他們明理,重實質而不重形式。那形式有什麼作用呢?大師也跟我說得很明白,形式就跟唱戲一樣,是做給別人看的,希望社會大眾看了這個形式,能生懺悔心,是這個意思,我們才明瞭了,佛家所有的儀規是演戲,那是什麼呢?接引眾生的,是屬於四攝法。自己修行不在形式,是在內心裡頭真正覺悟;內心不覺悟不回頭,形式做得再好看沒有用處,無濟於事,轉不了業報。所以從內心裡面要發願做一個好人,什麼是好人呢?具足十善業的人是好人、善人。如果心裡頭念念還是搞十惡,對待一切眾生還有怨恨的意思、還有傷害的念頭,你不善;還想佔別人的便宜,這盜心,你不善;還有淫慾的念頭起來,你不善。你要想得好果報,那到哪裡去得到呢?不但是六道,十法界都沒有例外的,業因果報都是自己造作自己去承受。你造善業必定得善果,經上所講的是好的果報你一定得到;你造作不善,經上雖然沒有說,後面蕅益大師節要裡面附說十惡的果報。十善反過來就是十惡,我們自己能夠想像得到,可是蕅益大師還是很慈悲,明顯地跟我們提醒。底下一段:

【 離虛誑語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。】

這個是總說。「離虛誑語」就是不妄語,以真誠心處世待人接物。誠實,古今中外真的是不分國土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都讚嘆、都歡喜。它的別報,底下這四句:

【 離眾毀謗,攝持正法,如其誓願,所作必果。】

妄語、兩舌是佛法裡面的大戒。我過去跟李老師多年,李老師常常警惕我們,古今多少修行人,修積的功德不能成就,為什麼呢?從妄語、兩舌裡頭漏失了。「煩惱」在佛經裡頭也稱為「有漏」,把你的功德法財漏掉了,你所修的功德不見了、漏掉了,漏洞很多,妄語漏失的漏洞最大。兩舌是挑撥是非,常常不以真誠心待人,說的話沒有人相信,一定會遭受別人的議論毀謗;你能夠真誠不妄語而行布施,得的果報是『離眾毀謗』,沒有人能毀謗你。

在我們佛門當中,得到廣大群眾讚嘆而沒有毀謗的,近百年當中大概只有一位-印光法師,沒有聽別人對他有毀謗的,其餘大德都不能夠避免。這一生修得再好,過去生中造的業。越是有這個果報,我們自己越要警惕,毀謗來的時候,這個過去的惡業報掉了,別人毀謗我,我們決定不可以毀謗人,我們帳到此地結了;別人侮辱我,我們決定不能動報復的念頭,侮辱也好、陷害也好,逆來順受,知道這是過去生中、或者是未有學佛之前、或者是學了佛之後還不明道理,造作許許多多的惡業,應該感受的果報,哪有造惡業不受惡報的道理?造惡業要沒有惡報,那你修善也沒有善果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所以不可以妄語,老老實實去修善、修布施,你就能「離眾毀謗」。

『攝持正法』,言而有信才能夠攝受,這個攝受是自己,「持」是保持古聖先賢的教誨,就是你能信、你能解、你能行,這就是「攝持」。「正法」,狹義的是佛菩薩的教誨,最窄小的就是佛在本經上教導的,這是正法;廣義地說,世出世間一切聖賢的教誨,決定與佛的法印相應。佛的什麼法印呢?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這十二個字是諸佛如來的法印,能通世出世間一切聖賢。

我有一年在臺北大專講座,我開了一門功課:《了凡四訓》,也非常受同學們的歡迎。有一個法師,當然這個法師是代表有一些法師,對於我非常不滿意。有一天我遇到一位法師,年齡比我大,出家也比我久,我把他看作一個長者。他把我叫到身邊,把我斥責了一番,說你在大專講座裡面開課,你講佛法就好了,你為什麼講外道的東西?我聽了很奇怪,我說我沒有講外道東西,我是講佛法。「《了凡四訓》不是佛經。」我說你說的是這個事情,我說雖然不是佛經,但是它有佛法印印定。他板起面孔,很生氣:什麼法印?我說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我說《了凡四訓》符不符合這個法印?我一說出來他臉紅了,掉頭走了。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心胸就開闊了。不但《了凡四訓》可以包容,所有一切宗教的經典,它裡面所講的都是教人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」,哪個宗教不是佛教?哪個經典不是佛經?這就對了。否則的話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傳這四句話?心胸狹小,常常想跟別人對立、對敵,就造無量無邊罪業。

今天世界為什麼動亂?人心為什麼這麼不安?就是因為對立不能包容。天天喊和平,「和平」兩個字什麼意思不懂,我查字典「和平」兩個字怎麼解法,我看了之後對它的解釋不滿意,所以我提出我的解法,我解用八個字: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如果我們的心不平等,和睦就休想,決定不可能實現的。你看看在佛法裡面,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太多太多了,佛是什麼心呢?平等心,平等心是佛,六度心是菩薩,四諦心是聲聞,因緣心是緣覺,這個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太清楚了,「平等」兩個字重要。

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沒有高下,人心到平等,看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能用平等心,平等心是什麼呢?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平等,有妄想分別執著哪裡來的平等?平等才能夠和睦相處。哪一個聖賢人不教人和睦相處?所以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「攝持正法」。

『如其誓願,所作必果』,每一個人祈求的不一樣,有人求作佛,有人求人天富貴,有求必應,沒有求不到的,只要你認真、用真誠心去修十善業道,你就有願必果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裡。

 

 

2008-02-19

卷84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四集  (2000101日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大家好請: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三面第一行,

【 離離間語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。眷屬和睦,同一樂,恆無乖諍。】

這是離兩舌所得的殊勝果報。我們看十善業道它的真實功德,這一條尤其重要。我們知道世出世法基礎都在家庭,家庭不和,不要說是出世間你的道業不能成就,你在家庭裡事業也不能成就,縱然有成就,那都屬於曇花一現,看到好像一時的輝煌,這是你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業。如果家庭不和,這個果報很快就會消失掉。家庭為什麼不和呢?兩舌造成的。這個我們不能不注意,口過四種以此為重:挑撥、間離。在出世法裡面,尤其是破壞道場,挑撥間離、破壞道場,這個罪業決定是阿鼻地獄,沒有辦法救。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都說到,這就破和合僧,破和合僧是極重的罪業,沒有比這個更重。戒經上說:盜僧伽物,就是偷盜常住的財物,就不通懺悔。佛說你自己本身造十惡五逆罪,佛都能救,盜僧伽物,偷盜常住的財物,十方諸佛都沒有辦法救你。而破和合僧、破壞這個僧團,這個罪比盜僧伽物不知道要重多少倍,我們細想想就知道了。佛的話到底可信不可信?如果佛的話是真的,佛的話可信,這個罪業就不得了。我們再細想想,佛會不會打妄語呢?會不會用這些話來嚇唬我們、來欺騙我們?我們仔細思惟,深深相信佛不會這樣做法的。佛度眾生智慧方便很多,何必用這種手段?再說到佛度眾生很有耐心,決不在於一時,所以佛不可能用妄語、假設作手段來誘導眾生。佛所說的決定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,不異語者」,決定可信。奈何我們自己愚昧無知,不肯相信佛語,自己造作無量無邊罪業,不知道懺悔。如果已經做了,能不能補救呢?答案是肯定的,佛不能救你,可是你自己能救自己,自己真正懺悔,改過自新,像過去天親菩薩,年輕的時候無知,年輕時候他學小乘,在小乘道裡面很有成就,為小乘作了五百部論,這個人有智慧,但毀謗大乘。以後接受他哥哥的教誨,他哥哥是無住菩薩,知道大乘法了,自己後悔過去的毀謗,在佛面前懺悔,要割舌頭,無住菩薩制止他,他說你何必要割舌頭?過去用你的舌根毀謗大乘,你今天懺悔,回過頭來,你為什麼不用你的舌根去讚嘆大乘呢?他的示現就是教我們怎麼回頭、怎麼做法,從前做錯了,現在我們要讚嘆大乘法,擁護大乘法,我們懂得這個道理。如果我們做了破壞道場的事情、破壞僧團的事情,現在我們真的回頭、真的懺悔,我們擁護僧團、幫助僧團的團結、幫助佛法的弘揚,這叫真懺悔。

懺悔絕對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磕頭禱告,那個沒有用處的,那個消不了罪業。佛陀在經典上時時教訓我們,反邪歸正,過去我們想法看法錯誤了、做錯了、說錯了,現在反過來,我們的思想見解遵從佛的教誨,我們的說法做法也聽從佛陀的教誨,把從前的罪業才真正能夠懺除得了。不肯回頭、不肯認真努力去幹,用一種消極的方法來懺悔,那個罪業是懺不了的。你看看過去菩薩、祖師大德們為我們做的示範,我們真正要能改過。佛在經上說的「發露懺悔」,發露懺悔就是召告大眾,我過去種種的言行錯了,破壞別人兄弟之間、親屬之間、朋友之間、同事之間種種不和,這是兩舌挑撥,我現在知道錯了,我必須向兩方面講清楚,你們的不和是我造成的罪過,請求他們原諒,希望他們和好如初,自己兩舌的罪過才能懺除得了。這些事情我們就不要再細說了,總要大家細細想想,我們這一生有沒有幹過這個事情?有沒有欺騙眾生?

實在說講經說法也免不了過失,這一樁事情不是個容易事,太難了。我們總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、能夠互助合作,道場與道場之間、族群與族群之間、宗教與宗教之間,我們殷切地希望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共同來締造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、人民幸福。我們雖然在造,諸佛菩薩、神聖都是這一個願望,眾生業障太重了,煩惱習氣太深了,哪裡能夠一下就轉變過來?我們講經遇到熱心護持佛法的人、弘揚佛法的人,我們都加以讚嘆,這一讚嘆同修們聽了受感動的很多,當然我這個說法有時候也生了一點影響的力量。譬如我常常提到的,我這二十多年來,始終想建立彌陀村,李木源居士在這邊發心,在全世界響應的同修很多,紛紛把這些你們自己積蓄的一點錢財,都寄到居士林的戶頭。李木源居士不是不做,也是在做。最初想買隔壁這棟大樓沒買成,這第一次失敗;第二次談到楊厝港這個地方,甚至於建築的圖樣都畫好了,最後那個日本人不肯賣,這第二次失敗;第三次談唐城,談得也差不多,我們也去看過幾次,最後還是失敗。於是許許多多人對於居士林要建彌陀村這個信心喪失了,我也聽到很多閒言閒語,說「法師你不會騙人,你被人利用,人家拿著你在全世界詐騙」,囑咐我「你以後說話要小心、要謹慎」,我聽了也搖頭而已。但是他們沒有到新加坡來作一個詳細調查,不是不想做,緣不具足,緣不具足是眾生沒有福。我們修福的人,如果抱這種心態,你本來是修福的善心,現在這個心態就變成惡業了;你不但沒有修福,反而造罪業,你們想想對不對?你發了善心,這個財捐出去做好事,是你有好果報,人家要是騙了你的,他有他的果報,各有各的果報。如果我們念頭一轉,轉變成惡念,我們的善果變成惡果了,這叫大錯特錯。

新加坡有一位談禪法師,我也常常提他,我也常常讚嘆他,他很不容易,在城隍廟擺一個小攤子,賣香燭紙錢,一塊兩塊地賺,自己生活過得非常清苦,多年積蓄下來,到大陸上幫助佛法建寺,捐出去的錢都是美金一百萬、一百萬地捐出去。他的態度好,他將來的福報不可思議,他捐出去之後告訴人,往後的因果你負,我不聞不問了。這是真實功德。善心、善念、善行必定感善果。

善惡是會轉變的,我們念頭一轉變,善就變成惡,虧自己吃,這是不明白道理。我們學佛沒有真正了解佛所說的意思,《開經偈》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談何容易!我們講經說法,有時候確實是不能夠講得那麼圓滿、講得面面都周到。你們提出來了,我一定把這個事先把它補出來,你們的發心決定有你們的福報,你們如果真正做到三輪體空,那你們這個善心是功德,比福德還要殊勝。

我沒有欺騙大家的心,李木源居士發心,我相信他也不是欺騙大眾,我們都認真都努力在做,現在找不到地皮,他告訴我,從現在居士林現有建築向上發展,我看到他的計劃,他準備建造四百間寮房。我說這樣也好,實在找不到地皮,將來居士林可以長住四五百發心在這邊念佛的人,能夠容納一千人,那是更好的。

所以我在講經時候,讚嘆的這些人、這些事,諸位如果要真正發心,希望你也去親身調查一下,因為我有時候也是聽到傳說的,我自己沒有親自去見過。尤其是中國大陸,我對它非常生疏,只是聽說。像東天目山,他們辦得不錯,我沒有去過,這個是祖師大德的古道場。東北那邊同修,修行一些殊勝的事情,像崔居士的護法,我也常常講得很多,但是那一邊我沒有去過,究竟是什麼情形,希望大家多調查、多了解,到那邊自己實地上去考察,然後你才發心想做些什麼事情去幫助他們。

我這些年來,大陸上也去了不少趟,每一次時間都很短促,從來沒有超過一個星期的,時間很短,看過的地方很少很少,這些都要請大家原諒。至於我自己,我什麼都不要,我現在這麼大年歲了,七十四歲該死的時候了,人生七十古來稀,過去人家跟我算命只四十五歲,我的壽命已經延長不少了,我不希求長壽,只希求正法常住,希求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,人們都能夠和睦相處、平等對待,我對我個人一無所求,我什麼都不要。所以希望大眾能夠理解,我有一點能力,我都會盡心盡力幫助大家。

這段經文很清楚,這個『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』是總說;別說-不兩舌『眷屬和睦,同一志樂』。家和萬事興,一家人同心同德,『恆無乖諍』,沒有相違背的、沒有爭執的,一家人真的團結在一起,哪有不興旺的道理?道場裡面,在家出家大眾,上下和睦,道場會興旺;如果有不和,這個道場就衰。道場裡面上下有意見、有不和,決定就走衰路了、衰退了。
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2-15

卷85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五集  (2000年10月2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 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三面,經文第三行看起,  

【離麤惡語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。一切眾會,歡喜歸依,言皆信受,無違拒者。】   

這是不惡口,不惡口而行布施所得到的殊勝果報,前面兩句總說就不必講了,前面說過了,就是『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』。

我們看別報。「一切眾會,歡喜歸依」,這個非常難得,就是與大眾相處的時候,這個「眾會」是許多人在一起,你都受到群眾歡迎,這個『歡喜歸依』我們今天可以用這個詞句來解釋,你會得到大眾的擁戴歡迎。『言皆信受』,你在大眾當中發表談話大家都相信,都能接受,沒有『違拒』,沒有抗爭的,沒有拒絕的。由此可知這是一個非常得人望的領導人,他這一份福德是從哪裡來的呢?從不惡口來的。我們今天看到有一些領袖,確實深受群眾歡迎,這個果報我們就知道他是怎麼修來的。有些人的確有智慧,也有能力,也很熱心想為社會大眾做一點事情,但是他跟大眾相處人家不擁護他,這是什麼原因呢?這是過去生中口業上的問題,口業裡頭說話粗魯,讓大眾聽起來不舒服,所以就感到果報,縱然你有智慧,熱心為大家服務,大家抗拒你。所以圓滿的福德,面面都要做好,少一面都不行,我們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,了解報應的事實,自自然然不用別人勸告,決定修十善業。

十善業用在哪一個行門上都得到殊勝的果報,我們為什麼不認真努力去修學呢?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這些毛病習氣改過來?果然能改過來,無論世法佛法,真的是一帆風順。特別在佛法裡面,佛教導我們要向一切諸佛如來學習,眾生無邊誓願度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

這個「苦難」廣義地講,十法界的眾生都有苦、都有難,十法界裡面佛法界的佛沒有明心見性,沒有出離十法界,這個就是他的災難。到一真法界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安穩處,佛法裡面講究竟涅槃,這個「究竟涅槃」廣義講就是一真法界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圓教初住就證得(分證)究竟涅槃。而究竟裡頭圓滿究竟是圓教的佛果,初住二住是分證的究竟;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證得的是偏真涅槃,十法界裡面的佛還不是分證的涅槃,這些理跟事我們都必須清楚,都必須明瞭。這一些菩薩們,聲聞菩薩為什麼要修行證果?目的何在?目的只有一個,為了普度一切眾生而修行、而求證果的,決定不是為自己。

十善業道是我們修行的基礎,大根大本,我們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在起步,起步要做不好,前途就沒有了,第二步你就跌倒了、摔跤了。把十善業道用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上,這個地方是教我們(你看看這個經典通大小乘、通一切佛法),開端就教我們將十善用在菩薩六波羅蜜上。布施得財寶,財是福,寶是慧,得福報得智慧,福報跟智慧圓不圓滿要看細行。細行就是十善,哪一種細行得哪一種果報,細行不能不修。細行不是一般人常講的小小戒可以捨、小小戒無所謂,這個話不能說。說話粗魯一點是小小戒,這個無所謂,果報不可思議。你能夠與大眾接觸,和言愛語,你得的果報是大眾歡喜歸依、擁戴你,你說的話別人歡喜接受,這是從小小戒裡頭得到的果報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自己經驗裡面,或者是自己本人,或者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各個階層的領導人,他對他們的幹部、對他們的員工,能不能得到大眾衷心的擁戴,我們是看這些果報,從果報現在我們知道他是什麼因。凡夫不知道,不知道這些微細的因行。大眾對你好,這還能過得去,如果底下群眾對你有意見,你就埋怨,怨天尤人,總覺得自己沒有錯,錯都是別人,這個觀念、這種思想就是大錯。

下面這一段

【 離無義語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。言不虛設,人皆敬受,能善方便,斷諸疑惑。】

這是不綺語。綺語,我們世俗間常講「靈牙利齒」很會說話,花言巧語,可是存心不善,欺騙別人,誘導別人走向不善。這些話好聽,人都愛聽,過失非常之大。

綺語有有意的、有無意的,有意的罪就更重,看他傷害社會的面有多廣,看他傷害的影響時間有多麼長,從這裡結罪。如果影響的面很廣、時間很長,這個罪過就不得了;他影響的面不大,時間很短暫,這個罪過就很小。跟大家舉例子,最通常見的是歌謠。佛教沒有到中國來之前,在古時候歌謠是每一個民族最原始的文化,再落後的民族都有,他都有他的歌唱、有他的舞蹈。我們現在常常在電視上看到世界許許多多不同族群他們的歌舞。中國古書裡面記載,觀光旅遊,看到這個族群、看到這些國家,聽聽他們人民唱的是什麼歌,唱歌的內容、舞蹈的內容,就知道這個國家的興衰。由此可知古時候人觀察入微。這些內容我們今天來看,如果與十惡業相應的,不善,不善哪裡會有好的果報呢?這個國家、這個地區決定會動亂不安。如果這一些歌舞內容與十善業相應的,這個社會一定好,一定是安定、繁榮、興旺。到人家家庭裡面,你看看家庭裡頭這些成員他的談吐言辭、他的愛好,這一家人喜歡聽什麼歌、喜歡看哪一類的娛樂,你也就曉得這個家庭是興是衰,能看得到。

在佛法的標準,凡是順乎性德的決定是善、決定是好的,因好果報一定好,真的是因圓果滿;如果它的因不好,要想希求好的果報,決定沒這個道理。今天在世界上,美國最強盛,美國強盛真正的原因,我們讀讀美國的歷史,美國歷史雖然只有兩百年,前面一百年好,這個世紀初,二零年代、三零年代,我過去聽方東美先生說,他在美國讀書、在美國教書時,非常尊敬美國人。在全世界美國人講正義,很難得、很不容易。世界各個,在中國想盡方法爭取特權,只有美國人能夠仗義為中國人說一些公道話。有他歷史的淵源,前人積的德,今天能成為世界上一等國。將來還能不能領導世界呢?那就要看他現在所作所為,你看看在一個世紀之前,美國人在全世界受人尊敬、受人讚嘆。現在美國權充世界警察,惹起許許多多地區族群對美國人不滿,連美國政府都宣佈,美國人出去旅行要特別小心,怕人家劫機、怕人家綁架,把你當作人質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?為什麼美國人走出去,不會受到大眾熱烈的歡迎愛戴呢?我們的言行能不能與十善業道相應?無論大看一個國家、小看一個家庭,業因果報都非常明顯,這樣明顯的事實擺在我們眼前,我們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,那就是愚癡到極處了。

我們能夠不綺語,這個「綺語」裡頭現在最嚴重的就是包括戲劇,你看看現代戲劇的內容,中國自古以來受儒家的教學,對於這些文藝、藝術方面守住孔老夫子一個原則:思無邪。什麼是「邪」呢?十惡都是邪。所以中國古老的戲劇,諸位仔細觀察它的劇情,古老的戲劇守住四個原則,那是社會教育,教導老百姓,教什麼呢?忠、孝、節、義,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你看它的內容是不是這樣的?跟外國的藝術不相同。中國幾千年來文藝界都守住這個原則,包括地方戲劇也不例外。從前學校沒有這麼多,學校教育不發達,國家怎樣教化全國的人民,只有仰賴戲劇歌舞。從來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他很會做人,他從哪裡學來的?看戲學來的。所以從前戲班子,各個地方去表演,那是社會教育。現在隨著科技的發達,舞臺的戲劇逐漸逐漸沒落了,都變成電視連續劇。現在寫電視連續劇劇本的,他就不會遵守孔老夫子的原則。外國的電視內容就不必說了,從前方東美先生跟臺灣教育部的官員說,他們是教育部官員向他請教,那一天正好我在他家裡,我聽到他們談話,這個官員向方先生請教,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,古時候羅馬是世界上最強的,羅馬也亡國了。所以他們就向他請教,美國將來亡國,第一個因素是什麼?方先生毫不猶豫,不會像考慮一下才答覆你,立刻就答覆很甘脆:電視,美國將來亡國第一個因素是電視,他的電視內容完全是十惡業,二十四小時的播放。小孩、年輕人天天看這個東西,在美國,小孩、嬰兒,我看兩三個月大,眼睛就張得大大的看電視,你說這還得了嗎!所以今天美國青少年的問題這麼嚴重,不曉得這個原因出在哪裡,出在電視。現在小孩,兒女殺父母,學生殺老師、殺同學,非常嚴重,電視造成的。

所以當時在臺灣,方先生警告,臺灣要小心,如果不加以防範,要步美國人的後塵,那臺灣也就完了,整個毀掉了。這是屬於綺語。所以不綺語的果報「言不虛設」,決沒有虛妄的言辭,『人皆敬受』,別人能夠尊敬你、能夠接受,你自己有善巧方便,幫助一切眾生斷除疑惑。這是口的四種善業,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
 

2008-02-14

卷86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六集  (2000年10月3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 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。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三面,倒數第二行

【 離貪求心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。一切所有,悉以慧捨,信解堅固,具大威力。】

這是十善意三善裡面頭一條,不貪,"離貪求心"。貪求是一切眾生的根本煩惱,三毒裡頭最嚴重的。瞋恚,貪不到才瞋恚,要貪,一切都能貪得,他怎麼會瞋恚呢?所以歸根結底就是這一個字,所以佛教菩薩第一條布施,布施度慳貪,布施能捨,能把煩惱的根斷掉,這個根斷不掉,永遠不能入佛門。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都要清楚,所以我們想契入佛陀的境界,慳貪不能不捨。慳貪的範圍非常廣,學佛了,世間法捨掉了,貪佛法,貪心沒有捨,換個對象而已,能不能入佛門呢?還是不能入佛門。佛是叫我們捨慳貪的心,不是叫我們換對象。貪圖佛法,果報還是福報,三界有漏福報,""是什麼呢?煩惱是漏,你煩惱不斷就是有漏。佛法是善法,所以他得福,能成就你的福德,與功德毫不相干。功德是捨貪瞋癡才叫功德,捨貪瞋癡,你所修的一切善法那叫真實功德,貪瞋癡不捨不行。所以我們仔細觀察別人,回過頭來想想自己,自己看自己的毛病很難發現,縱然發現也不能夠微密觀察,粗心大意,微密觀照不容易做到,會修行的人沒有別的,他就是能夠看到別人,立刻就照見自己,這種人進步就快,成就也就大。愚癡的人只是看別人的毛病,不知道自己的毛病,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,起心動念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重要,別人的利益擺在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。覺悟的人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,決不想自己的利益,這是菩薩,這個才能夠入得了門。貪求的範圍太廣太廣,總而言之起心動念,這個念頭有為自己,這裡頭就有貪求,所以貪求涵蓋了一切的惡業,它是一切惡業的根本,根源在此地。佛在此地頭一個教我們離開,沒有貪求心而行布施,這是諸佛菩薩做的,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,念念為眾生,決定不是為自己,有一絲毫貪求的心,跟諸位說,決定不生智慧,煩惱斷掉才生智慧,有貪求心,學得再多,佛家講"世智辯聰",這個不生智慧。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頭生出來的,清淨心裡頭決定沒有貪瞋癡慢,我們求智慧的人要懂,我們不捨,清淨心決定得不到,沒有清淨心,也就沒有平等心,也沒有慈悲心。佛家講的這些名詞,好聽的名詞你可以掛在口頭上,你的境界決定是凡夫境界,你決定不能夠契入。換句話說你幫助別人有限,為什麼呢?幫助自己都幫不了,念佛都不能往生。為什麼念佛都不能往生?《三輩往生品》裡面你們大家看過,"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",你沒有發菩提心,菩提心裡頭沒有貪瞋癡,有一絲毫貪瞋癡的念頭那就不是菩提心,你還是輪迴心,你還是凡夫心。輪迴心那就造輪迴業,輪迴心修積一切善法,三界六道裡面享福、得福報,那真的是上則為天王,下則是人間豪貴,你只能得這個福報。可是我們在佛法薰修這麼久,深深地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三界縱然做到摩醯首羅天王,依舊不能超越輪迴,換句話說這不是究竟辦法。佛法之殊勝就是究竟圓滿,但是佛陀只能夠教導我們,沒有辦法代我們修行,佛陀加被眾生、保佑眾生就是在教學。昨天有同修問我"懺悔",我們做錯事情,在佛菩薩面前至心懺悔,能不能消除業障?我老實告訴他不能,那是形式,你做多少錯事情,在佛菩薩面前發露懺悔沒有用。怎麼樣懺悔才有用呢?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:後不再造,這就管用,你知道這次錯了,我下一次不犯同樣的過失,這叫真正懺悔。所以佛家講的"懺悔"跟儒家講的"不二過"是一個意思,過失只能有一次,不能有重復,重復那就是佛家講的,叫"不通懺悔",懺悔在佛菩薩面前發願懺悔,自己以後再造,那豈不是欺騙佛菩薩?罪加一等,你說的話不算數,說完之後你還犯,泥塑木雕的菩薩你都忍心去欺騙他,你就想想你存的是什麼心,你怎麼能得到佛菩薩保佑?不可能的事情。佛法裡面絲毫迷信都沒有,句句跟你講的是真話,我們要懂得,所以一定要知道改過自新,永遠不犯同樣的過失。如果一天能夠改一樣過失,認真努力去改,三年這個人就是聖人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人為什麼能成聖成賢、做英雄豪傑?沒有別的,知道改過而已,改過從根本上改,就是從貪求心上改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無貪求,你要做到這個樣子,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就圓滿得到,這奇怪了,圓圓滿滿得到了。為什麼呢?你的妄心盡了,真心圓滿現前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真心所現,世出世間一切法哪一法你不通達呢?沒有這個道理。所以你想貪,你永遠貪不到的,你所得到的很有限,你把那個貪一放下,什麼都得到了。所以"捨得"這個名詞是佛教的,捨就得了,你捨多少就得多少,你不肯捨你一無所得。你能把虛空法界統統捨掉,虛空法界圓滿得到。他何以能成法身大士?何以能證圓滿佛果?沒有別的,捨得而已。佛的話講得很簡單、很明顯、很清楚,真正是簡要詳明,問題就是我們聽了會不會,有沒有懂這個意思。前面兩句這是總說,"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",下面這四句是別報,專講不貪而行布施,你看"一切所有,悉以慧捨",捨就是放下,真實智慧。為什麼世間人不肯放下?沒有智慧,依舊是自私自利,所以他不能放下。真實智慧是從清淨心得的,智慧開了,世出世間法一切圓滿通達。你們看《影塵回憶錄》,倓虛法師講那個晒蠟燭的法師,你看看這個法師,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在寺廟裡面做香燈,人老實,常常受人愚弄,同參道友作弄他,跟他講"香燈師啊,六月間你看大家都晒衣服,你那個蠟燭也拿去晒晒,不晒就發霉了",你看他就那麼愚癡,蠟燭統統搬到外面去晒,一晒都晒熔化了。做晚課的時候蠟燭點的時候只有蠟燭心,蠟燭沒有了,維那師看到就很難過,你怎麼搞的?他說他們叫我去晒蠟燭,我就晒,晒好了就變成這個樣子了。下了晚課之後,維那師就把這個事情告訴老和尚,就跟他講不要叫他做香燈了。老和尚憐憫他人老實,就召見他,告訴他你不要做香燈了,你到玉王寺去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,你一天拜三千拜,老老實實去修苦行。他聽話,每一天拜三千拜,拜了三年他開悟了,你看他能做詩、做偈、講經說法,他沒學過。他為什麼能呢?智慧開了,跟惠能大師一樣,所以他不是記問之學,他不是別人教他的。這個時候學東西快,障礙沒有了,我們現在學東西這麼困難,重重障礙,智慧不開,心不清淨,就這麼個道理,他這個老實人心清淨。他的困難,我們現在明瞭,他沒有一般人的煩惱,他是無明蓋覆自己,所以老和尚教他這個方法好,你一心一意去拜佛,一天拜三千拜,什麼念頭都沒有,那個拜佛是修定,修清淨心、修真誠心,一旦開悟,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。所以慧才能捨,沒有慧就不肯捨,智慧越大你就捨得越多,不肯捨的決定沒有智慧。底下說"信解堅固,具大威力",信與解都是對佛法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、諸大菩薩所說的,他有堅固的信心,他明白理解。"大威力"就是如來果地上十八不共法、四無所畏,他雖然不是佛果地上這個境界,菩薩,菩薩也有十八不共法跟四無所畏,不過沒有如來果地上那麼圓滿。就像月亮的光一樣,如來的光是滿月,菩薩的光,從初二、初三到十四,真實的光明,那個不是假的,這是自性般若智慧現前,這個是真正的大威力,可以自度,自己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可以度他,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。古時候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,持律法師是清朝末年、民國初年的人,距離我們現在還不到一個世紀,也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,我們能不能相信?這個在佛法裡面叫"作證轉",他來給我們作證明。我們在今天最重要的是要能捨,捨十惡業,放下殺盜淫妄、兩舌惡口、貪瞋癡慢,統統要放下,這是捨,你捨這個十惡你就得十善,十善用在菩薩道裡面,你是真實的菩薩,你不是假的,你所修學的都是堅固圓滿的德行,這是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的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2008-02-13

卷87 佛說十善業道經

佛說十善業道經  第八十七集  (2000年10月4淨空法師開講於淨宗學會) 

諸位同學大家好:請掀開《十善業道經》第十四面第一行

【 離忿怒心,而行施故,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。速自成就,無礙心智,諸根嚴好,見皆敬愛。】

這是不瞋,十善裡頭不瞋。瞋恚的心最難度,遇到不稱心、不如意的事情,瞋恚的念頭自然就會生起來,而且生得非常快,這就說明無始劫以來惡習氣深重。在煩惱裡面,這個煩惱是最嚴重的,佛跟我們講它的果報在地獄。

三毒是三惡道主要的因素,貪欲是餓鬼道,瞋恚是地獄道,愚癡是畜生道,所以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,這一樁事情不知道說了多少次,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,千萬不能造三毒的業因,造三毒業因就決定墮三惡道。佛度眾生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我們一般講佛菩薩保佑、佛菩薩加持,用什麼方法來保佑、來加持呢?用教學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我們自己愚癡,不懂佛的意思,不能夠接受教誨、身體力行,所以學了佛還是要墮三塗。豈不聞諺語常說:地獄門前僧道多,這個話決不是無風生浪,有道理的、有原因的。

四眾弟子在這一生當中,有機會聞到佛法,這個是稀有難逢的因緣,經上佛也常講,善根福德因緣三個具足這一生才能得度,我們是因緣具足,問題就是有沒有善根福德。有善根福德就是真信切願、依教奉行,這個就是善根福德。不信,沒有這個願力,不肯依教奉行,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三個條件因緣有了,善根福德不足,就是從前李炳南老居士所說的:依舊是隨業受報,你還是被業力牽引,出不了輪迴,逃不過三塗。必須三個條件同時具足,這個人在這一生超越了。

過去很多年前,我在臺灣藍吉富教授來問我往生的條件,我就依照《彌陀經》上這一句經文答覆他,《彌陀經》上說:"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",我們今天一般說善根福德因緣都有,但是少,少了不能"得生彼國",換句話說要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才決定生淨土。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,我們要知道。

忿怒的心要怎樣降伏?這是大學問,這是真功夫。會用功的人、警覺性高的人,這個念頭才起來,南無阿彌陀佛,一句佛號把這個念頭壓下去,這叫會念佛。念頭才起,第一個念頭是忿恨心,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,時時刻刻要用這個功夫,然後你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,八萬四千法門中這個法門方便,隨時隨地可以用,而且用得非常有效。古德常說"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",念就是貪瞋癡的念頭、自私自利的念頭、隨順煩惱習氣的念頭,這個念頭決定會起,無始劫以來薰習成的,你是凡夫,哪有不起煩惱的道理?第一念起來了,第二念就警覺到,一句佛號就把它擺平,就把它壓下去。這個功夫用久了,實實在在講你要是真肯用,一般講三年,三年到五年決定成功。關鍵就是警覺性高,念頭才起佛號立刻就提起來,這個是淨宗無比殊勝之處。

凡夫可憐,煩惱起來第二個念頭又繼續起來,於是煩惱念念增長,這個樣子才讓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縱然遇到殊勝的法緣都不能成就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今天知道這樁事情,明白這個道理,就要認真好好地去學習。佛要怎麼念?就是這個念法,要用得純熟,隨時隨處都能夠提得起來,把你煩惱完全控制住。於是這個境界就轉過來了,你自己知道,很清楚、很明瞭,煩惱輕、智慧長,功夫見效了。縱然是弘法利生、利益眾生的事情,也都要看緣份。自古以來,高僧大德,很多一生遇不到緣,遇不到緣自修,他成功了、自度了。沒有緣的時候自度,有緣的時候幫助眾生,緣決不強求,佛教我們隨緣,強求你決定生煩惱,所以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常常訓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。隨緣你的心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攀緣心不清淨、心不平等,換句話說你生煩惱不生智慧,隨緣生智慧不生煩惱,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是事實。佛法不容易遇到,這個事實一定要了解,《開經偈》裡面所講"百千萬劫難遭遇",是真的不是假的,你要是真正了解你才會珍惜。遇到佛法為什麼不知道珍惜佛法?不了解,不知道它的好處,不知道它的可貴,不知道它這樣難逢。彭際清居士也講得好:"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",我們今天遇到,無量劫稀有難逢,哪有那麼容易每一次生生世世都遇到!這些話說得有沒有過份?我們冷靜思惟、仔細觀察就知道了。不說今天全世界,只講今天新加坡,三百多萬人口,幾個人遇到?三百萬人口裡面,遇到佛法的有多少?佛法裡面,純正的佛法能夠遇到又多少?

我們在此地也算弘法多年了,過去每年我到這裡來講一個月,我估計大概也不過三千人而已。這三千人裡面,真正能夠覺悟的又有幾個?不可能有三百人,能有三十個人就不錯了,所以逐漸淘汰到最後沒有幾個。我們對於古人講的話這才肯定,絲毫不疑惑了,然後想想自己這是多麼幸運。

學佛成敗的關鍵,我學佛頭一天,承蒙章嘉大師教導我"看破放下",你的成敗關鍵決定在這四個字,你不能看破、不能放下,這一生充其量在佛法裡結個緣,這個緣無量劫來,我們過去結過不少次的緣,所以才講善根深厚。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阿闍王子那一幫人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印度的""這個數字出入很大,十萬也叫億,百萬也叫億,千萬也叫億,我們就算最低的,算十萬,一個億是十萬,四百億,這個數字也就相當可觀了。過去生中曾經這麼多次接觸到佛法,所種的善根,這個善根在《彌陀經》上講少善根,還不是多,由此可知我們習氣的嚴重。為什麼呢?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阿闍王子他們聽世尊講《無量壽經》,還沒有發心求生淨土,這個心還沒有發出來,只發一個心,我們將來作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,沒有發求生的心。如果發求生淨土的心,這才叫多善根,所以阿闍王子還是屬於少善根、少福德,縱然是多因緣,他善根少、福德少,不能成就。我們反省一下,我們是不是少善根、少福德呢?這個要好好去思量。果然善根福德少,有沒有辦法補救呢?有。你真正能看破、真正能放下、真正能求學,有個幾年時間,可以把你的少善根變成多善根,那就是日夜要加強佛法的薰修。

諸位在新加坡最明顯的例子,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,雖然從小學佛,護持佛法五、六十年,少善根,善根福德都少,因緣不少,因緣是具足。最後晚年四年的時間,生病躺在病床上,每一天聽經聽八個小時,一天不間斷,把他的善根福德補足了,變成了多善根,病中真的萬緣放下、一心念佛,所以他成功了,這給我們作了一個很好的典範,我們不要等臨終生病、躺在床上再聽錄像帶,不必,現在就要幹。他躺在病床上聽了四年,就能預知時至;我們現在不生病,乘年輕的時候,萬緣放下,也每一天聽上八個小時,我相信四年站著往生,不會生病的,這很可能。可能變成不可能是什麼原因?不肯幹,放下什麼?放下煩惱習氣、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貪瞋癡慢、放下是非人我、放下五欲六塵,叫你放下這些東西,專心讀經、聽講經、念佛,三年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。

你們去看《淨土聖賢錄》,看《往生傳》,多少人三年往生了。所以過去有很多人來問我,他說"法師,是不是他們剛剛好壽命到了?"我笑笑,不見得,哪有這麼巧?一個兩個或者有,那麼多人都是三年、五年念佛就往生了,不可能那麼巧。那是什麼原因呢?他沒有度眾生的法緣,他自己成就了,功夫到這個程度叫"生死自在",隨時可以走,他想走就走,他覺得這個世間沒有法緣,沒有度眾生的對象,住在這個世間沒有意義,這樣就走了。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,見了阿彌陀佛之後,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裡去度眾生,不限於這個地球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,活動空間大。這個地方的緣沒有成熟,他方世界緣成熟了,可以到他方世界去,不會拘束在這個世間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。

不瞋恚,你看看這一條的成就,'速自成就',你成就得快,'無礙心智',無礙是沒有障礙,你的智慧沒有障礙,諸根莊嚴相好,'見皆敬愛'。這是怎麼成就的呢?不瞋恚,瞋恚的時候面孔很不好看,所以相貌不好,大家看了你不歡喜;離瞋恚相貌就好、身體也好,每個人看到都生歡喜心,因為你可以歡喜對待別人,別人也歡喜對你。瞋恚這個樣子誰都不願意看。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,跟大眾有緣無緣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。

好,今天就講到這裡。